自考学前特殊儿童教育复习提纲.

上传人:ji****72 文档编号:39535172 上传时间:2018-05-16 格式:DOC 页数:87 大小:172.8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考学前特殊儿童教育复习提纲._第1页
第1页 / 共87页
自考学前特殊儿童教育复习提纲._第2页
第2页 / 共87页
自考学前特殊儿童教育复习提纲._第3页
第3页 / 共87页
自考学前特殊儿童教育复习提纲._第4页
第4页 / 共87页
自考学前特殊儿童教育复习提纲._第5页
第5页 / 共8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自考学前特殊儿童教育复习提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考学前特殊儿童教育复习提纲.(8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 学前特殊儿童教育概述一、学前特殊儿童教育的概述(一)学前特殊儿童的基本概念1.学前特殊儿童的概念:是指学前有特殊需要的儿童,换言之,是指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个体发展特别需要的 0-6 岁儿童。学前特殊儿童概念的变化:.过去讨论特殊儿童的概念,往往是从简单的“不正常”或者“异常”的角度去考察:(1)从医学的角度评价,出现某些疾病的症状便成为异常,因为这样的人有别于一般正常和健康的人。 (2)从心理学的角度评价,远离常态标准的行为,则被视为一种非正常的变态。 (3)从社会学的角度诗人,当一个人出现无法顺应一定的社会角色或无法建立正当人际关系的问题时,亦将之归为异常之类。这样的观念在最近这些年

2、有了很大的变化:在新的儿童发展观的指导下,人们开始认识到,所谓的个别差异是在儿童发展的群体中彼此间存在着的某一身心特质的上的差异状况个别差异:是在儿童发展的群体中彼此间存在着的某一身心特质上的差异状况2.学前特殊儿童教育概念及其内涵:概念:是为各种不同特殊需要儿童所提供的促进其发展的特别帮助和支持。内涵:这个基本概念包含三层含义:(1)是对具有特殊学习需要的个体施以有别于一般教学的教育方式,采用不同的安置形态、教材教法以及辅助器材等,使受教育者能达成最佳的学习效果。 (2)在肯定人的发展存在潜能的前提下,学前特殊儿童教育为不同发展需要的儿童创设有利于他们潜能发展的教育计划,促进各种差异儿童潜能

3、的发展。 (3)在早期为各种不同差异的儿童提供支持性教育环境,使他们在发展的关键期内获得适应其发展需要的良好发展机会。(二)学前特殊儿童的类别1.美国特殊教育专家柯克和葛拉格的分类:(1)心智偏异:包括智能超常和智能低下儿童。 (2)感觉障碍:包括听觉损伤与视觉损伤儿童。 (3)沟通异常:包括学习障碍与语言障碍儿童。 (4)行为异常:包括情绪困扰和社会不适应儿童。 (3)多重障碍与重度障碍:包括各种生理和心理方面混合障碍儿童。2.学前特殊儿童的类别与分类角度:我国从儿童发展的角度把学前特殊教育需要儿童区分为五种类型:(1)认知发展障碍儿童:主要表现在智力落后和学习困难两方面。 (2)生理发展障

4、碍儿童:包括儿童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感官、动作和身体健康的问题。 (3)语言发展障碍儿童:是指在早期语言获得过程中出现了发展性的异常现象。分为核构音异常、发声异常、流畅度异常和语言发展异常。 (4)情绪和行为问题儿童:情绪和行为问题儿童是行为与社会要求相违背,从而妨碍了个人适应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的一类儿童。在学前情绪和行为障碍儿童主要有:孤独自闭倾向儿童和多动综合问题儿童以及社会适应性问题儿童。 (5)超常儿童:智力发展突出优异或具有某方面特殊才能的儿童。二、学前特殊儿童教育的意义(一)直接效益:对特殊需要儿童成长的意义(对特殊需要儿童发展的重要性):1.积极帮助学前特殊儿童在发展的关键期内建立

5、全面发展的基础。2.充分促进学前特殊儿童的潜能的发展。3.有效预防学前特殊儿童第二障碍的出现。学前特殊儿童教育的最重要价值:主要表现为帮助具有特殊需要的儿童在发展的关键期内建立全面发展的基础。发展性不利:由于各种障碍而给儿童发展带来的不利称为发展性不利发展性不利儿童的补偿性发展:对由各种障碍而造成的发展性不利儿童来说,在发展关键期给予其特别的教育,可以利用大脑发育尚未完全定势的条件,帮助其减轻障碍程度,获得机能的补偿性发展。(1)对智力落后儿童的早期教育可以提升他们的智力水平。 (2)对听力损伤儿童的早期教育,则可以帮助他们挖掘残余听力,学习从多种途径接受信息,习得语言。 (3)对先天资质优越

6、的儿童,在发展的关键期内为他们提供适应其需要的良好教育环境,更有利于他们充分地加速发展。支持性教育环境:能够充分激励和促进特殊儿童潜能发展的最佳环境。超常儿童可能出现的心理障碍:超常儿童原本不存在的障碍,但是当他们的需求在学习中不能得到满足的时候,当他们的行为被视为怪异的时候,他们也有可能出现心理障碍,从而偏离正确的发展轨道,而他们可能出现心理障碍是第二障碍。如何防止特殊儿童第二障碍的出现:(1)早期教育环境的适宜性,将有利于预防特殊需要儿童第二种障碍或第二次障碍的出现。 (2)在学前特殊教育环境中,若特殊需要儿童和家长、教师构成了良好的互动模式,就会对儿童未来发展形成良性的影响,促使儿童的发

7、展朝着比较理想的方向迈进。(二)间接效益:对特殊需要儿童家庭的意义。1.学前特殊教育有助于家长正确认识孩子的特殊需要,并且积极参与到教育过程中以帮助自已的孩子。2.学前特殊教育有助于家长减轻精神和物质方面的负担,为特殊需要儿童的成长提供更好的家庭条件。(三)社会效益:对社会发展(文明进步)的意义。1.学前特殊儿童教育为社会发展增加了建设力量。 (1)在早期对特殊需要儿童教育的工作中,直接受益的是学龄的特殊需要儿童。大部分障碍儿童在教育作用下减轻了障碍程度,提高了知识文化素质,增强了全面发展的能力,为回归社会主流作了准备;他们将带着早期教育的良好结果到小学、中学和职业学校学习,他们将成为 21

8、世纪社会发展的合格建设者。 (2)此外,在早期特殊教育中受益的家长,摆脱了沉重的精神和物质压力后,可以精神抖擞地投入到本职工作中去。这是一支几倍于百万特殊需要儿童的队伍,他们同样为社会发展增添了建设力量。2.面向障碍儿童的学前特殊教育将有效地减少社会承担的特殊教育和残疾福利费用。 (1)通过早期教育,有相当一部分特殊需要儿童可以进入普通小学就读,另有部分障碍儿童虽然在特殊学校就读,但他们特殊残障程度的减轻必然带来相应的特殊经费和残疾福利费用投资的变化。 (2)障碍儿童经过早期特殊教育,提高了能力和发展水平,在减少国家特殊教育投资和福利经费的同时,在未来的工作中,还将用他们的聪明才智为社会创造更

9、多的经济效益。3.学前特殊儿童教育有助于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 (1)一个国家的特殊教育程度往往反映了这个国家的社会文明程度。在我国开展学前特殊儿童教育,意味着我国特殊教育史又掀开了崭新的一页,展示了我国在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充分重视残障儿童和其他特殊需要儿童受教育的权利,注重保护残障儿童的利益。 (2)社会对残疾人尤其是残障儿童的承认、重视,有助于他们的发展成长,同时也有助于全社会精神文明的建设。站在这样的高度看待学前特殊儿童教育,我们可以更深切地体会到这项事业对我国社会发展的意义,它将对我国人民文化素质的提高,对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三、学前特殊儿

10、童教育的发展趋势(三种主导的发展倾向)(一)早期发现与早期干预的趋向1.早期发现和早期干预对特殊儿童发展的作用:(1)不仅可以帮助障碍儿童克服和减轻由障碍带来的不良后果,而且可以为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特殊需要的儿童提供想良好的方向发展的支持性教育环境。(2)各个国家有关特殊需要儿童早期发现和早期干预的法律条款均在实施过程中产生了作用,保障了特殊儿童及早接受教育的权利,引起社会各方面对特殊需要儿童早期发现和早期干预的重视。 (3)早期发现和诊断是重要,它将有助于为特殊需要儿童,尤其是障碍儿童的发展成长创造理想条件。 (4)早期干预方案在学前机构和特殊需要儿童家庭之间建立起密切的联系,把家庭感情氛围与

11、学校对儿童的教育结合起来,创造成功的学习环境,使特殊需要儿童在家长参与的有利环境日益长进。2.各国保证早期干预实施的共同措施:(1)注重从法律上保证对特殊儿童早期发现和早期干预的可能性。 (2)加强早期发现的研究,提高早期诊断的准确性。 (3)围绕特殊儿童的教育需要制订早期干预方案,以使他们获得最佳的发展。早期干预方案:针对 6 岁以下的特殊需要儿童的发展及其特殊发展需要,设计对他们进行早期教育的环境、条件和方式。早期干预的途径:(1)在早期干预中心或活动中让特殊需要儿童获得教益。 (2)鼓励和帮助家长通过自然的血缘关系与孩子互相影响,解决特殊需要儿童的问题,同时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家长在早期

12、干预计划中的角色:观察者、学习者、教师、治疗者和计划制定者等(二)一体化融合教育的趋向1.回归主流的一体化融合教育回归主流的一体化融合教育概念:(1)自 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世界特殊教育界兴起一场迅速发展的运动回归主流。 (2)回归主流运动集中在对特殊儿童的教育安置方面,要求尽可能地将特殊儿童与正常儿童安排在一起接受教育。 (3)回归主流运动提倡给特殊儿童提供正常的教育环境条件,有利于他们与正常儿童交往,有利于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为顺利进入正常社会生活作准备。特殊儿童回归主流的教育安置:(1)物理空间的回归主流。特殊儿童与普通儿童在相同的学校或机构接受教育,所有儿童都有机会认识其生

13、活的相同世界。 (2)社会交往活动的回归主流。不只是在相同的空间接受教育,而且由教育者安排进行有计划的社会交往活动,让特殊儿童与正常儿童相互了解、尊重,相互邀请参与一般的社会交往活动。 (3)教学的回归主流。特殊儿童与正常儿童相互交往,并在特教教师指导下接受个别化教育,在学习社会活动及物理空间上都相互统一,这是真正意义上的回归主流。回归主流教育模式的类型:(1)资源教室模式:这种模式主要流行于美国与加拿大。将特殊儿童安置于正常的教育机构,一部分时间到资源教室里去接受个别教育,其余时间与正常儿童一道学习。 (2)教育配对模式:这种模式以丹麦为代表。在教育机构中,一个普通班与一个特殊班相配对,普通

14、班与特殊班教师共同负责两个班教育,安排两班儿童共同学习或单独学习。 (3)咨询教师模式:这种模式实行于挪威。在普通教育机构中增设受过专业训练的特教人员,为每一位教师提供有关特殊儿童心理教育的基本训练,确保特殊儿童能适应正常教育环境。 (4)混合服务模式:东欧国家在教育机构间进行再协调,向普通教育机构中的特殊儿童提供专业的协助。2.全纳性的一体化融合教育全纳性的一体化融合教育的概念:是指在普通学校的普通班级内教育所有学生,满足所有儿童的需要,并为特殊需要儿童提供特殊服务。全纳性教育用“特殊需要儿童”的概念,来替代过去常用的“残疾儿童”和“特殊儿童”的概念。特殊教育的服务对象:过去的“特殊教育”是

15、为 3-5%的残疾儿童提供的教育,而现今的“特殊需要儿童教育”成为为每一个儿童的学习提供帮助的教育,在教育发达国家已经有 20%的儿童属于特殊教育的服务对象全纳性一体化融合教育的基本特征:(1)要求在普通学校的普通班级内教育所有学生,无论他们有何种残疾,也无论他们的残疾程度如何,都必须在正常班级里接受所有的教育;教育要满足所有儿童的需要,并根据儿童自身的特殊需要提供特殊服务。 (2)全纳性教育要求教师与其他人员组成特殊需要儿童的工作小组,为有特殊需要的儿童提供高水平的支持,工作小组成员包括普通教育教师、特殊教育教师和家长等。 (3)全纳性教育的课程由一般课程和个别化教育计划构成,课堂教学主要以

16、小组学习的方式进行,保证每个儿童都有同样的机会参与活动,而不会被孤立。全纳性一体化融合教育的模式:我国从 20 世纪 90 年代开始进行特殊儿童“随班就读”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在此基础上,有关学者提出进一步实现全纳性教育的设想,将全纳性教育理论转化为三个层次的发展模式:(1)全纳性教育体系:以乡或区为单位构建全民教育网络。 (2)全纳性学校:以学校为中心建立社区全民教育站点,接纳和教育各种各样的儿童。 (3)全纳性课堂:根据每一个儿童的需要实施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教学。(三)整合教育的趋向整合课程观念:整合教育的趋势更多地反映到课程改革过程中,研究者提出了四个层面的整合课程观念:(1)经验的整合。 (2)社会的整合。 (3)知识的整合。 (4)课程的整合整合的课程的基本特征:(1)考虑反映真实世界中具有个人和社会意义的问题。 (2)具有中心经验,并从中心经验出发整合相关的知识。 (3)让儿童围绕中心经验发展和使用知识。 (4)在整合的活动中让儿童亲身经历解决问题的方法,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 (5)儿童参与课程设计过程,使儿童自己发现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