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线性代数教学大纲

上传人:ji****72 文档编号:39533796 上传时间:2018-05-16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考线性代数教学大纲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自考线性代数教学大纲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自考线性代数教学大纲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自考线性代数教学大纲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自考线性代数教学大纲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自考线性代数教学大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考线性代数教学大纲(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线性代数(经管类)线性代数(经管类) 教学大纲教学大纲中文名称:线性代数(经管类) 英文名称:Linear Algebra课程编号:04184课程性质:专业课课程类别:必修课 学 分:4总学时数:64周学时数:4适用专业及学生类别:经济管理学院和商学院自考学生一一 课程概述课程概述( (一)课程性质一)课程性质线性代数是经济管理类各专业本科段的一门重要的公共基础理论课。它是为培养各种与经济和管理有关的人才而设置的。线性代数是以讨论有限维空间线性理论为主,具有较强的抽象性与逻辑性的一门学科。它为研究和处理涉及许多变元的线性问题提供了有力的数学工具,应用十分广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比较系统

2、地获得线性代数中的行列式、矩阵、线性方程组、矩阵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二次型等方面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独特的代数思维模式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使学生了解线性代数在经济方面的简单应用,并为学生学习后继课程(如运筹学,现代管理学,计算机等)及进一步扩大数学知识面奠定必要的数学基础。(二)课程设计思路(二)课程设计思路本课程标准是根据线性代数(经管类)自学考试大纲的精神和要求编写的,章节安排、自学要求、重点难点都符合大纲要求。结合我校学生状况、教学资源等实际,以课程基本理念为指导,在总结教学经验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课程目标分别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等方面进行具体明确的阐述

3、。在讲述中,以理论课为主,课后布置适当作业巩固课堂内容,在每一章结束后适当安排习题课,对于各章在自学2考试的重点难点以及作业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加以指导,强化巩固各章的教学内容,并穿插讲解历年自考真题。各章学时分配各章学时分配第一章 行列式 8第二章 矩阵 18第三章 向量空间 12第四章 线性方程组 6第五章 特征值与特征向量 12第六章 实二次型 8合 计 64二、课程教学目标及基本教学要求二、课程教学目标及基本教学要求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1.理解行列式的性质,会计算行列式;2.熟练掌握矩阵的各种运算;3.学会判别向量组的线性相关与线性无关。理解向量组的秩和矩阵的秩的概念及其关系。4

4、.掌握线性方程组的解的结构和利用初等行变换法求解线性方程组的方法;5.会求实方阵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掌握方阵可对角化的条件,掌握方阵对角化的计算方法;6.了解实二次性的概念和会正定二次型的判别方法。本课程的重点是本课程的重点是行列式的计算;矩阵的运算;初等变换法在求矩阵的逆、秩和向量组的相关性以及解线性方程组中的应用;特征值,特征向量的求法;n 阶矩阵与对角矩阵相似的条件及矩阵对角化;用配方法化二次型为标准形。本课程难点是本课程难点是一般的 n 阶行列式计算;矩阵的乘积及分块矩阵的乘积;向量间的线性关系;n 阶矩阵与对角矩阵相似的条件;利用正交矩阵化实对称矩阵为对角矩阵;用正交变换法化二次型为

5、标准形。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切实掌握有关内容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3通过讲解、复习、做大量的练习,具有比较熟练的运算能力,同时培养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并不断提高自学能力。三三 课程详细内容和要求课程详细内容和要求第一章第一章 行列式行列式(8(8 学时学时) )本章的教学目标与教学要求:本章的教学目标与教学要求:理解 n 阶行列式的定义及其性质;掌握用行列式的计算方法(特别是低阶的数字行列式和具有特殊形状的文字或数字行列式) ;掌握克莱姆法则;知道齐次线性方程组有非零解(仅有零解)的判定。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二阶三阶行列式和 n 阶行列式的定义;行列式的性质(证明选讲) ;

6、行列式按行(列)展开;克莱姆法则。本章的重点、难点和考点:本章的重点、难点和考点:重点:重点:行列式的性质;行列式按某一行(列)展开定理;齐次线性方程组有非零解(仅有零解)的结论。难点:难点:一般的 n 阶行列式计算。考点:考点:行列式的定义(识记) 、性质和计算(简单应用) 。第二章第二章 矩阵矩阵(18(18 学时学时) )本章的教学目标与教学要求:本章的教学目标与教学要求:熟练掌握矩阵加、减、数乘、乘的运算规则(明确矩阵与行列式的区别) ,了解其经济背景,熟练掌握方阵的行列式的有关性质;了解矩阵分块的原则;掌握分块矩阵的运算规则;理解可逆矩阵的概念及其性质;会用伴随阵求矩阵的逆。熟练掌握

7、用初等行变换行变换的方法求矩阵的逆;了解初等矩阵的概念及它们与矩阵初等变换的关系;熟练掌握用初等变换的方法求矩阵的秩。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矩阵的概念;矩阵的运算(矩阵的加、减法;数乘;乘法;矩阵转置;方阵的幂;方阵的行列式) ;几种特殊的矩阵(对角矩阵,数量矩阵,三角形矩阵,单位矩阵,4对称矩阵与反对称矩阵) ;分块矩阵(分块阵及其运算,分块对角阵) ;逆矩阵(可逆阵的定义;伴随阵与逆阵的关系;逆阵的性质,二阶上三角分块阵的求逆方法) ;矩阵的初等变换(初等矩阵定义;初等矩阵与矩阵初等变换的关系。用初等变换求矩阵的逆) ;矩阵的秩(矩阵的秩的定义;矩阵的秩与其子式的关系;初等变换求矩阵的秩)

8、。本章的重点、难点和考点:本章的重点、难点和考点:重点:重点:矩阵加、减、数乘、乘的运算;初等变换求矩阵的逆;初等变换求矩阵的秩。难点:难点:矩阵的乘积及分块矩阵的乘积;矩阵不满足的运算律与矩阵的秩的概念的理解。考点:考点:矩阵的定义(识记)及其各种运算(重点是乘法,要求综合应用) ;方阵的逆矩阵的判别和求法(会求伴随矩阵,会计算逆阵) ;分块矩阵及其运算(识记) ;矩阵的初等变换和初等方阵(熟练应用) ;矩阵的秩(会求)第三章第三章 向量空间向量空间(12(12 学时学时) )本章的教学目标与教学要求:本章的教学目标与教学要求:知道向量的概念;熟练掌握向量的加法和数乘运算;掌握同维数向量组线

9、性组合的概念和组合系数的求法;掌握向量组的线性相关、线性无关的定义和判别法;理解向量组的极大无关组和秩的定义并要会求之;清楚向量组的秩和矩阵的秩之间的关系;知道向量空间的基与维数和坐标的概念并会求一组基及在基下的坐标。教学内容:教学内容:n 维向量的定义;向量的加法与数乘运算;向量间的线性关系(线性组合;线性相关与线性无关;关于线性组合与线性相关的定理;向量组的极大无关组与秩(矩阵的行秩与列秩) ;n 维向量空间。本章的重点、难点与考点:本章的重点、难点与考点:重点:重点:线性组合系数的求法;求向量组的秩;向量组线性相关与线性无关的判别。难点:难点:极大无关组与向量组的秩的理解;线性无关与线性

10、相关的判别法。5考点:考点:n 维向量的定义(识记) ;向量组的线性组合(会求组合系数) ;向量组的线性相关与线性无关的判别(熟练判断、证明) ;向量组的极大无关组与秩(熟练求解) ;n 维向量空间(会求基及坐标) 。第四章第四章 线性方程组线性方程组(6(6 学时学时) )本章的教学目标与教学要求:本章的教学目标与教学要求:掌握齐次线性方程组的解空间、基础解系及通解的含义和求法;熟练掌握非齐次线性方程组的有解判别法和通解的求法。教学内容教学内容齐次线性方程组有非零解的充要条件;齐次线性方程组解的性质与解空间、基础解系与通解;非齐次线性方程组有解的条件、解的性质、结构和通解求法。本章的重点与难

11、点:本章的重点与难点:重点:重点:齐次线性方程组有非零解的充要条件;非齐次线性方程组有解的条件;矩阵初等行变换行变换求线性方程组的解的方法。难点:难点:齐次线性方程组的基础解系的求法。考点考点:齐次线性方程组有非零解的充要条件(熟记) ;齐次线性方程组解的性质与解空间(理解) ;齐次线性方程组的基础解系与通解(综合应用、熟练求解) ;非齐次线性方程组有解的条件(熟记) ;非齐次线性方程组解的性质、结构和通解求法(综合应用、熟练求解) 。第五章第五章 矩阵的特征值矩阵的特征值(12(12 学时学时) )本章的教学目标与教学要求:本章的教学目标与教学要求:熟练掌握矩阵特征值、特征向量的概念与求法;

12、了解特征值、特征向量的性质;清楚两个同阶方阵相似的概念和性质;理解方阵相似于对角形矩阵的条件并会用相似变换化方阵为对角阵;会计算两个实向量的内积和向量的长度,会判断两向量是否正交;了解正交向量组的定义,会用施密特正交化方法把线性无关的向量组化为等价的正交单位向量组;了解正交矩阵的定义、性质及判别法;了解实对称矩阵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的性质;会用正交矩阵化实对称矩阵为对角阵。6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矩阵的特征值与特征向量(矩阵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的定义;特征方程;特征值,特征向量的求法及有关性质) ;相似矩阵(相似矩阵及其性质;n 阶矩阵与对角矩阵相似的条件) ;实对称矩阵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向量内积

13、的定义,向量的长度;正交向量组(施密特正交化过程) ;正交矩阵的定义及其性质,实对称矩阵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利用正交矩阵化实对称矩阵为对角矩阵) 。本章的重点、难点与考点:本章的重点、难点与考点:重点:求实方阵的重点:求实方阵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方阵可对角花的条件和方法;方阵的相似对角化;实对称矩阵的正交相似对角化。难点:难点:方阵与实对称矩阵的相似标准形的求法。考点:考点:特征值与特征向量(会求) ;相似矩阵的定义与性质(理解掌握) ;方阵相似对角化(熟练掌握) ;向量内积和正交矩阵(清楚定义,理解性质,掌握方法) ;实对称阵的性质(知道)与正交相似标准形(会求) 。第六章第六章 实二次型实

14、二次型(8(8 学时学时) )本章的教学目标与教学要求:本章的教学目标与教学要求:理解实二次型的定义;掌握二次型的矩阵表示方法; 了解二次型的标准形;了解合同矩阵的概念;会用正交变换化二次型为标准形;了解用配方法化二次型为合同标准形;知道惯性定理;理解正定二次型、正定矩阵的定义和有关性质;掌握正定二次型和正定矩阵的判别法。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实二次型与标准形(二次型及其矩阵;二次型的标准形;合同矩阵;用配方法化二次型为标准形;用正交变换法化二次型为标准形) ;正定二次型与正定矩阵(正定二次型,正定矩阵及其性质) 。本章的重点、难点与考点:本章的重点、难点与考点:重点:重点:化二次型为标准形;正

15、定二次型和正定矩阵的判别法。难点:难点:用正交变换法化二次型为标准形。7考点:考点:实二次型的定义及其矩阵表示(清楚、理解); 实二次型的标准形(知道);化实二次型为标准形(掌握会求) ;知道惯性定理与二次型的规范性(知道) ;正定二次型、正定矩阵(理解概念、掌握判别方法) 。四四 实施建议实施建议(一)教学组织在学校成教处统一组织下,由试本高数教研室主任负责,成立教学组,实施备课,大课讲授,自学辅导,指导性自习,考试与考查,真题模拟等教学活动。(二)教学方法在本门教学中应注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注意学生智能的培养,使学生通过对矩阵等概念的学习,掌握线性方程组的解的结构,进而认识和掌握线性空间的

16、概念,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好数学基础。1、讲课讲课以大班为主。教师要做到备思想,备知识,备对象,备方法。对重点、难点和新的教学内容,必要时可经集体讨论预讲,以保证教学质量。讲课要用启发式,讲述问题要有充分实验根据,理论归纳要有逻辑。教学过程要尽量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学生在听课前进行预习,听课时要集中注意力,课后认真复习教材,以消化和巩固讲授内容。2、作业在数学课的教学中,习题是十分重要且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课后作业以巩固、掌握基础知识和理论为重点,适量的穿插布置历年考试真题。3、习题课 适当安排习题课,对于本章在自学考试中的重点难点以及作业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加以指导,巩固本章的教学效果。五五 课程考核评价建议课程考核评价建议(一)教员授课质量评价对课程考核结果进行评价,可准确反映教学质量的水平,而反映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就是教师的教学能力。建立教师授课质量评价体系,可从学员评价、同行评价和教学管理部门评价等进行“三位一体”的总体评估。评价的指标主要包括:课堂内容融会贯通,讲解精炼;理论联系实际,易于理解;层次分明,重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