娲皇宫古迹古建奇观涉县女娲古迹概览娲皇宫,俗称奶奶顶、吊庙,位于涉县城西北约14 公里的中皇山腰娲皇宫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4A 级景区始建于北齐,为一规模庞大,气度恢宏,整肃巍峨,仙姿勃发的古代建筑群娲皇宫景区由广场、娲皇宫、朝元宫、停骖宫、广生宫等组成,总占地面积 76 万平方米, 其中建筑面积 1632平方米, 分山上和山下两部分,均为坐东朝西,其间以十八盘台阶式通道相连计有房屋建筑 135间,历代碑刻75 通,北齐石窟 3 个,北齐摩崖刻经6 部,集古建、石窟、石刻、石造像于一体,是我国规模最大、时间最早并且最具研究价值的奉祀上古天神——娲皇圣母的古代建筑群,被称为河北省古建筑十大奇观之一广场广场由牌坊广场、 补天广场和女娲塑像组成 进入景区的第一座建筑就是古色古香的青石牌坊,牌坊上正中是中国书协顾问、 著名书法家欧阳中石先生题写的“娲皇宫”三个镏金大字前行不远就是补天广场, 6000 平方米的补天广场以不同颜色的花岗岩铺设着伏羲的先天八卦图形 据传,伏羲是从女娲那里得到的八卦,人类文明的历史几乎是从八卦开始的,伏羲和女娲与中华文化的起源息息相关广场的上方是白色花岗岩女娲塑像。
神话传说:女娲为人类的始祖,不仅创造了人,且教人通婚姻、别男女、立人伦、生万物,并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治平洪水,杀死猛兽,使人类安居乐业因此,这位开宇宙、立世界的女神,一直被人类所崇祀女娲塑像高 9.9米,象征女娲曾在我国北方生息繁衍塑像基座的四周有四幅红砂岩浮雕,第一幅是“万民朝拜”;第二幅是“抟土造人” ;第三幅是“炼石补天”;第四幅是“怒斩恶龙”四幅浮雕将女娲战天斗地、改造自然的精神,充分地表现出来朝元宫朝元宫又名十方院,是山下最前面的一组建筑群,“朝”和“元”是第一的意思该宫建于康熙四十一年(公元1702 年) 1938 年被日寇烧毁, 1990 年主体建筑进行了恢复重建主要有天王殿、大乘殿和三官司殿天王殿,即山门,内供弥勒佛,两侧有四大天王山门的南北两侧各有道房4 间过山门,正面是大乘殿,殿内供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左右两侧供文殊、地藏、普贤菩萨和白衣大士大乘殿后面南侧是三官殿,三官即天官、地官、水官,是道教中与老百姓的生活密切相关、 知名度很高的三位神仙 在娲皇宫的建筑中处处体现了这种佛道合一现象朝元宫里还有华佗庙、斋房等陪衬建筑停骖宫停骖宫位于朝元宫东行100米处,为贵族官僚下马驻足之所, 亦名歇马殿,始建于康熙六年。
现建筑为咸丰三年重建该殿为一独立四合院,过道两边各有平房两间, 系道士居住处 东西厢房为茶水房,专供过去那些达官显贵游览娲皇圣地时憩息、渴饮的地方 正殿为歇马殿,供奉着娲皇圣母、紫霞元君、碧霞元君广生宫广生宫又名子孙殿, 传说是女娲抟土造人的地方,是供奉传说中的广生圣母之所广生宫始建于元末明初,清乾隆五十九年重修咸丰二年毁于大火,翌年兴工复原广生宫对面建有戏台山门左右石阶两侧有两座碑廊广生宫依山布势,高筑山门,正殿为子孙殿,殿脊装透雕龙凤, 中镶狮子宝瓶,两端各置吞脊吻兽整个大殿雕梁画栋、擎柱朱漆、檐下飞云、富贵华丽大殿内供奉九尊神像,正中是广生圣母, 左右两侧分别是水痘奶奶、糠疮奶奶、眼光奶奶、忌风奶奶等民间传说,女娲给天下的人们送子送女,各位奶奶肩负着小孩健康成长的职责因此,广生宫在山下诸宫中香火是最旺盛的十八盘跨凤仙桥, 即是“之”字形的十八盘山路, 因袭民间“十八层天、十八层地” 的说法而建,喻攀上十八盘即步入天堂全长981米,逶迤曲折,像一条蛟龙横卧在古中皇山的苍茫翠柏之中,沿途还建有4个小凉亭和石凳、石桌供游人歇脚观光自下仰望十八盘,宛若仙山古径,别有意趣娲皇宫攀上十八盘即到山上的主体建筑──娲皇宫。
娲皇宫由娲皇阁、梳妆楼、钟楼、鼓楼、迎爽楼、 木牌坊、皮疡王庙、水池房、 六角亭、灵宫庙及山门等12 座建筑和摩崖刻经、眼光、蚕姑二石窟等古迹组成它拥群峰以渲势, 依悬崖以据险, 夺天工以称奇, 临清漳以蕴秀,涵摄了山川之钟秀与古建之精华山门为三孔石券门, 中门两侧有“凤山名隆三岛, 神侧势压十洲”楹联一幅 这便是她被誉“蓬壶仙境” 的历史注脚入山门的右侧为皮疡王庙,庙内供奉着皮疡王和鲁班山门右是木牌坊,牌坊前侧的山壁上,依山而刻一块北齐摩崖石碑,上刻“古中皇山”碑首镌雕“女娲伏羲人首蛇身交尾图” ,因年代久远,自然风化,图像已不完整木牌坊迎面就是鼓楼,是明万历九年(1581年)所建,高 9 米,三层在鼓楼的左侧石壁上,有“蚕姑洞”和“眼光洞”,为娲皇宫最早的建筑之一 内刻一佛二菩萨像和摩崖刻经其造型和雕刻艺术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是一处极其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鼓楼前是梳妆楼,为二层,楼阁高9 米,一楼供奉送子观音,二楼是女娲梳妆、休息之所梳妆楼的左侧, 是整个建筑群的主体──娲皇阁,它坐落在山腰拓宽的石坎上,背靠陡如刀削的峭壁悬崖,凌空雄峙,布局谐调,结构严谨,重重飞檐彩木,宛若凌空欲飞之凤凰。
古有“倚岩凿险,杰构凌虚,金碧灿然,望若霞蔚”之赞娲皇阁共为四层,总23 米阁背紧倚悬崖,以九根铁索系在岩壁的八个“拴马鼻”上据说游客盈楼时,楼体摇晃,铁索即啷啷作响,故娲皇阁又有“活楼”“吊庙”之称娲皇阁第一层分内外间 外间为拜殿, 内间依山为北齐天启年间建的大石窟,内有神台、龛,正中供奉娲皇圣母,后边是九天玄女,两边是三郎、太宇尉 传说这里是女娲炼石补天休息的地方二层名“清虚阁”,正中神龛中的女娲手捧丹炉,三层名“造化阁”,正中神龛中的女娲手捧小孩,四层为“补天阁”,正中神龛中的女娲手持五彩石,这三层楼阁中的塑像再现了女娲炼石、补天、创造人类、拯救人类的丰功伟绩娲皇阁的左侧依次是功德祠、迎爽楼、钟楼钟楼与鼓楼对峙,遥相呼应高9.2米,上层内悬大钟一挂,为明万历三十八年所造,高一米余,外铸造铭文及八卦图摩崖刻经娲皇古迹中最珍贵的文物和精髓当推摩崖刻经它始凿于北齐天保年间( 550-559 ) ,距今已有1450 余年的历史在娲皇宫有六处摩崖刻经,总面积为160 余平方米,经文六部, 13.74 万余字由南向北依次编号是:一、《思益梵天所问经》 ;二、 《十地经》;三、 《佛垂盘涅略说教戒经》(简称《佛说教戒经》) ;四、 《佛说盂兰盆经》;五、《深密解脱经》;六、 《妙法莲华经·观世音普门品》 。
其中《思益梵天所问经》《十地经》《佛说盂兰盆经》《深密解脱经》为全本这些刻经的各段字体风格各不相同,有隶书、楷书、魏碑体等银钩铁划,天下皆奇,堪称艺术珍品,是我国现存摩崖刻经中时代最早、字数最多的一处, 成为我国佛教发展史上, 特别是佛教早期经籍中弥足珍贵的资料,对于研究早期佛教地域、流派及我国古代书法、镌刻艺术演变有着重大意义经考证为“天下第一壁经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