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花潮 1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9532720 上传时间:2018-05-1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7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花潮 1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浙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花潮 1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浙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花潮 1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浙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花潮 1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浙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花潮 1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浙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花潮 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花潮 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花花 潮潮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初步认识课文中的联想,能分辨课文中哪些是作者的见闻,哪些是作者的联想。2.学会“踵、梧”等 9 个生字,理解“花团锦簇、接踵摩肩”等 26 个词语的意思。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 4 自然段。4.感受春天的美景和社会平和安详的气氛,更加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教学重点:教学重点:初步认识见闻和联想,并能够分辨课文中的有关句子。教学难点:教学难点:课文第三段根据不同性格和年龄的看花老人的特点,抓住看花人不同的心情和动作,丰富而有变化的写法。教学时间:教学时间:3 课时第一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2.学习课文第一段。教学过程:教

2、学过程:一、揭示课题一、揭示课题1.出示课题2.解题:潮水非常壮观, “花潮”是怎样的一种景象?作者为什么把花比作潮呢?二、初读课文二、初读课文1.听录音,思考上面的两个问题。2.讨论,交流问题的答案。3.默读课文,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学习生字新词。三、检查自学情况三、检查自学情况1.正确书写下面的字。“鼎”盛:部首是目,书空上半部,注意笔顺,共 12 笔。“簪”花:中间部分不是“无” 。2.理解词语。“驻足、鼎盛、依依不舍、花团锦簇、接踵摩肩”5 个词语意思。3.读一读课后第 5 题中的词语。4.课文写作者去圆通公园看花,重点写了哪两个方面?(花和人)给课文分段。四、学习课文第一段四、学习

3、课文第一段1.请 3 个学生分读第一段。2.讨论。(1)第 2 自然段写公园里景物不少,用了 8 个“有” ,每个“有”后边都只用一个字概括一种事物,这些事物的顺序能换吗?(不能。课文按景物、动植物分类记叙,在安排记叙时做到了两相对应,读起来有一种节奏美。 )熟读这一自然段。(2)圈出写圆通公园的海棠平时和三、四月间不同的词语。 (枯枝瘦叶花团锦簇,一个花的海洋。 )(3)小结:把花比作海洋很常见,而说“花潮”的很少见。学下面的课文要注意作者怎样把花比作潮水。第二课时第二课时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阅读“学习提示” 。2.认真学习课文第二段,能背诵第二段。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阅读一、阅读“

4、学习提示学习提示”1.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什么?(分辨见闻和联想)2.“见闻”指什么?“联想”有什么特点?3.分辨事物和联想有什么好处?二、结合训练点,学习第二段二、结合训练点,学习第二段1.思考:作者到圆通公园去看花,远看和近看的花名是怎样的?除了看到的,作者还听到了什么?讨论:(1)远看。 “之间一片红云望不见边际“说明了什么?(2)近看。 “每棵树显示着自己的喜悦。 ”A、从“炫耀” 、 “鼎盛”这两个词,你体会到什么?B、这两个词与课文第一段中的哪句话有怎样的联系?想象一下,在你的眼前还出现怎样的情景?C、体会这句话的意思。(用拟人手法,写出花开得茂盛,显示生命力的旺盛,同时反映人们赏花

5、的喜悦。)(3)听到。人语声,蜜蜂的嗡嗡声,黄莺的歌声及琴声、歌声、笑声A、想象一下,这是一个怎样的声景?B、反映了当时人们怎样的心情?(4)小结并过度,这是作者当时的见闻。那么由此产生怎样的联想呢?2.重点阅读课后题 3(1) 、 (3) 。(1)齐读,说说哪些是作者看到、听到的事物,哪些是作者的联想?(2)在文中用“”划出作者看到、听到的;用“”划出人物联想。A、小组讨论“见闻和联想” 。B、汇报、小结。 (重点在“联想” )(3)思考并讨论:为什么会产生“就仿佛多少波浪在大海上翻腾” 、 (这里的“多少”意思是什么?) “感到这一片花潮正在向天空、向四面八方伸张,好象有一种生命力在不断地

6、扩展” 、 “状如海上午夜的潮声”这样的联想?(4)小结。这就是由事物引起的联想。 (可适当插入联想与比喻区别的分析,易于让学生掌握。 )3.在文中找出哪些是作者的见闻和哪些是联想的句子。读读并体会体会。(1)看花的人,接踵摩肩,多极了。(2)这时候,苍松啊,翠柏啊,碧醒啊,修竹啊,都挽不住人。 (挽不住人,说明了什么?)4.指导背诵。 (按“远看近看声音”三部分来背)三、作业三、作业背诵第 2 段。第三课时第三课时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学习第三段,注意怎样写出不同人物看花的特点。2.学习第四段,理解“春光似海,盛世如花”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学习第三段一、学习第三段1.第 5 自然段

7、。(1)这节讲什么内容?分哪几层来说?(觉得置身于花海之中,哪儿都好;觉得一棵比一棵好,美不胜收;不同性格的人看花时的动作不同。 )(2)句子比较:多数人在花下走来走去,花很好。多数人都在花下走来走去,这棵树下仔细端详一番,更好。A、问:这两句话哪句写得好?好在哪里?B、练习:(依照上面句子写法。内容:“许多人在商场里走来走去,看山品很多。” )(3)找出“大方”的人和“贪心”的人不同的赏花方式,从“贪心”人的动作说明了什么?2.第 6 自然段。(1)每种人看花时的特点有什么不同?(2)讨论,得出:老爷爷低吟老奶奶珍惜青年们好象参加盛会小学生惊呆如果把老爷爷的看花特点与青年们的看花特点以及其他调换一下,行吗?为什么?为什么这样写符合这些人的不同身份?二、学习第四段二、学习第四段1.这段写什么?2.理解“春光似海,盛世如花”句子的意思。三、朗读课文,总结全文三、朗读课文,总结全文四、作业四、作业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选比喻与联想的句段,让学生分清两者之间的不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