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1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9532228 上传时间:2018-05-16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7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沪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1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沪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1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沪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1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沪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1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沪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1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沪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沪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1(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关于教学设计关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运用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谈何容易、平安无事、期待、突如其来、空旷、骨肉同胞、血肉亲情”等词语。2.读懂课文,理解“跨跃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3.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会李博士和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贵品质,感受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和难点 1.找重点语句,体会李博士和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质,感受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2.认真品味语言,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教学准备 老师:词语若干,相应的课件。学生:1. 读课文,并理解下列词语:等。2.

2、按要求预习课文,理解:凋零、谈何容易、幸运、几经辗转等词语。3. 查找资料,了解白血病和骨髓移植等医学常识。 教学设计教学设计 一、课题导入,引入文本一、课题导入,引入文本 1.师:生活中处处能看到桥(板书:桥),谁来说说桥的作用?生即兴回答。2.师:毛主席曾在一首词中写到“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桥在我们生活中处处可见,可今天我们见到的不是一座普通的桥,而是一座生命桥,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补充课题)生齐读课题。说明:说明:从课题入手,开门见山地让学生说说“桥”的含义,形象地告诉学生“桥”的用途,从而引出课题,引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同时又第一印象地帮助学生了解本课的中心主题思想。二

3、、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师: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发生在杭州的故事。因为就在我们身边,所以真实。读过这个故事的人,无不为之感动。我想你们也一样,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故事,看看到底是什么感动着我们?2.出示自学要求:(1)读通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多读几遍。(2)课文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读后你有何感想?3.检查交流:(1)认读词语:谈何容易、期待、突如其来、凋零、骨肉同胞、几经辗转、血肉亲情(2)课文内容填空:课文主要写了大陆青年钱畅( ),台湾同胞( ),用爱心挽救了钱畅的生命,架起了( )。说明:说明:初读课文之后,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内容。帮助学生理清课文脉络,了解

4、并感知课文主要讲述了一件什么事,用填空的形式能减小学生学习的难度,但同时又提高了学生的概括能力。三、研读重点,理解感悟:三、研读重点,理解感悟:1.师:的确,钱畅是非常幸运的,但是这其中又经历了多少曲折和磨难,让我们一起随着作者的笔,一起感受这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2.学习课文 12 小节,找一找哪些句子表现当时钱畅的情况很紧急。学生讨论,交流。出示课件 场景一:1999 年 9 月 20 日,杭州,浙一医院 1) “钱畅,这个才刚满 18 岁的年轻人不曾开放就面临着凋零的危险。 ” 个别学生读。 学生谈读后体会。 师:18 岁,多么美好的年龄啊!可钱畅却只能躺在病床上。忍受着病痛带给他的折磨,

5、文中把十八岁比作一朵“含苞的花” ,十八岁太年轻了,今后的路还很长很长,然而可恶的白血病却要使这朵含苞的花“即将凋零” 。 有感情地朗读句子。2) “然而,要找到大概才能找到一个。 ” 学生体会,骨髓移植的困难,以及骨髓移植对白血病人是多么重要。补充资料:白血病和骨髓移植3) “钱畅是幸运的,就在一位台湾青年的身上。 ” 什么是几经辗转? 资料补充:了解台湾花莲的慈济骨髓捐赠中心。明白这次跨越海峡的医疗行动是多么的不容易和幸运。师小结:钱畅是幸运的,但这次跨越海峡的医疗行动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让我们来看看下个场景。4)师生配合读 12 小节。3.学习 3 -6 小节:1)自由读课文,划出特别令你

6、感动的句子和段落。2)全班交流。(交流令自己感动的句子以及感动的原因,教师指导)出示课件 场景二:1999 年 9 月 21 日 台湾花莲 慈济骨髓捐赠中心随机出示学生交流的句子: “余震不断,但是,他知道,期待着他的骨髓。 ”1)让我们回忆一下,刚刚经历了 512 大地震,你都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什么?2)如果你当时身处台湾花莲,经历这场地震,幸存下来,你首先想什么,做什么?3)而这位台湾青年,首先想到什么?(这位青年不顾家人的安危捐献骨髓,因为他知道拯救生命更重要。给予是快乐的!很令人感动。又一次余震发生了,大地开始颤抖,房屋开始摇晃,窗户上的玻璃啪地掉下来了,身体下的病床吱吱作响但是,这个

7、青年人仍静静地趟在病床上。这需要多大的勇气。需要多大的决心。 ) “针头慢慢向皮肤刺去,不得不停止工作。”1)这句话中有一个词语“突如其来” ,你们怎样理解?2)发生的时间很突然。余震的大小事先也不知道,可能很小,也可能很大。在突如其来的余震中,还要进行着手术,真是令人感动。 “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后,利用大地震动暂停的间隔,台湾青年的骨髓,像生命之泉,终于从身躯里涓涓流出”1)这句话中运用了一句比喻句,把什么比作什么?2)同学们,你们再看看句子,有什么新的发现。对了,句末有个省略号。省略了什么呢?3)合理想象,完成填空:台湾青年( ) ,李博士( ) 。4)有感情地引读第 5 小节 李博士带着刚

8、抽取的骨髓,经过十几个小时的奔波,赶到杭州,和当地的医护人员一起连夜为小钱做了骨髓移植手术。1)什么是奔波?为何要奔波?2)补充资料:钱畅几经打了最后一针化疗针,体内的骨髓正慢慢死去。如果台湾的骨髓不能及时赶到,后果不堪设想。从台湾到浙江,要转好几次飞机。时间非常紧迫。说明:说明:这里的资料补充很重要,能帮助学生理解这次跨越海峡的医疗救援行动是多么的不容易和艰难。3)有感情地朗读句子。4.师小结:在大地震过后,在剧烈的余震中,这位台湾青年不顾亲人的安危,冒着生命危险,为海峡另一边的钱畅捐献骨髓,用自己的爱心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而我们也不要忘了这位李博士,他就是台湾的骨髓移植专家李政道博

9、士。(出示李政道博士的照片)他主持创办了台湾慈济骨髓捐献中心,征集到 23 万份骨髓样本,成为全球最大的华人骨髓库,救助了众多的白血病患者。他超过百次携带着台湾同胞捐献的骨髓来到大陆。让我们记住这位可敬的老人!5.感情朗读第 36 小节,读出自己内心的感动。说明:说明:随着学生的回答,进行随机出示及指导,指导学生入情入境的反复朗读,探究人物的内心活动,体会人物的心情。从大地震刚过,台湾青年“静静地躺在床上”,没有考虑家人是否平安无事,没有考虑是否延期手术,没有选择空旷安全的地方等细节,体会台湾青年一心只为他人着想的美好品质;从李博士抽取骨髓时的镇定沉着,运送骨髓中的刻不容缓,体会其不顾个人安危

10、、急他人之所急的高尚医德。同时课文语言朴实自然,叙写生动具体,情致淳厚感人,引导学生认真品味语言,有的放矢地训练学生朗读重点句子,感悟这篇课文所要表达的海峡两岸浓浓的爱。四、总结全文,理解课题四、总结全文,理解课题1.师:由于历史和政治的原因,当时台湾和大陆还没有直接通航,台湾当局不允许飞机直接飞到大陆,只有到香港中转。尽管台湾和大陆之间隔着一湾海峡,还有很多人为的阻隔,但还是不能阻隔两岸同胞的血脉亲情,两岸同胞用爱心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2.齐读课文最后一小节,再次感受“生命桥”一词的深刻内涵。说明:说明:前后呼应。这时,再次提到“生命桥”,和刚开始学习课文,接触课题中所提到的“生命桥

11、”,学生的感受肯定不一样。谈谈体会,有利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3.师:你认为这仅仅是一座生命桥吗?它还是一座 桥,因为 _。(学生根据提示,用此句式说出自己的感受。)五、五、想象拓展,情感升华想象拓展,情感升华1.这是一次跨越海峡的拯救行动,这是一次和死神争夺生命的较量,最后,生命在人们的无私的给予中复活了,生命之花在人们的爱和奉献中重新绽放了。如果一年以后的一天,小钱和那位捐骨髓的台湾青年相遇了,会是怎样的场景?学生讨论,交流。2.欣赏爱的奉献 ,师总结。说明:说明:爱是明媚的阳光,给人以温暖;爱是盛开的鲜花,给人以芳香;爱是潺潺的溪流,滋润万物的成长;爱是熊熊的火炬,点燃生命的希望。让学生展

12、开想象的翅膀,引申课文主题,并让学生在欣赏爱的奉献中结束本堂课的教学,使课堂教学得以有效延伸。关于说课关于说课一、教材分析一、教材分析跨跃海峡的生命桥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课内阅读课文。本文讲述了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大陆青年钱畅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钱畅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课文先后描写了同一时间海峡两岸的两个不同场景:第一个场景是在杭州某医院的病床上,躺着生命垂危的钱畅,他在静静地期待着那来自海峡彼岸的救命骨髓;第二个场景是在台湾花莲的慈济医院,李博士正在余震的危险中抽取台湾青年的骨髓。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做着一次又一次的努力,直

13、到青年的骨髓涓涓流出。所有的这一切,为的是挽救海峡彼岸一个年仅 18 岁的生命。两岸同胞相距虽远,心却是紧紧相连的。教学这篇课文时,一是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深切感受人与人之间美好的情感;二是体会台湾人民和大陆人民难以割舍的骨肉亲情。 二、学情分析二、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在词语的理解上,已经掌握了不少方法,可在课前通过相关的预习,查字典自主自学,理解词语的含义。同时在课堂教学中,可以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在阅读方面,学生已掌握一些阅读方法,也有了初步感知课文的能力。课前,教师可适当布置预习作业,促使学生借助原有知识储备,有针对性开展预习工作。在理解重点句上,学生可能存在一定的

14、困难,因为离学生实际生活比较远。教学中,教师可通过明确学习要求,重视朗读训练,来帮助学生在学习语言的语文实践中形成语文能力。最终深刻体会到李博士和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贵品质,感受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三、教学目标三、教学目标根据教材与学生特点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1.运用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谈何容易、平安无事、期待、突如其来、空旷、骨肉同胞、血肉亲情”等词语。这些词语的理解,对课文内容的把握起着关键的作用。学生能联系上下文体会这些词语在句子中所起到的作用。2.读懂课文,理解“跨跃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这不是一座普通的桥,而是连接海峡两岸血缘关系的生命桥。对课题的理解,其实就是对

15、文章中心思想的理解。3.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会李博士和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贵品质,感受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 “体会李博士和台湾青年的高贵品质,感受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是本篇课文的教学重点,通过朗读,比较等方法让学生感悟爱的传递,加深对本文中心的理解。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台湾青年在余震中捐献骨髓的危险,以及两岸医护人员的奔波劳累,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四、教学设计四、教学设计课文语言朴实自然,叙写生动具体,情致淳厚感人,教学设计以爱贯穿整个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多读、多想、多体会,深切感受人与人之间纯真美好的感情,体会

16、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教学中重朗读、重感悟。在听、说、读、写中落实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研究教材制定教学目标后,我对教学进行了如上设计(详见关于教案设计部分),着力体现以下三点:一、实际出发,引发爱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在。”“语文教师要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学过程一开始,让学生谈谈生活中无处不见的“桥”的作用,帮助学生理解“桥”的含义,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生命桥”到底是座什么样的桥?它有多重要?让学生对课题的理解有了铺垫。“512 汶川大地震”对学生来说记忆忧新。因此,教师就有意识地结合 512 汶川大地震的背景资料,了解地震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