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碛中作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9529925 上传时间:2018-05-1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鄂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碛中作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鄂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碛中作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鄂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碛中作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鄂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碛中作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鄂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碛中作》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鄂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碛中作(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碛中作碛中作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背诵古诗2、能借助注释,结合相关资料,理解诗句意思,感受诗人在万里沙漠中勃发的诗情。3、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情景。能体会出诗人对边塞生活的深刻体会,对边疆风物深厚的感情。4、用画的方式自由表达所想象的诗中情景。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难点1、以读解意,以画悟情。2、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情景。能体会出诗人对边塞生活的深刻体会,对边疆风物深厚的感情。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释题激趣,创设语境。1.同学们,你们看见过沙漠地域的样子吗?你觉得沙漠给你的印象是什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岑参的作品碛中作 ,看看诗人眼里的沙漠是什么样的?(板书“碛中作” ,师边

2、板书边述“碛”读 q.生齐读诗题。 )2.简介作者:岑参,盛唐著名的边塞诗人,与高适齐名,他的诗雄健奔放,想象奇特,色彩瑰丽,以奇情异趣独树一帜,尤其擅长写七言古诗。他两次出塞,对边疆风物怀深厚的感情。二、自读感知,理解诗句。1.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2.小组赛读,看谁把这首诗读得最准,最流利。3.自读理解,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诗句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句子。4.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诗句、解决不理解的问题。 (老师巡回指导)“走马西来”:“西”指西域, “走马西来”指诗人从长安出发,沿着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向西进发。 (点明了行进方向)“欲到天”:是指

3、好像要飞到天的尽头,不达目的不止。这三个字既写出了离家之远,又写出了他不畏艰难险阻的气概。 (既写出了边塞离家之远,又展现了西北高原野旷天低的气势。 ) “两回圆”交代了什么?(表面上看,似乎诗人只是点明了离家赴边已有两月,交代了时间正当十五月圆;然而细一推敲,诗人无穷思念正蕴藏其中。一轮团圆的明月当空朗照,触动了诗人的情怀,他不由得思想起辞别两个月的“家”来,时间记得那么清晰,表明他对故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殷切。现在,月圆人不圆,怎么不叫人感慨万分?也许他正想借这照耀千里的明月,把他的思念之情带往故乡,捎给亲人?)5.师生交流 明了诗意。诗人从长安出发,走马疾行,风尘仆仆地向西域进发,离家乡已

4、经很远了。现在已来到一望无垠的沙漠,看到一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天空,诗人不禁想起离家已有两个月了。可月圆人不圆呀!看着这明月照耀下的荒无人烟的沙漠,想到今晚将士们又能宿在何处呢?6.师:前句故设疑问,并不作正面回答,转而融情入景,给读者留下充分想象的余地。后句写出了明月照耀下,荒凉大漠无际无涯的朦胧景象。景色是苍凉的,但感情并不低沉、哀伤。在诗人笔下,戎马生涯的艰苦,边疆地域的荒凉,正显示诗人从军边塞的壮志豪情。正如诗人所说:“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也知塞垣苦,岂为妻子谋!” (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 ) 。三、细读品味,入情入境播放配乐诗朗诵,要求学生边听边想,想象诗歌中描绘的画面和意境,体会

5、诗人的思想感情。1.从诗中你仿佛看到什么?引导学生从“走马西来欲到天”这句诗中想象诗人扬鞭跃马,从长安出发,沿着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 ,风尘仆仆地向西进发的情景。2.此时此刻,是什么触动了诗人的那颗思乡的心?引导学生抓住“两回圆”知道诗人离家赴边已有两月。一轮团圆的明月当空朗照,触动了诗人的情怀,他不由得思想起辞别两个月的“家”来,时间记得那么清晰,表明他对故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殷切。3.此时诗人会想些什么?现在,月圆人不圆,怎么不叫人感慨万分?也许他正想借这照耀千里的明月,把他的思念之情带往故乡,捎给亲人。引导学生想象诗人说的话。4.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月圆人不圆,诗人不免要牵动思念家乡亲人

6、之情。谁来读读这句诗,体会诗人当时的心境。5.过渡导入。诗人刚刚把他的心扉向我们打开了一条缝隙,透露出这一点点内心深处的消息,却又立即由遐想回到现实“今夜未知何处宿,平沙莽莽绝人烟” 。你从中又仿佛看到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引导学生从“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想象沙漠的一望无际,荒无人烟,诗人在担心今夜不知道在哪里宿营。6.诗人将想念亲人的感情闸门刚刚打开,立刻又把它关闭起来,将笔锋一转,由遐想回到现实中来,茫茫沙漠,不知该宿何处。同学们,展开想象,说说诗人和他的伙伴们今夜会宿营到哪里。(诗人和他的伙伴只能就地宿营,风餐露宿。 )7.他们的风餐露宿是像游客那样惬意吗?引导学生结合平时看过

7、的影片、资料来体会战士的艰苦。8.带着自己的感受来读读这两句诗。9.小结。这首诗以鲜明的形象写景抒情,情景契合无间,情深意远,含蕴丰富,读来别有神韵。谁想读读整首诗?生配乐读诗,读出自己的体会。四 、总结拓展,感情朗诵。1.诗人精心摄取了沙漠行军途中的一个剪影,向读者展示他戎马倥偬的动荡生活。诗于叙事写景中,巧妙地寄寓细微的心理活动,含而不露,蕴藉感人。诗以鲜明的形象造境写情,情与景契合无间,情深意远,含蕴丰富,读来别有神韵。在描写旅人远走塞外时,是只见万里黄沙,不知哪里才是自己的归宿?悲凉中更带有深沉哀婉的乡愁,单就“平沙万里绝人烟“来看.可以当作是纯粹的写景,充分流露出悲壮与凄清的综合美。

8、2.感情朗读,体会诗人深沉哀婉的乡愁。3.看图,读诗,叙景,悟情,结合自己的想象把诗歌改写成一篇短文。4.搜集岑参其他诗歌读一读。逢入京使唐 岑参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作业设计1.朗读课文至少 3 遍,家长签字。2.抄写三遍,默写一遍,家长签字。3.写出诗词大意。4.预习语文乐园(二) 。板书设计 碛中作(唐)岑参行程: 西 时间: 两回圆 思念亲人艰苦: 何处宿【参考资料】这首诗与逢入京使写作时间相近,约写于公元 749 年(天宝八载)岑参第一次从军西征时。那时岑参第一次远赴西域,充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他告别了在长安的妻子,跃马踏上漫漫征途。这

9、年岑参第一次从军西征,西出阳关,奔赴安西。岑参的从军,思想上有两根精神支柱:一个支柱是建功边陲的理想在鼓舞着他,他曾自言:“功名只应马上取,真正英雄一丈夫。 ”(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另一个支柱是,他认为从军出塞是为了报效祖国,赴国家之急。他曾自我表白:“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也知塞垣苦,岂为妻子谋。 ”(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正是基于这两点,所以他的边塞诗多数是昂扬乐观的,表现出唐军高昂的士气和震撼大地的声威。但当一个战士踏上征途之后,他们不可能没有思乡的感情,也不可能不思念父母妻子。高适燕歌行云:“铁衣远戌辛勤久,玉筋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岑参的逢入京使所表现的

10、就是对故园和家人的思念,这是真挚健康的感情,虽然调子不怎么高昂。但不能认为是消极的、悲观的,尽管他流下了思乡之泪。 也不知走了多少天,就在通西域的大路上,他忽地迎面碰见一个老相识。立马而谈,互叙寒温,知道对方要返京述职,顿时想到请他捎封家信回长安去。此诗就描写了这一情景。 “碛中作” ,即在大沙漠中作此诗。从“辞家见月两回圆”的诗句看,岑参离开长安已近两个月了。诗人回顾两个月的行程,如今宿营在广袤无垠的大沙漠之中,正巧又遇上十五的月亮,一轮明月照在平沙莽莽的沙漠上,他想到月圆人未归,看到唐军在沙碛中列营而宿,写下了这首绝句。这是沙漠行军途中野营生活的一个剪影。这首诗以鲜明的形象造境写情,情与景契合无间,情深意远,含蕴丰富,令人读来别有神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