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旅游开发影响中强化的傣族族群认同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9529574 上传时间:2018-05-16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68.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在旅游开发影响中强化的傣族族群认同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在旅游开发影响中强化的傣族族群认同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在旅游开发影响中强化的傣族族群认同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在旅游开发影响中强化的傣族族群认同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在旅游开发影响中强化的傣族族群认同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在旅游开发影响中强化的傣族族群认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在旅游开发影响中强化的傣族族群认同(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在旅游开发影响中强化的傣族族群认同发布时间: 2011-8-2信息来源: 消费导刊 ?理论版作者 : 罗芳洲 摘 要 这种来自于全球化、现代化、 主流化影响所引起的文化层面上的多元化的挑战, 激起了傣族人对自己文化的重新认识。旅游业的发展使傣族文化在傣族园这个特殊的框架内逐渐凸现出了它的强势存在, 这种强势存在在傣族村寨生活中便表现为一种强烈的族群认同。旅游业的极大发展和它对民族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更进一步增强了傣族人对自己文化价值的重视。今天傣族园的傣族人正以一种强者的自信欣然接受了多元文化的共存, 并在这种多元文化的共存中构建自己新的身份意识和文化认同。 关键词 多元文化共存族群认同作者简介

2、 : 罗芳洲 (1984-),女, 云南昆明人。西南大学硕士研究生。社会学专业。一、引言傣族园是中国西双版纳勐罕镇一座傣族文化主题公园。“勐罕” 于 400 多年前的明朝隆庆四年( 公元 1570 年)得名。汉文史籍称“勐罕”所辖地域为“橄榄坝”。傣族是久已定居在这里的民族 ,20 世纪 50 年代 , 国家在这里兴办国营农场后, 从内地迁来大批汉族。但是 , 迄今为止信奉南传上座部佛教的傣族人数仍占“勐罕”人口的绝大多数。1998 年, 在当地政府的推动下由多家企业投资, 经过与五个村寨的村民委员会的多次协商,建立了傣族园, 开始整体规划和开发这里的旅游资源。傣族园开业以来, 很快成为西双版

3、纳最为吸引游人的旅游景点之一。每天从景洪出发的旅游大客车满载游人, 顺着澜沧江边婉蜒曲折的公路驰骋 27 公里 , 把游人送到傣族园。至今傣族园平均每年接待游客约 36 万人次 , 五年累计接待游客 180 万余人次。之所以游客往来络绎不绝, 正是因为傣族园融合着具有悠久历史的五个傣族村寨旖旎的自然风光和璀璨的傣族文化。民俗旅游业的进入打破了他们原本男耕女织的传统农业生活的平静。在傣族园内, 村民并没有按照傣族传统的民俗习惯生活着。清晨, 傣族男人们早已驾驶手扶拖拉机去较远的橡胶林割胶了, 做完晨扫后的妇女们, 一部分盛装来到游客游览的必经之地, 等候迎接乘车而来的一批批客人。 另一部分则骑车

4、到两公里外镇上的农贸市场, 采购一天所需要的菜肴, 为游客准备各种美味的傣家风味餐。做工艺品交易的妇女忙着收拾自己的店铺, 准备迎接前来购物的游客。每当游客到来, 园内导游会引导游人顺着设计好的游路, 观看村民所表演的傣族传统的纺线织布、刻贝叶经书、打制银器、 竹蔑编制等手工工艺; 参观傣家竹楼、 品尝傣家传统风味餐饮, 了解傣族人的生活。下午 3 点左右 , 勐巴拉纳西露天剧场开始了一天的傣族歌舞表演。庞大的舞蹈表演队伍, 穿着绚烂多彩的舞台服饰, 表演的舞蹈经过精心策划, 演绎出傣族人历史上的各种神话传说、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游客活动的高潮是歌舞表演完了之后, 在泼水广场举行的气氛热烈的傣

5、族泼水节的泼水活动。在欢快的象脚鼓和蛮锣敲击声中, 傣家人按照傣历新年的习惯排成长队, 手拿泼水工具, 踏着舞步引领着游客走入泼水广场, 傣族村民和游客一起用盆舀起池中的清水泼向身边的人, 以示节日的祝福。象脚鼓声声入耳, 清水洒遍全身, 激起了人们内心无比的热情和冲动, 游客和村民一次次泼向空中的清水形成一道道水帘, 阳光下水声、 欢笑声构成了一幅人们尽情狂欢的动人场面。这一切就是西双版纳傣族园发生的生活场景。居民们享受着旅游给他们带来的新生活, 也在心理上面对着种种文化的激荡。面对多种文化的冲击和影响, 傣族村民每天还能平静地面对着眼前发生的一切吗?仍然能保留着以往的宗教信仰, 使用着自己

6、的语言过着自己的民族节日吗?当他们意识到自己的文化和习俗通过展演可以获得收入又是怎么想呢?种种问题归根结底都是一个问题: 他们将如何看待自己的族群 ?是否能够保持原有的族群认同? 二、族群认同在多民族国家中, 受历史变迁及社会发展的影响, 少数民族大多面临着多元文化共存及族群认同的问题。社会文化体系好比一盘棋, 或者一张网 , 在每个特定历史文化语境中, 一个族群必然要与世界 , 与其他的族群建立认同关系, 并遵循文化编码程序, 逐步确定自己在这一社会文化秩序中的角色1、我们所讨论的族群认同是民族社会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民族社会学研究文献对族群认同的研究主要是移民及其后裔在文化

7、及族群认同方面上的转变问题。中国关于族群认同的研究任务, 主要是与国内当前社会中不同情况的人, 或者国外的华人、 留学生进行访谈 , 了解他们对于“民族”的概念和自己的族群的认同。比如长期在民俗旅游地居住和工作并接受了外来文化浸染和熏陶的当地少数民族, 与很少跟外界接触的少数民族, 这两群处于不同情况的人们 , 即使他们属于共同的族群, 但他们对于如何看待“民族” 、 看待自己与哪个群体的认同,很可能会有十分不同的观点和想法。民族社会学的研究内容就是分析各种观点和他们的实际含义,分析产生各种观点的外部和内部条件, 分析他们观点转变的过程和影响因素, 并且把不同人、 不同群体的情况相互进行比较2

8、、格莱德尼 (Gladney,1998)认为 , 日益加快的全球化进程刺激了长期以来存在的少数民族与多数民族间族别、宗教派别和地域区分的复活, 这与全球主义对民族文化同化潮流似乎相矛盾。而且, 这些业已被世人所接受的民族界限和定义促使民族群体逐渐认识了自己 , 并被他人逐步认识。沿袭下来的文化定义通过博物馆、民风、 民俗使之永恒不朽, 通过日益增多的民族主题公园使之永存。换句话说 , 少数民族群体通过发现自身的特点, 从而区别于多数民族, 区别于地球上的“其他人”, 进而与局外人对他们的民族认证达成共识3、本研究认为族群认同是指该族群在两个不同文化群体或亚群体之间进行抉择, 因为受到不同文化的

9、影响, 这个族群须将一种文化视为集体文化自我, 而将另一种文化视为他者。在区别与认同的选择中, 逐渐意识到“我是谁”。当一个族群面临着来自于全球化、现代化、主流化影响所引起的文化层面上的多元化的挑战 , 他们的族群认同状况便得以彰显。本研究讨论的西双版纳傣族园内的傣族居民, 和大多数少数民族一样, 也同样面临着多元文化共存及族群认同的问题。作为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开发的国家 4A 级风景区 , 同时又是316 户,1503 个傣族居民赖以生存的家园, 傣族园的多元文化共存局面使得园内傣族村民们的族群认同状况显得尤为吸引民族社会学研究者的目光。三、西双版纳傣族文化的三大体现西双版纳傣族源于中国古代

10、南方的百越族群, 许多研究者认为: 大约从公元前五六世纪开始,它的先民逐渐迁入今西双版纳与及相邻的广大地区, 在同当地的土著居民融合后, 成为了现在西双版纳境内人口的主体部分。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 西双版纳傣族用它富于创造性的历史足迹构筑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体系, 以及相适应的社会组织结构、政治制度和经济体系。20 世纪 50 年代的民主改革 , 西双版纳地区完成了社会制度的变革, 但是 , 在新的社会制度下, 傣族文化仍然在傣族村社生活中发挥着特殊的作用, 并以它谜人的魅力吸引着世人的目光。在深邃而丰富的西双版纳傣族文化中, 哪些东西是最能引起傣族人内心的共鸣, 让傣族人想到它就与自己的民族身份

11、相联系, 自豪地告诉他人“我是傣族” 。 在对傣族文化越来越多的研究中, 研究者们 ( 包括傣族研究者)对西双版纳傣族文化做出过多种概括性的表述, 如用“竜林文化”或“贝叶文化”等表述傣族文化。这些表述不管准确与否, 其目的就是寻找傣族人心中的确定自己族群的那种认同。 对于傣族成员来说这种对自己族群的自觉意识是发生在对自己文化的不知不觉的体验和认同之中。就我们对傣族园傣族文化的考察而言, 西双版纳傣族文化中语言、宗教信仰和与前者相联系的节日风俗这三大文化要素, 是引起傣族人内心共鸣的最重要的内容。西双版纳傣族语言按语言的系属化分, 它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从语言学考察, 西双版纳傣

12、语有比较完善的语音、语法和词汇结构, 语音包括声、 韵、调构成的音韵单位。声调分平、上、去、仄四个调类, 每类因声母的清浊分两个调, 语音中有声母21 个, 韵母是 91 个 ;词序和虚词是表达语法意义的主要手段; 词汇大多是单音节词和双音节词的合成词。西双版纳傣族的宗教信仰中, 南传上座部佛教拥有绝大多数傣族民众为信仰者, 但是 , 实际生活中人们对佛信仰的同时仍然保留着的对多种神灵的崇拜。由于南传佛教在一定程度上诠释了人们的心中的各种需求, 所以它能进入傣族社会被广大傣族群众所接受, 主导着人们的精神生活。从傣族社会生活中保留着的以多神崇拜为特征的原始信仰来看, 佛教是在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后

13、, 才逐渐融入傣族社会取代了原始信仰在人们心中的主导地位, 佛寺成了学习佛教经典和进行佛事活动的中心。在傣族园我们可以看到, 五个傣族村寨中各自耸立着的五座金碧辉煌的佛寺, 仿佛向人们昭示南传上座部佛教在傣族民众心中的崇高地位。节日习俗是最具有表现力和鲜明特色的民族文化的重要内容。傣族重大的节日有关门节、开门节、傣历新年( 也称“泼水节”), 这些节日都与宗教信仰有关, 比如过“赕” , 如“赕塔” ( 敬塔节 ) 、“赕帕瓦” ( 敬佛山节 ) 、“赕坦” ( 赕经书 )、“赕毫伦瓦”( 赕谷子 ) 等, 傣族人一生要过很多赕 , “赕”即是人们对寺院僧侣的一种奉献活动, 也是人们对自己来世

14、的一种寄托。此外, 民间还有热闹非凡的“赶摆” 。 我们曾多次参加傣族园及其附近寨子的“赶摆” 、婚礼和 “过赕” ,每天下午在中心广场都上演着傣族泼水节的盛况。语言、宗教信仰和节日习俗是民族文化的载体, 三者共同构成了傣族文化的主体内容。语言内涵着民族的深层感情, 傣族细腻的感情、 温和的处世态度既是民族文化涵养的结果, 也从语言的使用中表现出来。 傍随着五个村寨寺院传出的佛爷诵经的声音, 佛事活动日益深入人心, 向佛的信念形成强大的心理力量, 使人们的社会生产和生活活动都打上了佛教信仰的印迹。佛教文化承载着傣族古老传统构成了傣族文化的灵魂。民族节日积淀着民族文化的重要内容, 有人称它为“文

15、化集约丛” , 延续、传递着民族文化的内容, 整合和规范着民族的价值观、伦理道德和群体信念。所以语言、信仰、节日三大文化要素形成一个民族的文化心理, 连接着民族的认同意识。而且这种传统越是厚重民族文化的自觉和群体认同越加强烈。四、旅游业的开发那些来自城市中心的“文明”世界的旅游者渴望眼见那些不同的文化, 偏好“原始的”和异国情调的土著居民, 了解和观察其他不同的人类群体以满足他们的好奇心。有人发现只要将西双版纳勐罕傣族世代繁衍生息的五个保存完好的自然村寨, 适当规划、建设后就是一个散发着泥土芳香和淳朴气质与傣族日常生活紧密联系, 充满异族风情的傣族文化园。旅游者可以从走访过的傣家人中 , 直接

16、了解到傣族村寨生活中的生产生活习俗、宗教习俗与及建筑、服饰、饮食等文化现象。傣族园公司充分意识到了这些旅游资源后面的巨大财富, 短时间内连接五个村寨的游路, 按规范标准设计的旅游固定设施被建设起来, 各种旅游项目被启动。游人们因交通方便陆续进入了傣族园。 他们在园内的简单消费, 引发了村民的旅游经济意识。傣族村民们面对日益增多的游客,逐渐知道游客是为什么而来, 于是他们在庭院中竹楼下卖香草烤鱼、竹筒饭、椰子、树木瓜等,做与旅游有关的小本生意。村民们发现家中的每一件生产工具、生活用具都是游客感兴趣的物品, 他们认为自然而然的东西 , 被这些“外来客”认定为正宗“傣族”风情的。老人的纺织技术、竹蔑编制技术、打制各种装饰品技术、刻写贝叶经技术、甘蔗榨糖技术等展演成了引来游客驻足观看的亮点, 傣族人家餐桌上的各种佳肴更是使游客十分难忘, 歌舞表演、参与性的泼水活动将游客情绪推到了顶峰。傣族园公司以“公司加农户”为经营模式, 公司主要负责总体规划, 硬件建设 , 旅游项目开发等, 同时充分调动农户的积极性使他们参与到旅游经营中来, 以户为单位经营 “傣族风情农家乐” 。并在一些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