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9528473 上传时间:2018-05-16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4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鄂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鄂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鄂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鄂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鄂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313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第一课时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学习目标:1、学习 12 个字、认识 10 个字。注意多音字“挣”“喝”的读音。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3、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4、鼓励学生通过多种形式搜集资料,了解周恩来的生平事迹,让学生对周总理有更多的认识。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深入理解“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含义,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教学准备:教学准备:搜集资料。 教学

2、时间:教学时间:2 课时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调动情感。板书:读书。师述:从迈入小学的第一天开始,我们开始正式地读书学习。不知道你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读书? 二、同学介绍搜集周总理的资料三、初读课文,理清脉络。1、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强调要求:(1)交流提示课文中要注意的字词。(2)边读边思考课文写了几件事?周总理小时候为什么会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2、学生提出文章中不懂的地方,师生共同解决。四、学生反复读课文,做到有感情地读课文。试着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五、课堂作业:1 区别组词。贫()振()欺()获()奉()贪()震()期()惑()奏()2 抄写生字。 教学资

3、料教学资料崛起:突起。喝彩:大声叫好。铿锵:形容有节奏而响亮的声音。抱负:远大的理想。品学兼优:品德和学习成绩都非常优秀。课文写了三件事。第一件事讲 12 岁的周恩来刚到沈阳,就听伯父叹着气说“中华不振”,这使他疑惑不解;第二件事讲周恩来在租界亲眼看到一位中国人受到洋人的欺侮,这使他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话的含义;第三件事讲周恩来在修身课上,表明自己的心迹“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第二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二、学习课文的第一部分。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的第一部分。思考:你从这部分中体会到了什么?你是从课文的哪些地方看出来的?2、指名学生朗读这一部分。尤其要指导学生在朗读伯

4、父与周恩来的对话时,“为什么”?“那又是为什么呢?”要读出不解和追问的语气。“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要读出疑惑不解的语气。3、尊重学生自身的体会,不要强求学生所有的体会都一样。教师相机的作出指导。如:从“为什么”?“那又是为什么呢?”体会到周恩来对这些事情的关注。“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体会到周恩来是一个善于观察周边的事情。4、全班朗读这部分,注意要有感情地朗读。三、学习课文第二部分。1、自由读第二部分,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景?2、学生读完课文后,想象当时的情景。3、学生演完后,谈一谈作为中国人看

5、到同胞在自己的土地上受到这样欺凌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当时的社会现实:贫穷落后,受到列强的欺凌。深刻理解“中华不振”的具体含义。四、学习课文第三部分。1、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思考:“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什么意思?2、让学生联系全文,体会周恩来从疑惑到静思到立志的心理变化过程:你能想象少年周恩来在沉思什么?你能感受在平静的外表下他内心的波澜吗?3、全班交流。他不愿意自己的民族在这样软弱,不愿意自己的同胞再受到这样的欺凌,他思考中华民族贫弱不振的原因,他在寻求改变中华落后挨打现状的途径。他的内心充满着屈辱、悲愤。他的内心充满着对祖国深深的爱。4、指导读这部分,你从周恩来

6、小时候身上体会到了什么?五、课外延伸。1、阅读关于写周恩来总理故事的书,从而进一步了解伟人。2、将你所了解的周恩来总理的故事用讲故事、写文章、编短剧、办手抄本等形式,展示学习的收获。 教学资料教学资料1 伯父带他下火车时,中华不振哪!中:“奇怪”说明少年周恩来的疑惑不解,“沉重”写出了伯父内心的无奈与悲痛。2 他常常站在窗前,想租界地方向远远地望着,沉思着。与先文第一次看到租借地照应,“常常”“沉思”表现了少年周恩来心里一直关注着这件事,心中酝酿着远大的志向。3“响亮而坚定”“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表明少年周恩来的决心坚定和远大志向。这些都不是他一时的冲动,而是他亲眼目睹了中华不振的现状后,经过深思熟虑后立下的远大志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