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上传人:l****6 文档编号:39527956 上传时间:2018-05-16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论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关系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浅论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关系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浅论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关系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论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论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关系(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浅论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 的关系论文关键词:全面发展 协调发展 可持续发展 论文摘要: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综合起来作为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三者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其中全面发展是协调发展的前提,协调发展是全面发展的最终目的,可持续发展是全面发展、协调发展的必要条件,三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缺一不可。 坚持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并不是新的提法,现在把它们作为一个整体提出来,作为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并赋予时代内涵,作为我国未来社会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发展的一项指导原则。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处理好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三者的

2、关系,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三者身一个有机融合的整体,紧密联系,不能孤立起来。 一、全面发展是协调发展的前提 首先这里的“全面发展”、 “协调发展”,包括下面的“可持续发展”不是单纯的词语解释,只是局限于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这个基点上。全面就是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看成一个系统工程,进行全面的思考和建设。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就是要着眼于对自然、社会、经济各个领域的全面思考,着眼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文明的全面建设。而协调发展,就是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各个方面的发展要相互衔接、相互适应、相互促进、良性

3、互助。从上面可以得出,全面2发展注重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方面内容全面性,而协调发展则注重了社会主义建设各个方面之间的协调关系。 历史经验说明,全面发展是协调发展的前提,只有发展全面了,才有可能实现协调发展。苏联坚持优先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方针,导致国家经济结构失调,阻碍了经济的发展,最终导致经济滑坡和国家的解体。而自我国建立以来就注重发展的全面性,从而为协调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毛泽东以苏联为经验,主张实行中国工业化道路,即“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农轻重协调发展的路子。邓小平认为,必须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统一的原则,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还特别把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置于

4、发展的全局来考虑,强调“现代化建设的任务是多方面的,各方面需要综合平衡,不能单打一”1。党的十六大在“两个文明”建设取得丰硕成果的基础上,又根据我国改革和发展的新要求,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科学论断。2004 年 9月召开的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根据十六大的精神,第一次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战略任务。至此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发展成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的“四位一体”。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目标不断补充、不断完善,使各方面相互促进、相互适应、良性互动。 在发展过程中,往往注重某方面或某些方面的发展,而忽视其它方面的发展,往往导致发展失衡

5、,出现不协调的局面,最终阻碍发展的进程。如果单纯的追求经济的增长,而不重视政治、文化、社会的发展,就会出现增长失 调,最终制约发展。只有注重发展的全面性,才能实现各方面协调发展。 二、协调发展是全面发展的最终目的 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各方面的内容不是简单的相加,而是一个有机融合的整3体,为使这个整体发挥最大的效益,必须协调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各个方面的关系,使优化的整体大于各个部分的总和,这是强调协调发展的重要原因。 社会主义建设不但追求发展的全面,而且在各个阶段都有自己发展的侧重点,找准重点,并且协调好重点和其它方面的关系,社会主义建设才能得到顺利发展。反之,则会阻碍社会主义建设的进行。文

6、革期间,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忽视经济建设,违背经济发展规律,导致我国经济发展停滞不前。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从以阶级斗争的错误轨道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正确轨道,突出经济建设的中心地位,同时协调好经济与政治、文化、社会各方面的关系,使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我国现阶段强调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如果不协调好城乡发展,就会导致城乡差距拉大;如果不协调好区域发展,就会导致东、中、西部差距进一

7、步扩大;如果不协调好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关系,发展中凸现的社会问题就会影响经济发展的步伐;如果不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就不能把经济的增长建立在生态良性循环的基础上;如果不协调好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关系,就会影响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融合。 单是追求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是远远不够的,而协调发展有着更深层次的涵义。协调发展是全面发展的最终目的,协调发展是全面发展追求的必然结果。 三、可持续发展是全面发展、协调发展的必要条件 可持续发展,就是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充分考虑环境、资源、生态的承受能力,4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实现

8、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实现社会的永续发展。可持续发展主张兼顾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环境的全面、协调发展,为保证全面发展和协调发展的永续性,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全面发展、协调发展的必要条件。 对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有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在原始社会和封建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比较低,对资源索取的比较少,在生态环境的承受范围之内,不用考虑发展的持续性,依然可以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所以也没有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工业革命以后特别是二战以后,多数国家只注重经济的增长,无限制的向自然界索取资源,大规模的进行工业生产,大量排放废弃物,造成资源浪费、生态环境的恶化,这是一种不全面、不协调的发展,也引起了人

9、们对可持续发展的思考。20 世纪七八十年代,由于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人们面临严重的生存危机,人们逐渐反思自己的观念和行为,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理念并且逐步深入人心。 当前,对于可持续发展还存在一些模糊认识,认为没有坚持可持续发展,也获得了全面协调的发展,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从历史发展阶段上来讲,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对自然界的索取和破坏逐渐超出了生态环境的承受范围,而在生态环境承受范围之内,人们不坚持可持续发展,也有可能获得全面协调的发展。二是从区域范围上来讲,每个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有些发达国家已经走过了只注重经济增长的阶段,认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而有些发展中国家,还处

10、于经济发展的起步和攻坚阶段,不可避免的造成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破坏,但还在承受范围之内,依然获得了全面协调的发展。可持续发展只是全面发展、协调发展的充分条件而不是必要条件。这种想法是非常错误的、目光短浅的。5传统的发展模式已经凸现了它的危害和弊端,必须引以为戒,不能重蹈覆辙,坚持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历史的必然选择。 在我国,由于长期坚持“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的经济增长方式,使我国面临着严重的资源和环境问题。一是资源短缺。有些自然资源已经面临枯竭,有些自然资源逐渐依赖进口,并且比例逐渐增大。以石油为例, “截止 2005 年,我国石油可采储量约占到世界总量的 1.5%,按目前的开采水平,国内剩余

11、的可开采储量大约可开采 14 年。 ”2而“中国的石油用量,已由 2002 年的 13.495 万桶,增至 2003年的 13.539 万桶,2004 年增至 13.570 万桶, ”3据保守估计,在 2010 年、2015 年和 2020 年,中国需要进口石油分别为 150Mt、180Mt 和 200Mt,”4供求矛盾更加突出。二是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环境污染的范围不断扩大,从城市扩展到农村;土地荒漠化加剧, “荒漠化土地面积已达 262 万平方公里,每年还以 2640 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5生物物种灭绝的速度不断加快,濒临物种不断增加。我国生物物种数量正以每天一个濒危甚至走向灭绝的速度减

12、少,农作物栽培品种数量正以每年 15%的速度递减,还有大量物种通过各种途径流失海外。这些问题迫切要求我们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可持续发展作为全面发展、协调发展的充分条件已经完全转化为必要条件。只有坚持可持续发展,才能保证我国永续发展,才能保证全面、协调发展的持续性。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既是科学发展观的的三个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又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其中全面发展是协调发展的前提,协调发展是全面发展的最终目的,可持续发展是全面发展、协调发展的必要条件,三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缺一不可。 参考文献: 6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50. 234柴聚隆,李明红,张智亮,张辉.我国石油安全J.合作经济和科技,2009,(01):19. 5王建生.中国环境生态问题及对策分析J.发展研究,2001,(4):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