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宾市十二五循环经济规划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39527752 上传时间:2018-05-16 格式:DOC 页数:39 大小:2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宜宾市十二五循环经济规划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宜宾市十二五循环经济规划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宜宾市十二五循环经济规划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宜宾市十二五循环经济规划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宜宾市十二五循环经济规划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宜宾市十二五循环经济规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宜宾市十二五循环经济规划(3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宜宾市“十二五”循环经济规划宜宾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宜 宾 学 院2012 年 12 月 2 目 录前 言.5第一章 现状与形势.6第一节 主要成效.6第二节 存在的问题.7第三节 面临的形势.8第二章 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9第一节 指导思想.9第二节 基本原则.10第三节 发展目标.11第三章 主要任务.13第一节 构建循环型产业体系.13第二节 强化技术支撑体系.20第三节 推动生态产业园建设.22第四节 实施循环经济示范行动.23第四章 重点工程.24第一节 资源综合利用工程.24第二节 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工程.25第三节 “城市矿产”处理工程.26 3 第四节 再制造产业化工程

2、.26第五节 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工程.27第六节 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工程.27第七节 “绿色消费”工程.28第五章 保障措施.29第一节 组织保障.29第二节 法律法规保障.29第三节 政策保障.30第四节 管理保障.30第五节 科技保障.31第六节 人才保障.32第七节 资金保障.32第八节 加强宣传教育.33 4 前 言循环经济是指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等过程中进行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活动的总称。循环经济的核心是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其基本特征是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本质上是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创新型经济发展模式。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

3、经济促进法,加快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实现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推动全市循环经济规模化发展,形成有宜宾特色的循环经济,根据国家循环经济促进法、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 四川省“十二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和宜宾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特制订本规划。本规划主要提出宜宾市发展循环经济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主要任务、重点工程、保障措施等,是具有一项带有战略性、综合性、指导性的规划,是指导全市循环经济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本规划基准年为 2010 年,实施期限为 20112015 年。 5 第一章 现状与形势第一节 主要成效一、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不断提高强力

4、推进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再生资源循环利用,以及水资源的循环利用,最大限度地综合利用资源。我市的资源综合利用企业达 87 户,涵盖建材、化工、电力等 6 个行业和电石渣、煤矸石、粉煤灰等 20 多个种类。 “十一五”期间,累计利用各种工业固体废物总量 1611 万吨(综合利用率 75%以上)、废水 3233 万吨、废气 6533 万 m,实现产值 62.4 亿元、销售收入 62亿元,减免税收 1.8 亿元,实现节能 100.35 万吨标煤,减排SO26.74 万吨、CO2 250.17 万吨。二、节能减排任务全面完成“十一五”期间,全市单位 GDP 综合能耗累计下降 20.4%,

5、超过目标 0.4 个百分点;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 33.54%,超过目标 2.54 个百分点。SO2 累计削减 9.16 万吨,排放量控制在 9.9万吨以内;COD 累计削减 2.25 万吨,排放量控制在 5.5 万吨以内。氨氮排放量 3000 吨,控制在 4500 吨以内。三、清洁生产稳步推进抓好全省清洁生产试点企业的组织申报,以煤炭、电力、化工、建材、造纸和食品加工等行业为重点,在总结经验和进行推广基础 6 上全面推行清洁生产,目前,我市已有 3 户国家级清洁生产试点企业、21 户省级清洁生产试点企业。四、试点示范有序开展“十一五”期间,我市重点抓好五粮液、天原、丝丽雅、江安阳春坝、

6、叙府茶叶、宜宾县、筠连县等全省第一批省循环经济试点单位和高县、兴文县、华盛纸业等全省第二批省循环经济试点单位的示范工作。第二节 存在的问题一、认识不到位对发展循环经济重要性的认识有待提高。发展循环经济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相关部门和企业缺乏对发展循环经济迫切性和重要性的认识,对循环经济的概念、内涵、作用的认识还不够,不能很好的把循环经济理念真正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二、产业层次低现有循环经济体系主要局限于企业和产业内部,尚未在企业之间、园区之间、产业之间、区域之间、上下游产品之间建立完整循环、反馈、共生耦合的生产流程,生态产业链和生态性功能布局尚未形成,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循环经济发展的深度和

7、广度。就产业内部来说,大量企业呈单线式发展,产业链条较短,没有形成高度关联和有效互补的循环经济链网体系。三、技术创新能力不强 7 发展循环经济所需要的用于废物利用、清洁生产和污染治理等方面的技术创新能力不强,先进适用技术,特别是一些有重大带动作用的共性和关键技术开发不够。各产业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协调、相互配套的关系比较松散。四、循环经济的人才缺乏,智力支撑不够循环经济高端管理人才、复合型研究人才比较缺乏,发展循环经济的工作能力、管理能力、研发能力不强,循环经济人才支撑体系不够完善,对循环经济发展的智力支撑不足。五、政策机制不完善部分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尚未理顺,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产业、投资

8、、财税、金融等政策有待进一步完善,如限制一次性用品和过渡包装、低热值燃料发电、鼓励“零排放”、表彰奖励等政策尚未到位。六、基础工作薄弱循环经济统计指标体系尚未建立,统计核算方法不完善,评价制度不健全,全社会物质流分析尚未开展。循环经济能力建设、服务体系、宣传教育等需要进一步加强。第三节 面临的形势“十二五”期间,我国发展仍处于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随着我市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能源资源需求呈刚性增长,废弃物产生量不断增加,资源环境约束力强化,节能减 8 排压力加大,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趋突出。一、资源环境约束加剧改革开放 30 多年来,我市经济迅速发展,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9、,但由于污染重、消耗多的粗放型产业比重仍然较大,资源、环境问题依然比较突出。未来我市一些耗能高、污染较重的行业在一段时间内还将保持支柱产业的地位,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未得到根本转变,致使资源浪费和污染物排放总量增加,对环境的压力还将不断加大。二、应对气候变化压力加大我国是最易受气候变化不利影响的国家之一,气候变化导致农业生产不稳定性增加,局部干旱高温危害严重,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脆弱性增加。近年来,我市温室气体排放增速快,人均排放量不断攀升,减排压力不断加大。三、绿色发展成为国家潮流发达国家为应对国家金融危机,抢占新一轮经济科技竞争制高点,把发展绿色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近几年,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