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教学反思 (2)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9527273 上传时间:2018-05-16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司马光教学反思 (2)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司马光教学反思 (2)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司马光教学反思 (2)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司马光教学反思 (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司马光教学反思 (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司司 马马 光光教教 学学 反反 思思赵湾镇中心学校 沈维婷司马光砸缸讲的是司马光小时候的故事,这篇课文深受老师和学生们的喜欢。教学中我从课文的语言文字和学生实际出发,通过多种形式朗读,理解课文内容,将语言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有机地整合,不仅让学生读懂课文,学会生字、说话,会解决问题,同时让学生体会到遇到困难时,切忌慌张,沉着机智才会想出好办法。在教学完课文司马光之后,我照例在课后拓展延伸环节提出了那个不知被多少位老师复制了上千遍的问题:如果你是司马光,你会怎么做?不出所料,一个个小脑袋里转眼间就冒出一个个好办法:蔡进辉说:“我可以用一张渔网,把水缸里的小朋友网上来。

2、”朱春伟:“我可以找来一要大绳子,把小朋友拉上来。 ”张颖说:“我用脸盆把水一盆一盆刮出去” 孩子们自鸣得意的好办法都有不足之处,于是我随机抛出了第二个问题:“小朋友们,请大家开动脑筋,想一想,比一比,你觉得是司马光的办法好,还是我们想出的办法好呢?请你们和小组里的成员一起讨论一下。于是,轰的一声几个小头已聚在一块儿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不一会儿,各组代表举起了小手。首先是第二组的刘兴远发言:我们小组觉得司马光的办法好,因为从图上看大水缸很高,要想用绳子把缸里的小朋友拉上来,需要站到很高的地方地,那样拉绳子的小朋友要是一不小心,他自己也可能掉进大水缸里。 颜克菊补充说:要是几个人一起用力,把大水缸

3、推倒,但是水2缸这么大,缸里双装潢了水,小朋友们哪有那么大的力气呢?田杨阳早已按耐不住自己的想法说:我有不同意见!他们想用渔网捞,用脸盆刮水,这些方法都是需要很长的时间去找工具。而这时要是慢一些缸里的小朋友就会有生命危险。 (是呀,此时时间就是生命。 )而司马光用石头咂缸,可以在最短的时间里把缸里的小朋友救出来。我不禁为这些孩子有理有据的思考拍手叫好!第一小组的李孟轩发言了:我们认为朱春伟的办法好。因为司马光用石头砸破大水缸,水缸的碎片可能飞到或弄伤不朋友。 “哗”教室里一下子失去了宁静,许多的话似乎启发了大家,或说使大部分同学产生了共鸣,有的小朋友还站起来补充到“对,还有可能这块大石头也会把

4、水缸里的小朋友的头砸破。 ”看着孩子们为自己犹如“新大陆”般的神奇发现神采飞扬时,我不禁为此动容。看,就连平常上课时常走神的杨行,这回也着实让他专注了一回,这不他正与同桌切磋着他了不起的发现呢!孩子们膨胀的热情迅速感染了我!要知道在这之前,他们的回答完全在我预设之外呀!如此热情高涨,有争议的课堂不是天天都有的。我可不能轻易打消孩子们的积极性。对,此时课堂随机生成的这一问题资源可不能浪费哦。于是,我接着引导:“小朋友们,你们的想像力越来越丰富了。思考的问题也越来越深刻了。那么水缸的碎片到底会不会飞进大水缸里,司马光的石头会不会砸到水缸里的小朋友呢?你们想不想知道?”“想” 用不着组织,孩子们一个

5、个正襟危坐,一双双饥渴的眼睛盯着我看。“这个问题有点复杂,关系到一个物理上的阻力问题。你看!”我随手在黑板上用简笔勾画出大水缸,并说:“这是一口装满水的3大水缸,是装满水的哦!现在请你们想像一下,一旦被砸破,会是一个什么样的情景呢?碎片会不会飞进去,大石头会不会砸进去呢?聪明的小朋友们,开动你们的小脑筋,发挥小组的力量,再讨论讨论,孙老师相信你们一定会有更新的发现。 ”问题抛出去了,可是我的心里却是七上八下的,因为我估摸不准这此小家伙他们能懂这个问题吗?可是,孩子们的发言却让我再一次的惊喜不已:孩子们的潜力是无穷的,我再也不能小瞧他们了!来,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的陈述吧!付志恒:我们认为这么大

6、的水缸,里面盛着那么多的水,水缸一旦被砸破,水会涌出来,碎片和石头都无法进去。李嘉淇:我们觉得司马光的方法好,因为很多水冲过来时,会把东西冲走。比如发洪水时连房子都会被冲走。这是一口装满水的大水缸,它一定也会把碎片和石头冲出来的。 是的,孩子们的潜力是无穷的,在很多时候他们的想像力、创造力远远超过大人,我想只要我们解放孩子的头脑-让孩子去想像;解放他们的手-让孩子去实践;解放他们的嘴-让孩子去表达;解放他们的眼睛-让孩子去发现;解放他们的时间-让孩子去交流;解放他们的空间-让孩子去张扬。记得阿基米德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起地球” 。我想我们应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可以撬地球的“支点” 。努力开启孩子的多元思维,让孩子的思维在争辩中碰撞,让孩子的语言在交锋中砥砺,让他们的个性之花在思考中绽放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