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独坐敬亭山 2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9527248 上传时间:2018-05-1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3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长春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独坐敬亭山 2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长春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独坐敬亭山 2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长春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独坐敬亭山 2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长春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独坐敬亭山 2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长春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独坐敬亭山 2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长春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独坐敬亭山 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长春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独坐敬亭山 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独坐敬亭山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唐)李白独坐敬亭山坐这字义实在太寻常不过了,没什么可多说的。但若加一“独”字,那就大不一样了,其内蕴就够人玩味咀嚼的了。李白的独坐敬亭山 ,题目就用了“独坐”两字。这里,让我们结合自身的体验和感受,来看看它是怎样构思和写作的。解读文本使我我也陷入了独坐苦思:是李白的独享清闲,还是他无奈的孤独,或者是他超脱万物在瞬间灵感激发下的绝妙情感的表达。若是这样,岂不是不可言传,只能意会的了,那又如何形成有条有理,有形有味的课呢?虽说我选上了它,是因为对它有感触有兴趣,但这首诗该当如何化解教学呢?教参的所言人所共见,学生的理解有所

2、局限,时空的距离更是沧海桑田难以沟通。独坐苦思中我搜索查阅了大量的文字资料。我了解了李白壮志难酬的无奈。李白一生以“安社稷,济苍生”为己任。他恃才而傲,故终生未能得志;他蔑视权贵,鄙弃功名,又常抒悲愤,自然得罪了许多人。这从杜甫的不见中可窥一斑:“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 ”独坐冥想中,我对李白思乡的惆怅有所了解。如宣城见杜鹃花:“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我了解了李白遭贬流放的愁楚。如作于公元年的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

3、落梅花。 ”我在李白的身后找到了与他不谋而合之句“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辛弃疾贺新郎 ) 。我了解了独坐敬亭山的写作背景:据清人黄锡圭李太白年谱考证,独坐敬亭山作于天宝十二载(公元年) ,当时距李白被罢官离开京城长安已整整十年了。长期的飘泊不定,饱受了人间的苦辣酸辛,倍添了孤独的感情。我找到了李白独坐敬亭山的姊妹篇望木瓜山:“早起见日出,暮见栖鸟还。客心自酸楚,况对木瓜山。 ”两诗比照,我看到了李白的见与不见:见日出,见栖鸟,不见众鸟,不见孤云。两诗比照,我感受到了一脉相承的是诗人那孤独的情怀。略有不同的是前诗的委婉,后诗的直白。委婉也好,直白也罢,同样流露了诗人无可奈何的孤寂

4、心声。那是白居易夜雨:“我有所感人,隔在远远乡。我有所感事,结在深深肠”的无限向往和百结愁肠。恰是李后主的“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的感慨;恰是辛稼轩的“把酒问嫦娥”与“何处望神州”的无奈。当有了以上对文本外延的解读后,便自然转入了对文本内部文字信息的细读。那同样是独坐的咀嚼,而后便是独坐的拥有。捧读这首诗,让人产生孤寂之感。不是吗?一群争鸣的飞鸟,从树丛中掠起、飞走,天上飘来的一片孤云,也独自悠闲而去,离开了敬亭山,消失在苍茫的太空,面前只有这座敬亭山并不走开。青山与我相对而坐,在这茫茫天宇之间,似乎只有你才和我不离不弃,不厌不怨。为何李白独以此山为友, “相看两不厌”呢?敬亭山连绵起伏,气势磅

5、礴,却又如老人独坐,闲淡恬静,泰然自若。 “看庭前花开花落,望天上云卷云舒” ,并不在乎众鸟、浮云的远去。山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性情节操是何等的相似乃尔!诗人与山独坐,直呼其名“敬亭” 。敬亭啊,我独自一人找你坐坐!敬亭山默默无言,却又善解人意般地凝望着诗人,仿佛它深谙诗人的内心世界,仿佛它读懂了诗人的心语。而李白也灵犀一点,一样地心领神会。他们亲密无间,感情交融“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或“相看两不厌,只有李青莲” ) 。这种只有极亲密的朋友才达到的境界,诗人把它寄予敬亭山,而敬亭山也把它寄予了诗人。真是知己相逢,心照不宣,于是清山寂寂我不语,只是长久地对坐,彼此凝望,意会神交。畅快处,不辨

6、“敬亭”不辨李白。又哪有什么厌倦与满足可言呢?当文本在胸后,我便有了底气,随之而来的是对教学理念的思索。一、感受诗歌的意象一、感受诗歌的意象“意”是诗歌中的意境情感, “象”是诗歌中的形象事物。 “意象” ,则是“情”与“景”两者的合二而一。读独坐敬亭山 ,意象翩翩,浮于眼前:众鸟、孤云、敬亭山,有清晰有模糊,有实体有虚象,有眼里的更有心中感悟的。二、咀嚼诗歌,捕捉诗眼二、咀嚼诗歌,捕捉诗眼诗歌的语言凝练,其传神之处即是诗眼:独坐敬亭山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题目中有“独” ,诗句里句句藏“独”显“独” 。解“独”悟“独” ,大有嚼头。三、体验诗歌的情感三、体验

7、诗歌的情感情感是诗歌的灵魂,诗歌教学应让学生深刻体验其中所蕴涵的情感。 独坐敬亭山前两句的“尽”与“闲”以“动”写“静” ,以“动”衬“静”正烘托出诗人心灵的孤独和寂寞。后两句中的人山对视,脉脉含情,看似写山的“有情”实际是表现人世的“无情” 。短短 字,诗人那孤寂无奈之情就在那静谧的场景中显露无遗。四、品味诗歌的韵律四、品味诗歌的韵律诗歌是音乐性最强的文学体裁。诗的音乐性必须通过反复诵读和吟咏才能深切的体悟。 独坐敬亭山 “读”占鳌头,在通读,深读,精读,在了解读,理解读,感悟读上得花力气琢磨。纲举目张,这之后教学设计文字稿,便如此地于独坐中酝酿而生了。独坐敬亭山学习目标:学习目标:1.借助

8、教材注释及课外相关资料,通过自主学习,正确理解古诗的意思。2.在反复诵读与融情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与情感,受到心灵的陶冶。3.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感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法,体会诗人孤独寂寞的情怀。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揭示诗题,读题解题一、揭示诗题,读题解题1.课始,抽学生逐次背诵已经学过的几首李白诗。根据学生的诵读,随机点拨,如:静夜思一个浪迹天涯、乡愁满怀的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一个有情有义的李白。望庐山瀑布一个寄情山水、想象丰富的李白。2.学生齐读诗题。3.教师简介敬亭山。二、通读诗句,感知诗意二、通读诗句,感知诗意1.通读诗句,读通读顺。2.初解诗意,读出韵味。3.再读全诗,自由质疑。

9、三、解三、解“独独” 、悟、悟“独独” , “坐坐”出孤寂出孤寂1.解“独”进入情景:解“独”:逐句找“独” ,分句朗读。2.悟“独”感受孤独:古诗到底是什么勾起了李白的孤独?鸟飞、云去本是大自然的自然景象呀,为什么现在使得李白倍感孤独呢?根据学生回答,教师补充背景资料课件出示:独坐敬亭山作于天宝十二载(公元年) ,当时距李白被罢官离开京城长安已整整十年时间了。长期过着飘泊不定的生活,使李白饱受了人间的辛酸苦辣,倍添了孤独与寂寞的感情。四、析四、析“看看”想象,释放孤寂想象,释放孤寂1.相看想象:播放画面、背景音乐。想象那是怎样的一番情景。2.人山对话:课件出示写话练习:李白深情地看着敬亭山,

10、轻轻地对他说道: 敬亭山深情地看着李白,轻轻地对他说道: 3.组织交流:通过创设一个连续语境来展开组织交流。五、联系拓展,安慰孤愁五、联系拓展,安慰孤愁1.补充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从秋浦歌中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李白?从哪读出的?2.安慰诗人:背诵静夜思 ,李白你不要孤愁,你时刻想着家乡的亲人,家乡的亲人此时也正想着你。背诵赠汪沦 ,李白不要孤愁,因为你拥有,你不忘故人,你的好朋友汪伦同样也念叨着你呢。背诵望庐山瀑布 ,李白不要孤愁,因为你拥有,你一生游历了名山大川,此时庐山的瀑布也正想着你呀!李白啊,李白,你永不孤愁,因为你拥有,时隔千载的今天我们仍在传承,仍在大声诵读你那不朽的诗篇。背诵独坐敬亭山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