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会急剧变革中发展的中国舞蹈-修改后-兼容版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9524024 上传时间:2018-05-16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67.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在社会急剧变革中发展的中国舞蹈-修改后-兼容版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在社会急剧变革中发展的中国舞蹈-修改后-兼容版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在社会急剧变革中发展的中国舞蹈-修改后-兼容版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在社会急剧变革中发展的中国舞蹈-修改后-兼容版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在社会急剧变革中发展的中国舞蹈-修改后-兼容版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在社会急剧变革中发展的中国舞蹈-修改后-兼容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在社会急剧变革中发展的中国舞蹈-修改后-兼容版(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攻读博士、硕士学位研究生试卷(作业)封面( 2014 至 2015 学年度第01 学期)题目近代中国舞蹈 (18401949) 科目中国舞蹈史梳理PPT (讲义)姓名杨琛专业舞蹈入学年月2014. 09 简短评语成绩:授课教师签字:第一篇 近现代中国舞蹈(18401949)第一章 在社会急剧变革中发展的中国舞蹈第一节 传统舞蹈融入戏曲后的发展与流变 第二节 世纪之交,西方舞蹈的传人 第三节 20 世纪初,中国舞蹈的启蒙之光 第四节 20 世纪早期歌舞团的出现 第五节 吴晓邦点燃新舞蹈艺术的火种 第六节 戴爱莲高举民族舞蹈的大旗第二章 伴随着革命前进的舞蹈艺术第一节苏区歌舞,中国舞蹈事业的革命性

2、转折第二节活跃在长征路上的宣传队员第三节延安秧歌运动,开启新一代舞风第四节抗日烽火中的舞蹈第三章 黎明前夜的中国舞蹈第一节 群众舞蹈蓬勃发展 第二节 彩绸飞舞迎天明,鼓声震天庆胜利 第三节 舞蹈之花众人栽第一章在社会急剧变革中发展的中国舞蹈第一节传统舞蹈融入戏曲后的发展与流变一、舞与戏的融合中国古代舞蹈艺术,从唐代的辉煌高度到宋、元以后逐渐衰退的经历,正与中国戏曲艺术从形成发展到成熟的历程同步。如果将舞蹈本身的某些因素除外,客观看起来,新兴的戏曲艺术对舞蹈的某些因素除外,客观上看起来,新兴的戏曲艺术对舞蹈的发展无疑是一种冲击。但这种有歌唱、有做功、有念白、有武打的综合性很强的戏曲表演艺术形式,

3、又为后来的新舞蹈艺术的崛起提供了土壤和根基,成为舞蹈艺术由弱到强,从幼稚到成熟,从默无声息到显山露水于民族艺术之林,进而屹立并荣耀于世界舞坛之上的营养素和基础。二、戏曲对我国古代传统舞蹈的吸收、应用、变革和发展三、戏曲舞蹈在新时代的再次分流近现代新舞蹈艺术对中国传统的戏曲舞蹈,由吸收、 借鉴,到取舍、 分流(当然戏曲艺术仍在自己的特定领域中继续着自己的演化进程),是时代发展的结果,也是各种艺术形式间分化与聚合、单纯化与综合化不断交替演变这种辩证规律的表现。在这种规律的作用下,新舞蹈艺术广采博取、兼收并蓄、不断地壮大完善自己,成为人民喜爱的一种艺术形式。第二节世纪之交,西方舞蹈的传入近代中国被动

4、挨打的局面,使得许多有志文人开始反思自己的传统文化,试图在文化上寻找到一条可行的救国之路。对于中国舞蹈近代史的研究而言,中国艺术舞蹈在新时代的萌芽,正是处在这样一个历史性的土壤之上。一、学习外国舞蹈的第一人(加图)二、欧美舞蹈文化的传入当时,西方舞蹈文化向中国社会的渗透是随着中西之间日益增多的各种交流,多元地从以下几个渠道传进来的:1、 留洋海外的学生和出使各国的清廷官员们,记录下了他们在异域的所见所闻, 这与中国传统表演模式迥然不同,令国人对西方舞蹈开始有所了解。星绍笔记 (加图)2、 西方舞团、马戏团的频频造访,终使中国人一见西洋舞的“庐山真面目”。(加安娜巴普 ?洛娃图片天鹅之死)3、

5、西方舞蹈通过外国电影的媒介在中国广为流传。4、 一些旅华外侨和留洋归国人员,成为传播西方舞蹈的主力军。留法归来的唐槐秋开设了由中国人创办的第一所舞蹈教学机构,专门教授西洋交际舞。三、西方舞蹈文化渗入后产生的影响随着社会文化的转型,西方舞蹈文化终于在艺术舞蹈尚显薄弱的中国大地上找到立足之地。它既为中国文化打开了一扇窗,也极大地冲击了中国传统的舞蹈观念和形式。 外来舞蹈文化,虽一度在中国沦为商品,降低了它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但中国的新型歌舞及新舞蹈艺术毕竟在这时已开始萌芽,只是由于种种社会条件的限制而未得到有效的发展。直到 1937 年七七事变爆发,中国新舞蹈艺术才终于冲破帝国主义文化的包围,以其

6、鲜明的立场同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连在一起,肩负起用进步的舞蹈艺术鼓舞人心、教育人民的历史使命,成为当时战斗文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第三节20 世纪初,中国舞蹈的启蒙之光一、学堂舞蹈的兴起与普及历史进入20 世纪,新旧文化的斗争使得教育界气象更新。诸多新式学堂将舞蹈列为体育课的主要内容,主要由外国传来的交谊舞和土风舞充当。1907 年(译)舞蹈游戏是迄今所见近代最早的舞蹈教育方面的书籍。30 年代,为了配合学校的舞蹈教育,也有不少这类书籍相继问世舞蹈大观小学表情歌舞舞蹈新教本二、黎锦晖的儿童歌舞及歌舞剧(加图 1891-1967)自 20 年代开始, 中国音乐家黎锦晖受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先后

7、创作了30 多个具有儿童特点的、融教育与舞蹈于一体的新型儿童歌舞和歌舞剧,打破了学堂歌舞成人化倾向和由外国舞蹈一统天下的格局。1927 年 2 月,他创办了中华歌舞专门学校,尝试着用新颖快速的舞蹈教学培养人才,成为中国近代舞蹈史上一个引人注目的学校舞蹈活动。学生们每天早晚各有一堂舞蹈基本训练,上午和下午各有两节歌舞课及文化课,且舞蹈课内容丰富,似我们上的附中体系。第四节20 世纪早期歌舞团的出现帝国主义政治、经济、文化侵略的产物,也有新的歌舞团体,为创建中国新型的歌舞艺术做出不懈了努力。这些 20 世纪中叶以前的专业歌舞活动,使得中国舞蹈在近代的发展中获得了颇具时代意义的具体内容。对于中国舞蹈

8、史的变迁而言,它们虽然不能说是承上启下,但在那段世纪之交风云变幻、东西文化激烈碰撞的特定历史时期中,它们自有其独特的历史作用。一、中华歌舞团于 1928 年为赴南洋演出而成立。除中华歌舞专门学校的四套剧目外,增添 了:神仙妹妹、最后的胜利小羊救母小利达之死二、明月歌舞团1930 年初,黎锦晖组建了明月歌舞团。1931 年被上海联华影业公司吸收改组,成立了联华歌舞班。夭折后,全体成员自愿组成明月歌舞剧社。黎锦晖在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早期曾创作过一大批思想性、艺术性俱佳的歌舞及歌舞剧, 后又组织歌舞团,广泛传播新歌舞艺术,并培养了一批歌舞表演人才。但 30 年代后所创作的一部分歌舞,特别是所谓的爱

9、情歌曲,在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步步逼近、中华民族危机日益深重的历史条件下,不但无法鼓舞人民的抗日士气,反而造成了不好的影响,因而,很自然地受到进步人士、爱国军民的批评。三、中国歌舞剧社宗旨是为创立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歌剧及舞剧而打基础,创作上演了孟姜女。 该剧场面宏大,音乐采用流传在民间的孟姜女小调为基本素材,舞蹈动作则融合了京剧中的身段及表演程式,是一部串联了歌、舞、对白的中国歌舞剧。 该剧是中国音乐与戏剧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为改革发展中国的音乐和戏剧提供了具体做法。四、中华音乐剧团1946 年在上海成立,是为音乐剧孟姜女赴美演出而组织的艺术团体,还排练了小舞剧琴心波光、五行星、钟馗五

10、、新疆青年歌舞访问团该团的演出,从一个侧面展示了中国少数民族灿烂的舞蹈文化。六、梅花歌舞团1927 年在上海成立,延续20 年之久。中型歌舞剧七情引起轰动,因其创办者思想进步、歌舞清新而受到文艺界的支持和赞誉。30 年代后,与当时日渐高涨的抗日救亡运动背道而驰,在社会上造成不良影响,终于被时代所淘汰。第五节吴晓邦点燃新舞蹈艺术的火种(加图)吴晓邦,是一个真正的人民舞蹈家。他开办了中国现代舞蹈史上的第一所舞蹈学校,举办了第一次个人舞蹈表演晚会,写作并出版了第一本舞蹈艺术概论。1、 吴晓邦的早期舞蹈美学追求:不拘一格地从西方芭蕾舞和现代舞中吸取营养, 从内心感情的波动里引发人体的舞动,塑造充满浪漫

11、精神的艺术形象。2、 吴晓邦个人的创作风格:从中国传统的人体艺术和人的日常生活动作里提取素材,从时代的大潮中捕捉人物形象,在作品中注入极大的艺术激情,和着全社会的呐喊,为人生而舞!丑表功思凡饥火吴晓邦是一个勤奋进取的演员,开拓型的编导,立意创新的教师,聪睿的舞蹈学者。他是在中国舞蹈发展史上有着重大影响及贡献的一代宗师。第六节戴爱莲高举民族舞蹈的大旗(加图)她大胆提出了现代舞和芭蕾舞在技巧上要互相借鉴、互为补充的见解。她学习了拉班大师有关情感的表现方法、舞台表演技巧方面的理论和舞谱。1941 年,与吴晓邦、盛婕举行的舞蹈专场演出,被报界誉为“新舞蹈的先锋”。1946 年举行首次“边疆音乐舞蹈大会

12、”,为祖国打开了民族舞蹈的宝库。1947 年筹备开办,中国乐舞学院。她几十年来一直从事舞蹈教育工作,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专业舞蹈人才。她是中国新舞蹈艺术的开拓者,为中国舞蹈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第二章伴随着革命前进的舞蹈艺术第一节苏区歌舞 ,中国舞蹈事业的革命性转折苏区歌舞这一崭新的形式,是在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武装建立红色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建立和巩固工农政权、扩大红军和反国民党“围剿”的特定历史条件下产生的。也可以说苏区歌舞是苏区斗争的历史写照。它是 20 世纪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歌舞的发端,对以后中国舞蹈和歌舞艺术的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和影响!一、苏区歌舞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中国的革命文艺

13、事业从此进入了一个良好的发展阶段。八月桂花遍地开 鄂豫皖苏区的第一个革命歌舞,是红军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歌舞之一。苏区的红色歌舞,由于反映了苏区军民的生活和斗争,因而深受光大群众的喜爱,从而成为鼓舞他们进行革命斗争的有力武器。二、三大赤色跳舞明星(加图 2)综观中外艺术史上,任何一个艺术运动的兴起,都是与某些杰出艺术家的才能和努力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李伯钊,受到苏联文化艺术的熏陶,曾先后学习过芭蕾基础训练和苏联民间舞石联星曾主演多部话剧,并和李伯钊、刘月华合作创作表演了农民舞工人舞红军舞等。“三大赤色跳舞明星”由时代催生,她们在艰苦的条件下为中国舞蹈的近现代史册留下了光辉的一页。三、南方苏区“不倒的

14、红旗”1928 年在南方的海南岛,有一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并被命名为海南岛工农红军的队伍。 这支海南岛工农红军,后被周恩来誉为“不倒的红旗”。第二节活跃在长征路上的宣传队员自 1934 年 9 月到伟大的长征胜利结束。在这一人类空前的历史性壮举中,红军宣传队员们用自己的青春和生命,有力地配合了这个伟大的壮举,为中国的革命文艺史写下了一页光辉的篇章。许多年轻的宣传队员在长征过程中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幸存下来的人到达陕北后,被派到各部队、各地区继续开展文艺宣传活动,成为文艺战线上的骨干力量。这样,苏区红色歌舞的种子也随着他们播撒到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在抗日战争中结出硕果。第三节延安秧歌运动,开启新一代舞

15、风一、黄土高原上的舞蹈活动1935 年,当地的陕北红军在刘志丹的领导下,建立了第一个革命文艺团体 列宁剧团,后改名为中国红军西北工农剧社。1935 年 10 月中央红军到达陕甘苏区后,将该团改名为中央人民剧社,演出内容以歌舞为主,兼演话剧,直属中央领导。还有战斗剧社和星火剧社。二、秧歌运动谱新章对以后的中国音乐舞蹈事业的发展,起到了根本性的影响。1、 毛泽东为边区文艺整风指明方向文艺工作者开始深入农村、部队,熟悉他们的生活,投身到火热的斗争之中,从而使思想和感情都有了相当大的转变。掀起了一场史无前例的轰轰烈烈的秧歌运动。2、 第一支新秧歌队“鲁艺”的第一支新秧歌队,轰动了延安,在秧歌运动中起到

16、模范的先锋作用。(加图“鲁艺”秧歌队回到学校后)3、 秧歌运动的普及和繁荣为中国的文艺政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第四节抗日烽火中的舞蹈一、抗日根据地的舞蹈活动和神圣的民族解放战争紧密相连。其特点是 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多种舞蹈形式,配合不同阶段的中心任务,结合当时当地对敌斗争的具体要求,创作具有战斗特色的舞蹈,极好地配合了当时抗日斗争形式的需要。二、迎着炮火,雏鹰凌空翱翔1、 育才学校,进步舞蹈的摇篮校长陶行知,由师生们创作的荷叶舞抗日胜利大秧歌化学舞农作舞打倒猪狗王八蛋等。舞蹈有着浓郁的民族风格,敢于揭露现实生活中的弊端,并激励人民起来抗争。成为当时重庆传播民族舞蹈的中心。2、 在炮火里成长的孩子剧团成立于 1937 年。 通过他们的舞蹈大刀进行曲法西斯丧钟响了等。 苏区歌舞在国统区大后方也流传开来。3、 新安旅行团,一群小好汉由陶行知创办于1929 年。宋庆龄题词“新安旅行团曾经旅行全国,宣传民众,组织儿童,为抗日战争和争取民主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