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原军事地理与文化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9523692 上传时间:2018-05-16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43.7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固原军事地理与文化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固原军事地理与文化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固原军事地理与文化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固原军事地理与文化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固原军事地理与文化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固原军事地理与文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固原军事地理与文化(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固原军事地理与文化李 旺近年来,在申报世界历史文化遗产过程中,宁夏固原市的北朝- 隋唐墓地、须弥山石窟、固原古城、开城遗址4 个点被列入申遗名单,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固原的历史文化超越了国界,具有世界意义,以史为鉴,可知兴替。今天,我们走进固原博物馆,可以看到北方匈奴文化的配饰,中西亚金钱币、 波斯鎏金银壶等, 既有中原文化、 关中文化的意蕴, 又有中、西亚文化的印证,中原文化、中西亚文化、匈奴文化等多元文化在固原的交流、交融、碰撞,充分挖掘和利用固原历史文化资源大有文章可作,学习和继承固原历史文化的精髓和实质,对于固原的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固原历史悠久,军事位置重要,文化底蕴

2、深厚。自进入人类文明社会以来,就处于中原腹地与西北边疆交往的交通要冲,是中原农耕文化与草原游牧文化的结合部,古“丝绸之路”的东段北道重镇,起春秋战国、历秦汉、经唐宋、至明清,军事色彩尤为浓厚, 是历代封建王朝巩固中原的重要军事屏障。春秋设乌氏县,战国秦昭王三十五年(前272年)置北地郡,秦始皇统一六国前,固原是秦、赵两国的交通通道,秦朝建国第二年,秦始皇开始巡边,先后到固原进行祭祀活动。西汉经过“文景之治”到汉武帝时,国力得到恢复发展,汉武帝为加强西北边备,元鼎三年(前114年)置安定郡高平城,以固原为防御点反击匈奴,使匈奴不敢来犯,为朝廷争取了几十年的和平时期。史称“襟带西凉,咽喉灵武,高平

3、第一城”。魏晋南北朝时期, 中华民族经历了长期的动乱割据而逐步趋向统一,地处西北边地的固原成为割据势力对峙、争夺的关隘,北魏改高平为原州。唐为原州,宋为镇戎军,金置镇戎州。元立开城县为安西王府驻地,公元1226年,成吉思汗第六次向西夏用兵, 安西王府作为他实施军事谋略灭西夏、南宋统一全国的军事指挥中心,是用兵西南、西北的军队中转站和征集纳粮、物资供给的后勤供给站。元世祖至元九年(公元1272 年)忽必烈封三皇子忙哥刺为安西王,分治秦蜀等地,次年,安西王以六盘山麓气候凉爽,草场沃美,遂驻兵六盘山,升立开城路府,成为安西王之行都。宁夏百科全书记载“王即冬居京兆,夏避暑六盘,岁以为常。”元代开城志记

4、载其地势“左控五原,右带兰会,黄河绕北,崆峒阻南,是为形胜”,元代开始废弃固原城,依六盘山为屏障的军事要隘设开城路、开城州、开城县。元朝后期,由于朝廷内部的政治斗争,安西王府逐渐走向衰败。元英宗大德十一年(公元1307 年)八月,开城路地震,安西王府遭到了毁灭性的重创, 据史书记载:“地震后仅王府内死亡5000多人。”从这一数字可以看出,安西王府曾经的兴盛和繁华。明设固原州隶属陕西平凉府,是全国“九边重镇”之一,为陕西三边总制府驻地,固原和山西宣府是节制全国“九边重镇”的最高军事指挥中心,陕西三边总制府节制西北边防延绥、 宁夏、甘肃、陕西四大重镇军事, 成为明廷西北最高政治、军事指挥中心。从唐

5、朝后期的安史之乱到明朝建立,宁夏境内都是军事建制,经过长期大规模的战争,固原城基本上是一个废都。明代建国后,北元势力尚未消迹,公元1467 年,北元攻破开城县,遂徙县治于固原。为了防御北元的侵扰,固原兴起了大规模的筑城高潮,固原的“古城墙”始建于此时。 1469 年,增筑固原城,周围九里三分,高阔各三丈五尺,大规模增筑固原城已到弘治年间,弘治十五年(公元1502 年),陕西三边总制秦纮筑外关城,周围二十里。万历固原州志正式将1469 年修筑的城称为内城,秦纮修筑的城称为外城。万历三年(公元1575 年)三边总督石茂华认为“土筑不能垂远”,始以砖筑,一座规模宏大的砖包城雄踞固原。固原遂成为“据八

6、郡之肩背,绾三镇之要膂”的雄关重镇。今天,固原博物馆复原的清代固原城模型,就是明代固原城的历史缩影。清朝入关后循明制,陕西总督驻固原,兼辖四川,后移兰州。康熙年间陕西提督王辅臣叛乱,清廷平定王辅臣之乱后,移陕西提督驻固原,史料又称陕西固原提督。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 年)升固原直隶州,置平远、海城两县属,属甘肃省,民国立固原县,仍属甘肃省直到新中国建立。固原特殊的军事地理承载着独特的历史文化现象,历代政治家、军事家及文人墨客都巡行于此访察民情、 抚政安民,同时也留下了诸多诗词歌赋。 公元前 220年,秦始皇巡视北地郡,出鸡头山,过回中,汉武帝六出萧关观瓦亭牧马场,曾经横扫欧亚大陆、威震四方的

7、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在征讨西夏途中病逝于六盘山,蒙古军队怀着悲愤的心情秘不发丧,将出城迎降的西夏最后一位君主李晛杀害,并放火焚烧了西夏历代君主的宫寝和陵墓,使西夏文史资料失传,今天,二十四史中唯独没有西夏史。公元25 年,东汉著名史学家班彪去凉州路过高平,见陇山山势嵯峨,周围景色秀丽,遂作北征赋。唐王维的使至塞上,王昌龄的塞上曲等脍炙人口的诗词,为这块古老而神奇的土地增添了无限生机和活力。明朝历任陕西三边总制大臣留下的奏疏、诗词等甚多,秦纮诗西行至固原、杨一清的题固原鼓楼及平虏修边的奏折,都显现出当时固原军事位置的重要性。成化年间,右副都御史、陕西巡抚马文升给朝廷上奏折说:“平巩为关陕藩篱,而

8、固原为平巩屏蔽,平巩有警则川陕震惊,而固原一带,尤不可无备”,弘治十四年 (公元 1501 年), 虏酋火筛大举由花马池入寇平、凤、临、巩,弘治十五年,兵部建议设大臣一员,开府固原,总制延绥、宁夏、甘肃、陕西四镇军务以备虏,始设陕西三边总制府驻节固原。总制大臣都是进士出身或文武兼备的朝廷重臣,都以兵部尚书、侍郎或都御史衔总制三边,世受皇恩,他们到边后选将练兵、拓城修边、设险以守、疏通盐利,为朝廷肃清边患制定了诸多 “御边之策、 防虏之举”。明嘉靖固原州志记载弘治十五年陕西三边总制秦纮诗西行至固原,“一第登庸五十年,几番黜逐几超迁,达官固守寒儒节,文吏常兼大将权,倦鸟归来方敛翼,回鸾台起复行边,

9、从今再试平胡策,百二山河保万全。”自己虽已年迈,但宝刀未老,诗中寄托着他平胡守边的雄心壮志和誓保一方平安的信心和决心。弘治十八年,明史记载“寇数万骑抵固原。”明廷擢左副都御史、 陕西巡抚杨一清为右都御史、 总制陕西三边军务, 到任后,经过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杨一清向朝廷奏曰:“陕西各边,延绥据险,宁夏、甘肃扼河山,惟花马池至灵州地宽延,城堡复疏。寇毁墙入,则固原、庆阳、平凉、巩昌皆受患。成化初,宁夏巡抚徐廷璋筑边墙绵亘二百余里。在延绥者,余子俊修之甚固。由是,寇不入套二十余年。后边备疏,墙堑日夷。弘治末至今,寇连岁侵略。都御史史琳请于花马池、韦州设营卫,总制尚书秦纮仅修四五小堡及靖虏至环庆治堑

10、七百里,谓可无患。不一二年,寇复深入。是纮所修不足捍敌。臣久官陕西,颇谙形势。寇动称数万,往来倏忽。未至,征兵多扰费;既至,召援辄后时。欲战,则彼不来;持久,则我师坐老。臣以为防边之策,大要有四:修浚墙堑,以固边防;增设卫所,以壮边兵;经理灵、夏,以安内附;整饬韦州,以遏外侵。”之前,杨一清以都察院左副都御史任陕西提学副使、督理陕西马政,由于长期居官陕西, 对西北地理和军事现状非常了解, 他在经略西陲的岁月里,四镇河清水晏,边境肃宁。明史记载“嘉靖三年(公元1524 年)十二月诏一清以少傅、 太子太傅改兵部尚书、 左都御史,总制陕西三边军务。故相行边,自一清始。”这是他第三次任陕西三边总制,此

11、时,正是冬季,满目凋敝,劲风寒烈,自己已是七十多岁的老人了,与前二次相比,他此时的心境很是复杂, 但皇恩浩荡,自己誓保一方平安的决心不变。 有诗开府行为证,“旌旗昼拂烟尘开,钲鼓动地声如雷。路旁群叟暗相语,不道我公今又来。当年从公玉关道,我是壮夫今已老。直遣羯胡齐北渡,我军旋指江南路”。宰相任陕西三边总制,一清开行边先例,由此可以看出固原在明王朝的特殊位置。明史. 杨一清列传记载:“一清三任陕西三边总制,在陕期间,以其暇究边事甚悉,尤晓畅边事,著绩边陲八年,四镇晏然,边境肃宁。”历任陕西三边总制大臣为保卫边疆、巩固边防做出了巨大贡献,从明弘治年间至清初,先后任三边总制者达56 人,他们为抵抗匈

12、奴的入侵,保卫边疆起了重要作用,使当地的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各种社会矛盾有所缓和同时, 由于他们大多数都是进士出身,饱读诗书、通晓翰墨、文韬武略,居官期间,也带来了浓郁的诗词书画文化,为当地积淀了厚重的文化底蕴。明朝中后期, 固原相继有两部 州志编纂完成,一部为嘉靖十一年(公元1532 年)刻本,嘉靖五年进士杨经为总纂,史称明嘉靖固原州志,一部为万历四十四年(公元1616 年)刻本,时任兵部左侍郎、陕西三边总制刘敏宽为总纂,史称明万历固原州志,这两本志书资料丰富,内容详实,对宁夏地方史及西北军事的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明嘉靖固原州志 所载,时固原州民匠杂役773户,明万历固原州志所

13、载,已增加到1167 户,两部志书成书相距不过 80 年,但后者较之前面,则人口大幅增加,说明后期随着规模战争的逐渐减少,当地经济社会得到了恢复和发展。清初移陕甘总督于兰州,陕西提督驻固原,操练军马,抚政安民,仍属要冲,基本处于和平时期。固原延续明中后期的发展,百姓休养生息,经济社会迅速发展,清朝中期固原的商贸业已相当活跃,清宣统固原州志记载,乾隆时,“商贾辐辏,晋人甚多”,本地羊皮、羊毛、布匹等市场交易活跃,一时农商皆富。然而,此后发生于同治年间的陕甘兵燹,给当地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和深远的影响,历时 11 年,遍及陕、甘、青、新诸省,是固原及周边地区的一场大劫难,左宗棠、雷正绾、董福祥等在此期

14、间留下的奏疏甚多,其中左宗棠的多达 11 件,清宣统固原州志记载:“自汉迄今,固原累扼兵燹,而以同治间为最大劫运。”致使当地社会生产力遭到了重创,文化事业无从谈起。古今往来,地方志担负着存史咨政、传承文明的重大历史使命,备受政治家、史学家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 历史上的固原首开宁夏修志先河,宋代修有安定郡图志 、金代修有德顺州志 、元代修有开城府志 ,迨至明清,州县志书蔚然成风,清光绪年间,随着社会生产的恢复发展,固原直隶州知州王学伊针对当地文化落后的现状,积极捐廉俸银,主持创办了固原州学堂,重修了固原宣讲劝学公所,促进了固原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并搜集资料,完成了清宣统固原州志的编修,民国修有

15、固原县志。至此,固原已经修撰了7 部独立的官修志书州、县志,为我们研究和了解固原各个时期的情况,提供了珍贵的历史资料。民国初,军阀混战,民不聊生, 1920年 12 月 20 日晚发生的世界罕见的里氏8.5 级海原大地震,使固原地区再次遭遇大劫难,成为一片废墟,据资料记载,固原地区死亡 23.4 万人,加之腐败无能的民国政府救援无力,瘟疫蔓延,震后死于瘟疫者又不计其数,人民生活进入深重的灾难深渊,至新中国成立,固原几经动荡,支离破碎。 1935 年 9 月,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翻越六盘山时写下了气势磅礴的著名词篇清平乐. 六盘山,使六盘山名扬四海。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志一直关心宁夏回

16、族自治区的建立。早在 1954 年,毛泽东根据群众反映考虑到回族在祖国大家庭的地位和发展以及回族人民的意愿,指示国家民委及有关方面,在宁夏、甘肃进行了大量调查。 1958 年 10 月 25 日,宁夏回族自治区正式宣告成立,开创了宁夏历史的新纪元,固原地区迎来了发展的辉煌时刻,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固原的基础设施、交通运输、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等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在生活条件改善的同时, 固原的精神文明建设、 文化体育成就斐然,九十年代以来,出现了一大批作家、诗人,他们扎根农村,用手中的笔记录着固原翻天覆地的历史巨变,充满着浓郁的西海固特色和农村乡土气息,形成了在国内有较大影响的“西海固作家群众”,原固原地委宣传部在各县、区搜集整理小说、诗歌、散文等作品,编辑出版了西海固文学三部曲,深受读者欢迎,宁夏师范学院学报固原日报六盘山等报刊,为当地的文学创作搭建了一个宽松的平台,郭文斌的吉祥如意、石舒清清水里的刀子、火仲舫的花旦、火会亮的村庄的语言、古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