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唐寅诗歌的俗化倾向《中国俗文学史》中对俗文学所下的定义是:“通俗的文学” “民间的文学” “大众的文学” , “所谓俗文学就是不登大雅之堂,不为学士大夫所重视,而流行于民间,成为大众所嗜好,所喜悦的东西” 虽然俗文学在诞生的初期总是不为正统文人所重视、认可,但纵观中国古代文学史, 文学的俗化和雅化总是交替往复地发生着,许多正统文学原本就是“俗文学”经过改造、升格而来诗歌作为“雅文学”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奉行的经典《诗经》中收录的大部分便是各地民歌小说、戏曲也是如此,它们萌芽于民间,由“世代累积型”的集体创作逐渐发展为文人的个人创作,都可以看作是俗文学经历的“雅化”过程然而明代中叶,以唐寅为代表的吴中派诗人,其诗歌却显示出了“俗化”的倾向这种变化的产生应当被关注唐寅出生并活跃于弘治、正德年间,恰处于台阁体衰落、复古派兴起的时代, 然而他则以俚俗戏谑,甚至狂浪的诗风在诗坛独树一帜郑振铎将唐寅及其代表的吴中派诗人称为“沙漠中的绿洲”,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唐寅诗歌, 从诗歌的章法排布,所选取的意象,所表达的情感方面,都显露出了一种与传统诗歌审美取向不同的俗化倾向这一点已经被许多学者认识到,罗宗强先生就将唐寅归纳为一个“徘徊于入仕与世俗之间”的文人,认为他“诗文的语言, 亦明显地带着世俗化的痕迹”,也有不少关于唐寅的文学研究,提及了唐寅诗歌“尚俗”的特质。
然而其“俗”究竟有哪些具体的表现, 这样的俗化特质的产生原因又为何,学界还没有系统而深入的分析本篇即着力于此,意图挖掘唐寅所处的时代环境、其个人经历和生活理念与其诗歌俗化的关联一、世俗化的生活与意象文人诗歌风貌的形成必然会与文人所处的环境息息相关唐寅作为吴中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其诗歌中也大量出现了苏州地区民风民俗的描写,而此地民风中体现的对繁华的追求,是其他区域所不能比拟的唐寅有《姑苏杂咏》四首,就记录了明代苏州的盛况: “银烛金钗楼上下,燕樯蜀柁水西东万方珍货街充集,四牡皇华日会同 “小巷十家三酒店,豪门五日一尝新市河到处堪摇橹,街巷通宵不绝人 “贫逢节令皆沽酒,富买时鲜不论钱这些诗歌中特别突出地描写了姑苏的富饶,商业的兴盛, 这是当时江南的世俗生活,也是唐寅热衷于用诗歌记录的真实场景这种世俗的描写不是山水田园画,而是鲜活的民风人情画而唐寅曾说“四百万粮充岁办,供输何处似吴民?”“繁华自古说金阊,略说繁华话便长可见这些世俗描写背后所表达出的情感,也是沉迷、自豪于这种奢靡繁华的生活唐寅诗中的意象,都是世俗生活中所常见的“洞庭秋色”“画楼绮阁” 歌妓们“唤客不问钱有无” ,但令人联想起的却是歌楼林立,歌女当街招客,极尽奢靡的商业场景,之后的“娇痴索赠相逢行” ,也更像是一种商业行为。
这种对世俗生活的关注与描写,正是唐寅置身市井,赞美市井生活的表现,是对个体享乐的充分肯定二、商业化的渗透和金钱观吴中商业的繁盛,催生了一些新兴产业的发展,书画买卖便是其中之一如商贾云集的阊门内外, “除了各种商业的行会公所外,阊门内专诸巷有专门的艺术品市场??如詹景凤记其乡人叶氏购得《葛仙翁移居图》一卷,专程‘持入吴装潢’可证苏州装裱,精于别处苏州并以多出装潢之名手而闻名全国装裱之精良, 也可看做是苏州书画业市场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明证”这样的市场,无疑也为当时当地的士人们提供了一种新的生活出路,这种出路也被士人们广泛接受了: “吴中有许多有名的书画家,他们的作品为当时许多达官巨商所喜爱他们有的通过关系, 直接从书画家那里购买,有的通过商业流通渠道购买吴中附近的徽商,就是重要的买主 ”唐寅也是书画产业中的一分子科举失败后,出卖字画成为了唐寅生活的经济来源, 他又出身于商人家庭,对这种行为的接受度就会更高,而大量的记载也表明了他确与商人来往密切,更将自己的书画作品看成商品出售唐寅本身的诗歌创作,就已经是充满着金钱、物欲的世俗生活的一部分,而唐寅诗歌中,也常常出现有关“钱”的意象唐寅好酒,写下过许多诗歌咏酒,但“酒”也往往伴随着“酒钱”意象的出现。
如《桃花庵歌》中“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 《咏渔家乐》中“世泰时丰刍米贱,买酒颇有青铜钱” ,有钱时将钱买酒,钱不够时则 “典衣不惜重酩酊《进酒歌》 ,竟把衣服当了买酒乃至无钱时“赊酒”来喝,如“花月世间成二美,傍花赏月酒须赊” 《花月诗》 其四, “酒阑花谢黄金尽,花不留人酒不赊” 《花酒》直至连赊也不能赊时,诗人便只能无奈了: “漫劳海内传名字,谁论腰间无酒钱?”《言怀之二》虽然盛名远扬,谁料腰间缺少酒钱呢,这种淡淡的自嘲中也透露出了对金钱缺乏的哀怨酒钱”意象如此频繁的出现, 有钱时的得意与欢愉,无钱时的自嘲与郁闷,都为传统文人豪客饮酒赋诗的情境蒙上了一层商业化的色彩三、口语化和民歌化的诗歌创作明人顾元庆云: “解元唐子畏,晚年作诗,专用俚语,而意愈新唐寅诗歌不讲求章法,不追求字斟句酌,恰恰符合俗文学“粗鄙,未经雕琢”的特质,而这“未经雕琢”突出地表现在唐寅诗歌中口语的运用上如他所作《七十词》:人年七十古稀,我年七十为奇前十年幼小,后十年衰老;中间止有五十年,一半又在夜里过了算来止有二十五年在世,受尽多少奔波烦恼 这首古诗语言浅白, 与口语几乎无异, 仿佛只是友人间随口谈心时的话语,毫无雕琢之感。
又如《醉时歌》 中“??它来谋你你谋我,冤冤报报不曾差??不是冤家头不聚,铁枷自有爱人担几番死兮几番活,大梦无凭闲聒聒??拼却这条穷性命,刀山剑岭须经历??” 不仅文辞口语化, 其中更有不少俗语,可能就是当时民间所流行,被唐寅直接化用至诗中,显现出一种活泼泼的风貌和气息唐寅诗歌语言俗化的另一表现,则是其诗歌向民歌的靠拢吴地自古有民歌传唱,而明代以来一些新的“时尚小令”,更是“不问南北,不问男女,不问老幼良贱,人人习之亦人人喜听之,以至刊布成帙,举世传颂,沁人心腑,其谱不知从论唐寅诗歌的俗化倾向何来,真可骇叹” 唐寅创作的诗歌中,有18 首直接以“歌”为题的七言古诗,其中颇多如“我媿虽无李白才,料应月不嫌我丑”《把酒对月歌》,“死见阎公面不惭,才是堂堂好男子”《默坐自省歌》 ,这样俚俗的诗句,绝非主张“真诗在民间”的李梦阳等人所作拟古乐府民歌,而是更加贴近民间生活、更为世俗化的作品而民歌般的语言如“百忍歌,百忍歌,人生不忍将奈何?” 《百忍歌》, “浅浅水, 长长流, 来无尽, 去无休 《世情歌》,这种叠词叠字的运用,与之后的民歌语言也十分相近另一些诗作中所表现出的男女恋爱场景及情态,更是与民歌的主题十分类似。
四、结语对理学的反击、 对佛道思想的接纳也应是唐寅诗歌俗化的内在理蕴唐寅所生活的时期,台阁体仍旧弥漫于文坛间,台阁体诗人们以应制颂圣、为能事,诗歌内容平庸空洞,又继承了江西派的理学传统,讲求诗文“明道”、 “宗经”出于对理学的不屑与抵触,唐寅行事不拘礼法,诗歌题材也往往注重个人欲念的表达,他在《默坐自省歌》中,更是直接对理学家要求的克制人欲观点进行了抨击,他说: “食色性也古人言,今人乃以之为耻及至心中与口中,多少欺人灭天理袁宏道评价此诗曰: “说尽假道学! ”这种对“人欲”的肯定,与晚明时期的王学左派思潮一脉相通而佛道思想更是让他主张及时行乐,而其诗歌不讲求章法, 自由表达情感, 甚至大量使用口语化言辞的特点,也对袁宏道所代表的性灵派所谓“大都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的主张有所影响需要注意的是, 唐寅诗歌中也有诸如渴望建功立业、关注民生疾苦等传统诗歌题材的书写,但这并不能抹杀唐寅诗歌俗化的突出特质其实唐寅既会在诗中对科举念念不忘,说“二十年余别帝乡,夜来忽梦下科场” ,又时时感慨“功名回首信浮云”《题自画桑维翰铁研卷》,这本身就体现出了他在世俗与正统之间游走当然唐寅毕竟接受过传统儒家文化教育,而诗歌作为延续数百年的正统文学,不可能朝夕之间就发生完全的俗化。
唐寅诗歌的俗化是一种倾向,也是一个过程, 所反映的是此间此际向世俗化发展的市民生活但唐寅诗歌俗化程度之深,在当时的文人群体中堪称典型,这也是诗歌随着作者的际遇和心理变化所展现的特殊风貌可以说,这种风貌特征属于唐寅,也属于他所处的那个时代论唐寅诗歌的现实主义唐寅是明中叶“吴中四才子”之一,然而,学术界对于其诗却关注甚少并普遍认为,唐寅诗歌题材范围较小,不能反映广阔的社会现实,只沉醉在自己的生活圈子里,不问世事可是,当我们抛开已有的偏见,就会重新发现唐寅诗歌的价值,最为重要的就是唐寅诗歌充满一、唐寅诗歌是苏州的民俗风情画苏州地处江南腹地唐寅在很多诗歌中写到了苏州物产丰富,经济繁荣的景象,如《江南四季歌》中,开篇就写到“江南人住神仙地”接着,进行了细致的描写,迎春时:“千门挂彩六街红,凤笙鼍鼓喧春风中秋节前后,不但有“桂花千树天香浮”而且“橘绿橙黄洞庭有 ”在唐寅的笔下, 苏州犹如 “神仙地”苏州重新焕发了往日的活力,并且以宜人的气候,便于游山玩水的交通,被誉为“天堂”苏州人注重精神生活的享受,在唐寅诗中也可以看到 “ 繁华自古说金阊,略说繁华话便长??北去虎丘南马涧,笙歌日日载舟航 ” ( 《姑苏杂咏》其四)是说苏州不但是历史文化名城,到处都是令人驻足游赏的好地方。
另一首诗描绘了这样的画面: “银珠金钗楼上下, 燕樯蜀舵水西东 万方珍货街充集, 四牡皇华日会同 ” ( 《姑苏杂咏》其一) 楼上楼下是打扮得妩媚动人的歌女,水面上停靠着来自各地的货船,苏州的繁华,交通的便利,以及在全国的经济地位都可见一斑二、唐寅诗歌是市民阶层的肖像画苏州人物质富足,人们以奢华为美,诗人们歌唱“千门挂彩六街红”(唐寅《江南四季歌》 )赞美“翠袖三千楼上下,黄金百万水西东”(唐寅《阊门即事》 )的繁华景象,甚至高歌纵情享乐“银筝皓齿声断续,翠纱汗衫红映肉”(唐寅《江南四季歌》 ) ,从唐寅的诗中可以看出世人的价值观,人们对事物的认知和态度发生了转变,再如这首 《言志》: “不炼金丹不坐禅,不为商贾不耕田,闲来写就青山卖,不使人间造孽钱 这首诗虽然是唐寅人生志趣的自白,可也说明在当时,出现了以卖画维持生计的情况,类似今天的自由职业者,文人经常为谋生而写作或绘画,为商人和各色市民写作墓志铭、寿序、 传记等, 据俞弁《山樵暇记》卷九载:“ (正德年间),江南富族著姓,求翰林名士墓铭或序记,润笔银动数二十两,甚至四五十两人们对于这种新兴职业的接受也说明了商品经济已经在市民阶层萌芽,人们的观念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三、唐寅诗歌是士人苦闷心灵的呐喊唐寅诗歌中有大量的作品表达怀才不遇的心情,早年的唐寅是意气风发的,他幻想立功边塞,青史留名如《陇头》 、 《侠客》等,这些诗歌充满豪情,刻画出一个为国家安危不惜性命的侠客形象然而现实并不是唐寅所想象的,他的壮志无法实现,才华无处施展在《过闽宁信宿旅邸人悬画菊愀然有感因题》中,他以象征手法, 借菊花的孤芳自赏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无奈: “黄花无主为谁容?冷落疏篱曲径中仅把金钱买脂粉,一生颜色付西风 ”全诗以菊花自况,菊的气质与命运和作者融为一体,虚实相衬,旨趣尽出集中表现其壮志难酬的,莫过于《又漫兴十首》 : “十载铅华梦一场,都将心事付沧浪内园歌舞黄金尽,南国飘零白发长 髀里肉生悲老大,斗间星暗误文章不才剩得腰堪把,病对绯桃检药方 ” (其一)这几首诗堪称悲壮!诗人回想年轻时的自己,满腔热忱,为实现理想努力奋发,但是,到头来,只有“病酒身”和“满镜愁”不但形容枯槁,而且生活困顿,甚至食不果腹,《风雨浃旬厨烟不继涤砚吮笔萧条若僧因题绝句八首奉寄孙叔和》中有细致的描写: 十朝风雨苦昏迷,八口妻孥并告饥;信是老天真戏我,无人来买扇头诗其一)在当时的大环境下,唐寅的生活状态与心态无疑是具有典型性的。
唐寅诗歌真实描写了苏州城市经济的繁荣,市民阶层的生活理念以及知识分子壮志难酬的困境,因而极具现实意义了现实主义的光芒相似的执著别样的歌吟———郑燮与唐寅生命意识之比较慈父早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