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关系学讲义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9516574 上传时间:2018-05-16 格式:PDF 页数:26 大小:55.7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际关系学讲义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国际关系学讲义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国际关系学讲义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国际关系学讲义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国际关系学讲义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国际关系学讲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际关系学讲义(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国际关系学导论讲义 第一课国际关系学导论 一、学习国际关系学的意义当今世界已经进入全球化的时代。 在今天这个全球化的时代,现代化的交通、通信手段把生活在世界各处的人们紧密联系在一起,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各种事件无论发生在何处,对世界其他地方都会产 生或多或少的影响。作为个人, 无论你是否关心外部世界、国际关系,你的生活都与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发生联系,都与与全球化的世界息息相关。中国正在越来越深地融入国际社会。 中国在古代和近现代曾经走过漫长的封闭发展的历程。新中国成立后,由于 种种原因, 中国还是处于相当封闭的状态,错过了战后世界经济繁荣发展的机会,致使中国的现代化起 步很晚。 八

2、十年代以来, 改革开放的中国迅速追赶着世界发展的步伐,今天的中国与外部世界已经形成 千丝万缕不可分割的联系,变成为世界舞台上的活跃成员和重要角色。在对外开放的中国,国际关系外 交政策不仅仅是国家领导人讨论的问题,已经成为人民普遍关注的问题。作为一个中国公民,应该了解 国家所处的国际环境,认识国家利益与对外政策。国际关系学是一门涉及面很广、十分有趣、现实性很强的学科。 作为一门文化学科,学习国际关系学的目的是掌握分析国际关系问题的一般知识和方法,更好地认识现实。国际关系的研究从历史到现实,从理论到实际,涉及世界各国的政治经 济文化交往,内容非常丰富有趣。学习的过程不仅能够增长知识,特别是要学会分

3、析国际问题的方法。作为一个大学生,国际知识和世界眼光是必不可少的文化基础和理论素养。 二、国际关系学的研究对象1、国际关系学的定义 如何理解一个学科的定义?一般来说,学科定义即指出这个学科研究的是什么,为研究对象划出一个大体的范围。 斯坦利霍夫曼提出了一个定义: “国际关系学 是关于影响世界基本单位的对外政策和权力地位的因 素及活动的学科。 ”这个定义指出,本学科研究的主体是“世界基本单位”,研究内容是影响这 些“基本单位“的” “对外政策和权力地位的因素”,以及这些“基本单位”的“活动”。2、学科特点 第一、是一门典型的综合性、交叉性学科。 与许多学科关系密切,从内容看,与政治学(提供理论体

4、系)哲学(提供理论基础)、世界史(提 供基础材料) 、 国际法(是重要分支) 、经济学、民族学、军事学、地理学等联系密切。 从方法看,社会学、心理学、统计学等研究方法也都被引入国际政治研究。 第二、第二、是一门独立大学科。特殊的研究范畴和理论体系:它有自成体系的研究范畴,如国家主权、国家利益、综合国力、民族 国家、国际社会、国际组织、世界体系、世界秩序、势力均衡、国际冲突、国际干预、国际协调、国际 相互依存、地区一体化等等。这使它区别于其他大学科,自成一体。3、学科体系 国际关系学包括国际关系理论、国际关系史、 国际关系现实问题三个领域。国际关系学研究可以分为四 个层次:国际关系行为角色及其行

5、为研究:国家、各类国际组织、个人等角色;对国家利益的认识、 国家权力的大小、作用、对外政策的制定、国际组织的目标、功能等。行为角色的相互关系研究:政治关系、经济关系、军事关系、文化关系等;双边关系、多边 关系、地区关系、全球关系等。国际关系体系研究:国际体系、国际秩序、均势格局、国际战略理论等。 问题领域研究:军备控制与裁军、南北关系、国际恐怖主义、跨国犯罪、环境安全、国际一体 化等。 三、 三、当代战争的道义和法律2 战争的道义问题即战争的正义性问题、价值观问题。1、三种战争观 无差别战争观 现代早期,拥有主权的国家曾经视战争为自己的正当权力。自卫、 收复失地、 惩罚罪恶、 宗教都曾经是国家

6、开战的正当理由。任何一个国家统治者发动战争时都会打出正义的旗号。正义战争观 如何判断什么是正义的战争? 对战争的正义与非正义的判断,涉及到价值观。世界各国的价值观不一致, 对战争正义性的判断也就难以一致。 一致性比较大的有三种正义战争: 主权国家的自卫战争 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的战争 维护人权的战争 对自卫战争比较容易形成一致判断,但是也有复杂情况。对第二、 第三种战争的判断常常分歧很大。 发生在主权国家内部的民族独立战争往往被视为分裂国家行为。干预他国人权状况的军事行动分歧更 大。如北约对科索沃的军事干预,西方认为是维护人权,有的国家认为是干涉主权。对正义合法战争的权威判断: 二战后联合国宪章

7、的内容体现了对国际战争合法性(正义性)的规定:有两种合法战争:一是各国的自卫战争(第五十一条),二是联合国安理会 授权和组织进行的制止侵略的战争(第一条)。同时,把判定战争行为是自卫还是侵略的权力交给了联合国安理会(第三十九条)。和平主义战争观 反对一切战争。任何战争都会带来灾难,应该制止一切战争。 有的和平主义者不反对武力自卫。 一次大战后,在理想主义的浪潮中,废止一切战争的非战公约签署,当时世界主要国家(44个)宣布国家之间诉诸战争是非正义的,各缔约国都保证放弃战争手段。非战公约虽然被世界大战所践 踏,战后的联合国宪章做出规定,会员国不得使用武力和以武力相威胁,还是成为一个深入人心的国际法

8、基本原则,有助于形成维护世界和平的国际舆论。有的和平主义者反对一切暴力手段。印度民族主义领袖甘地领导非暴力不合作运动,采取示威游行、 静坐、罢工等手段争取印度独立,取得成功。2、对战争行为的法律约束 100 多年来,对战争行为的法律约束不断发展,签定了多个关于限制非人道 战争手段的国际公约,内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对作战武器的限制,对交战人员和非交战人员的规定。 禁止使用极度残酷的武器,如达姆弹(炸子)、凝固汽油弹、集束炸弹、地 雷等。禁止使用有毒、化学、细菌武器。对交战人员和非交战人员的规定 禁止不分皂白的攻击,不以特定的军事目标为攻击对象,攻击平民和民 用物体集中的地区等。保护战俘和非交战

9、人员等。 国际道义和国际法的加强,在一定程度上使交战国的战争行为受到约束,降低战争的残酷程度。 四、核武器与对外政策1核武器的出现与扩散: 核大国拥有核武器的时间:美国1945 年;苏联1949 年;英国1952 年;法 国 1960 年;中国1964 年。 一些国家被视为准核国家:印度、 巴基斯坦 (1998 年) ;巴西、 阿根廷、 南非, 以色列, 朝鲜(20053 年) 、伊朗。2核威慑战略 ( 1)核威慑战略的含义核威慑战略指依靠核力量支持的外交政策。 冷战时期美苏相互使用核威慑战略。核力量的巨大杀伤力和核武力的均衡遏止了双方的战争。核威慑的构成: 使用威慑的一方:具备两个条件,核力

10、量、必要时使用核力量的意志。 受到威慑的一方:是理性决策者。如对手的决策不以理性为出发点,威 慑便无效。核战争爆发的可能性: 如果核威慑失效,就可能爆发核战争。 可能导致核威慑失效的因素:战争狂人、政治赌徒、 追求个人或民族自我牺牲的人、无知者掌握核武 器。核意外事故。 ( 2)核武器对传统外交及战争原则的改变 核武器改变了传统战争与政治的关系原则。按照传统原则: 战争是政治的继续。当外交达不到政治目 标,就可能转为以武力、战争去追求目标。核战争没有胜利者,核战争的毁灭性后果远远超过政治的需要,使用核战争手段达不到政治目标。 任何国家都无法承受一场核战争,人类无法承受核世界大战。因此,核武力的

11、作用不可能是实战,而只能限于威慑。 核战争不能成为政治的继续,传统的战争与政治的原则被改变了冷战时期,美苏意识到危机可能引发核战争,62 年危机后签定“热线协议”、 “核事故协议” 、设立“减 少危机中心“。核武力的作用(吉尔平): 制止大战。战争潜在的破坏性越大,发生的可能性越小。 使国家拥有自保力,却不具有强制力。提高国家地位。3核和平的维持 ( 1)核和平的含义: 核武器存在条件下的和平。 在核武器被彻底销毁之前,人类只能与核武器共存。 ( 1)( 2)维持核和平的途径: 对于大多数无核国家,保证核不扩散。对于有核国家进行核控制、核裁军。 制止核扩散:使核武器不再扩散到无核国家,减少核战

12、争的危险性。1968 年联大通过不扩散核武器条约,1970 年 3 月生效, 1995 年联大一致通过决议无限期延长。 中国 1992 年加入。 1995 年 178 国加入。无核国家保证不研制、不生产、不拥有核武器;五大国保证不 向无核国家扩散核武器、核武技术, 不对无核国家使用核武器,当无核国家受到核威胁时提供帮助。中 国是唯一保证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国家。有核国家答应逐步削减直至完全消除核武器。核不扩散的意义:不是为了更平等,而是为了更安全。是正视现实,在现实的基础上逐步改善现状 的办法。核不扩散原则是不平等的。如果在此方面实现平等,意味着全面核扩散,意味着核战争危险性的扩 大。承认和保持

13、现状,可以减少危险性。核控制:对有核国家核武器的数量质量的控制。 为使有核国家停止新的核武器的研制,实行核禁试。从部分到全面,从大气、外层空间到地下、水下核禁试。 全面核禁试条约1996 年 9 月联大通过, 155 国签署。 核裁军:逐步减少现有核武器的数量,以至最终消灭核武器。1987 年 12 月美苏签定中导条约,是大量裁减核武器的开始,射程500 至 5500 公里的导弹全部销4 毁。a)a) 2002 年 5 月 24 日美俄签署削减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双方决定十年内将战略核武 器的数量减少三分之二,从6000 枚左右减少到1700 2200 枚,每年拆除2000 枚核弹头。 各国核

14、武器概况:1999 年 4 月 25 日参考消息路透社联合国电 全球核弹头数目:全球核试验次数:2047 次(五大国) 战略非战略美国 7450 970 1032 次 俄国 6240 4000 715 次 法国 429 20 210 次(后 6 次 95、9 到 96、1) 英国 160 100 45 次 中国 140 150 45 次(最后一次,96 年 7 月 29 日) 印度6 次( 74 年一次, 98 年 5 月 5 次) 巴基斯坦7 次( 98 年 5、28,5 次, 30 日 2 次)第二课国际关系的形成与发展 在人类历史上,国家已经出现了几千年。一般意义上,有了国家,就有国际关

15、系。但是古代的国家 与现代的领土主权清晰的国家有着本质的差异,当时的国家之间的关系与现代也大为不同。古代国际关系的特征:偶然性(不密切,不经常);地区性(范围局限) ;有限性(内容简单) ;幼 稚性(缺乏规则)一、 一、现代国际关系的形成 始于 17 世纪中叶的欧洲,以民族主权国家的形成为开端。1、 1、现代民族国家和国际关系在欧洲形成 欧洲复杂的自然地理环境有利于形成众多相对独立的经济政治实体。 现代国际关系之所以最早形成于欧洲,欧洲的自然地理条件是重要因素。欧 洲地势、气候复杂,自然条件的多样性导致经济生活、社会生活、文化生活的多样性。中世纪历史上, 大帝国的统治松散,大大小小的君主国、王

16、公、贵族的领地形成了众多相对独立的政治实体。宗教改革运动加剧政治的分裂,宗教战争削弱了神权和帝国,加强了王 权,成为欧洲民族国家形成的重要推动力。16 世纪开始的宗教改革运动动摇了罗马教皇的神权统治,信仰新教的君主从教皇手中要求独立权 力,欧洲发生多次宗教战争,战争加强了君主的权力,形成现代国家的雏形。 中世纪晚期,欧洲主要有法兰西、英格兰、荷兰、瑞典、西班牙、葡萄牙、 俄罗斯、德意志各个公国等现代民族国家雏形。17 世纪中叶的30 年战争和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确立了民族国家的主权地 位和国际法的基本原则,形成了第一个现代国际关系体系。2、现代国际关系的特征 主权的民族国家成为国际关系的基本行为者,欧洲成为国际关系的中心 舞台。国际关系以欧洲为中心,逐步向世界扩展。国际联系大大增强,国家外交制度化,各种国际行政联盟应运而生,政 治性国际组织在现代晚期出现。国际交往所需要的共同行为准则和规范日益发展,国际法体系逐步形成。 自 17 世纪中叶以后,现代国际关系体系经历了四个阶段的演变。 二、现代国际关系体系的演变1、30 年战争,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