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诗歌发展史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9514877 上传时间:2018-05-16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19.7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唐代诗歌发展史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唐代诗歌发展史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唐代诗歌发展史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唐代诗歌发展史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唐代诗歌发展史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唐代诗歌发展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唐代诗歌发展史(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唐代诗歌发展史之三:盛唐诗人群体(1)第三章盛唐的诗人群体唐开元、天宝年间,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涌现出大批禀受山川英林之气而天赋极高的诗人。初唐以来讲究声律辞藻的近体,与抒写慷慨情怀的古体汇而为一,韵律与抒情相辅相成,就如人们所说的“神来、气来、情来”了,达到了声律风骨兼备的完美境界。这就成为了盛唐诗风形成的标志。第一节王维与创造静逸明秀之美的诗人一 王维与孟浩然1. 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家,从15 岁起,他游学长安数年,于开元九年(721)擢进士第,因事获罪,贬济州司仓参军。此后他开始了亦官亦隐的生涯。天宝十四载( 755),安史之乱起至德元年( 756),叛军攻陷长安,他被迫接受伪

2、职。次年两京收复时,他因此获罪下狱,但不久就得到赦免,不仅官复原职,还逐步升迁, 官至尚书右丞, 不过,王维晚年已无意于仕途荣辱, 退朝之后,常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于761 年卒于辋川别业。王维早年对功名也是充满了热情和向往,有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 王维赴河西节度使幕时到过塞外, 他出塞前后写的诗如 从军行 、 观猎、 出塞作送元二使安西等,洋溢着壮大明朗的情思和气势。如使至塞上:单车欲问边 1,属国过居延 2。征蓬出汉塞 3,归雁入胡天 4。大漠孤烟直 5,长河落日圆 6。萧关逢候骑 7,都护在燕然 8。1. 单车:单车独行。问边:慰问边防。2. 属国:一指少数民族附属于汉族朝廷而存其国号

3、者。汉、 唐两朝均有一些属国。二指官名, 秦汉时有一种官职名为典属国,苏武归汉后即授典属国官职。唐人有时以“ 属国“ 代称出使边陲的使臣。居延:地名,汉代称居延泽,唐代称居延海,在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北境。又西汉张掖郡有居延县(参汉书?地理志),故城在今社员济纳旗东南。 又东汉凉州刺史部有张掖居延属国, 辖境在居延泽一带。此句一般注本均言王维路过居延。然而王维此次出使, 实际上无需经过居延。 因而林庚、冯沅君主编中国历代诗歌选认为此句是写唐王朝“边塞的辽阔,附属国直到居延以外。 “ 3. 征蓬:随风飘飞的蓬草,此处为诗人自喻。4. 归雁:因季节是夏天,雁北飞,故称“归雁入胡天 “。5. 大漠:大沙

4、漠,此处大约是指凉州之北的沙漠。孤烟:赵殿成注有二解:一云古代边防报警时燃狼粪,“其烟直而聚,虽风吹之不散“ 。二云塞外多旋风, “袅烟沙而直上 “ 。据今人有到甘肃、 新疆实地考察者证实, 确有旋风如 “ 孤烟直上 “ 。又:孤烟也可能是唐代边防使用的平安火。通典卷二一八云:“ 及暮,平安火不至。“ 胡三省注: “六典:唐镇戍烽候所至, 大率相去三十里, 每日初夜,放烟一炬,谓之平安火。“ 6. 长河:疑指今石羊河,此河流经凉州以北的沙漠。7. 萧关:古关名,故址在今宁夏固原东南。候骑:侦察兵。王维出使河西并不经过萧关,此处大概是用何逊诗“ 候骑出萧关,追兵赴马邑 “ 之意,非实写。8. 都

5、护:官名。唐朝在西北置安西、安北等六大都护府,每府派大都护一人,副都护二人,负责辖区一切事务。燕然:古山名,即今蒙古国杭爱山。后汉书?窦宪传:宪率军大破单于军,“遂登燕然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勒功,纪汉威德,令班固作铭。 “ 此两句意谓在途中遇到候骑,得知主帅破敌后尚在前线未归。开元二十五年( 737)夏,诗人出使河西节度府,至凉州时作此诗。“大漠“ 两句历来为人传诵:大漠广阔,长河悠远,使人既感到胸襟开阔,又惊异于宇宙 之广袤和深长。 “ 孤烟直 “ 、“落日圆 “ 使画面富有立体美和律动感。“孤烟直 “ 既写 出人烟之稀少,又暗示出一种独立苍穹的英雄气;“ 落日圆 “增添了画面的色彩, 用

6、夕阳暮色将画面覆盖,形成浑然一体的壮阔意境。诗人用四种景物对比构图: 宽广的大漠拥抱着悠悠的长河, 浑圆的落日映衬着直逼霄汉的一束孤烟。大、长、 圆、孤、直都富于空间感,而且都是诗人主观的审美感受。在如此广阔而且苍凉 的天地间, 驰骋疆场的将士们破敌靖边,其悲壮的英雄气浩然与日月同辉,与长 河共远,都护在燕然 “ ,这是一种未言艰辛而艰辛之事已毕,未见英雄而英雄之 业已出的衬托式写法。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引宗臣曰:“阔大悲壮 “。而庵说 唐诗: “ 大漠 长河 一联,独绝千古。 “ 但奠定王维在唐诗上的大师地位的,是其抒写隐逸情怀的山水田园诗。他精通音 乐,又善于作画,在描写自然山水的诗里,创造

7、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明 秀诗境。如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初秋的傍晚,山雨初霁,万物一新,树木繁茂, 空气清新,高山寂静,宛若世外 桃源。暮色苍茫,皎洁的明月升上了天空,银色的月光透过松树的虬枝翠叶,星 星点点地洒落下来。 清清的泉水淙淙地流泻于山石之上,在月光辉映之下, 宛若 一条洁白的绸布闪闪发光、 随风飘荡。 竹林里传来一阵银铃般的笑声,那是一群 勤劳淳朴的山村姑娘刚洗完衣服,披着月光笑盈盈地归来了, 也许她们正为什么 开心的事儿在竹林里嬉戏追逐着,笑闹声传出翠竹林外。 密密的荷叶纷纷倒向两

8、 旁,莲花摇动,水波荡漾,原来是顺流而下的渔舟正轻盈地穿过荷花丛,弄乱的 荷塘月色,划破了大山的宁静。春花春草,任凭它枯谢吧,我要留下享受这无比 风光。 空明境界和宁静之美,是王维田园诗的艺术结晶。 2. 孟浩然是盛唐诗人中终身不仕的一位作家。40 岁以前他一直隐居、游学。 728 年他入长安应举, 开始遍交诗坛群彦。 他以“微云淡河汉, 疏雨滴梧桐”一联名 动京城,但却不幸落地。 在他人眼中,孟浩然是一位地道的隐逸诗人。 其实,孟浩然与其他唐代诗人一样, 怀有纪时用世的强烈愿望, 但他禀性孤高不愿折腰屈从,当他求仕无门后, 他就 高吟“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放弃仕宦走向山水,以示不同流俗

9、的清高。 由于生活环境和性格气质的不同,在诗的写法和艺术风格方面, 孟浩然与王维是 有区别的。他的山水田园诗更接近自己的生活, “我”“余”等字常出现在诗里。 如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出现在孟浩然诗里的景物描写,常常是他生活环境的一部分,带有即兴而发, 不 假雕饰的特点。如春晓: 春眠不觉晓 ,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 花落知多少。 他的诗比王维对的更淳朴,更接近陶渊明繁华落尽见真纯的境界。 孟浩然一生多次出游, 且偏爱水行, 在乘舟过程中写了不少山水诗。他常从高原 落笔,自寂寞处低徊,形成平淡

10、清远而意兴无穷的明秀境界。如宿建德江: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译文: 我把船停泊在暮烟笼罩的小洲,茫茫暮色给游客新添几分忧愁。 旷野无垠远处天空比树木还低,江水清澈更觉月与人情投意合。 自然平淡是孟浩然山水诗的风格特点。观其全诗,一气浑成,妙在自然流走,冲 淡闲远,不求工而自工。 王维被称为“当代诗匠”,孟浩然的五言诗被称为“天下称其尽美矣”。3. 隐逸情结与山水情怀对诗境创造的意义 盛唐山水田园诗的大量出现,与隐逸之风的盛行有很大关系,这一时期的诗人, 多或长或短的隐居经历, 即便身在仕途,也向往归隐山林和泛舟江湖的闲适逍遥, 他们将归隐看做是傲视独立的表现,以

11、入于山林、 纵情山水显示人品的高洁, 把 返归自然作为精神的慰藉和享受,寻求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纯美天地。大自然能 够使人忘却尘世的烦扰,产生忘情于山水的高逸情怀。 但是,唯有甘于寂寞, 才能对自然有细致的观察和敏锐的感觉,才能以一种虚灵 的胸襟去体悟山水,于是,人向外发现了山水之美,向内发现了自己的真性情。4. 禅宗思想对诗歌感情格调的影响 王维很早就归心于佛法, 精研佛理。 很多的诗人都与禅僧来往密切,作诗受禅风 的熏染。他们的山水创作都带有禅宗的文化意蕴,饶有禅意和禅趣。 禅宗的“无生”观念对诗人们的影响最大。他们学习无生的具体方法是坐禅,即 静坐澄心, 最大限度的平静思想和情绪,让心绪处

12、于寂灭的虚空状态。 让人的纯 粹意识变成直觉状态, 如光明自发一般, 产生万物一体的感受, 进入物我合一的 “无我”之境。 当他们从坐禅的静室出来以后, 把宁静的自然作为凝神关照的对 象,而使山水创作独具慧眼。 拈花微笑,是禅的最高境界,也是王、孟等人在山水诗歌中追求的最高境界。拈花一笑的故事 【释 义】 比喻心心相印、会心。“拈花一笑”也作“拈花微笑”,佛教语,禅宗以心传 心的第一宗公案(典故),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对禅理有了透彻的理解,二是彼 此默契、心神领会、心意想通、心心相印。 有一次大梵天王在灵鹫山上请佛祖释迦牟尼说法。大梵天王率众人把一朵 金婆罗花献给佛祖, 隆重行礼之后大家退坐一旁

13、。佛祖拈起一朵金婆罗花, 意态 安详,却一句话也不说。大家都不明白他的意思,面面相觑,唯有摩诃迦叶破颜 轻轻一笑。佛祖当即宣布:“我有普照宇宙、包含万有的精深佛法,熄灭生死、 超脱轮回的奥妙心法, 能够摆脱一切虚假表相修成正果,其中妙处难以言说。 我不立文字,以心传心,于教外别传一宗,现在传给摩诃迦叶。”然后把平素所用 的金缕袈裟和钵盂授与迦叶。这就是禅宗“拈花一笑”和“衣钵真传”的典故。 中国禅宗把摩诃迦叶列为西天第一代祖师。 佛祖所传的其实是一种至为详和、宁静、安闲、美妙的心境,这种心境 纯净无染、淡然豁达、无欲无贪、无拘无束、坦然自得、不着形迹、超脱一切、 不可动摇、与世长存,是一种“无相”、“涅盘”的最高的境界,只能感悟和领 会,不能用言语表达。而迦叶的微微一笑,正是因为他领悟到了这种境界,所以 佛祖把衣钵传给了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