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明学的教育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9514597 上传时间:2018-05-16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20.7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因明学的教育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因明学的教育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因明学的教育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因明学的教育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因明学的教育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因明学的教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因明学的教育(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个偶然的机会, 听说藏区有一所学校, 校长是个僧人, 他帮助了很多孤儿 和一直没有受教育机会的牧民孩子,非常了不起。更引起记者无穷兴趣的是, 这所学校据说采用一套类似藏传佛教辩经的教育 方法,进来的学生从原先自己名字都不会写,经过 5 到 6 年的教育, 大多数就可 以去考大学,按中国扶贫基金会的说法是60% 多。如果情况真是这样, 仅仅求证这条消息, 就是一条大新闻, 更不要说如果能 够搞清楚,是什么样的教学方法能有这样的奇效,让现代学校教育12 年才能完 成的过程被压缩了至少一半。莫非这里牧区的孩子,都是神童不成?但在网上查询, 关于这所学校, 资料寥寥, 只列举这所学校办学的一系列成

2、绩,吉美坚赞校长还受过国家副总理回良玉接见云云。倒是他们的校办企业牦牛 奶酪厂,介绍资料更多一些, 这是吉美坚赞校长创办的采用草原牦牛奶,引进瑞 士意大利技术, 生产的“雪域珍宝”牌牦牛奶奶酪销路很好,弥补了办学经费的 不足。一个僧人做校长已经够稀奇的了,还能办出产业, 不由对这个僧人也产生 了好奇。当记者和吉美坚赞校长联系时,电话那头是个大大咧咧的声音,“开学啦, 随时都可以过来呗。”于是便有了这次到青海果洛的采访调研。名不虚传的“雪域智慧宝洲” 计划从西宁出发, 没想到挖虫草的季节到了, 打工者都涌向果洛州, 提前一 个星期的长途车票都售完了, 如果要包车价钱贵的惊人。 幸亏遇上了一个藏族

3、司 机,一听说记者要去吉美坚赞学校就变得非常热情,对记者直竖大拇指, 给了一 个比较公道的价钱后来知道他是果洛人,对吉美坚赞美非常敬仰。 在地图上 看起来并不很远,路上却颠簸了十多个小时,早上八点出发,经过海拔4000 米 的垃脊雪山和一眼望不到边的牧区,辽阔得让你的视觉感到疲劳, 即使经过一个 集镇也见不到多少人。 路上不由会想, 这样地广人稀的地方要能有很高水平的基 础教育资源,确实是非常困难的事情。到了黄河上游号称“黄河第一镇”的拉加镇,已是傍晚时分,眼前却是一亮, 一路都能见到年轻人,不少还穿着僧袍,一边走路一边在夕阳下捧着书本朗诵, 司机告诉记者这些都是福利学校放学了的学生们,恍惚间

4、想起一张著名的文革后 大学刚恢复高考招生的那一批学生坐在路灯下苦读的照片。那几天州上正在召开维护安定团结的会议,身为州政协常委的吉美坚赞很 忙。刚到的第一天,见到他已经是晚上10 点多种,他从州上赶过来,敲开宾馆 的门就连说不好意思。 他笑的时候会习惯性的挠一挠头,显出很憨厚得有几分顽 皮的样子, 握手的时候, 你能感觉他的手掌粗大有力。如果不是披上了红色的僧 袍,还带上的眼镜, 你绝对想不出来这是一个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毕业的“格 西”(藏传佛教的学术系统里相当于博士的意思),倒更像一个牧民。说起他的办学经历, 吉美坚赞非常平静, 说到有的地方还会加一句, “就是 这个样子么。”好像很普通的

5、事情一样。他的办学是从1994 年开始的。当时还 没有实行两免一补, 学杂费很重, 再加上果洛地区牧民居住分散,适龄儿童的入 学率只有 19% ,牧区很多孩子长到十几岁都不会写自己的名字,更不会写藏文,而且他们超过了年龄就再也不能上公立学校了,意味着这样他们将一辈子没有文 化。那时吉美坚赞是拉加寺的僧人,还被选为民管会的副主任,他看在眼里,非 常难过, 想着用什么办法能够教育那些孩子。 他一开始想到在寺院里搞个培训班, 可是政府不允许在寺院里办学校,于是他做出了一个当时让所有人都吃惊的举 动,他索性离开了寺院,拿出自己的全部积蓄3000 元准备办学校。寺院的活佛 听说了他的心愿很支持他, 借给

6、他 5 万元,钱还是不够, 最后他说服家人用家里 的牦牛到信用社抵押贷款了8 万元, 办了当时全青海第一所民办学校。 记者问他, 你一个僧人,为什么下这么大的决心,干本来社会上的人应该干的事情,他说, “就是因为我是僧人, 才有这样的慈悲心啊, 我是相信因果的, 这辈子不努力种 下善因,下辈子怎么结善果呢。” 就这样,吉美坚赞在寺院外,包了一块地方,盖起了校舍和教室,最初只有 一座不大的房子, 1994年第一年招了二十几个学生,几乎全部是超龄学生,一 部分还是附近寺庙里的年轻僧人。在藏区有习惯, 家里有几个兄弟, 父母就会把 一个最聪敏伶俐的孩子送进寺院当和尚。藏区的寺庙在传统上有学校教育和文

7、化 传承的功能, 规模较大的寺院都开设有十明学科,有严格的学制。 但如今的情况 是,除了在一些诸如塔尔寺、 拉卜楞寺等大寺, 大多数中小寺庙没有这样的学科 建制,从小进去学经的僧人也就缺乏学习专业的机会,而且寺院僧人虽然可以受 到传统文化教育, 却无法接触现代应用科学及其它语言。另一方面, 那些农牧民 的子女又没有机会完整有系统地学习藏族传统文化,甚至进了公立学校高中毕业 也不会写藏文。所以,从办学初始,吉美坚赞就想把现代知识的传授和藏族传统文化的学习 结合在一起作为特色, 办一所僧俗合一的学校。 他把学校的学制设为六年, 分为 初级班,中级班和高级班,初级班教授文化,算术这样的基本知识,到高

8、级班藏 医专业班和藏文高级专业班上再开设英语专业班、藏族传统唐卡绘画专业班、 计 算机专业班、 建筑专业班 ( 藏族古建筑与现代建筑相结合) 等长期性专业班, 还有 雕刻、金银器打造、织毡技术、电器维修、奶酪加工技术、驾驶员培训等短期性 技术培训班。这个让人吃惊的教学创新,在6 年中居然涵盖了公立学校从小学, 初中到职高的内容。教学效果怎么样呢?让吉美坚赞名声大振的是在2001 年,那时他的第一批 学生该毕业了,他在2000 年就请求教育局允许他的学生参加高考。一开始教育 官员觉得是天方夜谭, 才六年的教育就想参加高考?但最后经过一番讨论,耐不 住吉美坚赞的请求,政府就决定,让他们试试吧。结果

9、成绩出来,让所有人都大 跌眼镜,第一届学生总共有22 人,其中 19 名为僧人, 大多数毕业后就回自己寺 院了,最后有 5 个学生参加了大学考试, 结果全数考上了青海民族学院、西藏医 学院这样的大学 ( 包括 2 位僧人 )。后来连续几年,学校的大学考试入学率一直 都在百分之六十以上,每年都有几十个人升入高等院校。现在吉美坚赞学校在藏区名气大了,小小的拉加镇, 居然在镇上印出的标语 是“教育强镇,人才强镇”。远自西藏、甘肃的学生都跑来报名,校办公室主任 桑老师告诉记者, 去年开学光来报名的学生就有一千多个,可学校目前的规模一 届最多只能容纳两百多个学生。 但又不能用考试的方式来选拔, 因为那些

10、报名者 大多根本没有上过学, 如果挑选其中基础好的孩子,就违背了办学的初衷。 所以 吉美坚赞制定的入学政策是“有教无类,先来后到”。有的孩子已经连续三年来报名,就优先录取; 接下来再照顾连续两年来报名的;剩下来的就只好让大家等 明年再来排队了。 大家也认识到这样不是长远之计,吉美坚赞的心头之忧就是如 何扩大办学规模, 尤其是宿舍面积, 因为绝大多数学生都来自外地需要住校,而 校舍又有限,现在已经有很多学生只得到拉加寺的僧舍去借住了。从学生身上感受学校的活力在校园里随意游走, 遇到的学生都非常大方热情, 记者很容易就交了几个朋 友,从他们身上,感受到这所学校的活力。久美才旦,来自甘南玛曲,过去因

11、为家庭经济困难,小学三年级就辍学了, 17 岁那年进了这所学校。现在他在中级班,非常热爱藏族文学,他的理想是以 后考民族师范学院,以后当一个教诗歌的藏文老师。贡嘎尼顿,果洛州夏日河寺的僧人, 今年二十一岁, 现在已经是高级班的学 员了。他选的方向是电脑技术,见到他时他正在学习PHOTOSHOP, 记者问他为什 么要学电脑, 他告诉记者, 电脑的用处可多了, 以后他回到寺庙可以用电脑打印 经书,文件,还能设计图案。他颇有些自豪地告诉记者,他是他们寺院里第一个 会用电脑的僧人。喜日加措,来自甘肃夏河晒经台寺的一个僧人,今年二十四岁, 来了两年多 了,他的师傅非常支持他来这里进修,现在在中级班。 他

12、选择了英语和中文的主 修方向,他告诉记者,学好了语言,就可以有更广阔的视野。记者试着用英语和 他对话,他对答如流,还告诉记者,他有个英文名字叫乔治。后来知道,他很小 就进了寺院当和尚, 两年前才接触到英语, 他一接触就爱上了英语, 觉得这个语 言太美妙了。 而让记者简直震惊的是, 一个过去连拼音都没学过, 也没有出国的 人,居然学了两年英语, 就可以达到如此水平内地多少学了十几年英语的学 生,到了大学,英语也说不了这么流利。“因明妙法”和启发式教学吉美坚赞告诉记者, 他们教学的主要秘诀在于因明学的“妙法”。我们经常 看到藏传佛教中的寺院里僧侣们击掌辩经场面,便是因明学的训练。这套鼓励质疑和推敲

13、论证的学术训练,在记者看来, 似乎和现代学术民主也 有相通的地方, 藏传佛教的学位授予制度, 就像现代的博士生答辩一样,每一个 阶段,都需要接受公开拷问。 吉美坚赞告诉记者, 过去第一等格西称“拉然巴”, 即拉萨的博学高明者。每年取16 名,需经噶厦政府的审定,要把全藏区各大寺 推举出来的高僧召集起来和他们进行辩论,如果通不过就被淘汰。 在藏传佛教中, 一个人被尊为高僧,一定是经过了大家公开的质疑检验,学术为大家信服。藏传因明发展出的教学方法也与众不同,不是单凭教师的讲解和阅读, 而是 通过对各种问题以辩论形式,启发思维,参透原理,来提高思辩能力的。遗憾的 是汉传因明文字深奥难懂, 离开当时的

14、口语很远, 对大多数普通人如同“天书”, 成为了“死学问”,把广大读者拒之门外,没有能够发挥它真正的作用。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因明学在印象中都是佛教的理论,有很强的宗教色彩, 如何跟现代知识的教学结合起来, 难道能用因明学的方法来教数学英语么?这是 记者最感兴趣的。 但最初试图向老师们了解的时候,却很不顺利。 学校副校长慈 智嘉措是一位以学识渊博著称的格西,他原来是拉卜楞寺的喇嘛, 也是吉美坚赞 在高等佛学院的同学,被他请出来一起创业。此人相貌便让人有端庄慈祥之感, 在学校主抓教学。但记者向他请教因明学的理论时,一开始便被泼了一瓢冷水。 慈智嘉措说因明学一套逻辑论证的研究方法,至少要半年的学习才

15、能打下基础, 他们用的那一套专业术语在汉语中都很难翻译。简直很挫伤人自尊心的是, 他面 带微笑客气地对记者说: “你现在就好像站在山这边, 要跟你解释山那边是什么 样子非常困难啊。”记者向其他几位老师请教,也都是如此,他们挠头,“你不 懂藏文,我们这一套东西,翻译起来很困难啊。”记者只好自己来一点点观察体会。学校有一个特色就是, 每天上午十一点和 下午四点半,学生们都走出教室,集中到操场上,捉对儿辩论,几百学生在操场 上相互击掌攻辩场面颇为壮观,决不是表演作秀, 而是天天如此, 根本都用不着 通知。辩论的内容就是刚上完的课里所讲的内容。现场的总指导华桑老师, 也是 一位僧人, 他从小就在拉加寺

16、学习因明和辩论。他告诉记者, 辩论的一套仪轨大 有讲究,击掌后的姿势, 代表请文殊菩萨的无上智慧,破除我们心中的无明和偏 见。而且辩论非常讲究礼仪和风度,大家都要明白,辩论是为了探究真理,强词 夺理,引证不实,面红耳赤,出言粗俗都是要被批评的。因为都是用藏语,不能 理解学生们辩论的具体内容, 不过他们辩论时的投入却让人印象深刻。由于吉美 坚赞学校招生没有年龄限制, 常常可以看见一个二十多岁的学生被十二三岁的小 孩子拷问,据说这体现知识面前人人平等。推敲、辩论带来的学习乐趣而记者最想搞清楚的是, 那些非常客观严谨的学问, 如何能够辩论起来, 比 如一加一等于二也需要辩论么?休息的时候,记者询问了一些同学,他们介绍, 他们的辩论其实是对前面几节课学的内容的推敲,包括数学,什么内容都可以拿 出来推敲。由于语言的障碍,有一些记者没有理解,不过有一部分内容理解后, 让人非常赞叹。 比如记者在几个学生的辩论中还听到几个似乎是英文单词,难道 英语学习也能辩论么?一个后来知道是英语班课代表的同学告诉记者,比如他们 辩的时候,结合刚才课上学到的内容,一方可以发问“什么是 friend ?”“f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