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人物贡献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9505673 上传时间:2018-05-16 格式:PDF 页数:11 大小:106.9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十大人物贡献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十大人物贡献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十大人物贡献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十大人物贡献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十大人物贡献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十大人物贡献》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大人物贡献(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2 中国魅力榜】传媒作者:南方人物周刊编辑部2012-12-25 18:30:24来源:南方人物周刊标签2012 中国魅力榜 陈晓卿敬意之魅媒体纪录片今年最大的风头,非舌尖上的中国莫属。伴随着骄人的收视业绩,舌尖引发的话题和连锁反应持续发酵。“这是一个吃货带着对食物的感情和敬意做出的纪录片。”总导演陈晓卿这样谈成功的秘密。在讲述中国人味觉记忆的背后,舌尖更大的野心是力图通过镜头下创造美食的中国面孔,呈现今日中国的飞速巨变,为农业社会留住最后的容颜。陈晓卿(南方人物周刊记者姜晓明 /图)猎奇表达,极端化叙事,8 分钟一个小高潮,单集镜头超过1400 个, 舌尖的背后,充满了对国际同行商业

2、操作的敬意。这一点, 在他今年担任总制片人的另一大项目超级工程中更显极致。在传递人文精神的同时,他希望通过对先进经验的借鉴,让中国纪录片走出国门,获得商业成功。“这个奖更应该给那些作者纪录片。”在今年的广州国际纪录片节为舌尖 领取评审团特别奖时,陈晓卿这样说。多年前,他也是个纪录片导演。龙脊 远在北京的家在今天看来,依然充满人性温度和对生命的敬意,后来他又用一个时代的侧影甲子等系列文献纪录片表达对历史的敬意。在这个激情爆棚但敬意稀缺的时代,一个电视人用职业作品悄然地作了另一种可贵的提醒:有时低头致敬,才能挺胸抬头。(相关报道见本刊2007 年 11 月 21 日第 29 期陈晓卿摆事实,不讲道

3、理)祝华新兼听之魅祝华新现在所做的工作是网络舆情监测。在他看来, 网络舆论是监测和研判“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突出问题”最新鲜、最丰富的信息源,借助互联网改进公共治理,撬动民间社会, 促进官民沟通,是当前成本最小、风险最低的政治体制改革举措。大众麦克风时代已经来临,那些沉默的声音需要被倾听与打捞。在这旷日持久的打捞中,祝华新既是参与者,也是观察者;既是谨慎的谏言者,也是积极的搭桥者。他身处体制之内,又有体制外视角。他明白官方逻辑,又熟悉公众立场。从80 年代至今,祝华新始终觉得,自己的新闻理想是一脉相承的那就是推动民众有序的政治参与和渐进的社会改良。而现在,互联网可能更有利于实现几代人的理想。(相关

4、报道见本刊2012 年 9 月 10 日第 31 期祝华新打捞沉没的声音)赵普直言之魅4 月 9 日,赵普发出一条微博,称转发自调查记者短信:“不要吃老酸奶(固体形态)和果冻,尤其是孩子,内幕很可怕,不细说。”赵普(南方人物周刊记者姜晓明 / 图)一种声音说:赵普率先披露明胶丑闻,是基于公共利益,有利于冲破报道阻力,倒逼真相;不同观点者则认为:作为央视员工,传播尚未播报的新闻内幕属于泄密。无论如何, 我们最终见到央视每周质量报告中曝出了“皮革废料所产明胶被制成药用胶囊”的内幕,却见不到赵普出现在晚间新闻中。因播报汶川地震时的哽咽,赵普总会被问及是否刻意,他的问答是:这问题你不该问我,应该扪心自

5、问,因为每种心地的答案都会不一样。电视新闻包罗万有,主持人不能只是一副面孔。如果可以把最朴素的感情抒发出来,把最简单的是非告诉观众,那便是由心而发。赵普做到了这一点。张立宪跨界之魅如果说“二”在北方口语中有别具一格之意,那么这些年来, 张立宪正致力于让“六”横空出世代表一种不脱离俗世但又保持精英态度的趣味和生活方式。“京城老六”是读书界的一位人物,一个品牌。张立宪(南方人物周刊记者姜晓明 /图)读库 创办已 7 年。这个取“大型阅读仓库”之意的系列被誉为近年来“最具含金量的杂志书”,成为许多精英知识分子和爱书族的“私房书”。去年,他出版了共和国教科书,带起一股民国老课本热。今年,他又跨界到了影

6、视圈,成为神探亨特张的主演,其“纯天然,无污染”的本色演出让人惊艳,电影更是拿到了台湾金马奖最佳影片。老六张立宪,事虽跨界,神采一以贯之!(相关报道见本刊2007 年 11 月 21 日第 29 期张立宪盯住那些google 不到的人物)邱震海理性之魅2004 年,邱震海加盟凤凰卫视。视野开阔,评论犀利,让他的时事评论广受欢迎。如今,除了轮班主持有报天天读,邱震海还拥有自己的两档评论节目:震海听风录与寰宇大战略。“如果我滥用这种资源,可以把这两个节目弄成民族主义情绪(充斥),收视率会很高。但只要还有一定自由空间,我还是会服从于我自己的内心。”2012 年,他在节目中探讨了“崛起的中国须警惕战争

7、浮躁”、“如何超越狭隘的民族主义”等话题,针对热点而不失理性。留德 7 年的他推崇德国的理性精神,但也因主张理性探讨“反日”、“战争”等话题引来骂声。对此,他的微博签名或许是最好的回应:若不能影响社会,至少应守住公正客观。(相关报道见本期第94 页邱震海至少守住公正客观)邱震海(方迎忠 / 图)陈晓蕾自然之魅许多年来, 我们以为自己必须这么生活:在越来越庞大发达、越来越耗费资源的城市中占一处居室, 加入生活不可阻挡的现代化序列。这种生活是否存在问题,有没有其他的生活方式,似乎早已不成为问题。香港记者陈晓蕾却一直在追问。她以大量的采访调查为基础,写成剩食有米等著作,告诉我们香港繁荣的生活背后是人

8、均每日制造2.5 公斤垃圾,过度生产和消费成为城市的巨大负担。与此同时一些改变正在发生。在食物几乎完全依靠外来供应的香港, 有人正尝试重新种植水稻;有人在大楼的天台搭建菜园;有人在山上的铁皮屋开私房菜馆; 有人办简单清新的绿色婚礼;有人在护士帮助下于家中分娩。她希望更多人知道更自然的生活方式,成为他们过自己理想生活的动力和能量。(相关报道见本刊2012 年 10 月 29 日第 37 期“种字人”陈晓蕾)少守住客观公正作者:南方人物周刊记者海鹏飞实习记者杨溪发自:广州2012-12-25 18:30:24来源:南方人物周刊标签邱震海凤凰卫视评论员“ 沉默的大多数永远在这里,他们是支撑整个中国社

9、会的基础,我们只要紧紧地跟这些人站在“ 一起就好 ”10 月 24 日,邱震海搭乘“ 和谐号 ” 动车,应邀到广州中山大学演讲。一上车,就听到车厢内女声高音喇叭宣布5 点通告: 随身不能带刀、 不能带易燃易爆物品等等,违者警察有权予以处理。他听得 “ 心惊肉跳 ” ,觉得这列动车上所有乘客顷刻间似乎都成了“ 敌人 ” 。回到 21 年前,他搭乘东方列车,穿越西伯利亚,也有一次“ 大开眼界 ” 的旅行。1991 年初, 29 岁的邱震海赴德国留学。没钱买机票,就坐火车。西伯利亚走了9 天 8 夜,到莫斯科时,已是2 月底。徘徊在莫斯科街头,邱震海呆了:到处都是荷枪实弹的士兵、警察,到处都是排队的

10、人群,到处都是安检。邱震海今年50 岁,知天命之年,身为凤凰卫视评论员,他开始更用力地呐喊。他在读报节目说, 在报刊评论说, 在微博博客说, 又邀请多方专家学者,来他的节目继续说。所说之事,包括 “ 崛起的中国须警惕战争浮躁” 、“ 如何超越狭隘的民族主义” 等等。邱震海在新浪微博的签名是:若不能影响社会,至少应守住公正客观。叛逆小子“ 如果我命长一点,恐怕在我的老年要经历一场颠沛流离的战乱。看一看我们电视台军事节目如此火爆,现在每天谈军事节目就像谈恋爱一样。(宁愿)让炮声响起在床上,也不要响起在海上。 ” 邱震海嘿嘿笑了,台下中山大学数百名学子也哄笑。演讲时,邱震海回忆起自己的大学岁月。30

11、 年前虽然不能谈恋爱,但他一度是一个“ 叛逆小子” 。1980 年, 18 岁的邱震海开始在华东师范大学读德语专业。那时候他“ 拼命读书,拼命参加各种社会活动 ” ,但对政治课、教育课则了无兴趣,常逃课到图书馆看杂书。最终,他一个学期旷了30 节课,只得拼命写检查,才保住了学士学位。他后悔中学太过老实,读了大学才开始想要叛逆,但又不知道该怎么叛逆,于是千奇百怪。当德语班团支部书记时,他领着同学旷课、抽烟、穿喇叭裤,最终被“ 革职 ” 。如今他感谢当年的叛逆,“ 其实我工作当中的那种批判性,还遗留着年轻时的那种叛逆,只不过现在没有那么轻狂了。”1997 年,留德 7 年后,他再次 “ 叛逆 ”

12、,离开德国到香港工作。“ 当时很多人觉得我疯了,因为再过几年我就可以拿到德国永久居留权。” 他不想只是做个德国华人,搞搞中德两国的贸易,或者做一个德国大公司派驻中国的首席代表,他渴望做一些与以往不同的东西。起初在香港挺艰难。他给报社撰稿, 仅能糊口。 后来索性到香港一家上市的钢铁公司做推广总监,不习惯,又回到媒体,兼做大学讲师。2004 年,他加盟凤凰卫视。视野开阔加之评论犀利,他在凤凰卫视得心应手。如今, 他除了轮班主持 有报天天读 ,还拥有自己的两档评论节目:震海听风录 与寰宇大战略。“ 每周两场公共讨论,这是一个很珍贵的自由空间、资源。如果我滥用这种资源,可以把这两个节目弄成一种民族主义

13、情绪,收视率会很高。 或者我可以把它做成很无聊的、很符合官方口味的,都在我一念之间。但只要还有一定自由空间,我还是会服从于我自己的内心。”因反复呐喊思想启蒙,主张理性探讨“ 反日 ” 、“ 战争 ” 等公共话题,国内互联网上一度对邱震海骂声一片,有人说他“ 崇欧 ” ,更有人称他为“ 汉奸 ” 。邱震海对此淡然一笑。2007 年 3 月,在香港凤凰卫视和日本朝日电视联合举办的讨论会“ 中日大讨论 真正的睦邻之路” ,他作为中方 4 名辩手之一,曾与日本辩手激辩通宵,当时全程电视直播。在他的两档节目中,因不停打断嘉宾和语速甚快的主持风格,他在网上也毁誉参半,更有人批评他过于霸道。对此他也无奈:战

14、略节目需要快节奏和紧张感,难以容纳娓娓道来;语速快,则实在是节目时间有限。“ 若节目太拖沓,观众可能觉得更糟糕。” 他在微博里说。在他的博客里,他的座右铭是:宠辱不惊。“ 我觉得现在有很多空间可以做,现实还没有压迫到我一定要去说假话,我现在做节目没有受到任何的压力。”“ 德国几乎塑造了我”人物周刊 :留学德国7 年,都有哪些收获?邱震海 :德国那几年对我来说也是一个蛮好的经历,让我学会了两个东西:一是欧洲人的那种思辨、那种逻辑性更加深了,所以后来我跟我的博士导师说:“ 德国几乎塑造了我。”第二是让我真的知道了什么是自由民主。我博士的4 年是拿奖学金的, 同时拿到了两个基金会的奖学金,一个是基督

15、教民主联盟(当时的德国执政党),另外一个是自民党。因奖学金要求, 我就列席过德国自由民主党的党代会。德国的党代会整个会场乱糟糟的,参加党代会的人在会场走来走去,会议从早开到晚,因为强调平等, 每个人都有发言的机会。我开始知道党代会是可以互相吵架的,领导人是可以被讽刺的。当时自民党主席拉姆斯多夫曾跟我们一起喝啤酒,旁边桌子的几个奖学金学生就在演小品,讽刺他跟科尔(德国前总理):“ 总理先生你在干嘛?”“我在看脱衣舞,你也过来吧。” 这个党主席很恼火地回头看了看,又无可奈何。人物周刊 :看到这一幕,有什么感触?邱震海 :这让我认识到了什么是真正的自由、民主是组织的民主,有纪律的自由。也同时让我思考

16、一些问题:任何地方都没有绝对的自由和民主,自由、民主都是相对的。让我知道了什么是容忍,什么是政治人物要被迫容忍的。这对当时的我有很大的震撼、冲击。人物周刊 :你的新书叫中国人成熟吗,书名有何用意?邱震海 :辜鸿铭百年前曾用“ 淳朴、 深沉、 聪明 ” 来形容中国人的集体性格,但却惟独没有“ 成熟” 二字。 粗浅地说, 可能中华民族从崛起开始到成熟需要50 年时间。 我认为最根本的是中国人缺乏理性精神。我对德国的理性比较推崇。从中国过去100 年发展进程来说,我们这个民族很感性,很可爱,但理性的人往往会成功,感性的人往往不太成功。在中国过去100 年中,因为落后与种种危机,整个民族,包括知识精英阶层,有一种焦虑,会引起骚动,所以就变成革命压倒启蒙。没有启蒙就造成焦虑,进而造成革命,用革命来救国。中国现在的很多问题,我们比较容易在情绪上争执,该理性展示愤怒的时候,我们一不小心变成了打砸抢。真正有力量的是中产人物周刊 :你觉得下一步启蒙应该如何做?邱震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