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选择题专练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9502341 上传时间:2018-05-16 格式:PDF 页数:2 大小:14.7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冀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选择题专练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冀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选择题专练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冀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选择题专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冀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选择题专练(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冀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选择题专练姓名:1、曹军以少胜多,奠定了统一北方基础的战役是() ;曹操战败,形成三国鼎立局面的重要战役是()A官渡之战 B巨鹿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2、著名的典故“三顾茅庐”出自于东汉末年,这位曾住在茅庐里的历史人物是()A 曹操 B诸葛亮 C刘备 D孙权 3、公元 207年,曹操曾写诗明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结合所学知识判断,当时曹操“志” 在何处( ) A 统一天下 B消灭袁绍 C废汉称帝 D建立魏国 4、易中天品三国是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播出的曾风靡全国的节目。他所品读的“三国”是指() A夏商周 B宋元明 C元明清 D魏

2、蜀吴 5、230年,吴国派卫温等万人船队到达(今台湾) A 琉球 B夷洲 C台湾 D流求 6、2008 年 5 月 12 日,四川地区发生了建国以来最强烈的地震灾害。请问,在三国时期这一带地区主要属于下列那一政权 管辖( ) A 魏 B蜀 C吴 D西晋 7、下列不属于三国鼎立时期人物的是() A刘备 B孙权 C诸葛亮 D曹操 8、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决定因素是() A 诸葛亮的计谋 B周瑜的水军 C孙刘联盟 D地理上的优势 9、 “东望夏口,西望武昌 ,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这是宋朝散文家苏轼对下列哪次战役的感慨() A官渡之战 B巨鹿之战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10、对三国鼎立时期最恰

3、当的评价是() A包括着统一趋势,实现了局部统一 B东汉统一局面结束,国家处于分裂状态 C军阀混战,使社会生产进一步遭到破坏 D分裂状态阻碍了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 11、杜甫诗句中“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是对谁的赞誉() A曹操 B刘备 C周瑜 D诸葛亮 12、 “三顾频频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是一副有关三国人物的对联。此处“老臣”是指() A曹操 B刘备 C周瑜 D诸葛亮 13、有人为曹操翻案时说“如果说曹操篡汉是为汉贼,岂不是儿子产生老子?”这里“儿子产生老子”的含义是() A曹丕废汉自立使曹操背受骂名 B曹丕废汉自立是从曹操开始的 C 曹操废汉自立是从曹丕开始的 D曹操废汉自立使曹丕

4、背受骂名 14、唐代诗人杜牧写道“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说明() A天意(刮东风)使曹操失败 B孙刘联军借助东南风,实施火攻,大破曹军 C 周瑜没有军事才能,取胜完全是因为天意 D曹操骄傲轻敌,导致了赤壁之战的失败 15、下列史实,按因果关系排列,应该是()“挟天子以令诸侯”东汉政权瓦解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 A B C D 16、 “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 “这两句诗描写了北方人南迁的情况。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人民南迁主要是因为() A北方自然条件恶劣 B 北方战乱频繁 C 北方统治者残暴 D 南方经济发达 17、公元 4 世纪后期,统一黄河流域的政权是哪一个民族建立的(

5、) A 匈奴 B 鲜卑族 C 氐族 D 羌族 18、历史上把东吴、东晋、南朝(宋、齐、梁、陈)合称为六朝,是因为() A 他们相继建立 B 他们一直与北方对峙 C 他们都定都建康(今南京) D 他们都因大将篡权而灭亡 19、秦王, 望八公山草木皆兵,顾谓(苻)融曰:“此劲敌也,何谓弱也?这件事指的是哪一次战役() A 官渡之战 B 昆明之战 C淝水之战 D 赤壁之战 20、下列事件按照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应是() 南朝宋建立淝水之战西晋建立东晋建立 A B C D 21、东晋王朝结束的标志是()A 皇族起兵纷争 B匈奴起兵反秦 C 刘裕自立为帝,建宋 D 淝水之战打败 22、前秦失败的主要原因(

6、) A前秦军队战斗力不强 B 前秦军队战线太长 C 前秦军队不会水战 D 前秦军队不得人心 23、江南地区的开发成就是多方面的,其中不正确的是()A 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 B 出现农产品商品化 C 牛耕和粪肥得到推广 D 农作物以种植小麦为主 24、自三国时期起,伴随着北方人口的大批南移()A 封建国家陷入分裂状态 B 南北朝之间民族矛盾尖锐 C 江南经济得到开发,经济重心开始转移 D 对外贸易起步,与欧洲开始直接交往 25、东晋南朝时,江南地区经济得以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 南方自然条件好 B 北方人口南迁带去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 C 南方地区社会秩序安定 D土地肥沃 26、 “南朝

7、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南朝包括那几个政权() 西晋东晋宋齐梁陈 A B C D 27、淝水之战的结局表明() A东晋是正义的反侵略战争 B 少数民族统一全国不得人心 C 江南经济发展超过北方 D南北统一条件尚未具备 28、江南经济发展的两个重要时期是() A 春秋、战国 B 三国、南朝 C 三国、两晋、南朝 D 春秋、战国、魏晋29、人口迁移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普遍现象。我国古代人口大量南迁开始于() A 秦朝末年 B 西汉末年 C 东汉末年 D西晋末年 30、中国历史上人口流动的一大特征是不断南迁。从东汉到西晋灭亡后,先后出现了三次人口南迁的浪潮,这三次人口 南迁的共同原因是()

8、A 自然灾害 B 北方干旱 C 北方战乱不断 D 南方自然条件好 31、东晋南朝时期,北方历史发展的主流是() A 民族政权互相争夺 B 民族大融合 C 南北长期对峙 D 经济重心南移 32、魏晋南北朝时,北方民族大融合的基本原因是() A 各族人民和汉族相互杂居、互相往来 B 北魏孝文帝改革 C 少数民族对汉族文化的仰慕 D 安定的政治局面 33、北魏经过改革后出现了“胡人汉服”的社会时尚。这次改革的领导者是() A 商鞅 B 秦始皇 C 汉武帝 D 孝文帝 34、一位西域商人来到北魏都城洛阳后,不太可能看到的现象是() A 宫殿巍峨,屋宇华丽 B 佛教寺院数以千计 C 市场汇集四方商人 D

9、 满街都是说鲜卑语的汉族人 35、在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中,最有利于统治者学习接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内容是() A 在朝廷中必须用汉语 B 把鲜卑族姓氏改为汉姓 C 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 D 迁都洛阳 36、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大量内迁与大批中原人口南迁所起的相同历史作用是() A 加快汉文化的传播 B 促进民族融合 C 加速封建化的进程 D 巩固封建统治 37、下列少数民族政权中,曾统一北方的是() 曹魏 孙吴 前秦 北魏 A B C D 38、北魏迁都洛阳最主要的原因是() A洛阳的地理位置好 B 洛阳的气候好 C 为了接受和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 D 一些大臣的建议 39、

10、你认为下列哪一项属于北魏孝文帝最突出的历史功绩() A 建立统一的国家 B 创立科举制度 C 维护国家统一 D 促进民族融合 40、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A 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B 巩固鲜卑贵族的统治 C 恢复和发展北方的经济 D 促进北方民族的融合 41、小美想写关于北魏题材的小论文,拟了以下几个题目,其中有错误的是() A北魏统一了全国 B胡人汉服与汉人胡食 C从平城到洛阳 D人口迁徙与民族融合 42、最能体现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决心的措施是() A 使用汉语 B 改汉姓 C 与汉人通婚 D 迁都洛阳 43、 魏书记载:“ (孝文帝)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这里

11、的“北俗之语”指() A 匈奴语 B 汉语 C 鲜卑语 D 胡语 44、匈奴、鲜卑、羯、氐、羌族内迁后,对我国历史影响最大的是() A 羯 B 鲜卑 C 氐 D 匈奴 45、 齐民要术的书名意指()A 齐国人的生产技术 B 老百姓的重要技术 C 民众谋生的主要技术 D 老百姓的农业知识和技术 46、郦道元的水经注所依据的纲目是() A水道系统 B 山川城镇 C 地形物产 D 风土人情 47、中国古代科学巨匠不计其数,祖冲之、贾思勰、郦道元三位科学家的共同之处是() 在科学研究中刻苦钻研 注重实践 都生活在北朝 都在数学领域取得了领先世界的成就 A B C D 48、祖冲之计算圆周率的方法是()

12、 A 估算 B 直接用尺算 C 用算术的方法 D 割圆术 49、 “顺天时,量地力,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性,则劳而无功。”贾思勰这一观点的核心是()A 人定胜天 B 因地制宜 C 听天由命 D 勤劳致富 50、下列关于石窟艺术表述正确的是() A体现了田园诗意境 B 佛教盛行的结果 C 仅限于雕刻艺术 D 不包含外来艺术特色 51、 “书成换白鹅”的故事主人公是() A 王羲之 B 王献之 C 顾恺之 D 祖冲之 52、南北朝时期,石窟艺术的出现同下列那一现象有直接关系() A 绘画艺术 B 社会稳定 C 社会动荡 D 佛教盛行 5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艺术成就异彩纷呈,主要原因是() A B C D 国家的统一 各民族的融合 经济的繁荣发展 中外文化的交流 54、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最能体现中外文化交融的艺术形式是() A 绘画 B 书法 C 石窟 D 农学 55、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艺术作品中,被称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的是()A 顾恺之的画 B 王羲之的书法 C 敦煌壁画 D 龙门石窟浮雕 56、北魏孝文帝改革最重要的历史意义是() A 加速了鲜卑族的汉化进程 B 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C 中原文化得到发展 D 巩固了北魏的统治 57、祖冲之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