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秋《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四次考核作业答案

上传人:shuim****xiang 文档编号:39501416 上传时间:2018-05-16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4.7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5秋《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四次考核作业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15秋《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四次考核作业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15秋《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四次考核作业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015秋《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四次考核作业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2015秋《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四次考核作业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5秋《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四次考核作业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5秋《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四次考核作业答案(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20 个小题,每小题 2.5 分,共 50.0 分。在每小题 给出的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所谓环境问题,指的是( ) 。 A.如何保持生态环境平衡问题 B.如何保持人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问题 C.生态环境的变化对人类生产和生活产生的影响问题 D.由于人类的活动所引起的生态平衡的破坏,从而对人类生产和生活产生的不利影响2.国体指的是: A.国家的民族性质 B.国家的阶级性质C.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 D.国家的本质和职能 3.政体指的是: A.国家的民族性质 B.国家的阶级性质 C.国家的本质和职能 D.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4.社会意识形态的

2、核心是: A.艺术 B.道德 C.宗教 D.政治法律思想5.社会意识形态指的是: A.社会精神生活的全部内容 B.具有系统化抽象化特征的社会意识形式 C.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 D.思想体系中反映特定的经济基础并为之服务的部分方面6. 自然科学的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它:A.属于上层建筑B.不属于上层建筑C.属于经济基础 D.不属于经济基础 7.生产关系的性质是由: A.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的B.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决定的 C.产品分配关系决定的 D.消费关系决定的 8.历史唯物主义的生产力范畴,是标志人类( ) 。 A.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能力的范畴 B.改造旧的社会制

3、度、创立新的社会制度的能力的范畴 C.利用、改造自然,从自然界获取物质资料能力的范畴D.进行政治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能力的范畴 9.在劳动资料中,最能标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因素是( ) 。 A.运输设备 B.仓储设备 C.维修工具 D.生产工具10.生产关系范畴反映的是( ) 。 A.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 B.人与人之间的政治关系 C.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D.人与人之间的思想关系 11.下列各组社会意识诸形式中,全部属于非意识形态范围的是( ) 。 A.政治思想、语言学、道德 B.技术科学、哲学、艺术 C.自然科学、逻辑学、语言学D.法律思想、逻辑学、宗教12.下列各组社会意识诸形式中,全部

4、属于意识形态范围的是( ) 。 A.自然科学、道德、宗教 B.法律思想、逻辑学、宗教 C.政治思想、艺术、语言学 D.法律思想、哲学、宗教13.马克思根据人的发展状况,把人类历史划分为依次更替的三大社会形态。这三大社 会形态是( ) 。A.人的依赖性社会、物的依赖性社会、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B.无阶级社会、过渡性社会、阶级社会 C.自然经济社会、商品经济社会、产品经济社会 D.原始公有制社会、私有制社会、共产主义公有制社会 14.“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 ”这句话说的是( ) 。 A.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完全相同 B.社会发展是纯粹自发的过程 C.社会发展不受人的思想动机的影响 D.社

5、会发展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性15.历史唯物主义的决定论,是一种承认历史发展具有客观规律性、必然性和因果制约 性的理论,它建立在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基础之上,是能动的决定论。这说明历史唯 物主义的决定论( ) 。A.排斥主体选择的作用 B.是历史宿命论 C.是旧唯物主义理论 D.与承认主体选择 作用不矛盾16.科学技术也是生产力,其含义是指( ) 。 A.科学技术是构成生产力的重要独立的实体性因素 B.科学技术是直接的现实生产力 C.科学技术可以把生产力的诸要素组合起来构成现实生产力 D.科学技术渗透到生产力系统的其它要素中去,转化为现实生产力17.从国家起源来讲,国家是( ) 。 A.

6、全体社会成员基于天赋人权和理性契约而形成的B.为调和社会各阶级之间矛盾与维持社会秩序的需要而产生的 C.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D.少数英雄人物为拯救人类免于战乱和灾祸而创设的 18.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重要表现,在于( ) 。 A.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不完全同步性 B.社会意识与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 C.社会意识各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 D.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19.阶级首先是一个( ) 。 A.政治范畴 B.社会范畴 C.意识形态范畴 D.经济范畴20.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是( ) 。 A.改变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 B.改变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制度 C.改变社会主义的经济运行

7、形式 D.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10 个小题,每小题 4.0 分,共 40.0 分。在每小题 给出的选项中,有一项或多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下列各项属于阶级产生的基本前提的有( ) 。 A.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出现剩余产品B.社会分工及随之而来的产品交换C.投机商人通过不平等交换赚取钱财 D.一些人利用各种手段掠夺他人财产 E.通过不平等分配占有他人劳动 2.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在于它是( ) 。A.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B.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C.阶级社会实现社会形态更替的途径D.迫使统治阶级实行某些改良的手段E.解决阶级社会基本矛盾的必要手段3.下列各项属

8、于英雄创造历史的历史唯心主义产生的根源的有( ) 。 A.生产规模的狭小限制人们的眼界B.剥削阶级的偏见曲解历史的发展C.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不高 D.认识上的直线性和片面性E.保守落后思想的腐蚀作用 4.社会进步的标准不是单一的,而是综合的。下列各项属于社会进步的标准的有( ) 。A.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B.先进的生产关系代替落后的生产关系C.进步的政治制度代替反动的政治制度D.良好的道德风尚代替腐朽的道德风气E.一种经济体制代替另一种经济体制 5.“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这句话说明( ) 。A.人的本质不是先天的,而是在社会实

9、践中形成的B.人的本质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C.人的本质不是不变的,而是变化的D.人的社会属性属于人性范围,人的自然属性则不属于人性范围 E.在社会关系中处于不同地位的人具有不同的本质6.在马克思主义中, “共产主义”一词具有多重含义。下列各项属于“共产主义”一 词的正确含义的有( ) 。A.作为一种文化,共产主义是指对人类一切文化的彻底否定 B.作为一种学说,共产主义是指科学社会主义理论C.作为一种运动,共产主义是指无产阶级的革命实践D.作为一种社会制度,共产主义是指人类最理想的社会E.作为一种理想,共产主义是指某些人精心设计的无限完美的社会 7.共产主义作为人类最理想的社会制度具有多方面的

10、基本特征。其中有( ) 。 A.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产品极大丰富B.生产资料归全社会所有,实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原则C.消灭了旧式分工,个人得到全面发展D.人们的共产主义道德品质极大提高,可以自觉遵守社会秩序E.国家完全消亡,代之以社会管理机关8.下列各项中体现个人和社会关系的有( ) 。 A.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B.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C.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D.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E.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9.在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关系上,我们主张( ) 。 A.在实现人的社会价值过程中,实现人的自我价值B.在自我价值和社会

11、价值发生矛盾时,牺牲自我价值,维护社会价值C.人的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并在自己的岗位 上为社会作出贡献,就是一个高尚的人,有价值的人D.人的价值是思想与行动、动机与效果的统一E.人的价值是权利与义务、享受与奉献、消耗与创造的统一10.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说的自由,具有如下特征( ) 。 A.自由是绝对的自由,即冲破一切必然性的束缚,为所欲为 B.自由是具体的自由,即自由总是有条件的,相对的C.自由仅仅表现为思想的自由,即人有自由意志 D.自由是实际地驾驭客观必然性,即通过改造世界而获得的自由E.自由总是一定阶级的自由,超阶级的自由是不存在的三、判断题。本大题共 10 个小题,每小题 1.0 分,共 10.0 分。1.质和事物的存在直接同一。2.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是认识的源和流的关系。3.一种认识是不是真理,要看它能否满足人们的需要。4.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最终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5.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人与自然界之间的矛盾。6.人类社会发展的最根本规律是阶级斗争规律。7.任何真理都是人们在一定条件下达到的有限的近似正确的认识。8.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而只能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9.自由是指人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10.英雄人物的活动是理解历史活动的基本线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