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性学生的行为特征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9496504 上传时间:2018-05-16 格式:PDF 页数:14 大小:34.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创造性学生的行为特征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创造性学生的行为特征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创造性学生的行为特征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创造性学生的行为特征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创造性学生的行为特征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创造性学生的行为特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创造性学生的行为特征(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创造性学生的行为特征美国心理学家托兰斯曾对87 名教育家作了一次调查,要求每人列出5 种创造性学生的行为特征,其结果如下(百分数表示该行为被提到次数的比例): 1好奇心,不断提问(18%);2思维和行为的创造性(38%); 3思维和行动的独立性(38%); 4想象力丰富,喜欢叙述 (35%); 5不随大流,不依赖群体的公认(28%); 6探索各种关系(17%); 7主意多 (14%); 8喜欢进行实验 (14%); 9灵活性强 (12%); 10顽强、 坚韧 (12%); 11喜欢虚构 (12%); 12对事物的错综复杂性感兴趣,喜欢用多种思维方式探讨复杂事物(12%);13耽于幻想 (10%

2、)。可见创造性学生的行为特征主要表现在独立性强、想象力丰富、思维灵活、好奇心强、喜欢探索与实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五点做法21 世纪将是一个知识创新的世纪,新世纪正在召唤大批高素质创造型人才。人的创造力包括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创造个性两个方面,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创造个性是创造力的条件。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一启发质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进一步思考问题。针对现行课堂中学生少主动参与,多被动接受;少自我意识,多依附性的现象,教师应努力创造质疑情境,启发学生由浅入深地设问、质疑,引发学生积极思维。二引导讨(争)论。萧伯纳曾说过,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相

3、互交换,得到的还是一个苹果;而如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互相交换,得到的却是更加丰富的思想。多数学生都具有从众心理,他们习惯于使自己的想法同大家一致起来,习惯于依据课本和老师讲课的内容,生怕自己的见解同大家发生矛盾。这种从众心理容易抑制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和大家讨(争)论。三角色扮演。角色扮演就是根据课文特点或读写结合的需要,让学生分角色进行生动形象的表演,从而真切地感受课文中的思想感情,并能结合动作、表情,创造性地运用课文中的语言文字。四动手操作。在教学中, 尤其在教学的重点难点处,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动手操作,手脑并用, 是培养创造性思

4、维、 发展创造力的有效方法。如教詹天佑 一课“人” 字形铁路的设计一处时,学生对这项工程设计不甚了解。我就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动手操作, 在想、 做、说的过程中,相互启发,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五丰富想象。学生的想象力越丰富,对文章的理解就越有创见。如教小音乐家扬科这一课,讲到杨科爱好音乐, 他多么希望有一把自己的小提琴时,启发学生想象: 如果有一把小提琴属于扬科, 那么他会怎么样?有的学生说:他会高兴得跳起来;有的说:他会抱着小提琴拉个没完,结果监工又会打他;有的说:他会到树林去,边听树林的声音边拉出美好的乐曲, 学完这一课后, 我再次创设想象的空间:要是小扬科生活在我们中间,他会怎样呢?学生展

5、开想象的翅膀,说出各自不同的见解,表达出各自不同的思想情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创造性思维是在强烈的创新意识下,把头脑中已有的信息重新组合,产生具有进步意义的新发现或新设想的一种思维形式,它以逻辑思维为基础, 以发散思维为主要内容和形式。我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常增设一个“发展 “的环节,设计一些思考题,创设激发学生发散思维的情境,以诱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让学生 “跳一跳,够得着“ 在学生已掌握基础知识的情况下,为了使 “尖子生吃得饱 “,在一节课的最后或单元练习 时,出示带有一定难度的思考题,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从多方面独创性地应用知识,发现新方法, 从而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思考题要有一定

6、难度,学生只要在原来基础上经过努力,就会 “够得着 “如在教完10 以内的加减法之后,在综合练习课的最后,设计一组练习:画面是湖中有一只小船,船上有5 名少先队员,其中男生3 人,女生 2 人,划船的 1 人,另有坐船的4 人,湖水的远处有7 只鸭,近处有3 只鹅,岸上有柳树6 棵,白杨树4 棵。出示投影,让学生观察、思考、想象图中人与人,物与物之间的关系,并编成10 以内的加减法应用题,学生兴趣盎然、思维活跃,编出求总数的、求相差的加减应用题20 多道。由于学生编题自由选择条件,独立思考问题,不仅顺利地把具体形象事物转化为抽象的数学知识,而且发展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重视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培养

7、学生逆向思维,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因为通过联想, 能唤起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忆,有利于学生认识新的事物,产生新的设想。如教9413,除教材讲的 “凑十法 “计算外,还可以启发学生思考其它方法。其中,“减补法 “思考方法: “4的补数是6,用 9 减去 4 的补数 6 得 3,3 加 10 得 13。“这样的思考过程,培养学生逆向思维能力。又如教材第四册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把:“林场有2800 棵杨树,柳树比杨树多1500棵,松树比柳树少120 棵。松树有多少棵?“改成逆解题 “林场有杨树2800 棵, 比柳树少1500棵,柳树比松树多120 棵,松树有多少棵?“这样培养学生从逆

8、向去思考问题,防止思维定势,也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质疑问难,鼓励创见质疑问难是探求知识,发现问题的开始。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 个问题更重要。“因此,从儿童的好奇好问、求知欲望等特点出发,积极培养学生勤于思考问题, 敢于提出问题,善于提出问题的好习惯,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前提。对于低年级儿童来说, 首先是鼓励学生敢于当众大声回答问题,其次是鼓励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不同意见, 这样,学生的创造力就会逐渐释放出来。在教学中,我注意表扬从不同角度回答同一问题的学生,鼓励“标新立异 “。这样,学生的“创新 “意识和创造性思维就会得到培养,如第三册在讲“ 乘法的初步认识“时,在学生

9、已掌握了“4+4+4“ 可以改写成4*3 后,我提出“ 4+4+4+3“ 怎样改写呢?学生经过观察思考写出:4*3+3 、4*4-1 、3*5 、5*3 ,并讲了理由,我特别表扬了提出最后两种算法的同学,让学生充分享受到积极思维的乐趣。优化课堂心理环境课堂心理环境是指在以教学班为单位的教学活动中,为班级成员所感知和体验到的人际环境,如班风学风,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教师期望,课堂气氛等。心理学研究表明,课堂心理环境不仅对课堂教学活动产生影响,也对学生认知,情感、行为产生影响,更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产生明显的影响。因此,优化课堂心理环境是培养学生心理素质的良好开端和最佳切入点。浅谈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10、内容摘要: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可通过以下途径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激发兴趣, 诱发思维动机;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培养思维个性;突破传统思维定势,培养多向思维;鼓励质疑,保持良好思维状态。关 键 词:语文、培养、创造性、思维在新课程中,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是课堂教学的一种新观念。 “让课堂充满问题” , “给师生留下问题”是与“课程改革思想”一脉相承的, 它体现着现代教育理念和新时代精神,强调学生的问题意识,重在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而要开发学生创新潜能,就必须在教学中巧妙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逐步培养其创造性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多方面的。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大致有如下几种途径。

11、一、激发兴趣,诱发思维动机孔子曰:“知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之者不如好之者。”其实,“乐” 、 “好”即是兴趣。激发思维兴趣, 是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首要前提,而激发思维兴趣,我们应着重从钻研教材教法入手。语文课程标准在“教材编写建议”中指出:“教材应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关注人类,关注自然,理解和尊重多样文化”, “教材选文要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 。因此,我们教材中所选文章都是既富有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又具有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的美文。从教学内容上看,有人物故事、山川景物、神话传说、寓言童话、科幻奇想等。它们“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都是学生生活曾经经历过或幻想憧憬过的

12、,能够吸引学生去学习了解。从体裁上说, 语文课以各种形式,从各个角度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如小说的人物命运,情节安排; 戏剧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童话的神奇幻想,这些均可引起学生的兴趣与关注。从教学方法上说,教师可运用朗读、演讲、辩论、播放录音录像、阅读相关课外书籍,欣赏相应影视作品等手段来弥补单一课堂讲授的不足,丰富语文课的内涵,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总之, 只有从不同角度,采用不同方法去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思维动机,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语文教学思维活动,才会取得良好教学效果。二、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培养思维个性思维个性是人对认识对象作出的独特反映。培养思维个性, 是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基础。在教

13、学中鼓励学生“各抒己见”是培养思维个性的重要途径。从学生素质来说,农村学生与城市同龄学生相比,由于受地理环境、家庭制约、传统观念等因素的影响,见闻少些,阅读面窄些,再加上从小就处于被动接受的学习状态,思维个性不能很好地表现出来。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以下两点:利用语文课内涵的丰富性,鼓励学生独立思维,发挥个性,提出自己的看法。例如,当教师在黑板上任意画一圆圈,问学生这是什么时,可能刚开始,学生怕说错,只会说这是一个圆圈,而无法拓展思维,说出其它答案,但只要老师肯鼓励,只需一会儿,学生就会说出一大串的词语,如月亮、太阳、碗口、杯口、井口、盆子、铁环等,老师越鼓励,越是对他们的答案予以肯定,他们的答案

14、就会越丰富。因此,在培养思维个性时,鼓励与“肯定”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只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都可各抒己见,乃至“各执己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语文教学的最大特点就是许多问题不止一个正确答案,它不像数学,一加一就必须等于二。在语文学习中,对同一材料,角度不同,观点就不同,甚至同一观点,也可用不同的材料予以证明,例如,在教学鲁迅的故乡时,对于小说的主题,有的学生认为从少年时健康、活泼、多知、热情、无忧无虑的闰土变成了中年时衰老、迟钝、麻木的闰土来看, 小说的主题应是反映人的生命和活力被扼杀的现实,有的学生认为从安分守己的杨二嫂到放肆、泼悍、自私、尖刻的杨二嫂来看,小说是体现

15、纯真的人性被扭曲的主题,有的学生说, 从作者与少年闰土的友谊,与中年闰土的隔膜,可看出作者对封建等级制度所造成的人们精神上的“厚障壁”“高墙”的痛恨,从而体现了作者对人与人之间理想关系的渴望。对于这几种有关主题的理解,应该肯定,他们都言之有理,都是正确的,而学生正是通过对主题的争论、比较,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训练了学生的思维个性,真可谓一举两得。三、突破传统思维定势,培养多向思维在传统语文教学中,学生往往处于被动接受状态。今天教学改革的重要一环就是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变教学思维的单一化为多向思维,其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否定思维法否定思维法指是通过对我们巳习以为常的说法、认识的否定, 从而打

16、开创新的突破口的思维方法。 例如, 我们常说 “开卷有益” 学生也可提出置疑:读坏书就有害无益。因此, “开卷未必有益” ,又如,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而学生提出, “高分低能”的现象就是对此的否定,如果光有知识而不用之于实践,去解决具体问题,就仅是空有一身知识,力量无从体现,只不过是一“书呆子”而己。联想法联想法是指由某人或某物而想起其他相关的人或事物的方法。有这样一个案例,当老师问学生雪化了是什么时,多数学生回答“水”,而有一学生怯怯地回答“春天”,他的答案虽不如“水”这个答案直接、明显,但从联想的角度说,他的答案不仅正确,而且很有创意,这种可贵的创新意识就来源于对传统思维的突破。纵横比较法纵横比较是指对所学知识进行跨越时间、空间限制的对比。例如,读魏巍和海伦?凯勒的我的老师 ,两篇都是写自己老师的文章。魏巍通过“蔡老师假装发怒” 、 “教我们跳舞” 、 “让我们观察蜜蜂” 、 “教我们读诗” 等事件写出蔡老师对学生的爱, 抒发了作者对老师的热爱、感激之情。 而海伦 ?凯勒通过记叙莎利文老师教她认字,使她知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