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依然固我的原因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9492942 上传时间:2018-05-16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38.1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依然固我的原因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依然固我的原因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依然固我的原因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依然固我的原因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依然固我的原因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依然固我的原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依然固我的原因(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依然固我的原因摘要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的条约,割地赔款,开通商口岸等, 这些都可谓是奇耻大辱。 胆笔者发现清政府遭此大辱后并没有多少改变,依然固 我。这是为什么呢?笔者将从多方面进行探讨。关键字:鸦片战争后依然固我原因引言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并没有清醒过来,依然是那样一副熊样。笔者作为一 个中国人,不禁为此感到气愤和悲痛。 但是身为一个历史系的学生我必须冷静下 来,理性的分析清政府依然固我的原因。第一章:对本题的独家解析所谓提纲挈领, 顺藤摸瓜。 在分析一个问题之前, 我们必须要对问题本身进 行一番考究,要发现问题的症结在哪里,才能对症下药,手到擒来。 下面笔

2、者将对问题做一番分析:时间:鸦片战争后鸦片战争顾名思义即第一次鸦片战争,它道出问题的其实时间,关键字在 “后”它道出了问题的截止时间。 笔者想鸦片战争是中外之间的战争,这个“后” 理应截止到第二次鸦片战争。 由此推出,时间是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到第二次鸦 片战争之前( 18401856)。对象:清政府“固我”即清政府和战前没有什么变化。这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必须认认真 真的分析,理清其中的关系。从总体上来看“固我”要分析对内和对外,然后对内内和对外又要从政治, 经济,文化,军事等等进行分析。下面笔者将列一个表格简要分析一下,在后面 各节再一次展开列举。横纵对内对外政治1.封建统治2.吏治腐败没有

3、学习西方整体的措施经济封建经济没有学习西方经济模式文化和科技1.用儒家思想愚人2.忽视技术的力量没有学习西方先进技术文化军事1.军队腐败2.主要用于镇压国内人民起义没有学习西方先进军事制度注:这里说的是清政府,它是主语。第二章:鸦片战争那个前后第一节:鸦片战争前的政府著名的历史学家邢铁老师说过: “许多人看问题总是看问题发生时和发 生后而忽视了问题发生之前, 这往往造成了断章取义, 得出的结论不是不对就是不全面。”所以,笔者在此要分析一下鸦片战争前的清政府。(为避免过于冗杂, 只从两方面说明) 吏治: 道光时诗人张继亮在给鸿胪寺黄爵滋的信中对话的败坏作了生动的揭 露:“为大府者,见黄金则喜;为

4、县令者,严刑非法以搜括邑之钱米,易金贿大 府,以博一喜。” 11 军队:京城的八旗兵, “三五成群,手提鸟笼雀架,终日闲游,甚或相聚赌 博。问其名色,则巡城披甲,而实未曾当班,不过雇人顶替点缀了事。”22 第二节:鸦片战争后的清政府 鸦片战争后的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的条约,虎门条约,望厦条 约等等。比利时,瑞典,挪威等西方国家也接踵而至,要求“援例”订约。清 政府根据所谓的“一视同仁”的原则,一律允准。与此同时,葡萄牙还趁机篡夺 了中国对澳门的管辖权。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丧失了大片的领土。沙俄趁机夺去了我国东北和西北的大 片领土。 1850年,天平天国掀起了反清的起义,清政府把重点用于镇压太

5、平军的起 义。在外患侵略的背景下, 我们可悲的看到中国人在相互残杀。更让人气愤的是, 清政府竟然和外国人勾结起来,镇压中国人。第三节:鸦片战争后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反对中国的影响鸦片战争后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1 巨款的赔偿,约 3000 万元。 2 侵占了西北,东北,香港等大片土地。 3 新通商口岸的开放 4 海权,关税等主权的破坏 对中国的影响: 1 鸦片输入量的激增,进一步激化了中国因白银外流所引起的一系列矛盾, 加剧了农业和手工业的破产,劳动人民的生活更加痛苦不堪。 2 受外国商品的冲击严重的五口通商口岸,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密切结合的 传统经济开始发生解体。 3 丝和茶口额增长 4 掠夺华工

6、第三章:原因分析第一节:统治者为人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下,一个国家的政策,形象等往往取决于君主的作 为。盛世之下必有明主, 反之亦然。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依然固我这在很大程度上 与道光咸丰两位君主的作为有关,笔者想要弄清此事件的原因, 必须首先弄明白 这两位君主的为人。 首先让我们看看鸦片战争前后道光帝的变现: (1)道光感到鸦片输入将造成军队瓦解,财源枯竭的严重威胁, 1838年 10 月,下令各省严禁鸦片,“务期净尽根株”“务以虚饰图功, 毋以苟且遗患” 33 ; 并将许乃剂降级,勒令休致,以示其禁烟决心。11月命令林则徐进京陛见,商 机禁烟方略。 12 月 31 日,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节制

7、广东水师,前往广州查 禁鸦片。 这么看来道光还不算十分昏庸, 他还是明白的。 他能清醒的看到目前形势的 严峻,知道如果不及时防御的话它的统治便不会长久。从时间长短来看, 他共用 了 3 个月的时间, 可见他的办事效率较高, 并且在这段时间惩办罪者又提拔了有 能力的官员,很有条理,可见他有一些办事能力。 (2)战争第一阶段,道光采用了羁縻政策,林则徐,邓廷桢等抵抗派遭到 了打击和排挤,妥协派琦善当权。定海失陷,道光指示琦善:“如该夷船驶至海 口,果无桀骜情形不必遂行开枪开炮。”4411 月 6 日,道光皇帝旋有颁布开 放烟禁上谕,从此向侵略者表明以谋求妥协的诚意。 这是的道光帝与之前形成了巨大的

8、反差,面对英军的船坚炮利的强势压力 下,他果断的选择了妥协。当许多人甚至也包括许多历史学家,看到此景时,都 会义愤填膺而失去理性的谩骂道光无能。但作为一个历史学者, 我们必须抛弃个 人和民族感情,理性的分析、看待此事。 道光并非无能,而是无勇。 第二章第一节中我们可以发现清朝的军队的腐朽,这样一群乌合之众如何是 清军洋枪洋炮的对手。 道光在战前的 “雄才大略” 是因为长期的闭关锁国而使他 闭目塞听, 不了解英军战力做出的决定。而当双方交战时, 道光也发现了敌人的 强大,做出妥协之举是正常的反应,这是无可厚非的。 许多学者对此嗤之以鼻是 因为认为这是国耻的个人感情所致。在这有人可能会说, 清政府

9、这么多人还怕他 几个洋鬼子不可, 但是我们要知道战争的胜败不是取决与人数的多少,中国历史 上以少胜多的战役很多。 笔者并非崇洋媚外。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如果道光如果是个有勇气的人,结果 如何呢? 答:鸦片战争一定会败,但不会败得如此之惨,如此窝囊。这是双方实力使 然。(本文重在分析清政府依然固我的原因,此原因恕不详解)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道光面对敌人强大避其锋芒,选择妥协也是一种策 略,这并非无能,实则无勇。这种人看到敌人强大便会胆寒,战败便会一蹶不振、 无胆再战,只会惟命是从。所以我们可以知道,只要道光在位清政府便会固我、 不会振兴。 那就让我们看看接下来要出场的咸丰是个怎样的君主吧。所谓

10、“有其父必有其子,上梁不正下梁歪”,咸丰沉溺于声色,纵欲自戕。 他在位的第二年,就下令挑选秀女入宫。他尤其宠爱一个名叫叶赫那拉?玉兰的 姑娘(日后慈禧)。以后,他又几次从满、蒙两族的官宦人家挑选秀女,并破除 祖宗规制,选汉族秀女入宫。其中最喜爱的是牡丹春、杏花春、武林春、海棠春 四人,时人称之为“四春娘娘”,居于圆明园。 通过以上描述, 我们看到在当时清政府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咸丰居然还沉溺 于酒色,分明就是个无志之人! 扶不起的阿斗,还有什么好说! 通过以上对这两人的分析, 我们发现: 老子无勇小子无志, 有这样领导人的 政府能有什么作为!第二节 末朝论古人言:聪明伶俐留三分, 留下三分给子孙

11、, 创业者的雄才大略往往和其后 代子孙的愚蠢形成强烈的对比。如果用句迷信的话说, 便是王气逐渐消失。 两千 多年前的孟子说得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55 我们看看当时的清政府早已 到了行将就木之期,它的灭亡是历史的趋势,它的故我是情理的使然。 放眼历史:每个朝代都不可能长远的存在,它必将走向灭亡, 而此时清朝已 建立两百多年, 它的国家机器早已破败不堪, 而其中的人员也早已适应了骄奢淫 逸的生活,胸无大志。这样的政府还有多大变数呢? 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污也。”66 此时的清政府本身已无 能使自己摆脱衰败之势, 早已无药可救。 中国历史上有过中兴之事, 但是我们要 知道他们的中

12、兴是在不改变本朝根本制度的前提下,通过改良统治措施实现的。 而此时的清朝处在资本主义取代封建主义的时代,要想改变命运, 就必须变革制 度,但是这通过清政府内部自身调节,即改良是无法实现的, 要想实现就必须以 暴力手段打破旧的国家机器, 才能再建立新的体制。 也许读者读到此处会说: 日 本的明治维新不是成功了吗?但是笔者想请诸位看好,日本在实行明治维新之前 已经通过暴力手段推翻了幕府统治,破坏了就得国家机器。 由此,笔者想读者们可能明白了:清政府如果不想故我,就必须变革,而变 革就必须要打破旧的国家机器, 而这股力量又是来自于它本身之外的,也不是本 阶级所能,它一定需要一个新的阶级资产阶级完成,

13、而此时中国资产阶级尚 未形成,清政府只能故我,别无他选。第三节 鸦片战争对政府的影响有如此之大吗?如果鸦片战争对清政府产生了巨大的创伤,笔者想清政府可能会做出一些反应以 图自强。但是我们看看鸦片战争是否对清政府造成了如此巨大的影响呢?(在此 必须以清政府苟安的心态来想)(1)赔款约 3000万元,这对清政府可算不了什么天文数字,有一条 记载: 1781年,中国对英销售茶叶一项就达9600万元。 (2)割占西北和东北、香港等地。这些地方都是边疆荒凉地区,香港 更是弹丸之地,失去这些土地对清政府可谓无关痛痒。 (3)通商口岸的开放。 这些地方离清政府统治中心北京很远,对 他的统治不构成威胁。 (4

14、)内河航运权、 关税权等主权的丧失。当时的清政府税收主要来源 于“盐铁专营”,关税是微不足道的,而其他主权亦是九牛一毛。 还有关键一点,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没有和英法等列强发生过战争,以清政府 苟安心态来看, 也认为这笔买卖值得, 他们会想给列强点蝇头小利他们已经 满足了,不会再对华发生战争了, 因此而松懈了、 麻痹了、维持了苟安之状。第四节原因略总(1)统治者的无勇无志,使他们无法提出和施行学习西方技术等改变清 政府现状的措施。 (2)本身的局限使清政府无法在变革制度上有突破。 (3)鸦片战争的影响不足以激醒心存苟安的清政府。参考文献: 中国近代史71张际亮答黄树斋鸿胪书,张亨甫文集卷3,第 24 页82清史稿93黄爵滋奏疏许乃济奏议合刊第71 页104筹办夷物始末道光朝卷12,第 8 页115孟子126孔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