鳌虾与带子的解剖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9492784 上传时间:2018-05-16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3.1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鳌虾与带子的解剖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鳌虾与带子的解剖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鳌虾与带子的解剖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鳌虾与带子的解剖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鳌虾与带子的解剖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鳌虾与带子的解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鳌虾与带子的解剖(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实验 8 带子与鳌虾的解剖2016.4.30 8.1 目的:了解软体动物和甲壳纲的结构特征,掌握带子与鳌虾的解剖方法。8.2 内容: (1)软体动物,甲壳纲的主要特征甲壳纲主要特征:甲壳亚门在形态结构上表现出多样性,例如体形大小、体节数目、体躯划分及附肢的分化都有较大的差异。在生活方式上绝大多数为海洋生,为海洋浮游动物的重要成员, 常被誉为海洋中的昆虫,少数侵入淡水。是构成水生食物链中的重要环节。也有极少数进入陆地生活,但不能脱离潮湿环境。甲壳类动物都具有两对触角,这一点区别于其它节肢动物 (有螯肢亚门无触角, 三叶虫亚门及单肢亚门仅有一对触角,相当于甲壳类的小触角)。甲壳类动物的附肢基本上都

2、是双肢型,但在不同的体区有不同的形态与机能的分化,其中至少有三对口后的附肢作为颚。甲壳类动物生活史中由卵孵出后为无节幼虫(nauplius),仅有三个体节,三对附肢,相当于成体的前三对附肢,即两对触角及一对大颚。经多次蜕皮不断地在肛门前部增加体节数,原始的种类体节可多达数十节,高等的种类体节数减少并固定,体区划分清楚。 此外有些种类头部和胸部可能也会融合到一起,形成头胸部。 所有的甲壳亚门的干细胞分裂时的特征相同。软体动物主要特征:体柔软而不分节,一般分头-足(有的头退化或消失;足肌肉质)和内脏 -外套膜 (由背侧的内脏团、外套膜及外套腔组成)两部分。背侧皮肤褶襞向下延伸成外套膜,外套膜分泌包

3、在体外的石灰质壳(有的退化成内壳或无壳)。无真正的内骨骼。体内有一血腔(即一系列扩张的静脉窦)。血腔血功能如液体骨骼,用以维持身体的紧张度。血内含少量星形或阿米巴形细胞。血液中含血蓝蛋白(腹足纲及头足纲)。口的肌肉含肌红蛋白。真正的体腔退化为生殖腔和围心腔。体表一般有纤毛或黏液。口内有齿舌。 齿舌是多数软体动物特有的器官,由多列角质齿板组成,形似锉刀,用于帮助摄食。常有大型消化腺体。有栉鳃,表面具纤毛,用以激动水流(在双壳类有助于滤食水中食物颗粒)。排泄器官为肾。海生种类排泄氨或尿素,陆生腹足类排尿酸。雌雄同体或异体。(2)带子,鳌虾的解剖(3)软体动物分类简介,甲壳纲的重要类群展示8.3 实

4、验材料和用品显微镜、解剖器材、鳌虾、带子、甲壳纲重要类群展示、软体动物分类简介8.4 实验操作及观察8.4.1 鳌虾的外形:带子的外形:8.4.2 鳌虾、带子的解剖:(简述操作步骤和主要系统的位置及结构特点)8.4.2.1 鳌虾的解剖 :先去掉侧盖剪开头部剪开腹部8.4.2.2 带子的解剖:将 1 处的闭壳肌剪开从内侧将2 处的两侧闭壳肌剪开观察带子的内部结构顺着口咽找到食道打开后找到中肠腺8.4.3 软体动物分类简介:软体动物 (Mollusca )是动物界中的第二大门。软体动物是三胚层、两侧对称 ,具有了真体腔的动物。软体动物的真体腔是由裂腔法形成,也就是中胚层所形成的体腔。身体柔软,一般

5、左右对称,某些种类由于扭转、屈折,而呈各种奇特的形态。通常有壳,无体节,有肉足或腕,也有足退化的。外层皮肤自背部折皱成所谓外套,将身体包围,并分泌保护用的石灰质介壳。呼吸用的鳃生于外套与身体间的腔内。水陆各地都有分布。包括多板纲(如石鳖)、腹足纲(如鲍、蜗牛);掘足纲(如角贝)、瓣鳃纲 (如蚶、牡蛎 )、头足纲(如乌贼、鹦鹉螺)、无板纲、单板纲(如新碟贝)七大类。体腔动物之一门。属原口动物,真体腔类,甲壳纲重要类群展示(龙虾、小龙虾、虾蛄、常见蟹类等):甲壳亚门是节肢动物门中的一个亚门, 由于亚门下物种用鳃呼吸,过去曾与三叶虫纲一起列为有鳃亚门(Branchiata) ,后来又被列为有颚亚门(Mandibulata ) ,后有更多学者主张应独立成甲壳亚门( Crustacea)。甲壳类动物约有31000 多种,包括我们熟悉的水蚤、剑水蚤、丰年虫、对虾、螯虾、龙虾、蟹等。8.5 作业: 带子的解剖(标注心脏、足、内脏团、腮等重要器官)鳌虾的解剖(标注心脏、卵巢、消化腺、中肠、触角腺、肝脏等重要器官)(1)带子的解剖12 心脏鳃水管口外套膜附足咽二鳌虾的解剖肾闭壳肌生殖腺中肠腺心脏鳃心脏肌肉后肠中肠胃肝脏卵巢触角腺胃卵巢心脏肝脏后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