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 心理学课件之 txt 版 txt

上传人:jiups****uk12 文档编号:39458168 上传时间:2018-05-16 格式:DOC 页数:46 大小:16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格 心理学课件之 txt 版 txt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人格 心理学课件之 txt 版 txt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人格 心理学课件之 txt 版 txt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人格 心理学课件之 txt 版 txt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人格 心理学课件之 txt 版 txt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格 心理学课件之 txt 版 tx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格 心理学课件之 txt 版 txt(4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格心理学人格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门重要的分支学科。它研究现实的人,探求、描述和揭示个 人思想、情绪及行为的独特模式,并综合诸多足以影响个人的各种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 包括与生物学的、发展的、认知的、情绪的、动机的和社会的种种交互作用,进而对现实 社会中的个人作整体性解释。人格心理学所探讨的问题十分令人神往;诸如人的本性是善 的还是恶的?还是非善非恶的?人的意志是自由的,还是有某种控制不了的原因所决定的; 人的性格是一层不变的,还是可以改变的?人的行为是主动,还是被动的;以及什么是健 康人格、怎样测量人格、怎样改变异常行为等等。这些问题不断地吸引学者们不倦的探索, 其研究成果也已不断地广泛应用于

2、生活实践中.主要参考书籍:黄希庭, 人格心理学 ,台湾华东书局,1998 年。郑雪主编人格心理学 ,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1 年 3 月版。美赫根汉著,冯增俊译, 人格心理学导论 ,海南出版社,1986 年。陈仲庚 张雨新编著, 人格心理学 ,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 年。美Jerry.M.Burger 著,陈会昌译人格心理学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 年版。美 Pervin 著,黄希庭等译人格科学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年版。第一章 导论本章主要问题:1.什么是人格?2.人格有什么特性?3.遗传和环境如何影响人格的发展?4.什么是人格理论?5.人格心理学的研究的领域

3、、方法是什么?第一节 人格与人格心理学一、 人格的定义活动导入不同的心理学家,从不同的研究取向,对人格有不同的定义。有人把人格看成是习惯 化的行为模式,有的看成一种控制行为的内部机制,也有的看成是个人在社会中扮演的角 色。奥尔波特(1937)曾考察过五十个人格定义。迄今为止,没有一个学者们一致公认的 人格定义。以下是国内外一些专家的定义。* 个人的性格、气质、智力和体格的相对稳定而持久的组成,它决定着个人适应环境 的独特性。(Eysenck,1970)* 能加以测量的个体差异的所有相对稳定而持久的维度的总和。 (Byrne,1974)* 代表个人或人们的一般特征,说明对情境的反映何以是持久的模

4、式。 (Pervin,1980)* 个人心理特征的统一,这些特征决定人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他们与别人的 行为有稳定的差异。 (Mischel,1986) * 个体内在的在行为上的倾向性,它表现一个人在不断变化中的全体和综合,是具有 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持久自我,是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予人特色的身心组织。 (陈 仲庚,1986)* 人格是个体在行为上的内部倾向,它表现为个体适应环境时的能力、情绪、需要、 动机、兴趣、态度、价值观、气质、性格和体质等方面的整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 性的自我,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人以特色的心身组织。 (黄希庭,1999)二、 人格的特性人格的整

5、体性是指人格的多种成分和特质如能力、气质、性格、情感、意志、需要、 动机、态度价值观、行为习惯等在人身上不是孤立存在而是密切联系的。人的行为不是某 个部分作用的结果,而总是与其它部分紧密联系,协调一致活动的结果。各部分综合成一 个有机组织。由自我(self)进行协调和监控。最常见的精神病(schizophrenia)的就是精 神内部分裂、统一性的丧失的结果。人格的稳定性是指个体的人格特征具有跨时间和空间的一致性。即从时间上看,一个 人的人格一旦形成就比较稳定,在其幼儿期、青年期、中年期和老年期有相当的一致性; 从空间上看,一个人不管在家里、在学校,还是在公共场所,其人格也具有相当的一致性。 因

6、此,我们描述一个人的人格时,总是指他经常、一贯的表现,而不是偶然、间或的表现。 如某人具有处世谨慎的人格特征,说明他一贯循规蹈矩,持事稳重。而偶尔他表现出的冒 失,轻率,则不是他的人格特征。人格的稳定性使我们可以从一个人儿童时期的人格特征 推测其成人时的人格特征。 另一方面,人格稳定性并不排斥其发展和变化。人格的稳定性并不意味着人格一层不 变,而是指较为持久的一再出现的定性的特征。人格变化有两种情况:一是人格特征随年 龄的不同表现方式也不同;二是对个人由决定性影响的环境因素和机体因素,如社会地位 和经济地位的重大改变、丧失配偶、迁居异地等往往会使一个人的人格发生较大的甚至彻 底的改变。三是意志

7、坚强的人通过自我教育也可能塑造自己的人格,使其向理想的方面发 展。不过人格的改变不同于行为的改变。行为变化往往是表面的,由不同的情景引起,而 人格变化是更深层次的、内在特质的变化。 人格的独特性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和行为是各不相同的。世界上很难找到两片完全 相同的叶子,也很难找到两个完全相同的人!人们在人格上的独特性或差异性就是我们平 时常说的“个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这是因为构成人格的各种因素在每个人身上的 侧重点和组合方式是不同的。如有的人憨厚老实,沉着稳定,有主见,不人云亦云;有的 人开朗热情,待人真诚,做事踏实,但缺乏开创精神;还有的人多愁善感、优柔寡断,缺 乏自信。 强调人格的

8、独特性,并不排除人格的共同性。事实上,人格是独特性与共同性的统一。 人格的共同性是指某一群体、某个阶级或某个民族在一定的群体环境、生活环境、自然环 境中形成的共同的典型心理特点。如,对人、对事、对己的态度和价值判断,对问题的看 法,愿望的实现等方面具有共同性。人格的社会性是指人格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是社会的人特有的。社会化 (socialization)是个体与他人交往中掌握社会经验和行为规范、获得自我的过程。它在很 大程度上受社会文化、教育教养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可以说每个人的人格都打上了他所处的社会的烙印!不同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对个体有不同的影响,使人格带有明显的社 会性。比如,

9、代沟就是人格的社会性在个体身上的反映。人格的社会性并不排除人格的自 然性。因为个体的人格是以其神经系统的解剖生理特点为基础的。 三、 相关概念辨析个性(individuality):指人格的独特性。它与人格的区别在于:其一,个性是指人的个 别差异;人格则是对一个人的总的描述或本质的描述。其二,个性是相对与共性而言的, 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有个性,但人格是对人而言的,其它事物或动物显然不能用人格来描述。气质(temperament):是个人生来具有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它与人格的区别在于: 人格的形成除了气质、体制等先天禀赋作基础外,社会环境的影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 气质仅属于人格中的先天倾向。性

10、格(character):是指个人的品行道德和风格。它是人格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 个人有关社会规范、伦理道德方面的各种习性的总称,是不易改变的、稳定的心理品质。总之,个性是人格的独特性,气质是人格发展的先天基础、性格是个人后天形成的道 德行为特征。 第二节 人格的决定因素一、 人格的遗传生物基础行为遗传学研究(behavior genetics),也称心理遗传学(psychogenetics),是结合心理学 和遗传学的知识对个体身心变化进行系统的解释的科学。主要方法有:家谱法、孪生子法、 群体调查分析法、细胞遗传学方法。目前有两种研究取向:1、遗传中心研究取向-从已知的遗传条件探讨起行为结果

11、。2、特质中心研究取向-从有关的行为变量探讨是什么遗传引起这些变量。生理因素的影响:脑与人格、生化物质与人格、身体外貌与人格。二、 人格的环境基础1. 胎内环境的影响最早的环境是子宫,婴儿生长在充满羊水的胎盘里,通过脐带从母亲那里得到养料。 不同母亲的子宫环境是不一样的。有的母亲很健康,有的则营养不良或受药物影响。母亲 健康上的差异会深刻地影响子宫环境,从而影响新生儿的某些特征。例如,母亲血清中的 锌含量严重偏低会导致婴儿患各种先天性畸形;有毒瘾的孕妇会使婴儿天生染上毒瘾,这 些特征虽然出生时便已存在,却不是有遗传决定的。2. 家庭教育的影响个体出生后,最早接触的环境是家庭。家庭中的各种因素,

12、如家庭的类型(残缺家庭 或寄养家庭等) 、家庭的气氛、父母的教养方式、家庭子女的多少等都对儿童的人格的形成 起着重要的作用。从小与父母之一分开,或从小失去父母其中之一,会对儿童的人格和行为有重大影响。 例如 Provence 和 Lipton(1962 年)的研究比较了育婴院的婴儿和自己在家中的婴儿,发现 1 岁时育婴院的孩子和成人的关系有障碍,很少对成人依附,并且语言落后,情绪冷漠等。3. 学校教育的影响学校教育对人格的形成和定型有深远的影响。学校德育使学生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智育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育技能,促进智力的发 展。课堂教育是学校教学的主要环节。

13、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训练学生习惯于系统的、有明确目的的学习,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可以培养坚定、顽强等性格特征。体育不仅使学生 掌握运动技能,也能培养学生的意志力和勇敢精神。美育使学生掌握美的知识,形成一定 的审美能力。通过对美的理解和欣赏,形成美的情操。劳动教育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 点和劳动态度,建立良好的劳动习惯。校风也影响学生人格的形成。良好的校风、班风促 使学生养成勤奋好学、追求上进和自觉遵守纪律等人格特征;不好的校风会使学生形成懒 惰、无组织、无纪律等特性。教师是学生的一面镜子,是学生经常学习的榜样。教师的言 行对学生的人格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4. 社会阶层的影响差不多每个社会都存在着

14、社会阶层。较高阶层的人比较低阶层的人拥有较多的物质财 富、享受较多的教育并较能控制自己的命运。已经发现心理疾病与社会阶层有显著的相关。 例如,就整体而言,在美国,心理疾病较多地发生在较低的社会阶层的人们之中。这是因 为社会阶层较低者的生活中有引起心理疾病的很多压力,例如贫穷、歧视、失业、缺乏医 疗服务等。5. 社会文化的影响人民创造了自己的文化,又把自己置身于一定类型的文化环境中。人类文化是指全人 类创造的文化,它是形成人性的决定性条件。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世世代代积累起来的, 它陶冶着一个人的民族性。例如,说德国人冷静、日本人勤奋、法国人热情就是指的民族 性而言。每一文化都试图塑造它所崇尚的人

15、格特征。每一文化为了使自己延续和发展起来, 都崇尚它所需要的人格特征。巴里等人(Barry & Bacon,1959)的研究表明,爱斯基摩人生 活在冰天雪地的北极,以渔猎为生,需要坚定、独立、敢于冒险的性格。他们以仁慈宽大 的方式管教孩子冰鼓励他们个性化,以培养出成人所具备的人格特征。三、 遗传和环境的交互作用在个体发展的进程中,环境不断地影响着人格和行为。人格的形成离不开环境的影响。 但是个体对环境的影响并非被动地接受,而是主动地作用于环境。个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 随时随地在进行着。人格的发展和表现是个体与环境的不断交互作用的结果。个体与环境 的交互作用有多种方式,在此讨论三种几乎作用方式,及

16、反映的交互作用、唤起的交互作 用和超前的交互作用。反映的交互作用:指面对同样的环境,不同的个体会以不同的方式感受、体验和解释 来反应这一环境。唤起的交互作用:是指个体的人格特征和行为会引起周围的人对他的特异反映。超前的交互作用:个体主动选择和建构自己喜爱的环境,而这些环境反过来又进一步 塑造其人格。 第三节 人格理论一、 什么是人格理论人格理论是人格心理学家用来描述或解释人的心理和行为的一套假设系统或参考框架。 它不同于内隐人格理论,即日常生活中人们对他人的人格特征的判断和推测。这种理论是 不知不觉形成的,是片面的、表面的。而人格理论力求对人类的大部分行为做出一致性的 解释,对不同的行为作出恰当的说明;它不仅要说明一个人现时的或过去的行为,而且力 求预测其未来;它不仅停留于推测,而且力求以实证资料加以检验,经得起实践检验。二、 人格理论的基本问题与设想有一些问题是任何人格理论都不能回避的,对这些问题的回答表达了他们的核心思想, 建构其人格理论的基本框架。这就是人格理论的基本问题和设想。根据吉尔和齐格娄的研 究,主要有九个基本问题和九对基本设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