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回民族族名探源管理提醒: 本帖被 胡不喜 执行加亮操作(2010-04-01) 转帖,与诸位好友分享回族、回民、回回、回回人,是回族人至今还沿用的称呼, “回回”一词使用的年代较为久 远和很多民族一样,因为年代的不同、语言甚至口音的差异,外部对回族以及其先民的 称谓也不尽相同,如果不进行多方位了解,很容易得到片面的认识本文将结合古今中外 史书记载、民间大众话语流传等方面,对“回回”一词的起源和所指群体做个较为全面的 描述一、汉文史料中与“回回”相关的称谓和演变过程说起“回回”需从隋唐时期的胡人、蕃客、胡商说起,当时的“胡”和“蕃”虽然从 字面理解上范围比较广,但实际主要是指来自波斯和中亚地区的人群(可参见《太平广记》 等唐代的记载) ,这些胡人有侨居也有定居,定居所住的地方叫“蕃坊” ,这就是回族习惯 把聚居地称为“回坊”的来由侨居的则来往于丝绸之路和香料之路从事商业活动,从事 经商的胡人蕃客,会选择寒冷季节到来前赶回去,气候转暖时再回来回族民间有说法认 为,是当时汉语人群把从西域而来,风俗、语言、体貌大体一致的人称为“回” ,仅为“回 去、回家”之意国内史学界则多认为是“回回”是“回纥” 、 “回鹘”的异写或音转。
唐 代的在华胡人中,还有波斯和中亚小国的一些王族和平民,他们是为躲避阿拉伯人的侵略, 逃亡而来 《四夷馆考》中说到:“回回在西域,地与天方国邻” 元代之前, “回纥” 、 “回鹘”和“回回” ,这三个词在的汉语文献中没有明确的界限,几乎 是同义词,在不同作者的汉文史籍中通常是交替混用,所指囊括了西域、漠北胡人直至中 亚和波斯一带人群宋元时期,分布在中东部的回回(粟特、犹太、波斯等胡商成分较多) 、 回纥、回鹘被统称为回回人;分布在漠北一带的部分回回、回纥、回鹘则往西迁移后,联 合当地一些民族形成了畏兀儿,还有的发展成为塔吉克、乌兹别克、吉尔吉斯、哈萨克等 西域民族此际,回纥、回鹘这类称谓在史书记载中基本消失,而“回回”和“畏兀尔” 等称谓明朗起来,在官方的诏谕和汉文记载中凡涉及到民族的一般为“蒙古、畏兀儿、回 回、也里可温、河西、契丹、女真、汉人”这类字样自此(元代) , “回回”在官方或汉语史籍中除了指已经定居在中国境内的回回人外,通常 也指的是比“畏吾儿”更西的人群,也就是我们所熟悉的“葱岭以西、黑海以东”——阿 富汗、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伊朗、吉尔吉斯斯坦、土库曼、阿塞拜疆以及哈萨克 斯坦、伊拉克、土耳其和高加索部分地区。
宋元以至明清期间,除了明代的撒拉等族外, 凡是从这一地区入华的商人、工匠、军士、学者等大部分归入到回回人里历史长河中, 这一地带分分合合,时而统一为一个国家,时而分裂为诸多小国,虽然不同国家不同族群 在语言和文化的细部上存有差异,但整个文化面貌和人种上则大体一致,也都有禁食猪肉 等古老的西域民族传统;回回人没有统一的信仰(祆教、景教、犹太教、摩尼教、萨满教、 佛教以及伊斯兰教) ,但在多数外部人看来,这些宗教并同回族风俗表现出来后的形式大同 小异隋唐古运河曾是中国南北、东西交通大动脉,沿着大运河两岸,星罗棋布地分布着上大量 回回人聚居地带,他们沿着运河线路迁徙、经商、务农……,是回族形成散杂居格局的重 要因素之一,对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构成了一道绵延千里的回族文化与运 河文化交相辉映的风景线 明代, “回回”和“色目人”在汉文记载中并用,如《大明律》有 关律条正文下面的纂注 中,通常有“色目即回回”的释文但也有使用“回辉”的现象,如呼和浩特清真寺清真 寺内存有“洪武皇帝御制回辉教百字”碑 “杭郡重修礼拜寺记”也有“回辉氏”一语明 万历四十一年的北京牛街礼拜寺“敕赐礼拜寺记”碑中,回族自称为“回回” ,这是目前为 止回族人以回回自称的最早证据。
当然,实际回回做为自称的年代肯定比这要早的多,只 是由于相关历史文物、记载被毁坏和篡改掉了,也和各代封建统治者的文字狱有直接的关 系回族一词做为民族称谓,目前有据可查的是出现在清乾隆时代乾隆《重修肃州新志》 卷三十“西陲纪略”叙述哈密人口向肃州地方的迁徙时写道:“哈密夷人于故 明时徙居肃 州卫东关乡居住者三族曰维吾儿族,其人与汉俗微同;曰哈喇布族,其人与夷同;曰白 面回回,则回族也今皆男耕女织,为边氓矣士商营伍,咸有其人” 再往后的年代, “回族”做为民族称谓使用越来越普遍,仅在官方记载中的例子就不胜牧举二、蒙古语、波斯语、突厥语、阿拉伯语、俄语等西方语种对“回回”称呼回回,是汉语、汉人主要对“葱岭以西、黑海以东”地带人群的称呼,在蒙古语中则 另有叫法,蒙古语一般称回回为 Sarta’ul,汉语译音为:撒儿塔兀勒(回回人的统称) , 单指回回男性则用“撒儿塔黑台(Sartaqtai) ” ,若单指回回女性则用“撒儿塔黑臣 (Sartaqcin) ” 原文词根 Sart(撒儿塔)在中亚的各种语言中为“商人,或者与突厥人不 同的波斯人”之意,此处的“波斯'不是当代狭义的伊朗,而是涵盖了“东伊朗(火寻、粟 特、怛罗斯、大宛、月氏、吐火罗等) ”在内的广大区域,自然也包括该区域内的犹太人、 吉普塞人等。
Sart 在察合台文献中意思为“不能听懂突厥语的波斯人” 学界也有说法认为 沙陀也是 Sart 的另一种称谓方式波斯语分为若干支系,主要有古波斯语、粟特语、普什 图语、花剌子模语、塔吉克语、犹太-波斯语、库尔德语、于阗语、奥塞梯语、米底语等 与撒儿塔兀勒(回回)一词相对应的阿拉伯文则是 a‘jami,意为“非阿拉伯人的波斯人” 《史集》是波斯伊儿汗国宰相拉施特主编的波斯文文献,该文献在国际史学界享有盛 名,其中与蒙古文撒儿塔兀勒(回回)一词互译的是“tajik” ,中国史学家将其译为“大食” ,很明显 tajik 译为塔吉克更为恰当这里的大食是经过几番演变后的称谓——大食最初是 汉语称呼阿拉伯人所用,当波斯被阿拉伯人侵占后,波斯人也被称做大食人;阿拉伯继续 侵占地区后,该地区的波斯语系民族和突厥人也变成了大食人当然,此时的大食早 已不是阿拉伯人的概念了这也不难理解为什么有些汉文史书上记载的回族人物是大食, 但实际却是布哈拉、塔什干或马什哈德人了[td] 17 世纪后,回族在中亚地区被称做 Dungan (东干),这一称谓起源于中亚突厥语言的诸民 族,TUNGGAN 这一名称是由 TURUP QALGHAN(站下来的,住下来的)或 Dongel(意思 是回来)演变而来,与古突厥语里的“豹子”发音近似,用汉语的理解就是“回族” 。
俄语也沿用了 这一词汇,用“Dungan”一词做为回族称谓,可以确认在 1819 年就已出现 (1819 年《西伯利亚通报》刊载的普季姆采夫在 1811 年从布赫塔尔敏斯 基到伊宁市的游 记中) ;在英语、德语里 1830 年代也相继出现此后, “Dungan”在突厥、俄语、英语和 其它西方语言中用来指代中国境内外的所有回族 人多数情况下是“Dungani“或 “Tungani“,有时也用“Dungens“或“Dungans“中国国内一些民族对回族也有不同的称谓,如四川彝族称回族为“Maja” (马家,回 族多姓马有关) ;云南的佤族、傣族称回族为“Basi” (帕西,意为波 斯 )三、历史各代的“回回”信仰状况从民国至今,通常在我们所能看到的回族历史方面的书籍中,几乎无一例外地把回回 等同于穆斯林,而且有少数别有用心的人极力强调这一点显然这是巨大的错误,非常片 面的理解,丝毫经不起推敲和检验,更不符合历史大量史料记载和文物足以证明,隋唐时期从海或陆丝绸之路入华的蕃客、胡商、回纥、 回鹘、回回,所信奉的主要是三夷教(拜火教、景教、摩尼教) ,其次还有佛教和犹太教, 甚至还有萨满教当时的蕃坊或蕃巷内建立的是波斯寺、祆祠和大秦景教寺,并非伊斯兰 教寺院(传言中的西安唐代清真大寺其实为明代所建) 。
而且唐政府也不准汉人信奉这些外 来宗教,胡人也不对外传教国学大师王国维《读史二十首》云:“南海商船来大食,西 京祆寺建波斯远人尽有如归乐,知是唐家全盛时 ”当然这一时期也有少数信仰伊斯兰教 的回回人,但有关史料显示,这部分信仰伊斯兰教的回回人属于什叶派和苏菲派宋元时期,把历代从波斯一带入华犹太人称为蓝帽回回、术忽回回、青回回、真回回 等,还有绿睛回回(阿速回回,信奉景教) 、啰哩回回(吉普塞回回,信仰比较复杂) 、回 回僧(摩尼教或佛教) 、爱薛回回(信奉景教)等,仅从这些回回名称中就可以证明“回回 等同于伊斯兰教徒”属于误传了此外,宋代道教四大天师之一的萨真人萨守坚,也是回 回人所有这些宗教的特点,在清末民初时期回族人使用的汤瓶牌中多有体现 《大元马政记》中记载:1265 年,忽必烈在一份诏谕中说:“今拟黄河以南,自潼关以东, 直至蕲县地面内百姓、僧、道、秀才、也里可温、答失蛮、畏吾儿、回回……应据官中无 身役人等,并不得骑坐马匹 ”其中的“答失蛮”是波斯语 Dānish-mand“有知识者”之意, 各类汉语书籍史料中认为, “答失蛮” 除了回回人名字中使用外,也是元代伊斯兰教士的 称号。
答失蛮属于回回人群体,但皇帝诏谕中把“答失蛮”与“回回”并列起来,显然, 两者之间是有区别的宋代还有很多与回回僧人相关的文学作品,甚至还有以回回僧为名的诗作:《回回僧》宋代 陈某秋风响耳环,古怪聚人看 赤脚行霜地,腥身礼月坛 儋斋犹买肉,挂帛不遮寒 亦有西来意,相逢欲语难 当时描写回回人的文学作品中,多与僧、酒、识宝、鬼怪狐仙等有关,看不到有任何 伊斯兰教的痕迹流传在民间的戏曲和艺术中也是如此,如以回回人为题材的戏曲《赏黄 花浪子回回》 、 《回回梨花院》 、 《丁香回回鬼风月》 、 《马木黑当当》 、 《老回回探狐洞》 、 《舞 回回》 、秧歌剧目《闹回回》 、 《《西域回回进宝》 》等起源与隋唐或更早时期回回舞狮(五方狮子舞) ,在中国各地民间广为流传,至今仍把 手持绣球引逗狮子的人,叫做“回回” 、 “胡人” 、 “达摩”等(《洛阳伽蓝记》中记载达摩 是西域波斯国人) 中国没有狮子,国内的狮子形象皆从古波斯传入,汉语中“狮子”一词 也是来源与吐火罗方言,可见舞狮子是由回回人传入的流传于山东冠县民间的降狮舞有简单的情节:讲述一个回回,为了为民除害,手持灵芝草、 倒心钩和八卦阴阳旗,追踪并降服两头歹兽的故事。
江西赣州一带的席狮舞蹈由五人组成,三人分别负责舞狮头、狮身和狮尾,外加两人 一前一后负责引狮、逗狮、开路等舞蹈表演,这两人当地称为“回回” “回回”走在前面 的戴着沙和尚的面具贵池傩舞《舞回回》有五种类型:胡人醉型,胡人舞方型,胡人舞狮型,胡人勇武型, 还有一种为胡人献宝型河南郾城繁荣舞狮,其中引舞的和尚又称大头回回;河南三门峡渑池狮队表演时,有 1 至 2 人扮作武士持彩球逗引狮子活动,群众称武士为“回回” ;江西信丰县的犁狮舞蹈已 有 1300 多年的历史,其中的逗狮人也叫“回回” 登封狮子舞中的回回是一副武士形象, 由身手轻捷,跑跳灵活,武术基本功扎实者担任,舞狮过程中要做多种难度的武术造型, 并通过矫健的动作和响亮的口号与狮子交流感情,逗引狮子做出各种动作……无论流传在各地民间与回回有关的艺术,当前存在于哪些民族中,但表演的过程、人 物、对白、唱词都和历史上真实回回人有关,一定程度反映出了当时回回人外在形象以及 信仰等特点回回”一词转变为与伊斯兰、穆斯林有关,是明代以后的事情明王朝建立后,朱 元璋担心明教的存在会对以后的统治构成威胁,因此下令,除国号外,一切与明教有牵连 的事物全部更改,不准任何人提起, “为首者绞” 。
皇帝禁绝明教的同时,在回回人全面中 推行另一种回回宗教——伊斯兰教,当然,当时并没有伊斯兰教这样的叫法,而是和明教、 犹太教等统称为回回教、回回教门(称为“回教”则是民国以后) 鉴于皇命的不可违,各 地掀起了一股回回人寺庙重修、改建之风,捣毁佛像、修改碑文……虽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