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 《混龄教育发展幼儿交往能力的研究》

上传人:jiups****uk12 文档编号:39454797 上传时间:2018-05-1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文 《混龄教育发展幼儿交往能力的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论文 《混龄教育发展幼儿交往能力的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论文 《混龄教育发展幼儿交往能力的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论文 《混龄教育发展幼儿交往能力的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论文 《混龄教育发展幼儿交往能力的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文 《混龄教育发展幼儿交往能力的研究》(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育科学学院 学前教育 1混龄教育发展幼儿交往能力的研究混龄教育发展幼儿交往能力的研究【摘 要】:在混龄教育活动中,每个幼儿都拥有区别与以往的角色和地 位,幼儿不得不面对复杂的关系环境,一名幼儿既可以是老师的学生,又可以 是其他幼儿的弟弟妹妹或是哥哥姐姐,还可以是同龄人的伙伴。在这环境中, 发展幼儿的交往能力。在我国, 混龄教育通常被看成是同龄教育的补充或点缓, 人们并未充分意识到混龄教育对儿童发展的重要意义。随着社会的发展,独生 子女越来越多,孩子们普遍缺乏兄弟姐妹,缺少与异龄同伴交往,造成了独生 子女社会适应不良的现状。 【关键字】: 混龄教育 交往 幼儿1 1 概念界定概念界定 “混龄教

2、育” 指打破班级和年龄界限的幼儿, 在教师的指导下共同教育、 共同学习、共同开展活动。“交往”是指人与人之间在共同活动中发生相互作 用和联系的基本方式,也是社会群体赖以存在、发展的必要条件。 蒙台梭利认为按年龄实行隔离是一个人能够做的最残酷最不道德的事情之 一, 对儿童也是如此。它打破了社会的契约, 剥夺了生活的滋养。在大多数学 校里起初是按性别, 然后是按年龄进行分班的% %这是一种人为的隔离, 阻碍了 社会意识的发展。 1 因此她提出, 混龄班有利于幼儿的交往与合作。我们 学校的经验表明了不同年龄的儿童之间可以相互帮助。年龄小的儿童可以看年 龄大的儿童做事并请他们说明解释。他们是很乐意这样

3、做的; 这样的教学才真 正有价值, 因为5 岁儿童的心理有比我们更接近3 岁儿童的心理,幼儿很容易学 会我们认为是难以传授的东西。在他们两者之间存在着一种人们在成人与幼儿 之间很少发现的交流与和谐。有很多东西教师是不能传授给3 岁的儿童的, 但5 岁的童却能轻而易举地做到。在他们之间, 存在着一种自然的心理渗透。 2 2 2 混龄教育的必要性混龄教育的必要性 2.12.1动物学研究的启示动物学研究的启示 动物学研究者认为, 生物以群体的方式生活在一起, 不同个体之间能够相 互交流信息, 由此形成的联系对于群体中的个体成长均有益处。在自然界中, 没有哪种生物是分年龄段独自生存和发展的。在与不同年

4、龄同类的交往与互动 中, 年长与年幼的个体都获得了发展。从年幼个体的角度看, 年长同类为它们 的行动作出了榜样, 向它们展示了更高的技能。在一定程度上, 年长同类是年 幼个体成长的动力。动物行为学家康诺认为, 幼儿在其生物结构上或许有一种 先决性的安排, 必须借着与不同年龄同伴的互动, 才能达成身心各层面的健全 发展。3美国动物学家、心理学家哈罗通过“ 恒河猴剥夺实验” 证明了亲 子依恋关系和同伴关系对个体发展的重要意义。哈罗发现, 同伴关系对儿童社 会交往能力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同辈之间的群体经验对个体行为的正常发 育有关键性作用, 这种经验甚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亲子交往的缺失。反之,

5、如果被剥夺了与同辈相互作用的机会, 个体即使营养充足且亲子交往良好, 仍 然会显示出严重的病态行为。这些个在成年后会表现出很多不成熟的行为, 如 过度的攻击性与恐惧以及缺乏合作等 而雌性个体成为母亲后也有异常的表现, 她们不理睬、甚至攻击自己的孩子。康诺、哈罗等动物学家在动物身上所做的 实验和观察对于我们理解人类的包括幼儿的%行为有所启发。好群是人的一种本 能, 幼儿作为人类的一分子, 与其他动物种群一样, 其生长离不开整个种群环教育科学学院 学前教育 2境。在心理上, 幼儿需要成人或年长儿童协助他们进人社会, 需要与有权威的 人一起学习、成长。儿童生活的世界越宽广, 接触到的异质物和刺激越多

6、, 他 们获得交流、学习的机会就越多, 社会性得到发展的可能性也就越大。将单龄 幼儿群体与整个儿童群体割裂开, 必将影响单龄群体的发展, 进而影响整个儿 童群体的发展。从尊重人类和儿童生物本性的角度讲, “按年龄实行隔离是一 个人能够做的最惭愧最不道德的事情之一” 闭。 2.22.2 人类学研究的启示人类学研究的启示 人类学研究的启示社会由不同年龄的人组成, 生活在社会中的人与他人进 行着这样那样的交往。马克思认为, 交往是人类历史的必然伴侣, 也是人们日 常生活和日常接触的必然伴侣。从社会群体角度来看, 人成长的自然生态就是 “ 大小长幼” 之间的交往。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个体只有在与不同

7、年龄、 不同层次的社会成员交往的过程中才能实现自我和发展自我。在一定程度上, 与异龄同伴交往是个体发展乃至生存所必需的。 幼儿也是如此。交往是幼儿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日常生活环境本 身就具有混龄特征。在街头巷尾, 孩子们常常与至少相差! 岁的同伴做教育 在学校的操场上, 混龄教育也很常见。蒙台梭利非常反对将儿童按年龄分组。 她认为, 社会生活的魅力在于一个人可以遇到不同类型的人, 按年龄实行隔离 是一种为的隔离, 它打破了社会的契约, 剥夺了生活对儿童的滋养, 会阻碍儿 童社会意识的发展。 人类学家梅尔文科恩特指出, 幼儿天生有一种与非同龄人交往的倾向。 这种先天倾向由于社会过分强调年龄

8、差异而受到抑制。尽管这种区分年龄的做 法在现代社会非常盛行, 并且被看作是“ 自然” 的, 但在人类学家看来, 对 孩子们的人际交往作这样的区分是不正常的。研究者在考察卡拉哈里沙漠昆山 族的古老文明时发现, 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混龄教育非常普遍。人类学家还发 现, 在世界大多数文化里, 孩子们通常都是在混龄群体中玩耍、交往的。例如, 在非洲肯尼亚的尼桑古, 孩子们的早期伙伴都是由兄弟姐妹以及邻近不同年龄 的孩子组成的 在坦桑尼亚的奥可望村庄, 孩子们在幼儿园的伙伴是由刚断奶 直到6岁的儿童组成的。 3 3 混龄教育对幼儿交往能力发展的益处混龄教育对幼儿交往能力发展的益处 3.13.1 培养儿童的

9、社会交往能力培养儿童的社会交往能力 “独生子总是很难办, 这不全是因为他们爱损坏东西, 而是由于他要更多地 饱尝没有伙伴的痛苦。第一个出生的孩子比以后出生的孩子更让父母感到头痛。 他们将其归咎于自己没有经验, 实际上这是因为以后出生的孩子都有着同伴间 的友谊。 3 因此, 在蒙台梭利的儿童之家 里, 打破了班级和年龄的界限, 并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进行教育。这样, 儿童在活动、教育中就容易产生角色 换位, 且愿意设身处地地体验别人的想法、情感,学会理解别人, 还可以更好地 实现个体心理发展过程的去自我中心化, 有利于儿童的社会化形成。每位儿童 在成长阶段都会产生人际交往的心理需要。由于我国实行了

10、独生子女政策, 孩 子普遍缺少兄弟姐妹, 社会性发展受到一定的制约。观察在蒙台梭利活动室里 的这些三岁到五岁年龄不等的儿童, 他们和同伴之间的关系是横向的平等关系, 他们相互交往, 彼此之间学会关心忍让,相互了解、合作, 学会协调自己与他人、 与集体的关系, 逐渐掌握交往能力和社会应变能力。而且活动室的教具每个都 只备一份, 当某儿童发现他想要的材料此刻正由另一儿童操作时, 不得不学会 等待或另做选择。教具都有它固定的位置, 当儿童完成了他的工作, 必然归位, 教育科学学院 学前教育 3在物品取放当中掌握了程序知识。 4 混龄活动的创设, 使不同年龄的幼儿集 聚在一起, 为幼儿营造了一个类似兄

11、弟姐妹式的家庭氛围, 可以弥补独生子女 缺乏与不同年龄儿童交往的机会, 更多地满足幼儿交往的需要。幼儿在交流中 可以相互学习、了解一些信息和知识, 对幼儿社会性品质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 作用, 对其交往能力有着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对于年幼的幼儿来说, 通过在 混龄活动中与年长的幼儿交往, 其领会能力、观察能力及跟随模仿能力均得到 了增强; 而年长的幼儿与年幼的幼儿一起教育时, 其责任感和榜样的作用增强, 谦让和友好的行为也随之增加。面对比自己小的弟弟妹妹, 大幼儿更愿意和他 们分享他们的玩具、食物, 更愿意在有冲突的时候谦让他们。 5 因此, 混龄 编班对于促进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发挥出了独特的作用

12、。 3 3 对幼儿交往技能的补偿矫正功能对幼儿交往技能的补偿矫正功能 在我国, 独特的国情和生育政策带来的同伴群体缺失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的 关注。1979年6月, 五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提出“ 奖励只生一个孩子” 。随后, “ 独生子女” 作为一种基本国策在全国推广。这标志着独生子女这一特殊群 体的诞生, 随之而来的独生子女教育问题也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马卡连 柯指出, “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 因而没有相互体贴、照顾的经历, 没有互 爱互助、互相模仿、共同努力的经历, 这不利于培养儿童的集体意识, 可能会 导致儿童个人主义的蔓延。” 现代幼儿主要的家庭生活环境是核心式家庭。在 这种环境里,

13、幼儿缺失与年龄相近的同伴的交流, 导致在同伴教育上表现为教 育不足或教育过度。 3.13.1混龄教育与交往缺陷混龄教育与交往缺陷 部分独生子女幼儿在交往方面任性、自私, 缺乏爱心和责任心, 与他人教 育共处的积极性、主动性差等个性问题突出。混龄教育对低成就感和低社会地 位者的社会性、自我概念和积极态度等方面有重要的矫正功能( Anderson&Pavan, 1993 )。在混龄教育中, 年长幼儿发现年幼的同伴能力不如 自己, 并且还需要自己照顾时, 他们就会体验到一种成就感。教师对其良好表 现再及时地给予表扬, 鼓励那些交往能力强的幼儿主动去邀请年幼同伴一起教 育, 让其担当一定角色, 或探索

14、玩具的新玩法等。慢慢地, 这些孩子就会形成 交往的信心和正确的交往态度与技能。 3.23.2混龄教育与交往过度混龄教育与交往过度 交往过度主要是指部分独生子女在群体活动中, 多动、霸道、攻击行为多、 交往策略和技能差等个性问题突出。这一类型的幼儿在与其他具有同一倾向的 同伴一起玩耍时, 会进一步强化了他们的反社会行为模式, 使得这部分幼儿的 发展陷入一种恶性的循环( Park er&Asher, 1987 )。研究表明,有过混龄教育 经验的孩子, 在和其他同龄伙伴一起玩耍的时候, 更少可能被教师判断为有言 语的或身体的侵犯行为(M cC lellan&K insey, 1999 )。因为在混龄

15、教育中, 年长幼儿的角色得到了拓展, 他们不但是玩伴, 还承担了照顾、教育年幼同伴 的任务, 使得交往过度倾向的年长幼儿的行为得到了改观。即使面对比自己能 力强的同伴时, 在保护自己的潜意识下, 他们也会学会克制、协商、合作与谦 让, 并弱化了!我行我素的个性倾向。总之, 混龄教育对幼儿的社会化, 促进他 们情感能力和解决其交往中出现的种种问题等方面, 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幼 儿教师和家长应该多提供幼儿与异龄同伴教育的机会, 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创造 条件。 4 4 开展混龄教育的启示开展混龄教育的启示教育科学学院 学前教育 4我国幼儿园通常按年龄编班, 这与我国长期以来大一统的学校教育体系是 相一致的。尽管同龄班级中的幼儿也有交往和互动, 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幼儿 与同伴交往的需要, 发挥了同伴群体对幼儿发展作用, 但与自然同伴群体相比, 同龄同伴群体的交往显得过于单薄, 同伴群体发挥的作用也很有限。因此, 采 取合适的措施重建幼儿的自然同伴群体, 利用幼儿园教育环境弥补独生子女成 长中的同伴缺失是当今幼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