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探放水作业规程

上传人:jiups****uk12 文档编号:39454237 上传时间:2018-05-16 格式:DOC 页数:44 大小:22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煤矿探放水作业规程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煤矿探放水作业规程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煤矿探放水作业规程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煤矿探放水作业规程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煤矿探放水作业规程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煤矿探放水作业规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煤矿探放水作业规程(4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第一章 矿井概况矿井概况第一节第一节 矿井自然条件概况矿井自然条件概况1、交通位置、交通位置山西和顺正邦煤业有限公司位于和顺县城西南约 1.5km 的义兴镇串村以北,行政区划隶属于和顺县义兴镇管辖。其地理坐标:东经 1133137“1133307“,北纬 371913372125。该矿位于和顺县城西南约 1.5km 处,井田南侧有阳(泉)涉(县)铁路和阳(泉)黎(城)207 国道通过,榆(次)和(顺)公路从矿区南部通过,距该矿仅 500m;距和顺县火车站约 1km。交通运输条件较为便利。2、地形地貌、地形地貌本区位于太行山中段西侧,属中山侵蚀区,基岩裸露,沟谷纵横发育,切割剧烈。区内基岩

2、大面积裸露,少部分被黄土及冲积物所覆盖,其上冲沟发育。区内地势总体为北西高、南东低,最高点在井田中部偏西的山顶上,标高1540.8m,最低点在井田北部的清漳东源的河床中,标高 1264.9m,最大相对高差为 275.9m。3、河流水系、河流水系井田北部为清漳东源,以西又称张翼河,俗称北河,属漳河水系。发源于昔阳少山大龟谷。据蔡家庄水文站资料:清漳东源流量平均 1.55m3/s,最大694m3/s。此外,井田内还发育一些走向北东北西向的冲沟,但均为季节性沟谷,平时干涸无水,仅雨季有短暂洪水通过。4、气象及地震、气象及地震本区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据山西省自然地图集(1984 年)和顺气象区划属暖

3、温带晋东南半湿润地区和顺左权气候区。其气候特点是冬春干旱少雪多风,夏秋温和多雨,全年夏短冬长。据和顺县气象局 1956-1987 年观测资料,多雨年(1963 年)达 1069mm,少雨年(1986 年)为 332.5mm,平均572.3mm。降水量年内差异悬殊,主要集中在 7、8、9 三个月,占年总降水量的 63%。且多暴雨,1963 年 8 月 5 日一天内降雨量达 136.3mm,一小时最大降2雨量达 46.6mm。历年 11 月初至次年 4 月中旬为降雪期,一次最大降雪厚度25cm(1967 年 11 月 26 日)。多年平均蒸发量为 1622.8mm(4-7 月蒸发量最大),年蒸发量

4、最高为 1874.1mm(1972 年),最低为 1180.6mm(1964 年)。年平均气温 6.3,其中一月份最低,平均-9.2,七月份最高为 19.8。极端最高气温 35.0(1981 年 5 月 18 日),极端最低气温为-32.1(1971 年 1 月22 日)。全年无霜期平均为 132 天。平均初霜期始于 9 月,最早 9 月 2 日(1980 年),最迟 10 月 13 日(1984 年)。平均终霜期在 5 月中旬,最早 4月 14 日(1986 年),最迟 6 月 4 日(1960、1961 年)。年主导风向为西南风,冬季多西风,夏季多西南风,年平均风速为 2.7 米/秒。历年

5、平均绝对湿度 7.59毫巴。最大冻土深度 110cm(1984 年),10cm 深土壤冻结始于 11 月 27 日,解冻日期平均为 3 月 11 日。本区地震基本烈度为度,属多震区。5、井田内及周边小煤矿开采情况、井田内及周边小煤矿开采情况本井田内无小煤矿开采。 本井田西部与凤台一缘煤业有限公司相邻,东部与北关煤业有限公司相邻。第二节第二节矿井概况矿井概况正邦煤业井田面积 6.29km2,开采 8 号、15 号煤层,矿井可采储量 3396 万吨。井田内构造总体为单斜构造,地质复杂程度简单。根据晋煤瓦发2010389号文的批复,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沈阳研究院预测矿井规模达到 120 万吨/年时,矿井

6、瓦斯绝对涌出量为 33.33 立方米/分钟,相对涌出量为 13.20 立方米/吨,为高瓦斯矿井,15 号煤层火焰长度分别为 10mm,煤尘云最大爆炸压力0.66MPa,最大压力上升速率 41.28 MPa/s,煤尘云爆炸下限浓度 20g/m3,煤尘云最低着火温度 720,煤尘层最低着火温度 280。煤尘具有爆炸危险性。15号煤层吸氧量为 1.04cm3/g,自燃倾向性为不易自燃。矿井现采用混合开拓方式,采取“两进一回”抽出式通风方式,采煤方法为综采放顶煤。矿井布置有三条井筒,主斜井、副斜井、回风立井。1、采掘系统在 15 号煤层布置采煤工作面,采煤方法:走向长壁后退式。工作面长度:150 米,

7、走向长度:530 米,采高:2.6 米,可采储量:51 万吨。工作面支护:3ZF4400/17/30 液压架,工作面 SGZ764/264 刮板运输机,顺槽 SZZ800/250 型转载机和 SSJ1000/1*125 可伸缩带式输送机。工作面风量:1800m3/min,负压通风。204 工作面已形成;掘进工作面 2 个,分掘 05 回风运输顺槽及 204 高抽巷,支护形式:金属树脂锚杆、菱形网。运输顺槽断面:10.4,高抽巷断面:5.76m2。2、通风系统地面主扇 2 台,型号:FBCDZ-8-No25B,矿井实现二进一回,即主、副井进风,回风井回风,通风方式:中央并列式,机械通风,矿井排风

8、量:7080 m3/s。风压:1030Pa。主扇采用双电源专用变压器供电。掘进工作面局扇采用专用开关、专用线路、专用变压器供电,实现风电闭锁和瓦斯电闭锁。主要通风机通过电机反转即可实现反风,反风系统安全可靠。3、排水系统主排水系统为一级排水,井底建有总容积 1800m3 的主、副水仓。主排水泵房安装三台 MD MD155-67B*5 型多段离心式水泵,水泵为 1 台工作,1 台备用,1 台检修。主排水泵流量 QM=155m3/h,杨程 HM=315m。排水管路为 2趟 1596 无缝钢管,1 趟工作,1 趟备用。排水管沿管子道、集中轨道下山、井底车场、副斜井敷设两趟到地面水池,将水排至地面。吸

9、水管采用无缝钢管1596。4、提升、运输系统(1)主斜井:采用锚喷、砌碹支护。安装一部钢丝绳芯胶带输送机,运输量 320t/h,带宽 B=1000mm,带速 V=2.5m/s,安装一部 RJY30-22/860 型架空乘人装置,钢丝绳直径 18mm,运行速度 1.1m/s,长度 L=865.85m,运输能力 180 人/h。(2)副斜井:采用砌碹支护,长 450m,倾角 24.5。提升机型号为 JK-2.52/31.5 型矿井提升机,卷筒直径 2500mm,卷筒宽度 2000mm,减速比31.5,提升速度 2.56m/s。提升钢丝绳选用 28NAT6V19+FC1770ZZ601.1 323

10、型。5、供电系统4目前我矿为 35KV 双回路供电:分别来自和顺 35KV 开闭所 35KV 不同母线,和顺开闭所分别来自云山 220KV 变电站、和顺 110KV 变电站,其中云山220KV 供电为主供,供电可靠,一用一备。地面 35 KV 变电站,安装两台SZ96300/35 的变压器,一台运行、一台备用。采用 10kV 下井供电,下井电缆选用两回 MYJV32-8.7/10,395 矿用交联聚乙烯绝缘细钢丝聚氯乙烯护套电力电缆,1050m,经主斜井井筒敷设至井下中央变电所。两回路电缆,同时运行,互为备用,当任一回电缆停止运行时,另一回可满足井下全部负荷用电。井上、下变电所均已安装完毕运行

11、正常,且各种保护设施齐全。6、综合防尘、防灭火系统(1)综合防尘:综采放顶煤工作面的采煤机安装内外喷雾降尘设施,放煤口及液压支架设有喷雾洒水降尘系统,采煤工作面回风顺槽均设置风流净化水幕。炮掘工作面采用湿式电钻凿眼,放炮采用水炮泥,放炮喷雾,炮后洒水降尘等综合防尘措施,以减少爆破及装载时的煤尘产生量。建立了完善的井下洒水降尘系统,对井下各卸载、运输机转载点和其它可能产生煤尘的地点配备洒水管路和洒水器进行洒水降尘。(2)隔爆措施:按照煤矿安全规程的规定,在回采工作面和主要大巷安设了隔爆水棚。(3)粉尘监测:按设计要求配备了粉尘采样器、呼吸性粉尘采样器、测定仪等设备。(4)防灭火系统:按矿井扩建安

12、全专篇设计要求,主要机电硐室均采用不燃性支护材料,使用阻燃、抗静电的胶带、风筒和阻燃电缆,井下敷设了消防洒水管路。7、瓦斯抽放系统:建立地面永久瓦斯抽放站,安装两台 2BEC-52 型水环真空泵,配套电机功率 250kw,一台工作,一台备用,担负矿井的瓦斯抽放工作。每台泵的额定流量为 175 m3/min,矿井日混合抽放量在 13 万 m3 左右,平均日抽放纯瓦斯量在 1.6 万 m3 左右。8、瓦斯监控系统矿井采用 KJ78N 安全监测监控系统,安装瓦斯传感器、一氧化碳传感器、设备开停传感器、负压传感器、温度传感器、馈电传感器等各类传感器。井上5地面各主要机电设备、井下主要机电硐室,采掘工作

13、面安设风电闭锁和瓦斯电闭锁。9、压风系统:在风井场地,建压风机房一座,安装两台 LU132-10 型空压机,1 台工作,1 台备用。其额定排气量:20.3m3/mim,额定排气压力:1.0MPa。压风管路干管直径 108mm,支管直径 89mm。第二章井田地质条件 一、地层及地质构造(一) 地层本区位于沁水煤田的东北边缘,和顺普查勘探区中段。本区赋存的地层由老至新有:奥陶系中统峰峰组;石炭系中统本溪组、上统太原组;二叠系下统山西组、下石盒子组,上统上石盒子组及第四系地层。现根据和顺普查区资料,结合生产揭露情况将井田内各地层层序、厚度、岩性及其变化情况由老至新简述如下:1奥陶系中统峰峰组(O2f

14、)下部为角砾状泥质白云岩、角砾状泥灰岩,底部为泥质灰岩夹薄层石膏带,中部为灰黄色厚层状泥灰岩夹豹皮状灰岩,上部为深灰色厚层状石灰岩夹灰黄、灰色白云质泥岩,与下伏地层整合接触,本组厚大于 100m。2石炭系中统本溪组(C2b)主要由浅灰、灰色砂质泥岩、泥岩、铝质泥岩和 1-2 层深灰色透镜状石灰岩组成,夹 1-2 层煤线,底部为山西式铁矿及 G 层铝土矿。平行不整合覆于奥陶系灰岩侵蚀面之上,沉积厚度受奥灰侵蚀基准面控制。厚 13.21-33.98m,平均 23m。局部含有 1-2 层薄煤,均不可采,无经济价值。3石炭系上统太原组(C3t)由灰色砂岩、深灰、灰黑色砂质泥岩、泥岩、石灰岩及煤组成。主

15、要灰岩有 3 层(K4、K3、K2),全区稳定,由北向南变厚,其下均直接压煤(11、13、14 号),是很好的标志层,K4、K3 灰岩可与西山东大窑、斜道灰岩相对比,K2 灰岩相当于毛儿沟与庙沟灰岩合并层。15 号煤下之透镜状灰岩与吴家峪灰岩(L0)层位相当,81 号煤上灰岩(南峪灰岩)相当于西山铁磨沟6叠锥灰岩。所含煤层自上而下编号为 81、8、9 上、9、11、12、12 下、13、14、15 号等 10 层煤,15 号煤层全区稳定可采,8 号煤层属较稳定煤层,本区大部可采。本组为主要含煤地层,厚 105.75-139.59m,平均 124m。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关系。4二叠系下统山西组(

16、P1s)由灰灰白色中细粒砂岩及深灰、灰黑色砂质泥岩、泥岩和煤组成,为本区重要含煤地层。煤层自上而下编号为 1、2、3、4、5、6 号共 6 层煤,4、5号煤层在本区内只有极少的可采点,均构不成具有工业价值的可采区块。底砂岩 K7(阳泉称第三砂岩)厚 0-20.93m,平均 4.82m,为灰白色中细砂岩,局部相变为粉砂岩或砂质泥岩,连续沉积于太原组之上。全组厚 40.15-67.85m,平均 50m 左右。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关系。5二叠系下统下石盒子组(P1x)下段(P1x1):厚度 54.40-79.74m,平均 62.70m。为灰黄、灰绿色中细粒石英砂岩、夹灰深灰色砂质泥岩及泥岩,局部夹 1-2 层煤线,底砂岩 K8 以中粗粒为主,局部相变为粉砂岩,厚 0.61-28.78m,平均 6.91m。与下伏山西组地层连续沉积。上段(P1x2):厚度 38.50-69.03m,平均 54.30m。为黄绿、灰绿色中细粒砂岩,夹杏黄色砂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