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论

上传人:jiups****uk12 文档编号:39447686 上传时间:2018-05-15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67.1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唯物论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唯物论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唯物论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唯物论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唯物论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唯物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唯物论(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唯唯 物物 论论提纲:提纲: 唯物论(唯物论(2 2 个核心、个核心、2 2 大原理)大原理) 2 2 个核心:物质、意识个核心:物质、意识 2 2 大原理: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大原理: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 、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一、唯物论(一、唯物论(2 2 个核心、个核心、2 2 大原理)大原理) 2 2 个核心:物质、意识个核心:物质、意识 物质物质(客观实在性)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物质是对一切可感知的事物的共同本质的抽象, 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意识意识(反映性) 1、 (起源)意识与人脑: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2、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2、 (本质)意识与客观存在: (近似、能动、原形)意识是对客观存在近似的、能动的反映; 任何意识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都能从客观实在找到原形,也即没有被反映者就没有反映。 (内容与形式)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但形式是主观的;意识体现了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2 2 大原理: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大原理: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 、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唯物主义一元论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 (多样性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世界是多样的,又是统一的;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物质世界的统一, 是多样性的统一:自然界

3、和人类社会都具有物质统一性。 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原理、意识能动性原理) 1、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原理,即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的起源和本质的原理。 2、意识的能动作用,亦称为主观能动性,指意识能动地反映世界和指导实践,通过实践改造世界的能力 和活动,是人之所以区别于物的特点。具体 3 表现认识世界;指导实践、改变世界;对人体生理活 动的控制和调节。(本单元不出大题,但必出选择题)集中回答:世界的本源集中回答:世界的本源物质的。物质的。哲学的科学内涵哲学的科学内涵。(所有哲学的共性(主义与马克思哲学想区别)由马克思主义总结提出)(1)哲学是理论化

4、、系统化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方法论。( (性质) )判断: 哲学就是世界观(错)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共性:世界观和哲学都是人类对世界的根本看法和观点,区别:哲学不等于世界观,世界观人人有之,但是绝对不能说人人都懂哲学。哲学是通过哲学家,理论家的头脑加工,把我们自发的世界观通过抽象,概括等形成自觉的理论形态哲学对人们的世界观的确立和成熟具有指导与促进作用世界观是自发的存在于每个人的意识之中。(2)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功能和作用) )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一致性关系。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和世界之间的关系的根本观点、根本看法。方法论是人们在一定世界观指导下认

5、识世界,改造世界过程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根本的学说和理论体系。两者不可分割:没有和世界观相脱离、相分裂的孤立的方法论;没有不具备方法论意义的纯粹的世界观。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一般来说,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一致的。(3)哲学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研究对象) ) -所有的哲学都研究哲学是关于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科学的科学的概括和总结-错(因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4)哲学属于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在阶级社会具有阶级性。( (意识属性) )建议:考场上读三遍题干再做题,明确题目要求正在动手建议:考场上读三遍题干再做题,明确

6、题目要求正在动手! !哲学与各门具体科学的关系。(1)二者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普遍和特殊、抽象和具体、指导和被指导的关系。(2)哲学以各门具体科学为基础,没有离开具体科学纯粹抽象的哲学,随着具体科学的发展而发展不是科学的科学不是科学之母。(3)哲学是各门具体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为各门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各门具体科学必须以哲学为指导。重点重点 哲学基本问题。哲学基本问题。(考点:1.定义 2.提出:单选 3.内容:不定项 4.每方面内容的作用:不定项,每方面内容的地位:单选)(1) 思维和存在(或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1 定义)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思维和存在

7、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即物质和意识哪个是世界本原的问题,它是划分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唯一标准(4.作用)。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哲学党性的问题)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就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或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对立)。划分的唯一标准唯一标准对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何者为第一性的回答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世界统一于物质。唯心主义认为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世界统一于精神。类似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历史唯心主义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小结:(重要)世界的本源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世界可知性可知论和不可知论世界的状态

8、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思维和存在成为这些基本问题的原因:1.是人们生活中所面对的基本问题,2.是任何哲学派别都不能回避的问题,3.是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4.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最重要原因 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即思维能否认识或能否彻底认识世界的问题。这个问题是在认识论上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4.作用)。当且仅当,只有在表达哲学基本问题时,思维=精神,物质=存在,其它的地方都不等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由恩格思第一个明确提出来的 判断:在哲学史上,所有唯心主义都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错误)命题:辩证唯物主义可知论与旧唯物主义可知论的共同点:物质世界可知,分歧点:可知的途径是不是承认

9、实践。辩证唯物主义可知论是彻底的可知论是因为:把实践引入了可知论,从根本上战胜了不可知论。.唯物主义可知论 唯心主义不可知论(2)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是不可分割的(关系)。第一方面是根本的方面,它的解决制约着第二方面如何解决。第二方面的解决也影响着第一方面。5、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实践出发解决哲学基本问题。(1)问题的提出在哲学史上,黑格尔和费尔巴哈都提到过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但是完整地提出哲学的基本问题的是恩格斯。恩格斯在总结哲学发展历史的经典性著作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2)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不

10、了解人类实践活动及其意义,因而导致他们不能科学地解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3)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为基础,科学地解决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并在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上深刻地揭示了物质和意识关系得以产生的根源是社会实践物质和意识关系得以产生的根源是社会实践,从而建立了辩证的唯物主义。没有科学的实践观实践观,就无法对哲学基本问题做出正确的理解和解决。6 6、一元论和二元论。、一元论和二元论。( (选择题选择题) )一元论:凡是认为世界具有统一性,世界有一个本原的哲学一元论包括:唯心主义一元论唯物主义一元论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旧唯物主义一元论只有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才是彻底的、科学的一元论。世界的统一性

11、:世界只有一个本原。二元论的特征是:否认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有物质和精神两个独立的本原。二元论企图调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对立,而实际是动摇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最终往往倒向唯心主义。唯物主义经历了三种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中国古代朴素唯物论:“气”、“五行”-金、木、水、火、土。(考点:1.三种唯物论各自的观点、特点、局限性 2. 古代和近代唯物主义的共同局限性)代朴素唯物主义的基本特征是,观点:把一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具体的物质形态,“原初的物质”作为世界的本原,如水、火、气局限性:非科学性、直观性、猜测性。特点:朴素的唯物论和自

12、发的辩证法相结合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德谟克利特关于万物都由微小的、不可再分的原子所构成的原子论,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最高成就( (出现下面三个绿色的词就一定是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基本特征是观点:把基本粒子的构成、物质结构、物质结构的某种属性即原子作为世界的本原。特点:科学性和抽象性局限性: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历史观是唯心的)机械性机械的力学的观点解释一切形而上学 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认识和解释世界和事物不能把世界和事物理解为历史地发展着的过程不懂辩证法,排斥辩证法。(近代形而上学只承认物质决定认识,但不承认辩证法)不彻底性不能把对自然界的唯物主义观点贯

13、彻到社会领域,坚持的是唯心主义的历史观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区别标志辩证法,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的一大贡献: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哲学产生之前,唯物论都是自然观的唯物论,历史观都是唯心的。等值概念:近代机械唯物论 17、18 世纪英、法唯物论(不包括19 世纪德国古典哲学)重点题: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唯物主义和近代唯物主义的分歧点就在于注:局限性给了区别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区别的标志,是辩证法和唯物史观的要选。A 世界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划分唯物论和唯心论的标准,与题干无关,不选)B 世界是发展变化的,还是静止不动的(辩证法问题,要选)C 人的意识有能动作用还是没有能

14、动作用(辩证法问题,要选)D 社会发展有客观规律还是没有客观规律(历史观问题,要选)PS:社会发展有规律是唯物史观E 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还是没有同一性(是区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与题干无关,不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形而上学的共同的局限性在于:都把具体的物质形态作为世界的本原。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彻底的唯物主义。_产生根源:最初产生于远古时代的人们对自然现象及梦中景象的不正确解释,得出“神灵存在”,“灵魂不灭”的观念。但作为哲学派别的唯心主义则有其社会的、阶级的、认识的根源。社会根源:是指生产力水平低下,社会文明发展的不充分局限了人们的认识,人们不能科学地解释自然、社会、思

15、维的事物和现象。阶级根源统治阶级的有意歪曲或阶级的偏见不能正视世界的本来面目。认识论根源把认识过程主观化、简单化、直线化、片面化,这是唯心主义产生和存在的认识根源。列宁指出:“直线性和片面性,死板和僵化,主观性和主观盲目性就是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而僧侣主义(=哲学唯心主义)当然有认识论的根源,它不是没有根基的,它无疑是一朵不结果实的花,然而却是生长在活生生的、结果实的、真实的、强大的、全能的、客观的、绝对的人类认识这棵活生生的树上的一朵不结果实的花。”唯心主义有两种基本形式:主观唯心主义: 人的主观精神看成是世界的本原客观唯心主义:离开了人,脱离了物质世界的某种“客观”精神看成世界的本源两者

16、关系:区别:在于对“精神”的不同规定,联系:实质都是一样把精神作为世界的本原。主观唯心论:1.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康德) 2.物是感觉的集合 (贝克莱)3.存在就是被感知 (贝克莱), “感觉的组合”,“观念的集合”4.自由选择的意志高于一切(尼采) 5.我思故我在(笛卡尔) 6.万物皆备于我(王阳明又名王守仁)7.心外无物 王阳明“心外无事”、“心外无理”8.慧能提出的“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9. 康德提出“理性为自然界立法”10. 陆象山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客观唯心论:1.黑格尔的“绝对精神”“绝对观念” 2.柏拉图的“理念世界”。“理念论”“美的东西是美使它美的”3.中国古代的“理”学4.中国古代的“道”。5.中国古代的“天命”和西方的“上帝”。6. 朱熹的“理在事先”,“未有这事,先有这理,如未有君臣,已先有君臣之理;未有父子,已先有父子之理”7.宗教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