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论国际战略形势

上传人:l****6 文档编号:39441916 上传时间:2018-05-1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纵论国际战略形势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纵论国际战略形势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纵论国际战略形势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纵论国际战略形势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纵论国际战略形势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纵论国际战略形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纵论国际战略形势(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纵论国际战略形势内容提要:国际战略形势跌宕起伏,复杂多变。归纳起来,有六个“比较突出”:美国推行单边主义遭遇强烈抵制,单极与多极的矛盾比较突出;伊拉克战争呈现明显的信息化特征,新军事变革的进程比较突出;朝核问题一波三折,扩散与反扩散的矛盾比较突出;国际恐怖活动有所回升,恐怖与反恐的较量比较突出;世界经济恢复性增长,但经济领域内的各种矛盾比较突出;世界范围内的能源争夺加剧,能源问题比较突出。 展望 2004 年,国际战略形势上述六个“比较突出”还会进一步展开,不确定、不稳定的因素有可能增加,甚至还有可能出现一些意外的突发事件,但国际形势总体稳定的局面可望保持, 世界经济复苏的势头可能加快,世界

2、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仍将在曲折中继续发展,国际和周边安全环境对我有利的态势将得以继续,我国面对的国际环境总的来说仍将是机遇大于挑战。为此,我们应居安思危,积极维护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并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国际战略形势、矛盾、变革 一、美国推展单极世界的战略与世界多极化趋势形成战略冲撞 2003 年,美置全世界大多数国家的反对于不顾,绕开联合国,对伊拉克发动了“先发制人”的战争,达成了“速战速胜”,但并未达成“速占速决”。 伊拉克战争激化了美欧矛盾。战前,法、德等国公开反对美对伊动武,否决了美要求北约协防土耳其的议案。战后,法、德等国拒绝在没有联合国授权下向

3、伊派遣维和部队和捐款,要求美尽快还政于伊,积极呼吁在伊重建中发挥联合国的作2用。为减少对美依赖,逐渐摆脱美国的控制,欧盟加快了独立防务的步伐。法、德、比、卢四国共同提出建立欧盟军事指挥部的设想。欧盟部队也首次在马其顿和刚果(金)执行维和任务。作为对欧洲的回应,美曾试图将法、德排除在伊一些重建项目招标之外,并极力阻挠欧盟独立防务建设。然而,由于美难以消化伊战“成果”,特别是在政治与经济重建领域内面临始料未及的困难,美不得不调整方略,有选择地争取联合国及法、德、俄等大国的配合,同时在经济利益分享和某些热点问题上主动缓和与其他大国的关系,包括向法、德等国“开放”某些重建项目和对欧盟独立防务建设作出“

4、温和”表态。尽管如此,美谋求建立单极世界的战略与欧盟多极化的主张尖锐对立。 美欧围绕伊战之争实际是关系到未来建立何种国际秩序的一次战略冲撞。随着欧洲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和发展,美欧之间的矛盾还会进一步深化。与此同时,美俄矛盾也进一步加深。 “911”事件后,美俄关系改善幅度之大一度引人注目。但围绕伊战之争,美俄矛盾不断发展。美还进一步渗透俄在巴尔干、高加索以及中亚地区的传统势力范围,染指格鲁吉亚、立陶宛等国家政局,持续挤压俄战略空间,促使俄加快了“融入欧洲”、联欧制美的步伐。伊战还激化了美与伊斯兰世界的矛盾。伊斯兰世界反美情绪不断升高,对美在中东推行“伊斯兰世界民主化”战略形成有力掣肘。美正成

5、为当前世界各种矛盾的焦点,且背负着阿富汗和伊拉克重建的沉重包袱,已不得不逐步重新回到联合国框架内寻求一些问题的解决途径。因此,从长远看,美建立单极世界的图谋不会得逞,世界多极化进程将在曲折中向前发展。 中国主张世界多极化和国际关系民主化。世界只有向多极化的方向发展,才有3利于实现国际关系的民主化。我们所主张的多极化,不是以牺牲小国利益为代价的“大国制衡”,因为我们所说的“极”的概念,并不局限于几个大国,它也可以是一些国家群体,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组织也是促进世界多极化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国既重视发展与世界大国的关系,如改善中美建设性合作关系、深化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也重视发展与欧盟、

6、东盟等组织的友好合作关系,加强与中小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由于国际力量对比的严重失衡,多极化将是一个曲折、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间可能出现多次反复。但我们相信,世界终将走向多极化,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发展的大趋势。 二、伊拉克战争使世界新军事变革加速 自 2003 年以来,局部战争和武装冲突仍时起时伏。据统计,截至当年 11 月,世界上共发生局部战争和武装冲突 35 起,数量虽属平年,但伊拉克战争则是冷战结束以来信息化特征最为突出的高技术局部战争。 伊拉克战争是美十多年来军事变革成果的一次全面检验。伊战所呈现的武器装备智能化、编制体制精干化、指挥控制自动化、作战空间多维化、作战

7、样式体系化等新特点,突出新军事变革的发展趋势,已成为世界新军事变革的催化剂。美正在认真总结伊战经验教训,继续加大军事变革的力度。2003 年 4 月,美国防部颁发了转型计划指南,希望把美军改造成更加精干、高效的部队。同年 11 月,布什总统签署了总额为 4013 亿美元的 2004 财年国防预算,军费开支再创历史新高。俄总统普京在 2003 年 4 月份的国情咨文中,把军队建设与经济总量翻番、摆脱贫困并列为当前俄国家发展的三大任务。俄军正在调整武器装备发展规划,拟对40的武器装备进行现代化改造。日本已正式决定加入美国导弹防御系统,20044年从美购买“爱国者”III 型和“标准”III 型导弹

8、,计划 2007 年开始实战部署,并在 2004 年预算中投入 1200 亿日元建造排水量 1 35 万吨的航母型护卫舰。欧洲国家重点研发战略投送、情报侦察和精确制导三大类武器装备,准备生产 100架 A400M 远程运输机,发展“欧洲战斗机”和“伽利略”导航定位卫星,力争缩小与美国的差距。 伊拉克战争表明,强大的军事实力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保证,新军事变革势在必行。我们要适应世界新军事变革的趋势,积极推进中国特色的军事变革。我们要遵循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方针,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前提下,随着综合国力的增强,适当加大对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投入。我们要坚持从中国国情和我军实际出发,既借鉴

9、世界各国军事变革的经验教训,又不能照搬外国军事变革的模式,要根据我军的实际情况,把机械化和信息化结合起来,以信息化带动机械化,以机械化促进信息化,努力完成我军机械化和信息化建设的双重历史任务。 三、国际防扩散形势更趋复杂 近年来,特别是 2003 年以来,朝鲜半岛的核问题成为国际关注的焦点之一。围绕朝鲜核问题,美朝斗争形势一度非常紧张。在中国的积极斡旋下,美朝立场都有所松动。2003 年北京“三方会谈”和“六方会谈”第一次会议后,朝核问题走上了对话的轨道。2004 年 2 月下旬,第二轮“六方会谈”在北京举行。与会各方进行了深入、务实和有益的观点交流,保持了冷静和建设性态度,成功推进了实质问题

10、的讨论,明确了采取协调一致步骤解决问题的方式,发表了启动和谈进程以来首份文件,确定了第三轮会谈地点和时间,同意建立工作组推进会谈机制化。虽然朝核问题错综复杂,各方立场存在差异甚至是对立,但重要的是,分歧在逐渐缩小,共识在逐步扩大,和平的希望在不断增加。此外,面对美国等国家的压力,伊朗和利5比亚作出重要妥协。伊朗接受欧盟国家的调解,宣布冻结浓缩铀计划,签署了不扩散核武器条约附加协定书。利比亚宣布终止包括核武器在内所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研究项目,承诺将其导弹射程限制在 300 公里以内。 有关各方围绕朝核问题的斗争及伊朗、利比亚作出的妥协,反映出当前国际核武器、导弹军备扩散与反扩散斗争的复杂性。一方

11、面,美为谋求自身的所谓“绝对安全”,正通过政治孤立、经济封锁、军事高压甚至“先发制人”的战争等多种手段,全面打压企图获取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中小国家。为此,美国从 2003 年起明显加大了反扩散的力度,不仅发动伊拉战争,而且在伊战后,联合一些西方国家抛出“反扩散安全倡议”,并举行海上拦截演练,迈出了以武力强制进行反扩散的步伐。另一方面,美国自己却在不断强化其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系统。在 2002 年退出反导条约之后,美加快了导弹防御系统的研发和部署步伐,2003 财年和 2004 财年,对导弹防御系统的拨款分别为 68 亿和 91 亿美元。到 2004 年 9 月,美将在阿拉斯加建成具有初步作战能力

12、的导弹防御系统。近两年来,美国军方一直在研究恢复核试验的可能性。美国最近通过的2004 财年国防授权法,还决定取消研发低当量核武器的禁令。发展低当量核武器将降低核门槛,增加常规冲突转化为核战争的危险性;由于低当量核武器体积小,重量轻,易为恐怖分子所获取,还可能增加核恐怖的威胁。这不仅冲击了不扩散核武器条约,还可能引起新一轮的核军备竞赛。 中国一贯支持核不扩散,不主张、不鼓励、不从事核武器扩散和不帮助别国发展核武器。中国无意以任何方式帮助任何国家发展可用于运载核武器的弹道导弹。为此,中国政府在国内出口控制制度建设、国际防扩散合作等各个领域作出了不6懈努力。2003 年,中国政府发表了中国的防扩散

13、政策和措施白皮书,全面、系统、具体地阐述了中国的防扩散政策、出口管制体制和措施,显示了中国政府对防扩散问题高度重视和高度负责的态度。中国主张为了真正有效地实施防扩散措施,各国应致力于普遍改善国际关系,不能只谋求自己的绝对安全,而不顾别人的安全,更不能将自己的绝对安全建立在别人不安全的基础上。 四、国际反恐事业任重道远 “911”事件后,恐怖主义凸显为国际和平与稳定的重大威胁。在国际社会联手打击下,国际恐怖势力受到重创,恐怖活动一度有所收敛。但自伊拉克战争主要战事结束以来,国际恐怖活动呈增加之势。据不完全统计,2003 年世界上共发生恐怖事件 260 余起,导致 1600 余人死亡,5200 余

14、人受伤,比 2002 年分别增加45、23和 68。这标志着“基地”组织和其他国际恐怖组织经过一段时间蛰伏后,又逐步活跃起来。2003 年国际恐怖活动还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一是恐怖袭击目标不断扩大,除主要针对美英等西方国家外,还开始指向联合国、国际红十字会等国际机构及沙特、土耳其等国家;二是各种国际恐怖势力趁乱向伊拉克集结,使伊成为国际恐怖势力新的聚集地;三是“人体炸弹”和“汽车炸弹”等自杀性恐怖袭击成为恐怖活动的主要方式。国际恐怖活动的回升说明,恐怖主义是一种复杂的社会历史现象,有着深刻的政治、经济、民族和宗教背景,简单的武力打压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反恐问题。 我国虽不是恐怖活动的重灾区, 但

15、也是恐怖活动受害国之一。多年来, “”恐怖势力一直与国际恐怖组织相互勾结,先后在我国境内和临近的中亚地区制造了多起恐怖事件,不仅对国际和平与安全构成威胁,而且直接危害中国安全与稳7定。中国政府应对恐怖威胁的基本政策主张是:谴责并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不搞双重标准;打击恐怖主义要标本兼治,建立公平、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促进国际社会的共同和平与繁荣,从根本上消除国际恐怖主义滋生和蔓延的条件;反恐斗争要注重综合治理,单纯依靠军事手段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应充分发挥联合国在国际反恐斗争中的作用。最近,中国公安部已向全世界公布 4 个“”恐怖组织和 11 名“”恐怖分子名单,中国的反

16、恐努力已成为国际反恐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世界经济领域内深层次矛盾突出 虽然伊拉克战争和“非典”疫情对全球经济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但由于持续时间并不长,加上美、日等国刺激经济措施初见成效,世界经济在经过低速徘徊后,2003 年下半年出现增长势头。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测评,2003 年世界经济增长率为 3.2,2004 年世界经济复苏步伐可能加快,世界经济增长率可能达到 4左右,世界贸易的增长也可能高于 2003 年。其中,美国经济复苏较为明显,2003 年第三季度增幅高达 8.2,全年增长率为 2.6;日本经济出现较好迹象,2003 年增长2;欧元区经济无明显变化,增长 0 4左右。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率在 5左右,其中亚洲达到 6 4。 世界经济增长的前景看好,并不意味着形势一片光明。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仍然存在一些不确定因素,特别是,世界经济在长期低迷中积累的诸多矛盾充分暴露,南北差距拉大并对国际关系产生负面影响。首先,围绕全球化问题的分歧成为南北矛盾的新焦点。2003 年,由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农业补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