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家主义走向世界主义

上传人:l****6 文档编号:39425674 上传时间:2018-05-15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国家主义走向世界主义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从国家主义走向世界主义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从国家主义走向世界主义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从国家主义走向世界主义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从国家主义走向世界主义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从国家主义走向世界主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国家主义走向世界主义(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从国家主义走向世界主义内容提要:孔子曾倡“大同世界”。孙中山发扬了“天下为公”的观念,他吸收了西方社会主义者的“普世观念”。 “世界政府”的观念乃出自西方。组织“主权国家联盟”,共同维护和平,消除战争,这是先哲的理想。世界主义的倡导者主张对武力进行国际管制。古希腊斯多葛派萌发了世界主义理想。哲学家康德也认为世界主义联盟和世界政府最终会形成。马克思主义认为祖国是历史的概念,共产主义实即国际主义和世界主义。 “环球市民社会运动”推动了世界主义。本文旨在梳理世界主义来龙去脉,对世界主义加以肯定。 世界主义(cosmopolitanism)曾是人类美好的理想。世界主义反对只顾本国的利益而不惜牺牲他国

2、安宁,主张以全人类利益为目的。古希腊斯多葛派萌发了世界主义的幼芽。近现代更是有人揭橥“世界主义”的旗帜。世界主义是对民族主义和狭小邦国主义的棒喝。古往今来,不少优秀学者曾提倡“四海一家”、 “大同世界”的理念。 “国家主义”则被斥为一种狭隘的民族主义思潮,它强调国家至上,否认阶级差别,主张“民族优越论”,制造国际对立。国家主义通过灌输抽象的国家观念和“爱国”精神,以维护狭隘的民族利益。人类三大联合形式家庭、部落、国家自古被认为是自然的,但自从社会契约论以来,国家便被认为是约定的。 我认为下述一段出自英国马克思主义者拉斯基的话乃是对国家主义面孔的勾勒:“现代国家是一种主权国家;其意义就是国家除了

3、自身的意志之外,没有其他意志可以束缚它的目的。主权在法律上的意义就是完全的权能。国家可以随它的意愿媾和或作战。国家可以建立自己的关税、限制移民入境、决定国境内的外国人的权利,不必和它的邻国协商,也不必理会什么公道的原则。这一切,许多国家都做到了。为了保卫或扩展自己的权力,没有一种罪恶它们是不准备去犯的。 ”他又说:2“承认民族的统一为国家,就意味着个人自由的破坏和对国际正义的违背,除非我们能够找出限制民族国家所能行使的权力的方法。 ”在这种情况下,国家主义的基础就是排他性,就是在国际关系中丧失道德品质。这在第一次大战中为自己国家呐喊助威声中可以见到。国家主义最大的问题是:个人自由丧失殆尽,国际

4、正义受到践踏。 一 世界主义的发祥地是古代希腊。这同这里良好的商业航海气氛和城邦政治密不可分。古希腊文化孕育了世界天下一体的观念。海洋般的博大胸怀容易把人类看成一体。世界主义是西方一以贯之的概念。伟大的东方诗人泰戈尔批评西方思想是国家主义。他说,我们东方人素来不知国家为何物。他认为自己肩负“世界主义使命”。看来, “世界主义”有了版权之争。然而,实情是:世界主义绝非起源于东方。泰戈尔批评国家主义。他疾呼“不要政治,不要国家”。然而,单单否认国家,并不就是世界主义。不过,世界主义之在西方,却是年湮代远之事。世界主义一开始就同国家主义成对立之势。世界主义乃世界大同主义,而不是称雄世界、独霸天下、席

5、卷环宇、横扫六合、包举宇内,不是大军一到,所向披靡。征服的概念,恰恰是民族国家主义的概念。世界主义大都寻求和平世界理念。 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说:“全世界都是我的故乡”。阿里斯托芬在财神中说:“我在哪里事业有成,哪里就是我的祖国”。四海为家,浪迹天涯,天南地北到处游。在西方,自从柏拉图以来,人们就通过教育,培养“世界公民”的观念。 世界主义首倡者斯多葛派提倡人类乃一整体,主张建立一个以世界理性为基础的世界国家。世界乃每一个人的祖国。这一主义不是强调民族传统,而是淡化民族主权。塞涅卡说:“我来到世界并非因为想占有一块狭小的土地(故国),而是因为全世界都是我的母国。 ”马可奥勒留说:“就我们是理

6、性的存在者来说,理性也是3共同的;这样,我们就是同类公民(fellow-citizens)了,因而,在某种意义上,这个世界就是一个国家。 ”据此,每个人都是大同世界的一员,同一个普遍理性支配着每一个人。他提出要“爱人类”。 “就我是安敦尼来说,我的城邦与国土就是罗马;但就我是一个人来说,我的城邦与国土就是这个世界。 ”这是一种具有泛爱色彩的世界主义。这里的人乃普遍的、不分种族肤色的人。他又说:“地上所有的国都是一个家。人人都是至高的宇宙国家的一个市民(公民)。 ”这个国乃世界、宇宙。他还说:“人呀,你一直是这个大国家(世界)里的一个公民”。 斯多葛派提倡人是宇宙的一员,似乎与程颢一致:“仁者以

7、天地万物为一体,莫非己也”。 “仁者浑然与万物同体”。王阳明也说:“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也,其视天下犹一家也”。然而这里乃指天地万物、草木山川为一体,并非指万民一家。 古希腊萌发了世界主义的幼芽,到近代才开花结果。在西方,阐述世界主义者,代不乏人。地理大发现之后,资本主义商业兴起,世界市场形成。世界主义思潮更一发不可收拾。近代西方不少人不仅仅精通一国语言。环球贸易更推动了“人类一体”、 “世界一家”的观念。开放的现代文明在某种意义上就是环球意识与全人类意识(解放全人类)。近代以来,世界主义在西方更加系统化。这乃是地理大发现、海禁开通、航海便利、商贸发达、人类文明进步之产物。世界主义同“自由

8、、平等、博爱”密切联系在一起。世界主义反对奴役人民的国家主义。瑞理说:“别了,尘世的虚荣。国家不过是闪光的囚牢,任何生来自由的人都将受到它的惩罚。 ”对人类而言,国家不过是世界的一个公民,正如个人是国家的公民一样。莫泊桑斥责家国主义“是一种宗教,是孵化出战争的鸡蛋”。约翰逊说:“邦国主义是歹徒的最后庇护所”。(1775 年约翰逊传)他指的是假邦国之名以欺世。 肖伯纳主张从人类清除家国主义者,否则,和平世界不会降临。威尔斯说:邦4国主义已经变成仅仅是一种民族自我肯定和没有建设性义务的为国旗而欢呼的情绪。罗曼罗兰说,必须经过“母国”达到“人类”这一层楼。近代世界主义主张淡化国家民族界限,组织“世界

9、政府”,统一各地的货币、经济与文化。国际政治跌宕起伏,国家统一与瓦解很可能同时发生。 康德是世界主义思想大手笔。他认为,人类应本着世界同胞之精神,互相团结,以协谋发展。康德曾论述世界公民观念之下的普遍历史观念(IdeaforaUniversalHistorywithaCosmopolitanPurpose,1784)和永久和平。康德曾设想一个包括地球上所有民族在内的多民族的国家,即世界所有民族合为一个全人类的国家(civitasgentium)或“世界共和国”。 “既然大地上各个民族之间普遍已占上风的共同性现在已经到了这样的地步,以致在地球上的一个地方侵犯权利就会在所有的地方都被感觉到:所以世

10、界公民权利的观念就不是什么幻想的或夸张的权利表现方式。 ”康德认为,个人可以把自己看作超越感性世界的公民,也就是世界公民,他是理性存在者。 康德在谈到历史的目的时,主张将来由国际最高法庭解决国际争端。 “国际联盟”的构想被康德进一步发挥。康德设想,所有国家灭亡之后,世界上将只有一个国家世界国家这是“永久和平”的保证。 几乎所有西方空想社会主义者,都预言“国家消亡”,都倾向于世界主义,因而一般说来,世界主义目前仍是一种理想状态。我们正全力以赴之。李大钊说:试看将来之环球,必是赤帜之世界,乃是一种理想主义的世界主义。 二 世界主义之在西方,如川流不息之河水。在美国那样的国家,最容易激发世界主义抱负

11、。 托马斯潘恩死后,人们不知他的遗骨何所终。然而,这是他的恰好结局:他把全世界当作故乡,他认为自己属于全人类。他推动了美国的建立,他在法国革命中5发挥了作用,他又在英国留下足迹。富兰克林说:“哪里有自由,哪里就是我的故乡。”潘恩则说:“哪里没有自由,哪里就是我的故乡。 ” 一战以后,爱因斯坦认为,超国家的组织是废除战争的先决条件。人们说爱因斯坦肯定会欢迎 1920 年国际联盟的建立。1922 年,爱因斯坦发表科学的国际主义一文,提倡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无国界。当时,国家主义和政治激情达到顶点。然而,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埃米尔菲舍尔在 1920 年指出:“不管你喜欢与否,科学现在是,并且将来永远是国

12、际主义的事业。 ”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家的威信逐渐丧失。在国家形态高度发达完备的国家里,这种情况尤其普遍。人类终于认识到,以国家为中心的国家主义是有害的。国家主义,即崇拜地方民族国家集团力量,在西方是晚近的事。人们奉自己的国家为神明,认为它享有神圣的权利,可以不受法律约束。这种情况,自二次世界大战后便有了改变。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乃在于国际交流的增加。作为个人活动的基层单位的地方民族国家,被视为国际交流的障碍。国家变得越来越小,越来越多,其职能受到限制。大一统的国家观念被削弱。本来意义上的国家于是趋于消亡。国家日益成为代表社会文化的地区单位。这对于抵御国君的残暴和强权极有意义。汤因比因而认为,

13、必须剥夺地方国家的主权,一切都要服从于全球的“世界政府”的主权。地方国家作为行政单位,行使地方自治任务,这同联邦国家中成员国一样。各地方国家的权限于是逐渐转移到“世界政府”手中。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重视联合国的原因。 汤因比因此设想,不能让地方国家永远作为一个有权发动战争,有权最终决定各种民事的政治单位保存下去。这样,国家就被看作只是供应自来水、煤气和电气的公共事业集团。在这种情况下,将不会有在战场上牺牲自己的生命这种事。最大的忠诚便是献给全人类,而不是献给自己所属的地方国家及其体制。对国家6的忠诚便被削弱。 “国家的神圣地位要否定,而应恢复纯粹大自然的唯一神圣地位。 ”现在人类所居住的整个地区,

14、在技术上已经统一为一个整体,因此在精神上也需要统一为一个整体。 对于故乡山水的热爱,使人类把自己的邦国凌驾于别的邦国之上,以为在所有的方面,本国都比别的国家优越。在这种国家主义影响下,许多纯真的爱邦国之心被利用,变成了对其他国家的憎恨。两次世界大战中,许多青年人被邦国精神逼迫到悲惨境地。汤因比认为这是一种古老宗教,是丧失了基督教信仰的结果。 “前基督教”的宗教被恢复此即古代苏美尔人和希腊城邦国家公民的宗教。基督教在本质上是世界大同主义。它并不去煽动民族主义烈焰。基督教曾反对罗马帝国的皇帝崇拜和民族宗教。这一态度受到汤因比的欢迎。汤因比认为所谓国家,不论是地方国家还是世界国家,都仅仅是公共设施。

15、 现代人的生活基础已经扩大到世界规模,把人类禁锢在国家框架中的作法,已经过时。现代的爱心应当是把世界看成“我的祖国”,提倡人类之爱、世界之爱。现代人生活在一个整体之中。过去只向其政府和居民献身的政治热情,现在则必须奉献给全人类、全世界、全宇宙。 人类的远大目标是建立“世界政府”。自古以来,人们都以国家的名义建立武装,使用武力,对外发动战争,表明忠君报国的气节。然而,这一切在现代已失去根据。汤因比认为,应当放弃为防备其它地方主权国家的攻击而建立的常备军,同时要放弃伤害别的国家的行为。人类的信念是废除一切军备,建立一个三无世界(无阶级、无军队、无战争)的最高境界。在一个世界政府领导下,各地方国家将

16、不再彼此动武。当然,一个没有战争与军队的世界,并不彻底排除竞争,相反,竞争还是存在的。这指的是开发宇宙的竞争。这一竞争的目的仅仅在于消除贫困。 7西方国际法学家狄骥(LeonDuguit,1859-1928)根据个人自然权利的概念,主张个人主观权利先于、高于国家权力。他依据人权宣言中“任何政治结合的目的都在于保存人的自然的和不可动摇的权利”,认为国家组织应确保个人的自然权利。凯尔森(HansKelsen,1881-1973)主张国际法高于国内法。他否认国家主权概念,认为国际法的进步会导致一个“世界国家”的概念。现代西方哲学家马里坦也否认国家主权观念,提倡建立“世界政府”。马里坦认为:“人民高于国家,人民不是为国家服务的,国家是为人民服务的。 ”马里坦认为,国家是人的工具,此即“工具主义”。他以此反对“实体主义”或“绝对主义”的国家观(即认为国家是实体,其权力绝对,故,此主张乃专制主义)。 “世界历史”是随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一并出现的。中国家谱记录很发达,各朝断代史记述也多如牛毛,但没有一部民族通史,当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