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与现实的差距——论当前如何进一步深化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

上传人:l****6 文档编号:39417355 上传时间:2018-05-15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理论与现实的差距——论当前如何进一步深化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理论与现实的差距——论当前如何进一步深化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理论与现实的差距——论当前如何进一步深化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理论与现实的差距——论当前如何进一步深化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理论与现实的差距——论当前如何进一步深化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理论与现实的差距——论当前如何进一步深化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理论与现实的差距论当前如何进一 步深化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论文关键词:社会主义本质认识优越性 论文摘要:社会主义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本文通过对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进一步分析研究,详细回答了现阶段对人们于社会主义本质存在的模糊认识:为什么我国生产力还不发达,为什么要积极鼓励非公有制的发展,以及如何看待目前中国社会收入差距等问题,从而解决了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和现实存在的差距,提高了人们对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认识水平。 社会主义本质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集中体现,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形成对中国市场经济的确立,对上世纪 90 年代

2、之后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有着重大意义。邓小平科学地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廓清了许多模糊认识。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发展而出现的许多新情况,人们认识上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例如,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为什么我们的生产力比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低?社会主义本质要求消灭剥削,为什么现阶段我们要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社会主义的最终目的是要消除两极分化,为什么当前社会个人收入差距在增大?我们必须从理论上回应这些问题。 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科学内涵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个方面,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第二个方面,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这

3、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要求,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第三个方面,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也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2最高体现。这三个方面的概括,既包含了社会主义生产力,又包含了生产关系;既包含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也包含了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既讲了社会主义的根本要求,又讲了社会主义的最高价值。因此,构成了一个辩证统一体。前者是后者的条件,后者既是前者的结果,又是后者的条件,是一种关系上的递进。 二、关于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揭示了生产力与社会主义最紧密的联系,说明了社会主义的最大功能、目标和价值即在于能够比资本主义更好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如果忘记这

4、一点,社会主义也就失去了意义。过去我们并非不懂得生产力的重要意义,但实际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和理解更多地放在了生产关系上,有意无意地忽视了生产力的发展,致使社会主义在很长的时间内没能发挥出其应有的优越性。是邓小平第一次把生产力纳入到社会主义本质的高度,提示了生产力发展对社会主义优越性体现。对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现实意义。但现实是中国现阶段的生产力水平并不高,劳动生产率并不高。因此很多人,特别是一些年轻人认为,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本质的规定,并不切合中国实际。中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大国,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低就不能体现社会主义本质关于“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这一要求。社会主义本质在

5、理论上的规定性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严重脱节。其实这是一种相当错误的认识。静止、孤立地看待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和当前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是不科学的。那么如何正确认识现阶段中国生产力发展状况呢? 首先,要用动态发展的视角来分析研究社会主义本质。邓小平在概括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时候连用了五个动词:“解放”、 “发展”、 “消灭”、 “消除”、 “达到”。这个论断强调了社会主义本质是一个逐步实现的过程,我们不能把它放在一个凝固的时空3当中。社会主义本质所要求的三个方面,都要经历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发展过程才能逐步达到。特别是作为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第一层次,解放生产力和

6、发展生产力,它是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物质条件,这需要更长的时间来完成积累。 其次,要正确看待我们选择的比较对象。通常在讨论中国现阶段生产力水平高低时,我们往往会选择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作参照对象进行比较。也就是说我们在跟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在比。当今世界上有一百多个资本主义国家,生产水平很发达的并不多,大多数处于中等甚至生产力还很落后。即便是比较富裕的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力发展成因也不尽相同。现在世界上比较富裕的资本主义国家和地区有三种类型,第一类是通过血与火的掠夺完成原始资本积累的老牌帝国主义国家,像英美等资本主义国家。第二类自然资源得天独厚的国家和地区,如加拿大、澳大利亚、沙特阿拉伯、科威特等国家和

7、地区。第三类是在泛战时期为了东、西对抗的战略需要,资本主义特别扶持起来的一些国家和地区,如韩国、中国台湾、新加坡及靠近前苏联的少数国家和地区。除此之外,大多数资本主义国家处于发展中国家的行列。 再次,要正确看待不同国家经济发展建设的历史起点问题。众所周知,现有社会主义国家包括前苏联几乎都是在比较贫穷、落后的情况下,没有经历资本主义充分发展而直接进入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即便从十月革命算来,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历史也不到 100 年的时间。因而社会制度还不成熟,生产还不发展。而现有的较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几乎都有二、三百年的历史,不仅社会制度成熟,经济发展早已经形成相对规模,物质积累相对丰富。特别是对于战

8、后资本主义国家的迅速发展要有一个科学的分析。二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一方面千方百计地同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斗争,另一方面,对资本主义经济社会的运行、管理机制作了很大的自我调节、改良和改善,包括借鉴社会主义的很多做法,使资本主义发生了一系列变4化。特别是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利用第三次技术革命带来的机遇,经济迅速发展起来。所有这些都为战后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最后,正确看待中国目前的经济社会发展。改革开放 3O 多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2008 年我国经济总量已经达到 3O 万亿人民币,居世界的第 3 位。2008 年中国城乡居民储蓄总额高达 20

9、万亿人民币。2008 年中国外汇储备达 2 万亿美元,居世界第 1 位。从 2003 年开始,中国吸收国外直接投资取代了美国把持了 100 多年的头把交椅的位置。世界银行的专家对中国的评价是:“中国只用了一代人的时间,取得了其他国家用了几代,十几代人才能取得的成就。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形成一种被其他国家普遍认同的模式, “中国模式”。事实证明,社会主义是能够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根据十六大的战略部署,我国将于建国 100 周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到那时,社会主义本质的优越性便会无可置疑地充分显现了。 三、关于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 邓小平关于“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

10、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论断,突出了社会主义在生产关系方面的目标和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对于广大人民的意义和价值。社会主义从根本上消灭了人剥削人的制度,实现了社会财富分配和占有的平等,并且为最终走向共同富裕创造了基本条件。这是社会主义一个最大的优越性。邓小平说,没有这一条,就谈不上社会主义。消灭剥削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社会主义制度不仅要消灭剥削制度,还要消灭剥削现象。但是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召开以来,中央和政府采取的许多发展生产力的有效措施,如鼓励发展私营经济、外资经济、保护按资分配等,在客观上却带来了较普遍的剥削现象和收入差距增大的趋势。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和现实之间的这一差距

11、呢? 5首先,不应当单纯从伦理道德出发,而应当从社会发展规律出发认识剥削现象。道德作为人的意志的一种体现往往带有主观色彩,且受人们的信念、习惯、传统的影响。而经济活动自身却具有客观规律,如用道德这种主观意志来裁剪客观经济活动,就容易得出简单片面化的结论。剥削首先作为一个经济现象出现之后,道德评价才介入的。因此,剥削首先是经济发展过程的客观存在,它的产生和消亡也是一个经济发展过程,而不取决于道德评价和人们的好恶。 其次,应根据生产力发展状况来分析和评价剥削现象。所有制是社会主义的特征,而并不是本质。采用何种所有制形式,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在当前中国采用单一的公有制形式,已经被历史证明并不可行

12、。在中国现阶段,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已构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生产力的发展、综合国力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等,起着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如果机械地理解社会主义本质,取缔一切剥削行为和剥削现象,就等于宣判非公有制经济的死亡,这不利于经济的繁荣和发展。既然剥削在一定范围内存在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就应当允许它的存在,发挥它的积极作用。 再次,应当把社会主义的目的与实现这一目的的手段区别开来。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是“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目的的实现有赖于社会生产力的持续发展。而在发展生产力方面,非公有制经济在初级阶段发挥着按劳分配所不能代替的功能和效应。同时剥

13、削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以生产力相当程度的发展为其消失的条件,为彻底消灭剥削而允许剥削在一定范围内存在,这就是我们从经济现象内在联系的分析中得出的逻辑结论。从孤立的、暂时的观点看,允许剥削好像违背了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但是从长远的观点看,允许剥削在一定范围内存在,恰恰是为更好地实现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为社会主义的目的最终得以实6现服务。另一方面,在中国社会主义政治体制下,剥削不存在资本主义那样任意扩张的机制。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是剥削扩张的制度性障碍,只要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剥削就会被限制在一定范围内。 四、关于共同富裕的问题 很多人认为,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和党中央

14、提出,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以带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一改革政策已取得重大成就。但在进行了长达 3O 年的改革以后。大家不无遗憾地发现, “共同贫困”的局面虽已消失,但“共同富裕”也还只是纸上的蓝图。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以及社会各阶层之间,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特别是最近几年来关于公平、正义与效率的讨论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影响。如何理解理论和现实的这种差距,引导社会走向和谐,对当前进一步深化改革有很大意义。 首先,合理的收入差距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没有差距就没有效率,没有效率就没有财富的积累和财富通过国家向穷人的转移。合理的收入差距有利于克服平均主义,有利于尊重和保护一切有益于社会的

15、劳动,有利于保护一切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有利于鼓励知识创新和科技创新。同时,在知识经济时代,在建立创新型国家的宏观背景下,合理的收入差距更是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重要措施。 其次,注意看问题的方法,我们讲社会主义目标是要实现共同富裕,这是从目标的意义上讲的,而基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我们现在还不能做到这一点,要完成这一历史任务还需经历很长的历史时期。也正是基于这一现实,邓小平指出:我们现在虽然叫了社会主义的名,但还是不够格的社会主义。我们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阶段长达 100 年,甚至更长。 再次,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的目标是共同富裕,人民应当共享改革7成果。因此,采取

16、得力措施努力控制收入差距的进一步增大,既讲效率,又体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这是社会主义国家和政党的应有之举。党和政府已经看到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让全体社会成员共享经济发展的成果,体现社会主义的公平与正义,构建和谐社会已经成为整个社会的共识。无论是“三个代表”,还是科学发展观,无论是构建和谐社会,还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党和政府的执政理念是非常清晰的,那就是要建立一个物质资料极大丰富的社会,同时又要保证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因为只有满足这两个条件,才能保证人们对幸福生活的追求,才能真正实现社会主义本质。 总之,没有市场经济,就没有效率可言,就没有财富的巨大增长,也就没有财富通过国家向穷人的转移,从而也就没有社会主义。从这个意义上说,只有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才可使社会主义本质和优越性得以体现。另一方面,如果没有社会主义制度,没有国家对平等、公正的勉力维护,社会就会分裂,和谐将无从谈起,从而社会主义市场就要偏离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方向。从这个意义上说,只有不断发展的社会主义制度,才能确保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方向。因此,在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唯有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