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批判的正当依据:法兰克福学派的超验价值构设

上传人:l****6 文档编号:39417188 上传时间:2018-05-15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批判的正当依据:法兰克福学派的超验价值构设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社会批判的正当依据:法兰克福学派的超验价值构设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社会批判的正当依据:法兰克福学派的超验价值构设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社会批判的正当依据:法兰克福学派的超验价值构设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社会批判的正当依据:法兰克福学派的超验价值构设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社会批判的正当依据:法兰克福学派的超验价值构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批判的正当依据:法兰克福学派的超验价值构设(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社会批判的正当依据:法兰克福学派的 超验价值构设就其公开的理论立场而言,法兰克福学派在现代文明社会中扮演的角色根本说来是否定性的。他们是愤世嫉俗的批判家,是不愿与资本主义异化现实同流合污的叛逆的左翼文人。但是,和那些狂热怪诞而又缺乏内涵的虚无主义者不同,他们不妥协的批判只是一种理想主义救世情怀的激进表达,其大拒绝的思想纲领背后,实际上高悬着一个至为完美的超验价值公设。作为未来社会的范本,这个价值公设对法兰克福学派具有双重意义。一方面,它以一种间离的方式提供了比照、评判现实的标准;另一方面,它又在这种比照中反衬出现实的阴暗,从而以一种自觉的理论形式培植和强化了批判的激情与冲动。可以说,价值理想

2、构设成什么样子,对现实的批判也就进行到什么程度;而对现实的批判在什么程度上凭借着对乌托邦境界的苦恋,批判本身也就在什么程度上成为难结果实或不结果实的虚幻的乌托邦。法兰克福学派的思想价值和致命弱点盖源于此。 寻找逝去的伊甸园:浪漫主义的当代传人 如果说一种超越现实的价值理想构成了现实社会批判的理论前提,那么,只要不是甘愿陷于独断论的结局,法兰克福学派就必须对下述问题作出回答:这种超越现实的价值理想是如何可能的呢?即若可能,它赖以成立的可信的理由和方法论根据又是什么呢? 至少从现象上看,资本主义,尤其是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为解答这些问题设置了障碍。它把谋利提升为生活的至上目标,并使源于经济母体的合理

3、化原则施及社会的各个方面,从而不仅在数字表格中消解了骑士的热忱,而且在严谨规范的科2学管理中钝化了人们的感觉。形而上的价值追求被形而下的技术操作征服和替代了。更要命的是,这个缺乏灵性的平庸社会却又宽宏无度地许愿物质进步的奇迹。它以不断膨胀的规模提供着令人着迷的丰裕产品,致使公众在世俗享乐中感到了实在的愉悦和满足。很自然,这些被幸福意识湮没了的大众,已难以想象另一种生活,他们或如霍克海默所说, “丧失了构造一个不同于他生存的那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的能力”;1或如马尔库塞所说,最多只能想象“同一种生活方式的不同类型或畸形。 ”2 但是现在要问,超越资本主义边界的思想谋划被遏制的“事实”是否意味着它价

4、值上的正当?当法兰克福学派这样追问的时候,他们同时也就默默地给出了否定的答案。按照他们的看法,资本主义技术合理性以及大众享乐意识对形而上的价值追求的洗刷,与其说取消了超越既定现实的理想世界的建构问题,不如说把这个问题禁锢、封闭起来了。在此意义上,问题不仅依旧存在,而且比以往显得更加尖锐,也更加急迫。关键是要找到一个新的理论立足点。 这个立足点不在既定的事实领域。因为它着力分析的恰恰是被现存制度阻碍了的更佳生活方式的可能性。3而要使这种隐蔽的可能性彰显出来,从方法上说似乎只有一条便捷的路好走,那就是以回忆的方式再现过去,看一看本来意义的人格原型究竟是什么。这其实是卢梭、席勒等早期浪漫哲人给予法兰

5、克福学派的重要启示。卢梭讲,正如格洛巨斯石像历经千百年风雨侵蚀已变得不像一位天神,人类也因文明开化而在外在的功利追求中丧失了造物主曾赋予他的那种崇高而庄严的淳朴。为不使这一丧失变得理所当然,并因而盲目地把苦难充作幸福,就必须把人类失去的美好的东西唤回。于是卢梭从变质了的文明社会抽身,在悠游自足、独立不羁的“自然人”那里发现了人之为人的真正样板。马尔库塞进一步发挥道,令浪3漫哲人倾心向往的“自然人”形象,实乃理想社会之人性基础的特殊表达。因此,那旨在寻找人类精神家园的回忆也就“并不是一种对昔日黄金时代(实际上这个时代从未存在过),对天真烂漫的儿童时期,对原始人等等的记忆。倒不如说,回忆作为一种认

6、识论上的功能,是一种综合,即把歪曲的人性和自然中所能找到的片断残迹加以收集汇总的一种综合”。4至于这种综合所以采取回忆的形式,则是因为回忆同诗意的想象有着内在的关联,它作为一种意向的投射能够打破外在的时空限制,从而在一种超越因果规律的自由状态中显现一个不可见之域,一个与现实世界遥遥相对的价值世界或意义世界。 卢梭的“自然状态”也好,席勒的“纯真的希腊”也好,归根到底都是一个意义世界,套用黑格尔的话说,它之于文明历史,与其是严格的时间在先,毋宁是思辨的逻辑在先。现在的问题是,这个逻辑在先的意义世界究竟具有什么样的规定,以至可以对文明发展作批判性的审视呢?从字面看, “自然状态”概念本身即包含了最

7、简洁的回答。在浪漫主义者那里,自然就是本初,就是率真质朴,就是不带任何人为的矫揉造作和虚饰伪装而自由自在的生活。卢梭强调,这种生活直接追求着生命的欢愉,因而首先是感性的;但与社会化的人的经济行为不同, “自然人”的感性追求尚未被私有欲望污染,它既不把外部自然当作财富的源泉来榨取,也不把自己的同类当作谋利的手段来算计,因而又是超功利的。5席勒进一步指出,以超功利的姿态对待生活的“自然人”(古希腊人),用知识的天平衡量或许不如现代人武装得强大,可另一方面,也正因为没有使自己的感性生命屈从于理性的统治,他们不仅有着令现代人羞愧的单纯,而且有着在现代人那里已被知识进步肢解了的人性的丰满与完整。他们是尚

8、未被类型化的自由个体。6 4生命的欢悦,情感的质朴,感性个体的自由健全和内在丰富,是卢梭、席勒赋予本来意义的人格原型的基本规定。这些规定,连同获得这些规定的形而上的“回忆”一起,都被法兰克福学派继承了下来。 “回忆”所以备受法兰克福学派重视,不但在于它作为超逻辑的浪漫想象同反科学、反实证的理论要求正相吻合,更重要的是,这种浪漫想象作为“对并不直接给予的对象的自由的、创造性的或再生的直觉”,7实际上构成了超验价值理想赖以成立的方法论根据。就如马尔库塞所说:“真正的乌托邦根植于对过去的记忆中。 ”8从其可以把握的历史形态看,法兰克福学派所迷恋的“过去”似乎没有卢梭设想的那般遥远和纯粹,在某种程度上

9、,它就是“前技术文化”,甚或部分地是“封建文化”。但不论这种文化在技术上怎样落后,在生活上如何艰辛,它仍旧同卢梭的“自然状态”和席勒的“纯真的希腊”一样具有两个至关重要的特征:其一,外部自然尚未被当作什物和工具组织起来,因而仍是人与之契感交合的对象;其二,个体存在尚未被一体化潮流吞没,因而依然为情感和灵性的自由伸展保留了一个内在空间。马尔库塞说:“前技术文化的诗歌和散文所表现的节奏,是那些有时间和雅兴去苦思和冥想、体验和讲述的人的节奏。 ”9 本雅明指出,伴随这种悠然自足的文化节奏成长起来的前技术时代的个人,是一种丰满的生命存在,但是到了机械复制时代,那使个我生存获得内在意义的“经验”却被无意

10、义的 “经历”消蚀了。10如果说,对人的内在空间的压缩是文明进步的必然产物,那么按照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逻辑,对前技术时代文化经验的追忆便告诉人们为此付出了怎样的代价;而假如这个代价是根本性的,以致无法为技术进步的好处来充分抵偿,则回忆便不仅仅是面向过去,它更其是超前显现着一个比现实更真实的理想的未来。 马尔库塞指出,以今人的眼光,前技术文化诚然是“过时的、被超越了的文化,只5有梦幻和返老还童才能使它复活,但就其某些决定性的因素而言,它又是一种后技术文化”。1 1前技术文化之所以能和后技术文化贯通,关键在于它以浑然未分的原始形式保留了一个自由健全的个性形象;而这个个性形象,准确地讲,不是一个实际

11、的存在状态,而是一种理想的文化品格,一种审美的升华和创造。法兰克福学派很清楚,所谓“自然状态”只是一种虚构,因此返璞归真根本说来是以美求真。在优秀的艺术作品中,譬如在达芬奇、莎士比亚、歌德等人的艺术作品中,不是有许多神圣、祟高的人格造型吗?霍克海默说: 艺术作品从现实的内容当中抽离出来的人类精神的客观产品隐藏着一些原则,由这些原则看,孕育艺术的世界则表现为不相容的和不真实的。不管莎士比亚作品表现出来的狂怒和忧郁,还是歌德诗歌中所展示出来的与世无争的人道主义,甚至普罗斯特虔诚地沉浸于尘世生活的转瞬既逝的特征,这些都唤醒着对自由的回忆,这种回忆使得当下流行的标准成为偏见和粗俗的东西。因为艺术是自律

12、的,所以它保留着由宗教升华出来的乌托邦。12 马尔库塞把乌托邦理解为对污浊现实的超越,并特别强调,最能体现这一超越意向的艺术乃自由资本主义时代的古典艺术。古典艺术诚然也有局限,就阶级归属论,它带有明显的贵族特征;但问题在于,作为前技术时代的文化类型,它远没有像今天的大众文化那样屈从于技术和商业规范。自律的审美形式为其赋予了理想主义的品格,它通过把痛苦和忧伤、欢乐和希望提高到形而上的水平而挣脱出商品和工业世界,亦即资本主义的物质世界,从而在美的王国中认可了人的内在自由,保存了被现实禁忌的真理。与当代资本主义的“ 文化工业”和各类虚假的意识形态相比较,高雅的古典艺术虽不属于大众,但在马尔库塞看来,

13、其精神追求却终6究与本初的人类生活样式更加契合,因此,对它的眷恋实际上就是对未来幸福希望的信护。13今日为美者,来日即是真。法兰克福学派秉承浪漫主义传统,他们为冥暗的现实宣告了一个诗的裁判日。 感性的审美生成:弗洛伊德主义的浪漫改造 在法兰克福学派的价值构设中,浪漫主义是最重要的一个思想成分。还有一个思想成分,那就是弗洛伊德主义。浪漫主义立足“宏观历史”,他们剥离文明发展加诸人的虚饰伪装而在遥远的过去发现了本来意义的“类”的“自然”(原初状态);弗洛伊德立足“微观存在”,他剔除社会驯化加诸人的道德外表而在潜意识的内心深处发现了本来意义的“个体”的“自然”(原欲)。前者是法兰克福学派的思想灵魂,

14、而后者则为法兰克福学派的价值构设补充了富有现代色彩的新鲜血液。 弗洛姆指出,弗洛伊德较前人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引导人们注意观察和分析决定人类行为的非理性的和无意识的力量,从而一反传统成见,引发了一场思想史上的“革命”。14 说它是革命,不惟它道出了一个被理性主义者长期忽略的事实,尤其重要的是,这个事实意义重大,对弗洛伊德而言实乃人性的原始根基。法兰克福学派看重的,同时也全力予以浪漫改造的,正是弗氏关于人的本质的这一“全新”的理解:“弗洛伊德的理论包含了对某些主要存在方式的结构的假定,因而具有本体论的意义”。15 马尔库塞认为,就像浪漫主义者通过对“自然状态”的追忆而认可了人的不受社会法则约束的欢

15、乐和自由一样,当弗洛伊德在“超我”背后揭示出一个“本我”的时候,他实际上也委婉地表达了对人的感性生命的肯定和对文明成就的怀疑。按照弗洛伊德的看法,本初的自由原型遵从“快乐原则”,它为本能驱动,直接追求着生命欲7望的不受压抑的完全满足。但是,一则因为生活资料的匮乏,二则为了维护种族的正常繁衍,人的无拘束的天然快乐不得不在文明进程中接受限制。虽说由于这种限制,人发展了理性功能,学会了道德判断,进而通过原欲的升华而推动了整个族类的进步,但这种进步却是以人的生命本能的压抑为前提和代价的。在此意义上,人的历史就是人的压抑史,我们身处的文明不过是压抑性的文明。 着眼于生存斗争的无以复加的艰巨性,弗洛伊德对

16、出现一种“无压抑文明”持悲观态度。这自然不合决意彻底变革社会的法兰克福学派的胃口。不过,在马尔库塞看来,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说实际上对他否定的答案作了某种积极的暗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他以存在于人的心理结构中最深沉古老的“原始自由”,反衬出“文明自由”同生命欢悦这一至高目标的对立性质,从而默默地为人道主义理论提供了一个可以改造利用的心理学基础。照弗洛姆的见解,人道主义伦理学的最高价值就是“肯定真正的人自身”,就是 “根据人的本性法则展现他的力量”。16另一方面,尽管弗洛伊德承认文明进步对人的本能施加压抑的客观必要性与历史合理性,但他同时又认为,人追求无限制快乐的原始欲望并没有被文明法则根除,而只是以隐蔽的形式降入了“潜意识”领域。既然在“无意识的记忆中存在着一种对过去的印象”,那就有一个“被压抑物的历史回归”问题。17如果把这种“回归”积极地理解为对“无压抑文明”的向往和召唤,则“前历史的记忆”在意识中的反映幻想就举足轻重了。马尔库塞指出, “幻想(想象)仍保留着在被现实组织起来之前的、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