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基础复习重点

上传人:jiups****uk12 文档编号:39396788 上传时间:2018-05-15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5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基础复习重点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教育学基础复习重点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教育学基础复习重点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教育学基础复习重点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教育学基础复习重点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育学基础复习重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基础复习重点(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第一章 教育和教育学教育和教育学一、一、“教育教育”的定义的定义教育(广义):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 教育(狭义):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 心施加影响,以使受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本课程的定义: 教育: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几点理解:几点理解: “实践特性” 耦合的过程:个体的社会化 ; 社会的个体化 “动力性”:一种“加速”或“促进”的作用 “教育”行为发生的社会背景 二、教育三要素及其联系二、教育三要素及其联系教育者教育者是在一

2、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活动的人。 学习者学习者,传统上将“受教育者”或“学生”作为教育活动的一个基本要素 教育影响教育影响,即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信息选择、传递 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三者关系: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规定,共同构成完整的实践活动系统。教育是由上述三个要素构成的一 种社会实践系统,是上述三个基本要素的有机结合。三、教育历史发展和创立三、教育历史发展和创立古代教育古代教育 古代学校都有一些共同特征: 以文法学校、修辞学校等古典学校为主; 学校的主要目的一方面是培养古代统治阶级所需要的人才,另一方面是对广大劳动人民

3、进行宗教、道德 或政治的教化; 课程内容主要是一些古典学科; 教学方法强调严格的纪律和严酷的体罚; 教学组织形式以个别化教学为主,没有严格的班级及学年区分; 劳动人民基本上被排斥在古代学校教育体系之外 学记学记 学记是中国古代最早也是世界最早的成体系的教育学作品。 该书论述了教育的作用,古代的学校教育制度和视导制度,教育和教学的原则和方法,以及师生关系等 问题。 实用主义教育学实用主义教育学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在美国兴起的一种教育思潮,是典型的“美国版”教育学,对 20 世纪整个世界的教育 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代表人物:美国的杜威,代表性著作民主主义与教育(Dem

4、ocracy and Education,1916)、 经验与教育 (Experience and Education,1938)。观点: 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学生个体经验不断的增长 学生在学校重要学习现实社会中所要求的基本态度、技能和知识; 师生关系以儿童为中心; 教学过程应重视学生的独立发现、表现和体验,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 不足:过分强调学生的作用,忽视教师和学校的作用。 代表人物,观点代表人物,观点 (1)、1623 年,培根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提出。 (2)、1632 年,夸美纽斯:大教学论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标志教育学的诞生 (3)、1803 年,康德的

5、康德论教育 。 (4)、1806 年,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 在世界教育学史上被认为是“现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 “传统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四、教育学的价值四、教育学的价值(1)反思日常教育经验 (2)科学解释教育问题 (3)沟通教育理论和实践 第二章第二章 教育功能教育功能一、教育功能的含义一、教育功能的含义教育功能:是教育活动和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 教育功能从作用的呈现形式看,可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 显性功能:依照教育目的,教育在实际运行中所出现的与之相符合的结果。 隐性功能:伴随显性教育功能所出现的非预期的功能。二、教育的个体功能二、教育

6、的个体功能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促进功能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促进功能 (一)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 个体社会化是个体学习所在社会的生活方式,将社会所期望的价值观、行为规范内化,以适应社会需要 的过程。 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的表现: 1、促进个体思想意识的社会化 2、促进个体行为的社会化 3、培养个体的职业意识和角色 (二)教育促进个体个性化的功能 个性化的核心是个体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自主性、独特性和创造性的形成。 1、教育促进人的主体意识的形成和主体能力的发展 2、教育促进个体差异的充分发展,形成人的独特性 3、教育开发人的创造性,促进个体价值的实现 教育的个体谋生和享用功能教育的个体谋生和享用功能

7、 (一)教育的个体谋生功能 着眼于社会生产和生活对人的知识技能的要求,个体把教育当作生存手段和工具。 (二)教育的个体享用功能教育成为个体生活的需要,受教育过程是需要满足过程,在满足需要过程中,个体获得自由和幸福,获 得精神上的享受。 教育对个体的负向功能教育对个体的负向功能 第一,过重的学业负担、惟“智”是举的做法,严重摧残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第二,现存学校的管理模式,只能教学生学会顺从,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和创造性的培养三、教育的社会功能三、教育的社会功能教育促进经济发展的功能教育促进经济发展的功能 1、教育通过提高国民的人力资本,促进国民收入和经济的增长 ()提高民族文化素质,为经济发

8、展提供良好的发展潜能 ()直接生产劳动能力,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人力的支持 2.教育通过生产科学技术,促进经济的发展 ()再生产新的科学技术()生产新的科学技术 教育促进政治民主化的功能教育促进政治民主化的功能 、教育能够促进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 、教育能够促进政治民主化 (1)教育传播科学,启迪人的民主观念;(2)教育民主化本身是政治民主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民主的教育是政治民主化的加速器 、教育能够制造政治上的舆论和思潮。 第三章第三章 教育目的教育目的一、教育目的及其质的规定性一、教育目的及其质的规定性(一)教育目的的内涵 教育目的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反映对教育在人的培养规格标准、

9、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 要求。 狭义:特指一定社会(国家或地区)为所属各级各类教育人才培养所确立的总体要求。 广义:指对教育活动具有指向作用的目的领域,含有不同层次预期实现的目标系列。 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二、教育目的选择确立中的价值取向二、教育目的选择确立中的价值取向教育目的价值取向:即对教育目的的价值性进行选择时所具有的倾向性。 (一一)人本位的价值取向人本位的价值取向 即把人的价值看成高于社会价值,把人作为教育目的根本所在的思想主张。 主张教育目的应当根据个人自身的发展出发来确定,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使人的本性得到最完善的 发展。 代表人物:卢梭、裴斯泰洛齐、马斯洛等 古

10、希腊、文艺复兴时期、自然主义、人文主义、人本主义 在对待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在态度上具有对立与非对立之分,具有激进和非激进之别。 (二)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二)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 把满足社会需要视为教育的根本价值。 主张教育目的应当根据社会的要求来确定,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掌握社会知识和规 范从而使个体社会化,并为社会服务。 代表人物:纳托普、凯兴斯泰纳、孔德、涂尔干基于人的社会化、适应社会要求来主张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 (三)价值取向中人与社会关系的基本确认(三)价值取向中人与社会关系的基本确认* 1、对教育目的中的人和社会关系的思考应给予动态、发展性的把握,而不是静止僵化的看待这一

11、问题、对教育目的中的人和社会关系的思考应给予动态、发展性的把握,而不是静止僵化的看待这一问题 (1)就一个社会整体教育目的而言,再起价值取向上要把满足人的需要和满足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巴 中市人的价值和重视社会价值结合起来,把人与社会发展的互依性、互动性、互利性作为社会整体教育 目的根本价值取向 (2)在价值实现过程中,能够从发展变化的实际情况和需要出发,使两种教育价值的在不同程度上,以 不同的方式统一与教育目的或教育过程。两种价值互为基点。 (3)价值实践的着眼点,要落在认得发展上 2、应注意在相应的层次上思考和讨论问题、应注意在相应的层次上思考和讨论问题三、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三、我国教

12、育目的的精神实质(一)社会主义是我国教育性质的根本所在 (二)使受教育者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 (三)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 (四)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全面发展进步培养各级各类人才四、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四、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社会主义教育目的是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作为其理论基础的。社会主义教育目的是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作为其理论基础的。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思想是:人的发展是与社会生产发展相一致。实现人的全面发 展的根本途径是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五、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构成五、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构成全面发展教育:对含有各方面素质培养功能的整体

13、教育的一种概括,是对为使受教育者多方面得到发展 而实施的多种素质培养的教育活动的总称,是由多种相互联系而又各具特点的教育所组成。 1.德育:培养人思想道德的教育,向学生传授一定社会思想准则、行为规范、并使其养成相应思想品德的 教育活动,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健康心理品质教育的总称。 2.智育:向学生传授系统科学知识和技能,培养和发展学生智力才能的教育活动。 3.体育: 向学生传授身体运动及其保健知识,增强他们体质,发展他们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教育。 4.美育: 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发展他们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六、我国教育目的实现的策略六、我国教育目的实现

14、的策略1.正确领会和把握全面发展 全面发展不是平均发展;全面发展不是忽视人的个性发展 2.树立全面发展的教育观 3.正确认识和处理各育关系 各育相互渗透,相互联系 4.要防止教育目的的实践性缺失 第四章第四章 教育制度教育制度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 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一、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演变一、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演变我国现代学制的建立是从清末开始的。1902 年,清政府颁布了钦定学堂章程,亦称“壬寅学制”,这是我国正式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 (这个 学制未及实施) 1904 年,颁布了奏

15、定学堂章程,亦称“癸卯学制”,这是我国正式实施的第一个现代学制。 1922 年颁布壬戌学制,即通称的“六三三制”。在学校系统上,将全部学校教育分为 3 段 5 级:初等教育段为 6 年,分初小(4 年)、高小(2 年)2 级; 中等教育段 6 年,分初中(3 年)、高中(3 年)2 级;高等教育段为 4-6 年,不分级1适度发展学前教育 2切实普及义务教育 义务教育(Compulsory Education):是依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必须接受,家庭、学校和社会必 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二、义务教育法的理解和把握二、义务教育法的理解和把握义务教育法,是指规范义务教育过程中各方权利义务的法

16、律规范的总称。我国此方面立法主要是 1986 年 7 月 1 日起执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2006 年 6 月 29 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新义 务教育法,于 2006 年 9 月 1 日实施。 新义务教育法修改的主要特点新义务教育法修改的主要特点 这次义务教育法的修订,首先决策过程十分民主化,社会各界广泛参与: 其次,新法比较强调教育公平、教育均衡的理念,弱势群体的受教育问题受到了关注。自始至终,新法 中教育公平的理念非常彰显明确。 再者,新法还提出具体措施来实现教育的均衡化。 最后,政府的问责机制很清晰明确,尤其是在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方面,对于责任都有非常明确的规 定。 第五章第五章 教育与学生教育与学生一、教师个体的专业性发展一、教师个体的专业性发展1.教师个体专业性发展的内涵 从专业思想到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心理品质等方面由不成熟到比较成熟的发展过程,即由一个专 业新手发展成为专家型教师或教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