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化与审美退化

上传人:l****6 文档编号:39352435 上传时间:2018-05-1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网络文化与审美退化 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网络文化与审美退化 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网络文化与审美退化 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网络文化与审美退化 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网络文化与审美退化 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网络文化与审美退化 》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网络文化与审美退化 (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网络文化与审美退化 技术进步并不必然带来文化进步。相对于科技发展所能提供的成长空间,文化填充滞后,对机会的利用有一个反应与消化过程。特别值得警惕的是,技术与文化之间不是绝对的正向关系,存在着逆动危险,换句话说,技术进步有可能带来文化退步,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南辕北辙的事并非空穴来风,在历史上时有发生。风水先生们手中的罗盘就是技术进步的产物,但是它强化的是迷信的程度。堪称技术革命的技术进步在人类历史上只发生过两次,蒸汽机开创了工业社会,计算机建立了信息社会。技术进步所起的作用是个案性的,只添加了文明要素,而技术革命所起的作用是结构性的,重塑了文明模式。技术革命的正面价值具有里程碑意义,负面价值则

2、具有潜在的颠覆危险。工业文明威胁自然生态平衡,信息社会危及人文生态平衡,前者有目共睹,后者初露端倪,学术界对此应该高度敏感。本文以审美退化为例,来分析信息社会的文化弊端,希望能窥豹一斑。一、艺术民主与审美张力退化“拓荒者在孤独中死去,正好说明艺术家在精神世界里远远地走在一般人的前面。 ”1艺术创作需要超常的技能与素养,特别是经典艺术作品,只有大师们全身心地投入才有可能推出,即使这样,也并非件件精品,时生遗憾。大师不仅是艺术专家,还是文化里手,艺术修养达到一定境界,就到了质变前夕,需要突破的就不是艺术问题,而是文化问题了,人的综合素质在发挥升华作用。艺术欣赏是大众行为,其平均水平与创作之间有一定

3、的落差,艺术高于生活就高于大众,生活是大众的生活,不高于大众,就不能高于生活,要高于生活,就必然高于大众。这不是精神贵族意识,而是艺术的社会使命,艺术家对大众审美判断力的提高负有责任,要忠于2这一职守,无视责任就是失职。创作与欣赏之间的落差会产生审美张力,张力就是动力,推动艺术家与接受者相互影响,使两者的水平交替攀升。艺术家对欣赏者的积极影响是审美张力的一度推进,前者为高端冲击要素,后者为低位接受平台,这是一个由上而下瀑布式的垂直施力过程。艺术精品、特别是那些史诗性的鸿篇巨制,在内容上博大精深,在形式上鬼斧神工,大众要想全面感悟与深刻理解需要丰富的知识与厚重的修养,对欣赏难度的克服恰好是接受者

4、提高的过程,在文艺批评的引导下,在个人感悟的摸索中,人们可以逐步“获释”,在审美突破中得到愉悦,多数人能接近作品境界,这是“近知”状态,少数人会达到“全知”水平,个别底蕴厚重的欣赏者甚至能产生“超知”感悟,生成思想大于形象的创造性体验。艺术家的素养对象化为作品,作品对象化为接受者的素养,音乐培养了会听的耳朵,绘画培养了会看的眼睛,艺术家与欣赏者之间的落差缩小了,审美张力随之趋缓。欣赏大众对艺术家的积极反作用是审美张力的二度推进,这是一种由下而上的喷射影响过程,欣赏者处于低位,但是水平已经迫近高位,成为施动者,在后续欣赏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艺术家虽然处于高位,但是已经感受到了迫近的压力,成为受动

5、者,在接续的创作中要提供水平更高的作品。随之大众不是消极的被塑造者,而是积极的审美建设者,他们施加的垂直上推压力以两种方式出现,一种是显性的,欣赏者通过媒体直述对作品的感受,通过购买行为表达赞许与支持,这里面就包含着新的期待;另一种是隐性的,也是长久的,欣赏者在精英艺术的影响下进入新境界,虽然对具体的艺术家没有具体的希望,但是对整体的艺术发展有了新要求,原地踏步的作品不会再产生高峰体验,如果同水平复制,欣赏者就会用脚而不用手来投票,这就迫使艺术家努力提升原创能力,以便拉开与欣赏者的距离,距离3产生美,张力便就此恢复了。欣赏者提高了的素养刺激了艺术家,艺术家将再提升的素养表现在作品中,这就是“反

6、对象化”过程。在两度推进中,艺术家与欣赏者的落差从大到小,再从小到大,审美张力在缩与伸中显示出弹性,前肢爬升,后肢跟进,社会审美质量蠕动前行。如果把两度推进前后连接起来,对象化与反对象化就构成了艺术家与欣赏者之间的互动循环,社会审美水平在周流往返中螺旋上升。假如张力趋近于无限,艺术家与欣赏者之间的距离太远,就会失去沟通,大众会觉得作品高不可攀;假如张力趋近于零,艺术家与欣赏者之间没有了距离,就成了扁平结构,失去高耸间距,就会失去提升空间。所以,保持适度的审美张力,是社会审美发展的良性状态。但是到了网络社会,这种情形发生了变化。电脑、通讯、信息连接起来,构筑成所谓“赛博空间”。在赛博空间中,信息

7、是过剩资源,注意力是稀缺资源,人的注意力基本恒定,而信息量却以几何级数增长,剪刀差越来越大。有关谁的信息被更多地分享,谁就占据了社会高端,反过来讲,谁占据了社会高端,谁的信息就会被更多地分享, “今天精英们无可争议的共同特征即优越优越只不过是大众注意力主要获取者的一种状态而已”2。许多个人与社会组织充分关注自己在赛博空间中的形象,追求良好的知名度与美誉度,以积聚无形资产,获得成功。为了更多地占有注意力资源,需要将自己最美好的一面放大。引起注意有很多手段,而艺术化无疑非常有效,造型效果、语言符号与编排结构上的审美构思,会借助爱美天性,唤起网民的浏览兴趣。艺术加工如果以注意力为目的,就必然产生包装

8、设计理念,追求形式魅力,以快速吸引眼球,这样,内涵建设就成了第二位的问题。为了不在电子海洋中销声匿迹,必须调集尽可能多的审美要素,积聚高速高压焦点穿透力,在界面与网民之间形成无障碍通关,必须重视表4面效果,点击与闪现过程没留出思索时间,所以,不能设计欣赏难度。水平越是与接受者接近,被瞬间关注的可能性就越大。艺术家的高标准设计需要进行深度理解,需要欣赏者停下来玩味,甚至需要反复推敲,这在高速运转的互联网上,很容易失去被注意的机会。在影视文化中,包装特权在明星,大众只是旁观者。而在网络文化中,谁都可以成为包装主体,都能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终端,在这个非中心系统入口,没有上屏的守门人。而且技术化的网络

9、介质对艺术化的网络内容有巨大的支持能力,人人都可以自我包装,电子绘图工具、复制拼接功能、各种数据库,都使设计简单化了,网民要实现自己的想象,不需要长时间的艺术与技术训练,网络带来了艺术设计的平民化与世俗化。然而,世俗化很容易降变为庸俗化,网民表面上是自主的,掌握着设计自由,而其艺术素养局限使其受到自我束缚,依然是套中人,模式化不可避免,恶劣的个性也时常出现。除了艺术设计之外,网上艺术创作大众化也方兴未艾,网络音乐、网络话剧、网络绘画、网络文学遍布电子社区,公共艺术从公众中生成,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地创作与发表作品,随意编写个人神话,实现自己的艺术家梦想。网民甚至可以进入他人网页去修改别人的作品,创

10、作者只给出文本,接受者参与“大合唱”。新艺术环境造就了网络民间艺人,他们与传统民间艺人不同,并不展示祖传的技艺,而是在技术所提供的模式中表现自己的即时感受,他们使创作生活化,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并不追求其高于生活,艺术一旦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就失去了精品化机会,网民在玩艺术,很像卡拉 OK 演唱,自娱自乐,没有了神圣感,丧失了严肃性,制造出大量廉价艺术品甚至伪艺术品。网络设计与网络创作来自网民,形成了新的范式,这是一次大解放,艺术民主潮流势不可挡。但是冷静地分析起来不难看出,这不是真正的艺术民主。编辑等守门人5失去了权威作用,合理的遴选机制被淘汰,网络天才被淹没在芸芸众生之中,很难得到社会优质资源

11、的特别培育,创作处于自在的混沌状态中,绝对自由破坏了文化秩序,带来的不是活跃,而是混乱,因为活跃的结果是精品的推出,而不是垃圾丛生。真正的艺术民主是为人民服务,并不需要、也不可能使人人成为艺术家,关键不在服务者是精英还是大众,而在服务质量的高低,只要老百姓喜闻乐见,创作者就是人民艺术家,艺术就具有民主精神。艺术与科学一样,在学术研究中,多数要服从少数,原创突破常常是个别人的成果否定了普遍认可的习惯结论。艺术创作也是个别行为,才情需要先天资质与后天熏陶,并非人人可有。网民创作与网民欣赏是平行运动,创作者与欣赏者之间水平趋近,其间的互动是同阶重复,创作者对欣赏者没有拉力,欣赏者对于创作者没有推力,

12、两者之间落差消失,没有了势能,对象化与反对象化的审美张力也就不复存在了。精英文化的价值轴心是超越性的生活意义,没有艺术对大众的超越,就没有大众的自我超越,整个社会的审美水平就会停滞不前。这种结果在网络社会中的典型表现就是流行艺术走高,博雅艺术走低, “时尚”(fashion)变成“短暂时尚”(fad),亦即闪现流行,审美对象在变,审美水平未变。二、虚拟社区与审美体验退化网民本身并不可靠,在网名的掩护下,人们可以肆意宣泄情绪,臆造离奇信息,甚至设计各种不负责任的恶作剧。生活中的我可能受到压抑,有保护面具,而到了网上就把全面(特别是阴面)的自己释放出来,甚至是发泄出来,这时,网上的我是真实的;另外

13、一种情况相反,生活中的我是真实的,上网之后展示的是没有实现的理想自我。在客观物质世界里,生活与艺术之间有比较清晰的界限,实事就是实事,虚构就是6虚构,生活的现象真实与艺术的本质真实不可混淆。而网络情形变得复杂了,鱼目混珠,真假杂陈,内容不真实,表现得可以很真实,甚至可以使真正的真实退色。网络生活与实事有距离,是以虚拟方式展示出来的想象生活,网络艺术与实事的真性有距离,网民的非专业化素质决定着他们没有能力、也没有自觉意识去追求生活内涵。这种双重距离便是客体间性,网上生活与现象真实不同,网上艺术与本质真实不同。在赛博空间里,无论主体还是客体的虚拟性,都出现了视像仿真趋势,亦即波德里亚所说的“类像”

14、,它们可以无限复制,但与原有的模仿对象疏离,失去了真实摹本,创造出的是“第二自然”,从纯化自然到人化自然,从人化自然到符号化自然,人们所面对的已经不是全息的真实物体,而是由 1 与 0 构筑的二进位制的数字系统,尽管五光十色、气象万千,但是它只是瞬息万变的电子信号,人们沉浸于这样的类像世界中,把梦境当作了第一自然,体验误解是常态,体验正解反而成了异态。网上以假乱真,网迷便弄假成真,身回现实,心滞网境,依然昏昏然于虚幻思维,虚实转换困难,将幻像与实像颠倒,将虚拟社会的“真实感”混淆于物质社会的“真实性”,出现体验倒错。严重的会走向体验对立,对于物质社会反应迟钝,甚至拒绝承认真实的真实性,迷醉于“

15、真实的幻觉”,从现实体验自闭发展成网络综合症。 “在场”审美体验与“在线”审美体验不同,前者的感受是实地的,所面对的是物,感觉参与要素完整,是一种全身心的介入方式,而后者的感受是想象的,所面对的是“物象”,感觉参与要素不完整,是一种有限介入方式。 “在线”审美以视听为主,听觉器官、特别是视觉器官受到特别倚重。在网络上,质量比较高的画面与声音都被选择、浓缩、装饰或者强化过了,有网络依赖倾向的接受者在这种环境中成长起来,视听感受力特别发达,捕捉形色与声音信号格外灵敏,出现视听能力突进的片面7发展问题。全人的发展需要以“全感觉”素养为基础,在大脑中枢神经的协调下,所有的体验方式要共同运行,整个身心的

16、进入是参与式的沉浸,不是旁观式的品评,这就需要全进入的环境,只有身在其中,才有心在其中的真实,意境需要在氛围里把握,否则就感受不到艺术的热烈。如果不在音乐会现场,只通过屏幕欣赏,就无法获得高质量的全息美感,如果坐在音乐厅里,身边人的情绪,音乐家们与听众交流的情景,场面中的各种无形要素都会与音乐旋律协调起来,听觉融于视觉,视觉融于整体知觉,更容易产生心灵震撼。在场审美体验机会减少,综合体验能力就会弱化,影视文化具有遥距特点,已将大众与现场隔开,像在现场而没在现场,网络的普及使这一问题雪上加霜。人与世界的感觉沟通有五种方式,可以划分为两种类型。视觉与听觉能够脱离物本而存在,不与对象发生直接关联,介质起传导作用,进行远距离感受,我们称其为形象感觉;嗅觉、味觉与触觉不能脱离物本而存在,必须与对象产生直接关联才行,如果物不在场,只输送间接符号,对接受主体不起作用,我们称其为物质感觉。形象感觉具有心理性、想象性,易于形成美感,易于精神化;物质感觉具有生理性、官能性,易于形成快感,不易于精神化。在审美活动中,形象感觉是主要渠道,其中尤以视觉为重,物质感觉只起次要作用,是辅助方式,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哲学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