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學與政治權力的結合——北宋「荆公新學」官學化進程述論

上传人:l****6 文档编号:39352402 上传时间:2018-05-14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私學與政治權力的結合——北宋「荆公新學」官學化進程述論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私學與政治權力的結合——北宋「荆公新學」官學化進程述論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私學與政治權力的結合——北宋「荆公新學」官學化進程述論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私學與政治權力的結合——北宋「荆公新學」官學化進程述論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私學與政治權力的結合——北宋「荆公新學」官學化進程述論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私學與政治權力的結合——北宋「荆公新學」官學化進程述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私學與政治權力的結合——北宋「荆公新學」官學化進程述論(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私學與政治權力的結合北宋荆公 新學官學化進程述論以王安石為核心的北宋荊公新學學派,自熙甯變法至宋末六十餘年間,在政治 權力的庇佑下,獨享學界統治地位。由王安石領銜編撰的三經新義取代唐孔穎 達五經正義,成為國家頒佈的、士子應考必讀的教科書。與當時的關學、洛學、 蜀學等學派相較而言, 新學的特殊性在於,其核心人物王安石身居相位,因而得 以建立一套變私學為官學,以國家意識形態統一士大夫思想(即所謂一道德)的 權力機制,使學術制度化,與現實政治運作緊密結合。這是當時其他學派所無法 辦到的。王安石建立這一套權力機制,從主觀上說,當然是為了将自己的政治理想付諸實踐,但客觀地看,新學建立起來的機制,其重要

2、性甚至超過了其本身的理論貢獻。 有學者認為“這都在事實上替所謂理學成為統治理論的新形態開闢著道路”註一。也就是說,後來理學能夠佔據統治地位,其學術本身當然不同於新學,但統治士大夫思想的那種機制,卻是繼承了新學的。衆所週知,王安石學術在他還沒有成為宰相時,在學界已經有了不小的影響,在他 居喪江寧講學期間,身邊就聚集了一批青年學子,但此時,新學還僅僅是一家私學。 它與政治權力相結合,逐步演變為國家意識形態的時期,是從熙甯元年王安石應 神宗詔越次入對開始的。至熙寧九年王氏第二次罷相,新學的官學地位並沒有因 為他政治地位的改變而改變,因為經過九年時間,新學已經完成了它的官學化進 程,最終融入國家制度之

3、中。因此,這短短九年時間,堪稱新學發展史上最重要的 時期。假如沒有這一官學化時期,新學就只能是一種民間性學術,就像當時的洛學、 蜀學等其他學術一樣,無法在北宋中後期掀動驚濤駭浪。為何將新學官學化進程的起點定在熙甯元年呢?因為是年四月乙巳,神宗詔新除 翰林學士的王安石入京,王安石由此開始了與君主的直接對話,並用自己的學術 影響國家政策,推動政治改革。神宗請教安石:方今治當何先?安石答:以擇術 為始。 接著進呈著名的本朝百年無事劄子。在第二年春初,王安石又明確提出經術者所以經世務也,果不足以經世務,則經術何所賴焉的說法,從而明確要將自己的學術為變風俗,立法度的改革服務。註二王安石此次進京,標誌著新

4、學 開始由一家私學轉變為朝廷倚重的官學,標誌著新學進入了一個嶄新的發展階段。 新學歷史上的這個階段,情況最為複雜,與政治經濟等社會因素關涉最為密切。更 重要的是,新學無論在學術形態上還是學術機制上,都出現了不同於以往的新情 況。在學術形態上,值得注意的是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官學時期新學的代表著作是2詩義、 尚書義、 周禮義,即三經新義,其學術重心經歷了由哲學向經學的轉 移。雖然王安石早期著作易解、 洪範傳也是對儒家經典的詮釋,但主旨在闡述 哲理。 三經新義則是比較純粹的經學著作,它兼重字詞的訓釋和義理的闡揚,而內容多涉政治、經濟領域的實踐,與熙甯變法有所呼應。其次, 三經新義非由王安石一人完成

5、,而是集中了他的兒輩、弟子、後學等共同修撰,屬於一項集體成果。更為重要的是新學學術機制的變化。熙甯元年之後,新學開始了借助政治權力傳 播的進程,其與權力結合的途徑主要有三:講筵、取士制度和經義編撰。先看新學是如何通過講筵獲得帝王青睞的。熙甯元年四月乙巳,王安石入京,除任 翰林學士一職之外,還有兼侍講的身份。在呈上本朝百年無事劄子的第二天,神 宗就表示了極度讚賞。 皇宋通鑑長編紀事本末(以下簡稱長編紀事本末)卷五 九王安石事蹟上記載了君臣的如下對話:上謂安石曰:昨閱卿所奏書,至數遍,可謂精畫計治道,無以出此,所由眾失,卿必已一一經畫,試為朕詳見設施之方。 對曰:遽數之,不可盡。願陛下以講學為事,

6、講學既明,則設施之方不言自喻。 上曰:雖然,試為朕言之。 於是為上略陳設施之方。上大喜曰:此皆朕所未嘗聞,他人所學固不及此,能與朕一一為書條奏否?對曰:臣已嘗論奏,陛下以講學為事,則諸如此類皆不言而自喻。若陛下擇術未明,實未敢條奏。 上曰:卿今所言已多,朕恐有遺忘,試錄今日所對以進。 安石唯唯而退,訖不復錄所對以進。王安石所講的設施之方,似乎就是變法的設想,而非純粹的學術問題。他為何最 終沒有將自己所言進呈神宗,原因不明,但面對面的交流溝通,無疑令神宗為安石 提出的治國方略所傾倒。是書同卷又記載了此年八月甲寅,邇英講讀罷,上獨留 王安石,賜坐的細節,從側面描繪出君臣意氣相投的場景。皇帝的賞識,

7、是新學 成為官學最根本的動力。王安石抓住這一機遇,在講筵中改弦更張,施加自己的學術影響。是年十月壬寅, 詔講筵權罷禮記,自今令講尚書。先是,王安石講禮記,數難記者之非是。3上以為然,曰:禮記既不當法言,擇其有補者講之,如何?安石對曰:陛下必欲聞法言,宜改他經。 故有是詔註三。在講筵中,用尚書替代禮記,可說是後來將尚書列入三經的一個前奏。在具體講說時,講筵又成為變法派與反對派鬥爭的陣地之一,這在熙甯二年司馬光和呂惠卿兩人的講說中表現得再明顯不過。 長編紀事本末卷五三英宗皇帝講筵(神宗附)載:十一月庚辰,禦邇英閣。司馬光讀資治通鑒至曹參代蕭何為相,一遵何故規,因言:參以無事,鎮海內,得持盈守成之道

8、,故孝惠、高后時,天下晏然,衣食滋殖。上曰:使漢常守蕭何之法,久而不變,可乎?光曰:何獨漢也?夫道者,萬世無 敝。夏、商、周之子孫,苟能常守禹、湯、文、武之法,何衰亂之有乎?上曰:人與 法相表裏耳。 光曰:苟得其人,則何患法之不善,不得其人,雖有善法,失先後之 施也矣。故當急於得人而緩于立法也。 很顯然,司馬光是借西漢“蕭規曹隨”的故事來表明自己不贊成變法。僅僅過了幾天,呂惠卿就在講尚書商書咸有一德時反駁了他的說法,認為先王之法有一歲一變者, 有數歲一變者, 有一世一變者, 有數十世而變者, 有雖百世不變者,漢惠帝、文帝、景帝則都非守蕭何之法而治也。他一言點破司馬光的用意:光之措意,蓋不徒然,

9、必以國家近日多更張舊政,固此規諷。又以臣置三司條例, 看詳中書條例,故有此論也。神宗召司馬光詰問,司馬光說:惠卿之言有是有非。惠卿言漢惠、文、武、宣、元治亂之體,是也。其言先王之法有一歲一變、五歲一變、一世一變,則非也。從司馬光和呂惠卿的這場交鋒可以看出,講筵所講的內容不離經、史,但其實變法派與反對派都意在借古諷今,通過解釋古書,將皇帝爭取到自己一方來。從官員的任命來看,新學一派在講筵中之地位也日益凸顯。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以下簡稱長編)卷二二六載王安石子雱被任命為崇政殿說書事: 4(熙甯四年八月)己卯,前旌德縣尉王雱為太子中允、崇政殿說書。(雱)作策三十餘篇,極論天下事,皆安石輔政所施行者。

10、又作老子訓傳及佛書義解亦數萬言, 有以雱書聞者,於是安石方奉祠,上遽召見,而有是命。安石亦喜雱得親近,能助 己,因不復辭。同書卷二五三又載:(熙甯七年五月)丙辰,太子中允、館閣校勘呂升卿,大理寺丞、國子監直講沈季長並為崇政殿說書。升卿為呂惠卿弟,季長為王安石妹夫,兩人皆為新黨,然因為學問深淺不同,以致 在講筵中鬧出笑話。司馬光涑水紀聞卷一六載:升卿素無學術,每進講,多舍經而談錢穀、利害、營繕等事。上特問以經義,升卿不 能對,輒目季長從旁代對。上問難甚苦,季長詞屢屈,上問:從誰受此義?對曰: 受之王安石。 上笑曰:然則且爾。 這則趣聞固然說明升卿其人不學無術,亦可見當時王安石新學一派在講筵中佔據

11、地位之重要,惟其如此,升卿的濫竽充數才可能獲得神宗的原諒。可以說,正是講筵,使得神宗對新學有了最直接、也最直觀的印象與認識。後來神宗同意王安石提出的科舉改制方案,並授權他領銜修撰三經新義,都是基於對 新學的欣賞和信任,而這種欣賞和信任,最初就是在講筵中建立起來的。質言之, 在君權至上的中國古代,一種學術只有首先獲得皇帝的認可,才可能成為國家意 識形態。新學正是通過講筵獲得了神宗的認可。故而,講筵是新學官學化進程中的 首要環節。在獲得神宗的青睞和支持之後,王安石進一步將新學推向廣大士子,其手段就是改革取士制度,主要包括改革考試內容和創立太學三舍法。熙甯科舉改制是新學官學化進程中最舉足輕重的步驟,

12、也是中國科舉史上的重要事件。鑒於對熙甯改制的研究成果已有不少,這裏僅就其內容略加敍述。對於北宋前期取士制度的弊端,王安石的前輩們已經注意,並多有改革的呼聲。至 熙甯二年,朝廷中也曾開展科舉改革的討論,可並沒有實行。到了熙甯四年二月丁5已朔,朝廷才正式下令。關於改革的內容, 宋會要輯稿選舉三之四四, 長編卷二二均有記載, 王文公文集卷三一所收乞改科條制大致與長編中書言之 前半部分重複,三者相較,以長編所記最詳。首先,明確指出這次改革的指導思 想:今欲追復古制,以革其弊,則患於無漸。宜先除去聲病偶對之文,使學者得以 專意經義,以俟朝廷興建學校,然後講求三代所以教育選舉之法,施於天下,則庶 幾可復古

13、矣。 所謂復古就是要恢復到上古道徳一於上,習俗成於下,其人材皆 足以有為於世的狀態。於是具體規定:貢舉新制進士罷詩賦、帖經、墨義。各占治詩、 書、 易、 周禮、 禮記一經,兼 以論語、 孟子。每試四場,初本經,次兼經,並大義十道,務通義理,不須盡用 注疏,次論一首,次時務策三道,禮部五道,中書撰大義式頒行。這一改革的意義在於,廢除了詩賦、帖經、墨義這些自唐代以來一直實行的考試項 目,而只考經義(大義)、論、時務策,因論、策與詩賦一樣,是進士科原有的項目,故而在改革後,經義的地位迅速上升,實質上成為最重要的考試內容。這與王安石使學者得以專意經義的初衷是一致的;而規定考試時各占治一經,就使得應試

14、者只需選擇五種本經中的一種,從而可以放棄研習其他經書;中書所頒行的大義 式,則為士子們依樣畫葫蘆寫作經義提供了莫大的便利。這一系列措施,尤其 是確立經義的重要地位,為後來三經新義在士大夫中的推行創造了必要條件。 註四取士制度的改革,不僅包括考試改革,還包括學校改革,後者主要指創立三舍法。 熙甯四年十月戊辰,中書門下建議將太學生員分為三等:以初入學生員為外舍,不限員。自外舍升內舍,內舍升上舍,上舍以百員,內舍以二百員為限。其生員各治一經,從所隸官講授。主判官、直講月考試優等舉業,上中書,學正、學錄、學諭於上舍人內逐經選二員,如學行卓然尤異者,委主判及直講保明,中書考察,取旨除官,其有職事者,受官

15、訖仍舊管勾,候直講、教授有闕, 次第選充。其主判官、直講、職事生員並第增給食錢。註五這樣一來,非但有利於更迅速地從太學中選拔人才,而且學業優秀者還有機會充任直講、教授等學官。更值得注意的是,主判官、直講這類學官在選拔人才時擁有著很大權力,起著不容忽視的作用。故而,此類職位一旦為新學派所掌控,則可推 動其學術在太學的影響力,亦可獲得對官吏的間接選拔權。在三舍法實行後不到 一個月,新學派的常秩等人就抓住一次機會,給太學來了一次大換血。 長編卷 二二八載: 6管勾國子監常秩等言:准朝旨,取索直講前後所出策論義題及所考試卷,看詳優 劣,申中書。今定焦千之、王汝翼為上等,梁師孟、顔復、盧侗為下等。 詔千之等五 人,並罷職,與堂除合入差遣。學生蘇嘉因試對策,論時政之失,講官考為上等,直 講蘇液以白執政,皆罷之,而獨留液,更用陸佃、龔原等為國子直講。嘉,頌子;原, 遂昌人,與佃皆師事王安石云。看了這段敍述,或許還弄不明白,為什麼焦千之、王汝翼、梁師孟、顏復、盧侗這五 位一下子被罷官了呢?蘇頌之子蘇嘉試對策時指陳時政之失,判為上等,但被直 講蘇液告發,終於導致學官的罷職,蘇液反倒因此留任。直講則換上了王安石的學 生陸佃和龔原。李燾在注中透露了整個事件的詳情:此段更詳之。 選舉志云:上以其宿學,不足教導多士,皆罷之。 林希野史云: 蘇頌子嘉在太學,顏復嘗策問王莽、後周改法事,嘉極論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哲学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