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性视野中的马克思主义美学

上传人:l****6 文档编号:39352340 上传时间:2018-05-14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6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性视野中的马克思主义美学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现代性视野中的马克思主义美学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现代性视野中的马克思主义美学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现代性视野中的马克思主义美学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现代性视野中的马克思主义美学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现代性视野中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性视野中的马克思主义美学(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现代性视野中的马克思主义美学摘要: 国内马克思主义研究界,对从现代性视野审视马克思主义美学关注不够。现代化进程在文明正值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负值效应。这一双向逆反的趋势,同时在马克思主义美学中表现出来。马克思、恩格斯认同历史现代性,因为它推动物质文明的进步、确立人的实践主体性、促使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形成文艺学科的审美独立等;同时他们也对现代性的负面效应,如人文精神失落、人的异化、自然生态失衡、唯科学主义思潮等,提出质疑与批判。对现代性所带来的危机,马克思、恩格斯寻求各种解决途径,在美学方面,他们肯定善恶相生推进历史,重视审美、文化这一特殊的批判、重构的力量,标举人本主义与自然主义的融和统一为

2、终极的美的境界。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美学;现代性;人文精神;异化;审美批判随着社会历史的进程,在人文社会科学方面,人们不断地创立新的理论体系,以期更深入、更全面地把握现实、理解历史,尤其对于历史所积淀下来人类精神成果则更为关注,不时从新的理论视角予以新的审视和解读,发掘出以往所未曾有的意义。现代性理论体系与马克思主义美学之间的关系研究则为其命题之一。现代性有着特定的内质、特定的时间域限,它是人们对近二、三百年来现代现象的认识、审视、反思,是对现代化进程的理论概括和价值判断。这一界定源自其特定的现代结构:“如此现代结构指以启蒙运动为思想标志,以法国大革命和俄国十月革命为政治标志,以工业化及自由市

3、场或计划市场为经济标志的社会生存品质和样式。 ”1 因此,虽然在马克思主义美学中并未出现“现代性”这一词汇,但其生成过程已客观地纳入上述特定的历史语境之中,这就确立了从现代性视野中审视马2克思主义美学的合理性。由于国内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界对这一视角关注不够,也促成对此命题深化研究的必要性,它将使我们从新的视角考察和接受马克思主义。一 对历史现代性的认同自近代启蒙运动以来,资本主义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大工业生产的展开,人这一族类的本质力量被充分地激发出来,创造了丰裕的物质财富,解放了受神学禁锢的思想,社会整体呈示出一种向前推进、向上发展的繁荣和进步的景象。在启蒙运动中,现代性主要展现出正向的

4、积极价值,正如卡林内斯库所指出:“从启蒙运动开始,现代性同进步(或更近的源于达尔文生物学理论模式的进化)之间的联姻已在双重意义上变得牢固;当这两个概念激发了乐观主义的历史进程观时,这种联姻就是积极的”。2 这一进步的“乐观主义的历史进程观”一般称之为“历史现代性”。这种现代性是科学技术进步、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带来全面经济社会变化的产物,它有着如下的价值取向:“进步的学说,相信科学技术造福人类的可能性,对时间的关切(可测度的时间,一种可以买卖从而像任何其他商品一样具有可计算价格的时间),对理性的崇拜,在抽象人文主义框架中得到界定的自由理想,还有实用主-1 刘小枫: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上海三联书店

5、 1998 年,第 6364 页。2 卡林内斯库:现代性的五副面孔,第 342 页,商务印书馆 2002 年,北京。3义和崇拜行动与成功的定向”。1 这些倾向也在马克思主义美学中也展现出来。对物质文明进步的肯定,对历史感伤主义的批判 身处剧烈的历史转变时期,马克思、恩格斯对具有进步、乐观价值内涵的“历史现代性”趋势予以高度的评价和积极的认同,对物质社会的进步持肯定的态度。在共产党宣言中,他们写道:“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 ”“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

6、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电报的使用,整个大陆的开垦,河川的通航,仿佛用法术从地下呼唤出来的大量人口,过去哪一个世纪能够料想到有这样的生产力潜伏在社会劳动里呢?”2 他们对资本主义社会在现代化进程中所释放出来的生产力,对科学技术所创造出来的物质财富,而为之振奋,予以积极意义上的肯定。当然,马克思、恩格斯也同时看到人类在创造物质文明,推进社会进步时所付出的残酷的代价,但他们认为,在大工业所促成的现代化革命,在伟大的社会变革面前,这一代价的付出是不可避免的,若为此而陷于忧伤的话,则是一种未必可取的历史的感伤主义者。恩格斯在论住宅问题提及:自从资本主义开始,工人的物质状况更为恶化了, “但是,难道我们为

7、了这点就应当忧伤地眷恋(也是很贫乏的)埃及的肉锅,眷恋那仅仅培养奴隶精神的农村小工业或者眷恋野蛮人吗?恰恰相反,只有现代大工业所造成的、摆脱了一切历来的枷锁包括把它束缚在土地上的枷锁并被大城市的无产阶级,才能实行消灭一切阶级剥削和一切阶级统治的伟大社会变革。 ”3 这里,恩格斯批判矛头所指的是普鲁东主义所谓的“永恒的公平”。他认为,这是一种庸俗的小经济学者的见解。我们不能因为现今工人阶级生存状况的恶化,而去眷恋为奴隶时期那“埃及的肉锅”可怜的满足,而去怀念小手工业4生产状况中那微弱的安定。作为现代性重要标志的现代化大工业的发展是血迹斑斑的,但它却以其强大的动力砸碎一切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枷锁,以其

8、巨大的气势为历史的前进扫平道路。同样的,马克思在剩余价值理论中也指出:李嘉图“要求为生产而生产,这是正确的。如果像李嘉图的感伤主义的反对者们那样,断言生产不是目的本身,那就是忘记了,为生产而生产不过是意味着发展人类的生产力,也就是发展作为目的的本身的人类本性的丰富性。 ”4 李嘉图虽然提出为生产而生产,把生产作为目的,但在马克思看来它也包含着合理的一面,因为它最终也是为着发展人类的生产力,为着丰富、提升人的族类的本性。在此进程中,工人的生存状态遭到贫困问题等的逆转、异化,但不能由此而形成历史感伤主义,并对历史的前进加以反对与阻挠。马克思举例说,正如我们不能像西斯蒙第所主张的那样,为着个人的幸福

9、而抑制种族的发展;也不能仅为着保障个体的生命,而反对任何性质的战争。人类个体有时是要承担痛苦的,甚至有时是要在尖锐的对抗中做出牺牲,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肯定族类的整体发展,才能达到建立新文明的理想性的前景。人的实践主体性的确立 “现代性”的学理渊源,一般追溯至康德的哲学与美学。虽然哈贝马斯认为,第一位对“现代”概念做出明晰阐述的哲学家是黑格尔,但从作为西方启蒙哲学整体着眼,康德在他对传统的批判过程中,已提出“现代性”的基本观念与原则,这体现在他由对“人”的理解出发,确立了理性至高的地位与主体性原则基础;而在美学上,则是确立了艺术的自主性与审美自律性。马克思主义美学中的人的主体性的确立与现代性观念的

10、展开密切相关,但其内涵却绝对不能等同于康德、黑格尔或者费尔巴哈。马克思在德国古典哲学、美学的基点上跨出了一大步,他是在实践的前提下建立起主体性的观念。对此,顾准有一警5辟的发现,他认为“马-1 卡林内斯库:现代性的五副面孔,第 48 页,商务印书馆 2002 年,北京。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第 253 页,第 256 页,人民出版社 1972 年版。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2 卷,第 478 页,人民出版社 1972 年版。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6 卷,第 124125 页,人民出版社 1973 年版。克思的哲学是培根和黑格尔的神妙的结合。 ”“马克思根据培根主义的原则,要把这一

11、套从思辨中拉到实践中来进行,在实践中完成。 ”1 顾准这一新的判断很值得我们进一步展开探索。 人的实践主体性,这是马克思主义美学质的规定性之一。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人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所以结果竟是这样,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不知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 ”2 这一段引文大家均耳熟能详,因为在国内 20 世纪 80 年代关于哲学、美学、文学主体性的大讨论中,它奠定

12、了新唯物主义认识论在中国学界的理论基础。新唯物主义之所以“新”,在于它是在人的实践活动的基点上来界定主体的。这样,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就不像一般唯物主义那样,仅是被动地接受客体的信息,而是要从人的感性活动、人的历史实践的角度去理解对象。这种认识与理解是一种主客体双向逆反、同质同步的运动过程,因此6文学艺术的美与创造主体的感性活动、历史实践紧密相关,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社会、历史的内涵。这在哲学、美学发展史上是一种全新的人的主体性理论。在马克思的理论推导中,这一实践主体的活动甚至可以消解、弥合通常理论中所强化的精神与物质这一根本对立:“主观主义和客观主义,唯灵主义和唯物主义,能动和受动,只是在社会状态中

13、才失去它们彼此间的对立,并从而失去它们作为这样的对立物的存在;我们知道,理论的对立本身的解决,只有通过实践的途径,只有借助于人的实践的力量,才是可能的”。3 人的实践主体性及其革命性的意义,已远远地超出了以康德为代表的德国古典哲学、美学中的主体性概念内涵,甚至也超出了现代性的概念范畴,其深蕴的内涵尚有等待理论界作进一步探索与发展。随着人的实践主体性理论的确立,马克思对实践主体的意义展开了进一步的论述:“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把自己的全面的本质据为已有。人同世界的任何一种属人的关系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思维、直观、感情、愿望、活动、爱总之,他的个体的一切官能,正

14、像那些在形式上直接作为社会的器官而存在的器官一样,是通过自己的对象性的关系,亦即通过自己同对象的关系,而对对象的占有。对属人的现实的占有,属人的现实同对象的关系,是属人的现实的实际上的实现。 ”4 人通过实践实现自己的本质力量对对象的占有,同时也就是对自我本质力量的确证,马克思主义美学所特有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命题在此形成了。人的本质力量的高扬,使实践主体不断地丰富自身、提升自我,但更为重要的是在对象化的展开过程中,人把“自然人化”了。人们“周围的感性世界决不是某种开天辟地以来就已存在的、始终如一的东西,而是工业和社会状况的产物,是历史的产物,是世世代代活动的结果。 ”5 整体的自然界,

15、或者作为劳动成品的物,均非先天7的、与生俱来的单纯的直观物,其深层积淀着人的感性活动,是人的实践活动(包括人的理性指导下的有目的意图的实践活动)的结果,即整个自然界均为“人化的自然”了。人在实践的进程中逐渐成了万物的主宰,其地位并不亚于人本主义理论中的人的本体。若从现代性理论视角审视,这是在唯物主义向度上对人的主体性与理性予以推崇的极致。人的全面发展与自由解放 实践主体性观念的确立与新唯物主义理论体系的建立是一体化的,在这充溢着改天换地、创造突进的理论氛围中,马克思对人这一族类的生存意义与自由发展,充满了历史现代性所具有的乐观进取、趋于完美的信念。-1 顾准文集第 412 页,贵州人民出版社 1994 年版。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第 16 页,人民出版社 1972 年版。3 马克思: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第 80 页,刘丕坤译,人民出版社 1979 年版。4 马克思: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第 77 页,刘丕坤译,人民出版社 1979 年版。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第 48 页,人民出版社 1972 年版。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中,马克思批判了现代世界“把生产看成人底目的,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哲学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