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学与晚明小品

上传人:l****6 文档编号:39352181 上传时间:2018-05-14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易学与晚明小品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易学与晚明小品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易学与晚明小品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易学与晚明小品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易学与晚明小品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易学与晚明小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易学与晚明小品(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易学与晚明小品摘要:易学是晚明小品最重要的文化资源之一。晚明小品家的人生观、生活情趣,晚明小品理论强调小品短小、简易、新奇、独抒性灵、自然而然,皆直接或间接地吸取易学理论资源。晚明小品创作多方面受到易学的深刻影响。晚明小品兴盛也促进了易学的“小品”化。 关键词: 易学;晚明;小品;文化资源I Ching learning and familiar essays of the late Ming Dynasty OU Ming-jun (Department of Chinese Language Literature,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Fuzhou 350

2、007, China) Abstract: I Ching learning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cultural resources for the familiar essays of the late Ming Dynasty. The theoretical resources of I Ching learning had direct or indirect bearing on the authors of the familiar essays of the late Ming Dynasty in regard to their outl

3、ook on life, their taste in life and their theoretical emphasis on producing short, simple, and original essays expressing ones feelings naturally. The creation of the familiar essays of the late Ming Dynasty was deeply influenced by I Ching learning while the flourish of the former helped turn the

4、writing about the latter into texts similar to the familiar essays. Key words: I Ching learning; the late Ming Dynasty; familiar essays; cultural resources“易学”是指包括周易经、传本身与历代研究发挥周易的著作,亦即有关周易的学问。 周易是中国文化、中国文学之源。易学对中国文学产生了直接或间接的深远影响。站在文学史研究的角度,研究文学的文化资源是非常有意义的课题。本文选取晚明小品,探究它与易学的密切关系,对拓展和深化晚明小品、散文史以及易学研

5、究皆有较大的理论意义。一周易是文章根本,是文学之源。晚明文人对其推崇备至,盛赞不已。陈仁锡史记序云:“易,文章之法祖也;诗,文章之铃铎也。至哉!易乎,书不2尽言,言不尽意,立象焉足矣,又多言乎哉。 ”王思任批点玉茗堂牡丹亭词叙云:“古今高才,莫高于易, 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其次则五经递广之。 ”又徐文长逸稿叙亦云:“文章之托生与人无异,有从天而下者,有从星辰岳渎而降者, 易如天, 书如星辰岳渎。”可见周易在晚明文人心目中以及文学创作中的崇高地位。晚明时, 周易是士子启蒙和应举的必读书,是科举必考内容。士大夫日常读书生活也多离不开周易。对士人来说, 周易如饥食渴饮,需终身相对,是精神生活的

6、必需品。杜璐司理温公传记温以介“闭户读易,语执经者曰:圣人且韦编三绝矣。 研精覃思,作易学总论及羲卦图说。行藏用舍悉本于易。 ”周易系辞上云:“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 ”谓顺天之化,乐其天然,知其命数;也是君子通过研习易理所应达到的精神境界。 “乐天知命”是孔子人生观的一个重要侧面。 论语述而:“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雍也:“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又卫灵公:“君子忧道不忧贫。 ”应劭风俗通义中有穷通一卷,序中旌扬古来“君子厄穷而不闵,劳辱而不苟,乐天知命,无怨尤焉。 ”虽

7、处困厄,却能乐天知命、安贫乐道,此即后世士大夫津津乐道的“孔颜乐处”,是处穷困之境的士大夫的理想人格。程颐、程颢向周敦颐学易,周敦颐即教他们“求仲尼、颜子所乐”。可见,宋儒学易,主要学的是孔、颜所乐,也即乐天知命的人生观。邵雍说:“乐天为事业,养志是生涯。 ”(击壤集卷十七伊川击壤吟)宋代文人把读易与隐居、闲适、清雅、快乐生活联系在一起。读易是生活的风雅点缀,也是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在清幽的环境中以清闲的心境读易,情趣3盎然,其乐融融,是一种高雅的享受。王禹偁黄州新建小竹楼记、朱长文乐圃记、罗大经鹤林玉露山静日长等皆记述描绘了闲居时读易的乐趣。承宋代余绪,晚明小品家亦多嗜谈读易之趣,作品中屡屡

8、道及。如汤显祖与蔡槐亭:“邓生过我云:石帆兄读易之余,雅意吟染,闲气胸中一点无,令人惝然。”(汤显祖诗文集卷四十八)袁宏道西洞庭:“龙洞筑易、 老之室,此幽隐之胜也。 ”洪应明菜根谭:“读易晓窗,丹砂研松间之露;谈经午案,宝罄宣竹下之风。 ”张鼐补孤山种梅序:“倘高人抉筑扫石,政堪读易说诗;若韵士载酒飞觥,亦足吟风弄月。 ”陈继儒小窗幽记:“羁客在云林,蕉雨点点,如奏笙竽,声极可爱。山人读易、 礼,斗后骑鹤以至,不减闻韶也。 ”栖真志序:“余性好山水,但于九峰间披剔岩岫,拔除榛荞,结草堂、筑药室以居,床头唯老、 易及栖真志而已。 ”又记游稿序:“余与长疏之嗜游也,与王子同近者,又更其嗜而为倦,

9、草荞抚躬,落落有深意,意欲远,则以床头老、 易及王子游山记展读数行,未尝不置我于云梢乌上矣。 ”又奇女子传序:“陈子冬日居山中,拥短褐偃曝于积薪之上,执易学义一卷,且读且唾,齁齁然适也。 ”陈继儒是晚明小品大家,他的读易生活最具代表性。小品文中,作者亦常发挥“乐天知命”的思想。如汤显祖在章本清先生八十寿序中称颂章本清明阴阳动静之理, “乐而寿,寿而乐”。文中引用易语,随手拈来,恰切精当。袁中道有题崔受之册一文,昔向子平读损益卦,始悟“富不如贫”。作者深有同感,遂题崔受之册曰:“富不如贫。 ”表达的正是周易“乐天知命,故不忧”的思想。周易系辞上说:“君子所居而安者, 易之象也;所乐而玩者,爻之辞

10、也。 ”又:“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 ”此处“玩”字意谓研习、体会。 “乐而玩”则有鉴赏品味之意。 尚书旅獒说:“玩人丧德,玩物丧志。 ”“玩物”谓玩弄、赏玩4心爱之物。后世文人则将周易的“玩其辞”和尚书的“玩物”结合起来,转而玩古书画金石,以点缀闲适、风雅生活。中晚唐以来,文玩鉴赏即十分发达,成为士大夫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米芾则以绘画自娱,游戏笔墨,自称“墨戏”、 “清玩”。南宋项安世著有周易玩辞十六卷。晚明人更喜“玩”易,屠本畯有卦玩二卷,张次仲有周易玩辞困学记十五卷,自序谓“唯于语言文字间求其谛当有益身心者,辄便疏录。 ”玩易不是严肃的研究,而是闲适时的赏玩和消

11、遣。袁中道潘去华尚宝传记潘士藻“自官尚宝时,署中无事,乃潜心玩易,每十余日玩一卦。或家中静思,或拜客马上思之。不论闲忙昼夜,穷其奥妙。每得一爻,即欣然起舞,索笔书之。青衿瘦马,出入廛市,于于徐徐,都忘其老。 ”(珂雪斋集卷十七)描绘出一位闲适萧散的雅士形象。吴极著易学五卷,自序谓初好读易,三仕南中,官邸多暇,以乐玩为业,研习易经。受玩易意识和唐宋以来文人兴起的文玩雅举的影响,晚明文人亦钟情于“清玩”、“雅玩”。毛晋辑有群芳清玩十五卷,徐亮序云:“乃检点群芳,汇次菊谱、鼎录、诸笺,以为清玩快事。 ”晚明小品家以文为娱,视文为清玩、雅玩,郑元勋还从理论上阐述文娱、文玩的价值, 媚幽阁文娱自序云:“

12、吾以为文不足供人爱玩,则六经之外俱可烧。六经者,桑麻菽粟之可衣可食也;文者,奇葩,文翼之怡人耳目,悦人性情也。人不得衣食不生,不得怡悦则亦槁,故两者衡立而不偏绌 。 ”高濂遵生八笺中“四时调摄笺”有“西泠桥玩落花”、 “东郊玩蚕山”、 “六和塔夜玩风潮”、 “西溪道中玩雪”、 “山头玩赏茗花”、 “扫雪烹茶玩画”,将“玩”的生活充分诗意化、清雅化。再看小品文中描写的清玩生活: 闲中玩物情,虽木石之偏枯,鹿豕之顽蠢,总是吾性真如。 (洪应明菜根谭)玩飞花之度窗,看春风之入柳。 (陈继儒小窗幽记) 故必疏其雅洁,可供清玩者数种,令童子爱养饵饲。 (文震亨长物志禽鱼)5晚明小品家玩易、玩山水、玩花鸟

13、、玩书画、玩雪、玩石,甚至立身处世也称“玩世”。 “玩”有文学自身传统的影响,也有晚明时代特色,如溯其文化源头,则来自周易。晚明小品家还喜在作品中记载有关名人读易的趣闻逸事。如:陶望龄游洞庭山记记奇士蔡羽“朝课易,夕课四书,自为解,而置传注几旁。 ”以善易自负,故自号“易洞先生”。吴肃公明语林卷五雅量载:“雷介公縯祚在狱,读易不去手。亲友往视之,出蔬菜,浮白,萧然不知患难。以布作帷,大书其上:平生仗忠义,此日任风波。 ”晚明小品家多喜读易,著书作文亦喜论易,有的写有易学专著,如屠本畯卦玩二卷,曹学佺周易可说七卷、 周易通论六卷,陈仁锡羲经易简录十卷、大易同患浅言二卷、 系辞十篇书十卷,倪元璐儿

14、易外仪十五卷、 儿易内仪六卷等。张岱自述著有明易、 大易用。著文论易的更多,如屠隆自束发即学易,且“以易博一第”,走上仕途。他的鸿苞集中收有许多易学论文,如卷一的二仪说、 天解、 地解,卷二的天道生物、 天形地气、 阳九百八等。他接受的主要是易的阴阳造化和变易思想。 皇明小品十六家选有李维桢纬文经武箴一文,全文是对纬文馆、经武堂命名含义的说明,全用易语写就,可谓小品中的奇文。张岱琅嬛文集卷一有大易用序,也是一篇优秀的阐发易理的小品文。汤显祖、黄汝亨、张大复、陈继儒、王思任、叶绍袁等皆有文论及易。一些笔记、小品丛书中收录有晚明人易学著作,如:说郛续中有明朱睦周易稽疑一卷,程鸿烈周易会占一卷, 山

15、林经济籍中有屠本畯卦玩二卷, 夷门广牍中有周履靖广易千文一卷, 快书中有张武略拟易一卷等。这些著作,晚明人是当作小品或“小品”化的作品来欣赏的。 二晚明小品短、小、简、易的特质正源自周易。 系辞下称赞易经之文“其称名6也小,其取类也大,其旨远,其辞文,其言曲而中,其事肆而隐”。所谓“称名小,取类大”,是指易经中常以个别小事物概括同类事物,表现抽象的大道理。所谓“其旨远”,是指言近而旨远、词浅而意深。其中深含美学意蕴。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赞美屈原的作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在李将军列传中,司马迁引用“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两句谚语时也说:“此言虽小,可以喻大。 ”显然是采用周易的说法。刘勰在文心雕龙宗经中说:“夫易唯谈天,入神致用,故系称旨远、辞文、言中、事隐。 ”在比兴中说:“观夫兴之托喻,婉而成章,称名也小,取类也大。 ”物色中也说到“以少总多”。刘勰正式将周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哲学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