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尚、媒介与认同性——安迪•沃霍尔与大众传媒时代的艺术神话

上传人:l****6 文档编号:39352148 上传时间:2018-05-1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时尚、媒介与认同性——安迪•沃霍尔与大众传媒时代的艺术神话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时尚、媒介与认同性——安迪•沃霍尔与大众传媒时代的艺术神话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时尚、媒介与认同性——安迪•沃霍尔与大众传媒时代的艺术神话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时尚、媒介与认同性——安迪•沃霍尔与大众传媒时代的艺术神话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时尚、媒介与认同性——安迪•沃霍尔与大众传媒时代的艺术神话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时尚、媒介与认同性——安迪•沃霍尔与大众传媒时代的艺术神话》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时尚、媒介与认同性——安迪•沃霍尔与大众传媒时代的艺术神话(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时尚、媒介与认同性安迪沃 霍尔与大众传媒时代的艺术神话安迪沃霍尔与大众传媒时代的艺术神话1 中文摘要:本文以波普主义艺术家安迪沃霍尔为文化原型,探讨了“安迪沃霍尔现象”背后复杂的社会文化属性。笔者认为,安迪沃霍尔的艺术创作与接受凸现了认同性、传媒、性、政治、时尚等社会构建性质,通过再现与强化由占主导地位的性别、政治和时尚的规范所确立的界限,激励人们对个体存在与文化现状的逻辑关系进行自省。探讨构成“安迪沃霍尔现象”的语码和影响之间的矛盾,是把握安迪沃霍尔艺术多重性解释的关键所在。关键词: 安迪沃霍尔 时尚 认同性 大众传媒 后现代性在过去的大约五十年里,安迪沃霍尔与他的前辈杜尚、博伊斯一样,一

2、直作为西方后现代主义艺术追捧的偶像而备受瞩目,同时由于他作品中强烈的颠覆性,使之成为人们沸沸扬扬争论的焦点。他是波普主义艺术中最有代表性的画家,擅长在手绘、印刷、摄影之间的跨越使用,不断利用传媒而重复传媒,大胆尝试凸版印刷、橡皮或木料拓印、金箔技术、照片投影等各种复制技法。他化腐朽为神奇,令流行文化的低俗产品点石成金,并使世界同意:易拉罐与广告值得一画。在安迪沃霍尔的艺术视界里,玛丽莲梦露、杰奎琳肯尼迪、毛泽东以及其本人的形象在丝网印刷的反复转化下产生一种奇异的张力与感伤,使冷冰冰的大众媒体形象变成具有真正精英认可的艺术珍品。安迪沃霍尔除了是波普主义艺术鼎盛时期的旗帜,他还是电影制片、出版社、

3、摇2滚乐的推动者,他奇装异服,行为诡异,是纽约社交界、艺术圈红得发紫的明星艺术家,同时,他又利用他的“工厂”制造明星,使聚集在他周围的年青人也和他一样,引领大众走向时尚的最前沿。他的哲学是:“每个人都能当上 15 分钟的名人。 ”同时他的策略是:“我将会以个人的名义推出下列任何一类产品:时装、AC-DC、香烟、胶纸、摇滚唱片、电影器材、食物、氮、鞭子、钱!” 阅读他的人生哲学,会使人生发出这样的感叹:“阅读它,我发现自己对消费时代种种人性的可能,对于时尚、购物、金钱、媒体、性等等的感知,仍处于前消费时代。 ”2然而,对于安迪沃霍尔反面的批评也从来不绝如缕。对于批评者而言,安迪沃霍尔的艺术是对媒

4、体粗俗的复制与再现,是精英文化对商业主义恬不知耻的屈服,是媒体文化中平庸的消费主义猖獗的一个缩影,他将精英艺术的品味引向了万劫不复的深渊。因此,安迪沃霍尔成了文化界思想激烈交锋的靶子,批评家、受众和学者对他或褒或贬,绝大多数的争论都含有非此即彼的意味。笔者以为,现代舆论对安迪沃霍尔及其艺术的评价之所以失之片面,主要是由于“安迪沃霍尔现象”文化社会学阐释的缺席。 “安迪沃霍尔现象”是一种真正的矛盾交织点,要想客观地阐释他的艺术与艺术价值,就必须对这种矛盾加以叙述和评价。同时笔者还认为,安迪沃霍尔的艺术及其接受凸现了认同性、传媒、性、政治、时尚的社会构建性质,通过再现和强化那些由占主导地位的性别、

5、政治和时尚的规范所确立的界限,激励人们对个体存在与文化现状的关系进行自省。但是,由于过度强调认同性制作过程中形象、性、时尚、消费等方面的创意,安迪沃霍尔的形象也就同化为消费社会的种种标志,这又与既往精英知识分子的艺术理想背道而驰。因此,探讨构成“安迪沃霍尔现象”的语码和影响之间的矛盾,乃是把握 “安迪沃霍尔现象”多重性解释的关键所在。3一、时尚、性别与认同性对于文化研究来说, “安迪沃霍尔现象”的重要性在于他的艺术行为揭示了当代世界中时尚认同性的本质、功能等主要特征,时尚为构建认同性提供了程序与素材。显然,在安迪沃霍尔这里,时尚与他的艺术价值是一致的,其目的就是“引人注目”,作为意义视觉符号的

6、时尚即安迪沃霍尔艺术的标识波普主义的标签。坎贝尔说,在 60 年代,时尚经常源自于反主流文化,那是一场自觉地运动,它既反对传统价值和既定的观念,也反对市场意识形态:“为了代替这些传统观念,反主流文化主义者提出了个体自我表现的自我实现的核心原则,并且对直接经验、个性、创造力、真实的感觉和快感等赋予了特别价值。 ”3 必须加以澄清的是,波普主义之前的艺术也热衷于时尚主题,如宫廷古典主义艺术、印象派绘画乃至马蒂斯的野兽主义等等,也都从某种层面反映了时尚的世俗活力,但尚不足以传达时尚性背后的现代大众意识,因为他们关注的是并不具有普世性的精英时尚趣味,同时在艺术上侧重于展示手绘风格的创造性及题材的意义。

7、而这些,在安迪沃霍尔这里没有丝毫意义,安迪沃霍尔的时尚观反映了大众文化的滥觞背景与肆虐现实。与精英文化永远处于对立性的大众文化历来不登大雅之堂,因为大众文化“单凭它那无所不在的影迹,它那让人难以言尽的数量,就已经足以威胁高雅文化的生机。 ”4安迪沃霍尔与大众文化的渊源也有着深刻的人文背景。从其艺术经历来看,艺术家的安迪沃霍尔实际上是由那个天才的设计师蜕变过来,1952 年(24 岁)他在纽约以商业广告绘画初获成功,并逐渐成为著名的商业设计师。他设计过贺卡、橱窗展示、商业广告插图,这些经历奠定了他的作品的商业化与时尚性倾向。1954 年安迪沃霍尔首次获得美国平面设计学会杰出成就奖,1956 年和

8、 1957 年他连续获4得艺术指导人俱乐部的独特成就奖和最高成就奖。20 世纪的 60 年代,他开始以日常物品为表现题材来反映美国现代社会的文化、政治与生活现状,将美钞、罐头、垃圾、明星、化妆品、名人照片一起贴在画布上,一步一步地摧毁了传统艺术观念中高雅与通俗的界限。从安迪沃霍尔五十年代带有强烈女性气质的作品唇、 香水瓶及口红、 女性的脸与花样百出的高跟鞋可以看出,设计师出身的安迪沃霍尔对于时尚的本质具有天生的敏感性,然而,这种天生的艺术嗅觉与艺术家本人性别认同的模糊性不无关系。需要说明的是,这一时期的安迪沃霍尔有着近乎窥淫狂症的私生活行径,对同性充满了浓厚的兴趣。他长期沉迷于描绘男性的裸,尤

9、其强调下半身,在私密处尤下功夫,他计划编一本阴茎书(Cock Book)。安迪沃霍尔不仅描绘女性优美的高跟鞋,还经常要求别人脱下鞋子画脚,他觉得脚是性感的代表,曾先后完成了几百张关于男性裸体与脚的图绘。后者结集成脚的书(Foot Book),前者一直到他去世后,才由安迪沃霍尔美术馆出版了男性裸画。毋庸置疑,安迪沃霍尔一生的同性恋慕心理是促使他具有关注时尚与媒体的本能,对男性身体的迷恋会催化其对女性日用商品的恋物癖与时尚关注。安迪沃霍尔本人并不讳言自己的性别取向与成为女性的渴慕,他说:“对于那些花上一辈子时间试图成为女孩子的男孩,我感到深深着迷,因为他们得付出那么多的努力双倍的时间才能除去那些泄

10、露机密的男性特征,并吸取所有的女性特征。 ”5确实,安迪沃霍尔后来复制的梦露照片与他电影及节目里频频转换性别权利和控制的关系,展示了女性的社会化形象,同时也表现了男性的幻想,而正是这种幻想才在作品里构建出这样那样的女性性感的物欲形象。20 世纪 60 年代与 70 年代的摇滚歌星们蓄着长发,不修边幅,他们影响了发式、时装和行为方式的变化,而他们偶尔的反叛态度则助长了社会性的反抗情绪,就5如当时鲍勃迪伦所声称的那样:“这就是处于变化中的时代”,或者说变化就“像风一样吹来”。这些对于一举成名的安迪沃霍尔来说,也造就了一种艺术家的认同感,从此他的灵感之源势不可竭,他所涉猎的时尚符号越来越丰富也越来越

11、有符号性,进而成为可以多重解读、极为复杂的文化文本。无论是司空见惯的金宝牌汤罐头、香蕉,还是经典偶像玛丽莲梦露、迈克尔杰克逊,形成了一股席卷一时的波普主义艺术运动,同性恋成为一种身份卷标,连同摇滚音乐、披头士、招贴艺术和吸毒场面,作为青年亚文化和地下文化的表征,获得了某种生存权利,鼓励了反文化性的叛逆以及对新时尚、行为和态度的占用,波普成了青年一代追求新艺术和新生活、反抗艺术权威和社会规范、进入艺术市场的方式。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安迪沃霍尔的性别困惑与时尚认同感实际上构成了一种交错的权利运作力量,他通过时尚和传播转化为一种意义的编码与译码活动,要求时尚的追逐者必须有理解时尚符号意义的能力,进

12、而使受众能够欣赏其附载的艺术趣味。正如皮埃尔布尔迪厄声称:“在某种意义上,人们可以说,看的能力就是一种知识的功能,或是一种概念的功能,亦即一种词语的功能,它可以有效地命名可见之物,也可以说是感知的范式。一部艺术品只是对那些拥有文化能力的人来说才会是有意义的和有趣的。 ”6 因而,在特定的语境下,时尚的生产与复制就是品味的生产与复制,就是识别品味的主观信仰的生产和繁殖,将时尚看作为某种文化的负载正是安迪沃霍尔艺术策略的成功之处。二、 “不在”与“遍在”媒体制造与“安迪沃霍尔现象”在现代社会里,大众媒介与生产模式的关系反映而来意识形态的面目,大众媒介将社会把社会现象再现,来传达价值观与期许时,也就

13、把意识形态转化为有利于流行意识的这种概念,而这样一个结构则更进一步为社会其它制度与组织所中介。6大众媒介的研究已经指出,文化形式造成的效果,没有不经过媒介的传达:从电影、电视、收音机、计算机等电子媒介,一直到报纸、海报、招贴,都在市民社会条件下发挥着强大的功能。安迪沃霍尔似乎清楚地看到,媒体文化提供了一种强劲的文化时尚的源头,提供人们外表、行为以及生活方式的榜样,而所有这些同样也能纳入艺术的表达范畴。有足够理由说明波普主义艺术滋生的土壤是基于大众文化的滥觞,法兰克福学派学者阿兰斯威伍德认为,大众文化理论方法论上的取向强调的是消费而非生产,混淆了资产阶级的民主文化与流行文化的关系。他指出:“因为

14、流行文化是资产阶级文化的一部分,就生产这个层次而言,它只是商品的另一种形式,在个人与社会世界之间,起了中介作用。 ”7 在安迪沃霍尔的作品中,正如布尔斯庭所分析当时的大众传播媒体,即透过重复的手法而使社会的空虚感更加蔓延,这与当下中国艺术中“脸谱化”、 “卡通化”趋势,乃至于利用电子媒介而获得成功的“超女”、 “网络人物”等可谓一脉相传。安迪沃霍尔籍以重复的媒体图像,使作品的题材看似不具有任何意义,成为空虚之物,但是正是这种空虚感最终成为作品意义化身,此时的媒体图像不再具有媒体的性格,它已经纯化为一种艺术传达的媒介。由此可见,虽然安迪沃霍尔与布尔斯庭都关注到了媒体时代的图像力量,却其立场相左,

15、布尔斯庭对“复制”与“空虚”持批判意见,他以此来描述自己对现代媒体社会弊端的忧虑;安迪沃霍尔则肯定机械性在艺术表现中的美学价值,并强调群体意识的客观现实:情感价值的阙如,正是那个时代共有的意识。安迪沃霍尔如此认为:“我认为整过六十年代,大家都似乎忘了有感情这个东西吧!”8艺术的商业性质,艺术家与艺术灵感皆具有商业性。可以买到艺术灵感,艺术灵感可以作为商品出售。藉由消解个性,与大众同化,而取得社会性的人格;因为舍下了个人,才能让自己7与社会声息相同。于是,安迪沃霍尔也成为了媒体,成为了一面大众面孔的镜子。在大众传媒肆虐的现代社会,任何一种图像的建构都反映社会自身,这说明了公共权利和受众意识之间的

16、操作空间,媒介化社会自行塑造自我形象的强大能量。在信息化社会,媒介对大众的影响达到无以复加的程度,影响的缺席就是力量的缺席,现实和历史成为视觉隐喻支配的文本。在传播的过程中,信息可以无限倍增值,同时产生更大的传播效果,使传播成为价值化行为和诱惑方式。现代大众媒介的力量,正如社会学家吉登斯所言:“在现代性的条件下,媒体不止反映现实,反而在某些方面塑造现实。 ”9经追随瓦格纳的法国左翼知识分子德布雷就认为前苏联东欧的抛锚与其说是思想的贫困,还不如说是影像的缺席;与其说是辩证法的枯竭,不如说是人性形象认同的消耗殆尽。具体说来,就是苏联东欧自己的梦工厂文化已经落伍,不足以颉颃好莱坞、肥皂剧、电视广告,面对摇滚乐和流行音乐的入侵不能生产出新的节目和节奏,影像的力量和商品的力量一样重要。10 尽管安迪沃霍尔的作品最终稀释了媒体的属性,但这只是相对于它的艺术属性而言,而站在受众的角度来看,借助于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哲学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