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就差异而达至美至善——从《老子》二章看老子的方法论

上传人:l****6 文档编号:39352083 上传时间:2018-05-14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成就差异而达至美至善——从《老子》二章看老子的方法论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成就差异而达至美至善——从《老子》二章看老子的方法论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成就差异而达至美至善——从《老子》二章看老子的方法论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成就差异而达至美至善——从《老子》二章看老子的方法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成就差异而达至美至善——从《老子》二章看老子的方法论(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成就差异而达至美至善从老子 二章看老子的方法论老子的方法论,一般认为即是一种辩证法。这并不算错。但老子的方法论,有其自身的特点。 老子首章言“道”,为老子道论之统领;二章论方法,乃老子方法论之统领。二章所言义理,正体现了老子方法论之理论特质。今取此章,试作诠解。老子二章全文如下: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i“长短相较”,河上公本、傅奕本皆作“长短相形”;帛书乙本作“长短之相刑也”;郭店竹简本作“长耑之相型

2、也”。 “较”,应从诸本作“形”。 “万物作焉而不辞”, “不辞”,傅奕本作“不为始”,帛书乙本作“弗始”,作“不为始”义较胜。此章之核心精神,是强调要无为因应事物之实然差异,以成就其本有之价值(美与善)。讲明此章思想义理,关键在于了解老子书对差异所持的态度。美丑(恶)、善不善是差异;有无、难易、长短、高下、音声ii、前后,亦是差异。但二者却有很大的区别。美丑、善不善,为价值的判断;有无、难易、长短、高下、前后,则为实然的差异。今人解此章,对这两类差异常混而言之,一律视之为一种有关差异对立之相互依存、相反相成思想的表述。 老子固有此种思想,但本章要旨并不在此。混同这两类差异,就不容易讲通此章的

3、道理。2首句“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乃言至美、至善无对。庄子谓“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大美而不言”,是无分别故无对待之美。至善亦如是。但这并非否定美丑、善恶的区别。事物有实然的差别,各有其所是。如庄子齐物论所言,人居于室,鰌居于泥,猿猴则居于树, “三者孰知正处”?人吃牛羊肉,麋鹿食荐,蝍蛆甘带,鸱鸦嗜鼠, “四者孰知正味”?麋与鹿交,鰌与鱼游,猵狙以猿为雌,而人以毛嫱丽姬为美, “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事物天然有差异,其所“是”亦各有不同。因任事物之所是而随处成就之,则随处即真、即善、即美。大道本无滞无执而成化,故为大全、至真、至善、至美。反之,如从一个特定的

4、立场出发,执一固定的美、善之标准加诸所有的人和事物,则正抹杀了人、物之本性差异,不能因人、物之本性而成就其本有的价值,此所谓“美”、 “善”适成“恶”与“不善”矣。下文以一“故”字引出对事物之有无、难易、长短、高下、前后等实然差异及其相对、相生、互成状态的描述;又以“是以”引出一段对无为因应之理的论述,就是要说明消解、破除价值意义上的虚妄偏执,乃能在实现人、物本性的差异的前提下成就其本真的价值(至美、至善)。这里要说明的是,今人解释此章,常将“故”字看作一表示前后因果关系的连接词,即以“天下皆知美之为美”为因,以“有无相生,难易相成”为果,这是不妥当的。这是因为,首句“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是对

5、一个错误观念的否定,而“有无相生,难易相成”一段,则是对事物实存状态真实性的肯定,后者断不可能以前者为因。观此章上下文义,以及老子书的整个思想,这个“故”,其实只是要给出否定善恶有定之偏执的理由。由此,下文言无为因应之理才是顺理成章的。3本章第二段所列有无、难易、长短、高下、前后等,乃事物实然、自然的分际和差异,它们相对而有,相生互成。对此,只可因应,不可取消、混同和抹杀。 老子书常讲到“自化”。57 章:“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 ”37 章:“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 ”“无为”而任人、任物各“自化”,即言自然因应之义。任人、物“自化”,即因任人、物各自的本性使之自生自

6、成。下文“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一段,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事”、 “教”、 “生”、 “为”、 “成功”,实皆是有所“为”,何以又言“无为”?自然事物之存在、生成,当然本是“无为”。人有知,即有分别;这知的分别,则表现为“制名”指实的人文创设。32 章说:“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 ”“制名”,是人文的创设,也是人存在的方式。 “名”生于自然的分际和条理,然“名”却有脱离自然而发生伪、蔽之趋向。19 章说:“绝仁弃义,民复孝慈。 ”父慈子孝,是自然的

7、分际和条理, “始制有名”,即根据此自然的分际和条理。但此“制名”,又可以延伸至于仁义礼智,等等,趋向于运用一种固定的价值标准加于人和物,这必然会抹杀人、物本性的天然差异。这因理智分别制名而外加于人、物本性之上的增益, 老子谓之“益生”(55 章),谓之“伪”。 “知止”,即要对“制名”有所限制,以消解掉“名”所带来的“伪”。人做到这一点,虽然已有所“为”,但它并未背离自然,故仍可说是“无为”。人有知以分,对自己的行为有自我意识,势不能不有所“为”;然此“为”可以有所“止”而复归于“无为”。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以下所言,皆是由“为”而归于“无为”。4“行不言之教”, “教”是教化,是有所为

8、。 “不言”,非不说话。 庄子则阳讲, “言而足则终日言而尽道,言而不足则终日言而尽物”, “尽道”之言不诱人奔竞于外,而能“归根复命”(16 章),成就其本然性命,其言亦可谓是“无言”。 “万物作焉而不辞(不为始)”,是任物自生自化而不加干涉。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生”、 “为”、“成功”,皆是有所为;“不有”、 “不恃”、 “弗居”,是谦退、处下、守柔而不居功,其“为”由此亦归于无形迹、无所为。不言、不干涉、谦退处下守柔而不居功,皆“无为”之目。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弗居”,是无为。这句话从上下文字面意思看,是说不居功,才能有大成功。但从本章开始所言美、善来讲,

9、则应把它理解为, “无为”以应物,乃能成就无对之至美、至善。34 章所谓“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与此义相通。盖人因其知以作分别,必于自然上有所增益而非自然之本真。如人常因人我、人物有别而“自大”,自是而相非,由此而生虚妄的价值分别,执一己之私意为普遍的价值标准而加于人、物。这正易使人有所执著而不能因应自然,与人、物有隔而不能与之相通。此自“大”适所以自“小”。如女子自知其美而有所自矜、自赏,此执于形表,则其美之境小,或仅漂亮而不美矣。不自知,或不自觉其美,则其美之境斯大矣。此大之者,乃由其不执对待而能与物相通故也。与物相通乃能“大”,能成其自然之本真,故能具至真至善至美之一体矣。圣人之“无为”亦如是。无为乃能破除虚妄的价值分别,不执定成局,因物自化,因性成物,随顺人、物之宜而使其价值有本然的成就,此则可与物相通而成无对之真、善、美矣。-5i 老子原文据王弼本。ii 音与声有区别。 礼记乐记:“声相应,故生变;变生方,谓之音。 ”又:“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 ”“声”即一般的声音;“音”指音乐之声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哲学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