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之未思─百年中国美学之思

上传人:l****6 文档编号:39352082 上传时间:2018-05-1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思之未思─百年中国美学之思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思之未思─百年中国美学之思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思之未思─百年中国美学之思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思之未思─百年中国美学之思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思之未思─百年中国美学之思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思之未思─百年中国美学之思》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思之未思─百年中国美学之思(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思之未思百年中国美学之思当世纪末来临的时候,时间突然显示出了巨大的操纵力量,逼各色人等纷纷出来竞演回顾、总结、沉思的人间“正剧”,细想一下,如果我们没有采用公历纪年,还是用天干地支纪年,那么,我们的时间观念是 60 年一个轮回,公历的 2000 年对我们来说,还远未到一个新的甲子。总之,世纪末的思考是人为的,人创造了一种文化,又反过来被文化所抓住,受文化所摆布,同时也享受着这种摆布所创造出的不少意外的惊喜。在公历一种人为的纪年方式的世纪末到来的时候,我,一个职业的美学教员,也和大家一样,不得不不!应该说是,主动地来思考了。 一美学现象:思之辉煌 思,对人来说确实是重要的,不思不觉得,一思,就

2、猛然发现,很值得一思。美学在百年历程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它代表了中国学术最活跃的心灵。且不说,中国近代学术的开创者,王国维先生,运用西方现代学术来开拓中国学人的视野,他首先从西方抓过来的,是美学。为什么这样?也不去说,中国现代教育和现代学术机构化体制化最重要的人物,蔡元培先生,提出了用美育代宗教,最敏锐地直觉中国学人在从传统向现代的巨烈转型中的终极信仰缺失问题,这一中国文化现代性的重大课题,在政治实用信仰业已崩塌的今天,显得犹为突出。只谈谈美学在百年中国学术史中最醒目的三块亮色,就足以呈显其重大意义了。 一是朱光潜的美学,他的体系性美学著作谈美发表于战乱和救亡的年代

3、,需要的是最大的智慧和最深的信仰,而谈美确实可以作为当时高的智慧和真信仰2的一个代表。 谈美的“开场话”说:“谈美!这话太突如其来了!在这危急存亡的年头,我还有心肝来谈风月么?是的,我现在谈美,正因为时机实在是太紧迫了。朋友,你知道,我是一个旧时代的人,流落在这纷纭扰攘的新时代里面,虽然也出过一番力气来领略新时代的思想情趣,仍不免抱有许多旧时代的信仰。我坚信中国社会闹得如此之糟,不完全是制度的问题,是大半由于人心太坏。我坚信情感比理智重要,要洗刷人心,并非几句道德家言所可了事,一定要从怡情养性做起,一定要于饱食暖衣、高官厚禄等等之外,别有较高尚、较纯洁的企求。要求人心净化,先要求人心美化。 ”

4、(1)而谈美确实以一种最大的智慧和最浅的语言,讲清了审美与人生的辩证关系:人如何从现实人生中抽离出来而获得美感,而这与现实人生保持距离的美感又如何大有益于整个人生。美学这一对世界各文化来说,都是最难讲清的问题,基本上被谈美讲清楚了。 二是 50、60 年代的美学大讨论。在 20 世纪后半期中国被实用政治所抓牢,日益走向政治化时代,学术的百家争鸣变成了两家争鸣,资产阶级一家和无产阶级一家,从而实际上是一家独鸣的时候,只有美学,意外地显得热闹,关于美的本质是什么,争吵得不亦乐乎,至少出现了四种相互对立,各有特色的观点:美是客观的;美是主观的;美是主客的统一;美是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统一。在那哲学上的唯

5、心唯物被看作最重要的大是大非的路线问题的年代,对于“唯心”“主观”,在哪一个学科里,在哪一个领域中,人们不是避之唯恐不急呢?而美学上,也只有在美学上,敢于、也可以提出:美是主观的!美学成了 50、60 年代中国学术天地中的一束独秀的亮色,在不能思考、失去思考的中国学术界里展示和享受了得“美”独厚的独立思考。 三是现象。中国文化之所以伟大, “能思想”是其重要标志之一。孔子、老3子的智慧至今仍然誉满全球。然而 20 世纪 50 年代开始,中国思想家们都失去了自己的思想,在 20 世纪前期本已取得相当成就的思想家,如冯友兰、金岳霖、贺麟,纷纷主动检讨自己的思想,批判自己的思想,放弃自己的思想。80

6、 年代的改革开放和思想解放运动,中国学人才开始重学独立思考,然而,在潮流涌动、众思纷纭中,正象 80 年代初的美学热带动和反映了从学界到社会的多方面的观念更新,美学出身的独占鳌头。提出的一系列思想,基本上主导了 80年代的人文学科各领域的思想潮流。在 20 世纪即将结束的时候回头望去,20 世纪后半期的中国并没有产生出真正的思想家,而则勉强能够成为无思想家时代的思想家。他的批判哲学的批判、 主体性哲学论纲、中国思想史古代、近代、现代三论,呈出了一条独特的思想的林中路。对于本文来说,重要的不是他的思想内容究竟如何,而是最能代表中国学人之思的“思想”为什么从美学领域而不是从其它领域蛹化出来? 从以

7、上三例可见,美学,是 20 世纪中国思维最活跃的场地,在这里,思想最容易摆脱流行的时尚,获得最大的飞翔空间。 二美学实相:思之未思 禅宗智慧告诉我们,一旦使用语言,在获得语言好处的同时,也获得了语言的局限,同样,当我们说好或坏,都是以一种有限的视角为前提的。上一节,我们把中国百年美学放在中国百年学术的语境中,看出了它的辉煌,这一节换一个角度,不沿着上一节的思路纵深进去思考百年美学的独特内容,虽然这一内容非常值得思考,而通过百年美学的独特内容来思考中国学人的思考。既然百年美学的一系列现象4可以成为中国思想的一面镜子,那么,我们就面对这面镜子,审视中国思想是怎样思想的。这样做的同时,也许反而可以看

8、到仅从美学本身的角度所看不到的东西。 谈到“思想”,它的每个要求应该是:创新。上面讲的三大美学现象,无疑充满了智慧,然而,如果,我们要从最严格的思想的高度去,也就是说,从创新的角度去审视,那么,三种智慧现象中的“思想”究竟是怎样的呢?或者说,它们达到了一个怎思想高度呢? 朱光潜的谈美,其主要原素,来自于西方美学资源,构成他关于美的基本观点的,是克罗齐的“直觉说”,布洛的“距离说”,立普斯的“移情说”。先从现实审美现象入手,阐明美感的特点,然后将之引入艺术问题,以美感本质立论,剖析清楚了艺术中的美感基质和非美的因素,同时从美学的立场对各种文艺理论一一进行了精彩的析辩。最后通过西方的形而上学资源,

9、辩证地讲清楚了审美与人生的关系:审美与实际人生无关,却与整个人生有关,只有与实际人生拉开距离,才有审美,又只有洞悉整体人生的意义,审美的大用才得以彰显。因此,朱光潜在谈美从始至终,都是以一种创造性的方式,介绐西方美学的在思想,但其中的思想本身却没有创造性。他的功绩只是把西方美学思想中本来分散的构件,归纳、综合、总结为一个理论整体。而这种,归纳、综合、总结,在方式上,达到了一种艺术的化境。朱光潜在写谈美之前,已经通过写作文艺心理学把西方美学的诸种相关思想了然于心,在写作谈美时,只是“面前一张纸,手里一管笔,想到什么便写什么,什么书也不去翻看”(2),任凭思绪文心流泻出来。套用一句古人的话来说,他

10、写作之时真正做到了:平居有西人,学力方深;下笔无西人,精神始出。虽然由他的叙述方式而来的作品结构是创造性的,但由这种创造性结构所包蕴的思想内容却是非创造性的。因此,如果不从很少有人能够做得到的这种创造性结构5立论,而思想内容的思想性,即思想的原创性立论, 谈美虽然闪耀着智慧,却并没有呈亮出思想 50、60 年代的美学大辩论,与中国学术界的其它领域比较起来,确实显得生气蓬勃,精神活跃,不同意见,多种观点,相互交锋,你来我往,激烈论辩,由此产生出了有名的四派。一派,当然首先是有一派的思想。因此,学术大辩论是首要成果,应该表现为独创的思想成果。 美学四派,都有自己独创的思想成果吗? 前面说过,美学四

11、派,就是当时认为是美学最根本的问题关于美的本质是什么的不同回答而产生的,它们是,美是客观的,美是主观的,美是主客观的统一,美是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统一。如果我们不局限于中国,而放眼世界,就可以看到,这些思想,与当时中国的社会主义老大哥苏联美学学术界的思想如出一辙。中国 50、60 年代的美学大讨论可以说就是苏联的美学大讨论的一次复演。苏联美学分为三派:一,客观派,他们自名自然派,即认为美的本质在于事物的自然属性。他们坚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先有事物,后有人对事物的反映,先有客观事物的美,后有人对客观事物的美感。因此,美在客观事物本身,在客观事物的自然属性。二,社会派,也称新的审美学派,认为美是客观性

12、和社会性的统一,事物是客观的,但客观的事物并不是美的,是事物的社会性使自然事物获得美的属性。三,主客观统一派,它综合前二派的观点,再加上一点新因素:人。美的本质在于事物的自然属性和社会人的标准的统一。与中国比起来,苏联没有主观派。那么,美在主观是否中国学人的独创呢?不是,整个四派都是从一个统一的哲学思维模式上出来的。根据这个思维,一切东西,归到最后,只有两种区分,客观的,还是主观的。在这两6个基础之上,还可以衍生一些出来,综合客观和主观,就成了主客观的统一。主客观的统一本就建立在把一切作主客观划分这一基础上,因此可以说,它已经预含在区分主祝观这一基本模式中了。在客观和主观中再细作文章,客观中可

13、以分出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统一。从哲学思维上讲,客观方面要再分,只能是一是自然(客观),一是历史(社会),所谓客观性和社会性统一的观点已经预含在哲学模式中了。主观方面也还可以再分,但是,在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国家,拥护主观,是反动的。因此苏联没有主观派。中国由于传统思维与苏联不同,出现了主观派,但这一条非常危险的观点,持此观点的人本来就只有两人,这一学术观点也给主张者带来了巨大的个人不幸。因此未能从此再细分。 由此可见,美学四派,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自己的思想,而是在已经思想上的再思想,在一种已有的思想中演释思想,初一看好象得出了自己的思想,深究之,其实是在演释别人的思想。中国学人与苏联学人一

14、样,并没有串通,也不存着谁学谁,谁抄谁的问题,二者共同的悲剧都在于:好象有思想,其实没思想。 与前两种不同,现象显出了复杂得多的内容。从思想的严格性上讲,他是怎样思想的呢?,作为美是客观性和社会统一理论的代表,他的思想,来自于马克思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手稿从西方进入苏联,产生了苏联美学的社会派,从苏联进入中国,产生了中国美学的社会派。为什么手稿在西方也很热,但没有产生一个社会派,而在苏联和中国就不谋而合生出了一对双胞胎。大概因为苏联和中国学者是用同一种思维方式去理解手稿的。这种“不谋而合的相同”,对于理解和衡量的理论深度,是非常重要的。 手稿中自然人化和人的对象化的观点,成了思想的理

15、论核心。能不能站在当今世的思想高度来反7思这一理论核心,可以成衡量思想深度的又一种尺度。80 年代以后,用了三个方面的资源来丰富手稿的思想。一是与西方的学术史潮流相适应,从马克思上溯到康德,获得“主体性”概念,二是与苏联哲学的变化相适应,苏联哲学界有人要反对传统的从辩证唯物主义到历史唯物主义,把这个基础颠倒过来,从历史唯物主义到辩证唯物主义,把“历史”基础注入“主体性”概念之中。三是吸收西方现代思想,从精神分析荣格派那儿,吸取了“集体无意识”思想,得出“积淀”概念。从而形成了他的“主体性实践哲学”,也称“人类学本体论”。这样它用人类主体实践历史四大概念,构成了以主体的历史实践活动为中心,一方面

16、外化为自然(人的对象化),一方面内化为心理(自然人化)的宏伟叙事。这就是的辉煌。对于中国思想界来说,也许算得上辉煌,但从世界思想的角度看,基本上固着在他自己的 50、60 年代的思想核心上。虽然他在 80 年代展开了这个核心,并形成了自己的体系。但是他体系的两个最基本点,从当今世界的思维水平看,真是难以恭维。一,他把建立在 19 世纪人类中心主义之上的“自然人化”和“人的对象化”这个在讲到发生学上还有那么一点意思的思想做为人类本体论基础,在思辩、逻辑、实证三方面都是困难的,还不说在人类已经极大的破坏了自然和扭曲着自身的 20 世纪,在感觉上遭到的反感。二,他由思想核心筑构起来的体系显出的“宏伟叙事”,正是从 60 年代起就是世界思想史的质疑对象。从这一角度看,的新思想其实思想的是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哲学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