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加乘减教案

上传人:l****6 文档编号:39342515 上传时间:2018-05-14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57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乘加乘减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乘加乘减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乘加乘减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乘加乘减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乘加乘减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乘加乘减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乘加乘减教案(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乘加乘减乘加乘减【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 56 页。【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通过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理解乘加、乘减的意义,能正确进行有关的计算。2、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用多种方法灵活计算乘加、乘减,实现算法多样化。3、培养学生的友好合作意识、探究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4、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教学重点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答问题。【教学难点教学难点】用多种方法解决同一问题。【教学准备教学准备】课件、学具、玉米、香蕉、橘子等水果卡片。【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创设情境,引

2、入新课师: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 (动画演示)春天,勤劳的小熊种下了一些玉米,到了秋天,小熊种的玉米丰收了。 (出示主题图)请大家认真看图,从图上你能得到那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学生:有 4 棵玉米树,每棵有 3 个玉米棒)生:一共有几个玉米棒子。师:你能列出式子吗?生:(列式):34? 43? 3+3+3+3?(灵活利用课文的主题图,创设宽松、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习中去。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师:小熊看到自己种的玉米成熟了,掰下 1 个玉米棒子,高兴地往回走。 (同时动画显示 1 棵玉米少了 1 个玉米

3、棒子,小熊的肩上扛着 1 个玉米棒子。 )师:你能结合这幅图的意思,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生 1:小熊掰走了一个,还有几个?生 2:还剩下几个玉米棒子?(板书:还剩几个玉米棒子?)师:这个问题怎样解决呢?你们先自己动脑筋想一想,也可以借助学具摆一摆,再在小组里互相说说, 。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小组汇报解决的方法:(教师板书)3+3+3+2 33+2 3+3+3+31 43-1师:请同学们认真地观察列出的算式,想想右边一列算式有什么特点,跟左边的算式有什么不同?生:左边的一列算式里只有加法和只有减法,没有乘法。生:右边的算式中,有乘法,也有加法和减法。师:我们以前学过了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算

4、式,那今天这种有乘有加或有乘有减的算式,就叫乘加乘减。今天我们就学习乘加乘减。 (板书课题。 )师:刚才,同学们真棒,没学之前就能根据图意列出了乘加乘减的算式。谁来说自己是怎样想出来的?生 1:前 3 棵玉米上,每棵都有 3 个玉米棒子,最后一棵上有2 个,所以列式为:33+2。师:(在 33 下面画一条横线)33 在图中求的是什么?生 1:前面 3 棵玉米,一共有多少个玉米棒。生 2:小熊没有掰玉米时,4 棵玉米都有 3 个玉米棒子,小熊掰走了 1 个,所以列式为 43-1。师:(在 43 下面画一条横线)43 在图中求的是什么?生 2:原来的 4 棵玉米树上,一共有多少个玉米棒。师:为什么

5、要减 1?生 2:小熊掰走了一个,所以减去 1。师:一个算式里有乘,又有加或减,应该先算什么呢?你们说说看。生:先算加减法。生:先算乘法。师:请小朋友们先动笔算一算,再在小组里交流,看哪个小组的同学发现得最快,最准确。 (学生小组活动。 )师:哪个小组的同学来汇报?生 1:有乘有加的时候,先算乘,后算加。我们是以 33+2 为例算的:先算 339,再算 9+111。生 2:有乘有减的时候,先算乘,后算减。比如:431,先算 4312,再算 12111。师:讲得真好!那你们心中有结论了吗?遇到乘加乘减这样的算式,应该先算什么?生(齐答):先算乘,后算加减。(通过看一看、说一说、小组交流等活动,引

6、导学生自主探索,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让学生充分发表个人见解,尊重学生个性,体验了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和算法多样化的思想。 )三、三、 活动体验,寓练于乐活动体验,寓练于乐练习一:摘玉米棒练习一:摘玉米棒(画面回到主题图上)(动画显示,同时教师说明:小熊扛着 1 个玉米棒,迈着轻快的步伐,高兴地往回走。咦,前面来了很多好朋友,有小鸟、小恐龙、小青蛙等小动物,这些好朋友看到小熊种的玉米这么结实又好吃,都希望小熊能送给自己。小熊想了想,说:“谁要是能答对我的问题,我就把玉米棒送给谁。 ”同学们,你们想试试吗?(生答:想!)答对了,老师也送你 1 个小小的玉米棒。 )(画面出示:小熊又掰了 1 个玉

7、米棒。 )师:现在还剩几个玉米棒子呢?谁能用乘加或乘减的算式帮小熊算一算?学生思考片刻后,纷纷举起小手。生 1:小熊共掰走了 2 个玉米棒子,应列式为:33+110。师:你是怎么计算这个算式的?生 1:先算乘法:339,再算加法:9+110。师:你真棒!小熊的第一个玉米棒子送给你。生 2:我是这样列式的:34210,先算 3412,再算12210。师:能说说为什么减 2 吗?生 2:原来是 4 棵玉米,每棵上面都有 3 个玉米棒子,小熊掰走了 2 个,所以要减 2。师:说得真好!也送你 1 个玉米棒子。(这时大家活跃起来,都想要玉米棒子。 )师:那好吧,剩下的 10 个玉米棒里都藏着一个秘密,

8、如果你能把这个秘密解开,那这个玉米棒就属于你了。(教师点击课件里的每个玉米棒,都分别出现一道乘加乘减的算式,学生任选其中的一个玉米棒作答。 )练习二:丰收联欢会练习二:丰收联欢会师:秋天是丰收的季节,为了庆祝丰收,小熊请大家来举行联欢会,看!它们带来了什么?它们不光带来了水果,还为大家带来了问题,谁要是能答对这些问题,谁就能得到这些水果。 (答对的学生就奖一张水果卡片)(点击猴子和小猪就会分别出现书本 56 页做一做第一题和58 页第 4 题)1、 书本 56 页做一做第 1 题(学生先独立完成,教师再提问)师:你是怎样列式的?生 1:342师:你们有什么问题要问他(生 1)吗?(学生纷纷举手

9、)生 2:你是怎样想的?生 3:34 求出的是什么?生 4:你会用乘减的方法来计算吗?2、 书本 58 页第 4 题(学生先独立完成后汇报。 )练习三:参观森林果园练习三:参观森林果园师:刚才动物们请我们品尝了美味水果,现在它们又邀请我们参观森林果园了,大家想去吗?生:想!师:(课件出示图画)瞧,这是果园的一角这里不仅有美味的水果,而且空气清新,景色优美。看,把燕子和小鹿都吸引来了。下面我们来个小比赛,好吗?生:好!游戏规则:把全班的同学分成两大组(香蕉组和橘子组) ,一组提出问题,另一组作解答。每提出一个问题得一个水果卡片,每用一种方法解答均得一个水果卡片;两组交换进行,到最后,哪一组得到的

10、卡片最多,则那一组获胜,就能得到奖品。练习四:小小设计家练习四:小小设计家师:刚才小动物们为我们带来了很多数学问题,你们会设计数学问题吗?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的翅膀,用摆学具或画图画的方法,设计一道乘加乘减的题目。(学生设计好题目后,同桌互相欣赏,互相解答。 )(结合主题图景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数学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学习习惯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四、 总结全课,分享收获总结全课,分享收获师:你们喜欢今天这节课吗?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请你们走出座位,找到自己的好朋友,跟你的好朋友分享一下这节课的收获。【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乘加乘减还剩几个 ?

11、3+3+3+2 33+211(个) 香蕉组 橘子组93+3+3+3-1 43111(个) 12 【教学反思】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实验建议”中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发展的过程。 ”这节课中我把教学过程当作了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活动过程。 “让学生在充分的活动中学习数学,享受数学活动带来的快乐与成功的喜悦。1、注重趣味情境的、注重趣味情境的创设创设, ,为为学生提供生学生提供生动动的学的学习习素材和思考空素材和思考空间间。 。在教学中,我首先让孩子们最喜欢的动物小熊走进课堂,课一开始,就向学生呈现了一幅生动形象的小熊掰玉米棒的情境图,并伴以轻松明快的

12、音乐,把学生带入一个宽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使学生的身心迅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而且,这个教学情境的创设,以学生熟悉的、生动的事件作为教学的切入点,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可观察、可思考的材料,创造了表现自我的条件,启迪了学生的思维。在练习中,我巧妙地利用主题图,设计玉米棒的秘密问题,以及创设了“丰收联欢会”、 “参观森林果园”、 “小小设计家”等活动,同时采用赠予小礼物的方式,为枯燥的练习增添了趣味色彩,教学效果事半功倍。2、大胆放手,、大胆放手,让让学生学会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发现问题, ,实现实现算法多算法多样样化。化。学生提出了“还剩几个玉米棒”这个问题后,我通过让学生先认真观察图画,独立思考,再

13、进行小组合作交流,使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探索不同的解决方法,然后展示自己解决的方法,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和思考问题的习惯,体现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和算法多样化的教学思想。3、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享受收、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享受收获获的快的快乐乐。 。在鼓励和引导学生列出几个乘加乘减的算式后,我让学生结合图,展示自己真实的想法,形象具体地说明了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这样,既给学生提供了参与数学活动的空间和时间,又让学生充分地进行了自主探索、发展创造、讨论交流,使学生成为学习数学的主人。在这个主动的、互相启发的学习活动中,学生获得了收获成功的体验,充分享受着数学学习活动带来的快乐和喜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教育/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