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德里亚后期的技术哲学思想

上传人:l****6 文档编号:39341660 上传时间:2018-05-1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鲍德里亚后期的技术哲学思想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鲍德里亚后期的技术哲学思想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鲍德里亚后期的技术哲学思想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鲍德里亚后期的技术哲学思想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鲍德里亚后期的技术哲学思想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鲍德里亚后期的技术哲学思想》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鲍德里亚后期的技术哲学思想(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鲍德里亚后期的技术哲学思想【内容提要】鲍德里亚的后期技术哲学思想是典型的技术决定论。它从中期的媒体技术理论,逐步发展到后期的悲观的物的“命定策略”的技术决定论思想。90 年代后期,在“命定策略”的基础上,他又提出了“完美的罪行”的技术哲学观。在当今科技时代,我们既要看到鲍德里亚技术决定论合理的一面,即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巨大影响;同时也要看到其技术哲学思想的片面性和极端性,从而来正确处理现代技术与社会和人之间的关系。【英文摘要】Baudrillard s late philosophical thought of technology is a typical tec hnological de

2、terminism. Derived from the theory of mass media technology i n the medium-term,it entered into the late technological determinism of th e pessimist “fatal strategy“ of object.In the late 1990s Baudrillard put forward the philosophical determinism of “perfect crime“.In contemporary t echnological ti

3、mes,not only the positive effect of Baudrillards,technolog ical determinism,namely,the technological great influence on the human soc iety;but also the extremism and one-sided effect of his philosophy of tech nology should be viewed clearly.Therefore we can deal with the relationshi p among modern t

4、echnology,society and human being.【关键词】命定策略/完美的罪行/虚拟实在/技术决定论fatal strategy/perfection crime/virtual Reality/technological determinism【正文】20 世纪 60 年代,战后法国迎来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展的黄金时期。电影、电视和报纸,电子技术和生物技术等在战后欧洲和法国迅速发展并得到应用,人们的生活水平也迅速得以提高。现代化和高新技术深刻地影响到了法国社会的各个方面,并对法国的社会结构和各个阶层都形成了巨大的冲击。与此同时,法国社会内部各种各样的社会矛盾也愈益激烈。这

5、一矛盾终于在 1968 年的五月风暴中彻底爆发。五月风暴终于促使一大批战后法国学者对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影响进行深刻的反思,而鲍德里亚就是其中一位重要的代表的人物。迄今为止,他是继德国著2名哲学家海德格尔之后,在欧洲大陆对现代技术与社会问题进行思辨研究的另一位著名学者。本文拟从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STS)的视野出发,对鲍德里亚后期的有关技术的哲学思想做一追踪考察。1 命定策略与物的决定论思想80 年代后期,鲍德里亚的思想发生了明显的转折,他由原来对大众媒体的哲学反思转向了对物的命定策略的思考。80 年代之后出版的命定策略一书标志着他后期技术哲学思想的形成和完善。它是继虚像和仿真之后,鲍德里亚在

6、 80 年代出版的一部重要的哲学著作。该书英文版的封面由三个画面组成:首先是一幅可怕的怪物的狰狞的头像;然后是国际商用机器公司的符号标记“IBM“;三是“IBM“旁边站着的面无表情,孤立无援的一群人。应当说,这三个形象实质上代表了该书的主题:“IBM“代表的当今的高新技术,特别是电子技术;孤立无援的人,代表的是高科技时代的主体(人)状态,即被动的,孤立的绝望的状态等;而那个可怕的怪物则代表了高科技时代的“物”的可怕的狰狞的真面目。该书的副标题是“水晶复仇”,也暗含着鲍德里亚所谓的“命定之物”在高科技时代特征,即它要对人,对主体实施其“复仇”的策略,要报复高科技的发明主体人。因此,这三个方面突出

7、地体现了现代高科技时代的技术、人和物三者之间的关系。综合来看,该书反映了鲍德里亚就现代科学技术对当今社会的深刻影响而进行的哲学反思,是从哲学视野出发对科学、技术和社会(STS)进行思考的重要哲学著作。首先,我们还是从“命定策略”这一概念谈起。所谓的命定策略(fatal strategy),本身就包含着决定性、致命的、悲观的含义。通常来看,所谓“策略”,主要指的是人,因为只有具有自我意识和主体性的人,才可能拥有策略或计谋,然而,在本书里,鲍德里亚却反其道而行之,把作为主体思维的人才有的“策略”赋予了的通常的“物”。3显然,这是任何阅读该书的人感到疑惑并必须要回答的问题。当然,这也是最能体现鲍德里

8、亚的技术决定论思想的核心问题。按照鲍德里亚的解释,命定策略首先就是“物”追逐某种行动过程或发展轨迹直至其极限,甚至突破极限的方式。因此这里的“物”,已经不是在物体系中的所谓日常生活之物,它显然具有了拟人化的特征,即它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自己的谋略来发展,直达极限。它不但具有一般我们人类的谋略的功能,甚至比我们人类自身可能还要狡猾,也就是它有自己的策略和计谋,有可能反过来控制人,所以该物对我们人类来说,就成了某种“致命”之物。鲍德里亚经常用以描述和说明命定策略的一个公式是“比 x 更 x”,如他所谓的“比真还要真,比漂亮还要漂亮,比实在还要实在”1。比如,鲍德里亚认为,我们不是用丑陋来对抗美丽,

9、相反,我们是去寻找更丑陋的东西:怪物。我们不是用固定的来对抗移动的,相反,我们要追求比速度快还要移动的东西:蜕变(metamorphosis)。我们不会去从错误中辨别真理,相反,我们将会追寻比错误还错误的东西:幻觉和外表(appearance)。类似的例子还可以列举很多。其次,鲍德里亚的命定策略并不具有近代哲学的辩证法意义,而是一种有关物的非常极端,或激进的理论。表面上看,鲍德里亚谈的命定策略,似乎具有黑格尔的辩证法的成分,他也承认存在着对立的两极,如善与恶,好与坏,真与假等等;但鲍德里亚强调,他的命定策略思想不是黑格尔所讲的对立双方的互相转化,并不像辩证法那样,认为对立的两极处在矛盾的对立统

10、一中相互斗争,相互发展和转化。相反,对立的一极的发展是无限的,没有尽头,它超越自身至极限,完全失去了平衡。 “物已经找到了避免意义辩证法的途径,它通过无限的扩散,增加潜力,超越自身攀登直到极限,由此,淫秽就成为其内在的命定性和无意义的理性。 ”“世界不再是辩证的,它肯定要走向极端,而不是平衡;它肯定走向激进的对立,而不是4调和或综合,这也就是恶的原则,它表现在在物的恶的聪明机灵中,表现在纯粹物的狂喜中和物的谋略中,它战胜了主体的谋略。 ”2由此可以看出,物的命定策略和辩证法是完全对立的,是通过走向极端形式,来表现其自身,并达到其目的的一种策略。而且,在他的命定策略的公式中,所包含的是向对立的两

11、个极端方向的无限发展。通俗地说,就是好的越好,好到极点;坏的越坏,坏得罄竹难书;快的越快,快得无法比拟;慢的越慢,慢得无可奈何。比如,速度为例,他认为,与网络的快速相反,人们同样寻求“迟缓”,不是对思维上,而是难以解决的不动,是比迟缓还要缓慢的东西:即沉默(silence)和迟钝或惰性(inertia)。通过努力化解不了迟钝,通过对话同样也消除不了沉默。再次,为了更好的理解鲍德里亚的命定策略,我们还要对鲍德里亚所谓的两种策略做一对比。一是所谓的“平庸策略”(banal strategy);另一则是“命定策略”。此两种策略在各个方面都是完全不同的。所谓平庸策略,主要针对的是近代传统哲学的主体。在

12、传统哲学中,主体的意志、愿望,权威、力量和诡计或计谋,其所作用的对象是自然界及其对象,包括对他者的征服。在平庸策略者的眼里,物,甚至作为人类自身的他者,都是被作为没有生命的对象或客体来对待的,都是理性主体欲征服的对象。对于主体的这一策略,整个近代科学和哲学,都对此进行了深刻详细的研究。鲍德里亚对此一点不感兴趣,他从现代技术的视野出发,提出了与平庸策略相对的命定策略。这样,近代哲学主体的人,在命定策略里就变成了“物”,主体对客体或物的征服,也就变成了物对主体或人的报复,也就是他的“水晶复仇”。而促成这一主体和客体转换的根本原因,就是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所以,通过这两种策略的对比,我们可以从更

13、深刻的角度来理解鲍德里亚的技术哲学的思想。最后,从命定策略可以自然地得出“物的逻辑”的技术决定论思想。综观鲍德里亚5的物的理论及其有关物的逻辑的思想,它从其 70 年代初期的物体系就显露端倪,之后,经过对大众技术媒体的分析,到了 80 年代的命定策略之时,该“物”已日渐羽翼丰满,开始把其主人,即近代哲学的“主体”逐出其领地,按照鲍德里亚的话来说,该物最终要消灭创造它的主人人及其主体性。 “主体的欲望再也不是处于世界的中心。反过来处于核心地位的是物的命运。 ”3该物之所以具有如此大的威力,就在于它已经不是自然状态下的朴素的“自然之物”,而是包含了高技术的成分,它融入了人的智慧,成了比人还要高明的

14、“物”,所以,该物才会具有“策略”,即所谓的命定策略,并因此反过来要消灭人本身。而这一点,正是理解的关键。鲍德里亚在这里颠倒了近代哲学的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把以人为中心的近代哲学主体论彻底地倒转了过来。 “物”一改以往受人役使,受人摆布的被动命运,开始变成主动,向人进行反击,对主体进行“报复”,也就是他所谓的“水晶复仇”。那么物品报复的形式又是什么呢?鲍德里亚在命定策略中列举了其报复的方式,物品通过漠然的“热情”,通过物的惰性(inertia)、调侃似的沉默和认同等等。通过这些“戏弄”的方式,物品使得主体迷失了方向,失去了其固有的理性的中心地位,从而达到其报复的目的。我们这样讲,可能还显得很抽象

15、,但是如果我们把物对主体的人的报复与 20 世纪现代高科技的发展及其社会影响结合起来,那么物对人的报复的例子到处都是,可以信手拈来。当然,这里的物再也不是一般的日常生活之物,而是具有高科技特性的“物品”,甚至是具有人工智能和思维能力的“物品”。我们通常所说的“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主要指的是现代高科技对当代社会具有正负两方面的社会影响。但是,鲍德里亚有关物的策略及其对人的报复观点,强调的仅仅是高科技之“物”的负面作用,而且鲍德里亚把这一作用夸大到了极端的地步,也就是他所谓的物本身所要追求的“极限的”策略。 2 完美的罪行与“虚拟6实在”问题进入 90 年代后,鲍德里亚在其有关物的命定策略理论基

16、础之上,又进一步发展了其技术哲学思想。那就是他有关“完美的罪行(perfect crime)”的理论。鲍德里亚所谓的“完美”,显然是和人类对生活中各种形式的极限追求联系在一起的。其最主要就是由于高科技的发展和进步而达到的至善至美。比如当今世界人们总是“通过高科技的外科美容术追求”脸形和体型的完美、 “通过克隆”来取消人的自然遗传的疾病等等。因此,把完美和高科技的发展和进步相联系,是鲍德里亚技术哲学思想的又一个重要特征。人们正是通过发展最新的高技术来追求物本身的完美,人本身的完美和我们生活世界的完美。那么,对完美的追求的过程及其结果,其结局是否也完美呢?鲍德里亚对此给出了一个完全否定的回答。完美的追求,非但没有一个完美的结局,而且是“有罪的”。为什么呢?因为完美的追求必然导致绝对的同一性的出现,以及差异性的消失,而这一结果是人对“完美”的追求的初衷所未曾料到的。按照鲍德里亚的解释, “假如没有表面现象,万物就会是一桩完美的罪行,既无罪犯,也无受害者,也无动机的罪行。其实情会永远地隐退,其秘密也永远不会被发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哲学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