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建设“全面和谐社会”是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生长点

上传人:l****6 文档编号:39334310 上传时间:2018-05-1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建设“全面和谐社会”是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生长点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论建设“全面和谐社会”是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生长点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论建设“全面和谐社会”是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生长点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论建设“全面和谐社会”是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生长点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论建设“全面和谐社会”是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生长点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建设“全面和谐社会”是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生长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建设“全面和谐社会”是马克思主义美学的生长点(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论建设“全面和谐社会”是马克思主义 美学的生长点内容提要:全面和谐社会是根据当代中国现实而产生的一种社会理想诉求,它不是子无虚有的乌托邦梦想,而是可以通过全体社会成员努力奋斗就能实现的绿洲沃野。全面和谐社会是一种国家或民族理想,是人们孜孜以求的未来美好生活境界,是真善美的大集合。全面和谐社会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审美原则,其实现也必然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审美理想的实现。全面和谐社会的创建使马克思主义美学无论从社会物质基础上还是从精神文化的指向上都得到了强有力的支持,其为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全面成长开拓出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也为马克思主义美学的进一步发展创建了新的生长点。关键词:全面和谐社会 理性图景 社会

2、理想 人的本质 全面发展 马克思主义美学 一就目前而言,全面和谐社会是一种国家或民族理想。从学术层面讲,它应归属于政治学范式。但若将之迁延至美学视野,全面和谐社会乃可归属于社会美界域,它是一种社会审美理想,是人们孜孜以求的未来美好生活境界,是真善美的大集合。人类社会不能没有理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也不能没有理想,尤其是不能没有美好的社会理想。罗兰巴尔特说, “如果,一个社会不再以一种理想的乌托邦社会加以参照以照亮前景,而是根据事物本身去盲目要求,这个社会就会相当危险地误入歧途”。 全面和谐社会是根据当代中国现实而产生的一种社会理想诉求,它不是子无虚有2的乌托邦梦想,而是可以通过全体社会成员努力

3、奋斗就能实现的绿洲沃野。它是对社会衰颓文化和道德沦丧的矫正,是对初期商品社会偏离公平正义现象的否定;它虽然带有社会理想主义色彩,但它是社会历史发展的理性图景。它表达了一种上升的民族精神。全面和谐社会作为一种社会理想正全面地引导着中国社会实践活动的展开,同时也使自身成为一种审美观照的对象。它照映着、充实着、凝聚着人的内在本质力量,使人们能够从更加宏大的社会视角包容和接纳社会实践主体更高的社会行为要求,将理想的美变为现实的和社会的美;而且美本身也是一种巨大的力量,它能以积极的精神要素参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实现着历史的善的延续和积淀,表征着人作为一种颇具创造力的生物延展自身的普遍主体性本质。全面和谐社

4、会的建构必将推动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正是审美发展的直接动力因素,因而美也成为衡量人的个性和创造力是否全面发展的尺度。因此,美之尺度必为人之尺度,人之尺度更是人类获求解放的尺度,也是人之为人和个性创造力的尺度。在全面和谐社会中,一方面,人有关美的创造力大大提高;另一方面,人的审美能力也提高了。全面和谐社会将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由于人基本的物质需求得到了满足,用于个性全面发展的机会、时间和经济都有了一定的保障,个体从事审美欣赏和审美创造的条件较以前社会都有了好转;与此同时审美文化也有了相应的繁荣和发展。但另一方面,社会中个体与个体之间由原来紧密的关系趋向松散,个体的充足发展与人

5、际关系发生着矛盾。现代社会虽然为人们提供了丰饶的物质生活条件和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但相应地,生活节奏的加快和人欲的膨胀并由此而带来的工作、生活的压力也增大,人与人之间由原来和谐融洽的关系变的日益淡漠与生疏;人的心理、精神健康问题凸现了出来,而审美活动就自然地担负起排除人类精神障碍的任务,打通人与人之间的隔3阂,实现着个体之间的沟通与理解。为人类精神的最终解放,为全面和谐社会的实现和进一步发展铺路架桥,提供绵延不绝的精神动力支持;最终地为和谐个体的形成和构建全面和谐社会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人类在改造社会的历史进程中,由劳动实践历史所积淀和包蕴着的审美因素逐渐升华和表征为一种民族意识精神,并由功利

6、主义的努力走向超功利的社会美学指向,成为民族精神的净化器。中国历史中的三皇五世,大同世界;西方的天国、乌托邦、等等都成为人们求福避苦的精神庇护所和牵引民族向前迈进的驱策力。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从整体上讲是一个现实的功利存在体,但它也必须超越自身的某些现实局限性并努力呈现其未来发展的方向目标,以引领人们走向更高型态的社会。全面和谐社会志在建立一个民主、自由、公正,人与人之间实现和谐相处,人的基本权利得到彻底保障和实现的社会;使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和合为一,从而实现中国人民几千年来梦寐以求的“大同”美好境界。当代中国正面临着全面变革和体制转轨的特殊时期。改革开放,与国际接轨,西方思潮蜂拥而入,世

7、界全球化态势又咄咄逼人。原来那种闭锁的、单一的、直线式的思维状态彻底崩裂。国内的环境危机,能源危机,分配不均,贫富分化加剧,就业压力,腐败,缺乏公平正义,传统道德的瓦解,等等,无一不再加剧着中国社会的分化。如果这种分化突破社会承受的底线,社会危机就会到来。和谐思维是一种整合性的思维,它是应对分化的。全面和谐社会的提出作为应对社会矛盾的政治策略,引导社会大众趋向一个统一的美好社会理想蓝图无疑具有凝合和旗帜的作用。作为一种政治思想策略,它的应用将使分化渐趋秩序、和谐与完善,使社会矛盾达到可操控的状态,不致使矛盾双方破裂而引动社会的混乱,使现有社会秩序瓦解;另一方面,我们也应当正确地理解和谐。和谐不

8、是矛盾的彻底消解,而是事物发展4到一定阶段相对静止的一面。和谐不等于无差异,而是同一大于差异,统一性大于对立性。它是事物趋向成熟和发展的最佳状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谐观一直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核心;相应地,它在中国美学中也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所以,我们不能以为和谐就是彻底地取消了对立、差异,而无任何矛盾冲突的绝对凝滞状态。由于现今中国正处于特殊时期,经济因素和社会结构的复杂性就造成了当代中国文化结构的多元性特征;同时也造就当代中国审美文化的复杂局面。全面和谐社会将以其“和而不同”的包容品质逐步奠定多元共存结构的文化景观和多样的审美文化空间。全面和谐社会的构建从社会利益方面讲也是一个动态的调序过程

9、,需要逐步将不和谐的社会因素纳入和谐的社会轨道。由于当代中国社会呈现多元化趋势:观念多元化,利益多元化已成社会主导态势。所以,利益的整合要从宏大的政治视域出发,既要从全球化格局、中国长远发展格局着想,也要看到中国自身的、局部的和眼前的利益以及有利和不利的因素。利益的整合过程也就是将社会诸多激荡矛盾和不利因素调控为能够为本国国情所容纳和消化的过程,逐渐消除社会发展的片面化,为和谐社会的构建逐步奠定坚实的社会物质经济基础。因而,和谐社会不单单就是“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问题。全面和谐社会从动态方面讲依然是一个社会矛盾不断产生和不断解决的过程,依旧是在社会矛盾中解决矛盾,所不同的是国家和

10、人民治理社会的智慧已经能够使这种矛盾把控在适度有限的范围内,能够导引社会走向有利于全面发展的一面;而不似以往人类历史所不断上演的发展逻辑:毁灭建设大毁灭大建设。另外,从建构层次上讲,全面和谐社会一方面是物质的创建过程,另一方面也是人类健康精神的创化过程,二者必须同步进行,不可舍弃一端。因而,构建全面和谐社会首先要从社会精神基础上重5建崭新的文化氛围,用先进的文化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促动良好精神风貌的形成。用高尚的道德情操、自觉的法律意识、振作的精神状态和健康的审美趣味推动和谐社会的最终形成,为全面和谐社会的建设提供精神动力,而不致于让纷繁无序的社会思潮观念搅扰主导积极的文化因素的形成与发展。全

11、面和谐社会在求物质之真与精神之真的同时,也求物质之善与精神之善。让全面和谐社会朝着有利于广大人民大众的方向发展,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而不是为谋一阶层或集团构建伊甸园或安乐窝。人民群众是全面和谐社会的主体,他们是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主体力量。因为在人们群众中蕴藏着巨大的创造力,只有将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力充分地激发出来,全面和谐社会的实现才有可能。所以,全面和谐社会和人民群众在发展中是互动的,人民群众创造着和谐社会,和谐社会的建设也促动着人民群众的全面发展和最终福址的实现。由于和谐是全面的和谐而不是局部的、某一方面的和谐。它是个体公民自我身心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

12、谐,不同利益阶层之间的和谐等等。所以,我们讲的全面和谐社会重在 “和”, “和”则为美,其是社会发展的一种理想状态。全面和谐社会是实践中主体与客体,人与自然,个体与社会达到的一种和谐自由关系。它集中表现在社会的和谐完美与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他的社会理想也即“共产主义”“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它是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 共产主义社会的最终落脚点是人,它是“为了人”,这是马克思的人本主义思想;但共产主义的实现不能依靠人之外的其他力量,它的实现依然靠的

13、是人,也即“通过人”,人只有依靠自己才能最终地解放自己,这是马克思的客观的现6实的唯物主义思想;“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是人的最终解放,是人之为人的肯定和实现。马克思所讲的共产主义社会是已经发展到十分完善、十分成熟的全面和谐社会;并且马克思找到了实现这样的社会的现实依据、方法和力量。那就是彻底改变旧有的社会制度,取消私有制关系,消除阶级对立,使每个人实现自身的价值和全面的发展。因此,全面和谐社会也是一个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过程。最重要的是,全面和谐社会乃是人类本质力量的集中体现和超越,是人本质力量所创造的现实美和社会美的感性呈现。它以大量的、集中的、全面的感性形式确证了人类的自由创造力量,章显了

14、人类的自由创造精神;它是全面发展的个人和完满自由社会的新型理想社会状态。这样的社会是全面的、丰富的、多元的、自由的和深刻的。在这样的社会中,人的精神是饱满畅快的,实践是积极主动和自由的。实践主体由于社会的丰富性、全面性、多元性而使自身也变的更加丰富、深刻、自由而全面。在这样的社会中充满了能动的活力和自由的创造力。这样的实践活动更多地具有了审美创造活动的特征。所以,全面和谐社会乃是社会领域中美的事物的集中体现,是“天地之大美”(庄子),是人类不断追求的美好社会生活蓝图。全面和谐社会应该是一个合于人性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中,个体之间虽因自身充分全面发展存在着巨大的个体差异,但因个体感性能力和创新能

15、力的加强,社会的合理分工,以及社会成员之间公平地位的彻底实现,每个人都有追求自由和幸福的权力,个体与社会形成了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个体充分地与自然、集体和社会融合为一,建立起主客和谐一体的人本社会。因此,全面和谐社会应该是一个生生有序的大的和谐统一整体。在这样的社会中,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和谐相处,万物各得其所,各安其命,并和谐有序地发生、发展。这样的社会是一种美的社会,而处于其中的人是一种美的生存状态。 “从美学7角度说,合于人性的或人应该如此的生存状态,便称为美的生存或美的生存状态,这样的生存或生存状态便是美。而不合于人性的或人的应该如此的生存状态就是非美的生存状态

16、”。 二全面和谐社会的创建成果最终会落实到个体人身上,并且以个体和谐为基础和前提。社会是由个体组成的,个体与社会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全面和谐社会保障和促进着个体和谐,使个体和谐能持久地得到进一步发展。反过来,个体和谐奠定了整个社会的和谐基础,为全面和谐社会走向更高形态铺平了道路。这正如马克思所言, “各个人的自由发展为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 个体和谐成为人全面发展的最本质内容,也是人类追求的终极目标。但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个体的全面发展受到资本主义异化关系的疏离和制约。 “人不是以自己是自己力量和自身丰富性的积极承担者来体验自己,而是自己是依赖于自己之外的力量这样一种无力的物,他把生活的实质投射到这个物上。 ” 也就是,在资本主义异化条件下,人不能以自己的力量确证自己的本质,人无法以自身的丰富性来体验自己,而是依靠外在于自己的那个“物”,并把自己的生活也投射到这个“物”身上。人自己和自己的本质发生了严重的分离,并为外化于自己的本质力量所控制和奴役,造成这种情况的只能是资本主义社会制度。那么,要想使个体获得全面发展,最终实现全面和谐社会,就得彻底扬弃资本主义的经济关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哲学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