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学中的人学思想

上传人:l****6 文档编号:39330820 上传时间:2018-05-1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易学中的人学思想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易学中的人学思想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易学中的人学思想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易学中的人学思想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易学中的人学思想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易学中的人学思想》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易学中的人学思想(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易学中的人学思想摘要:易学是“范围天地“、“曲成万物“,利用自然现象以求人事、关心人之学。但不无遗憾的是从来无人把“易学“作为人学来研究。本文认为易学即人学。人学是关心人,研究人的学问,易学从人的生命意义、生命价值的基础上探索人在自然界的形成、演化以及人性的内容等。在解释易经的系统中,阐述了人其所以为人的内容,从天地设位、大化流流行、三材之道、性命之理、裁成辅相、弥纶天地、情见乎辞、继之者善、自强不息、人文化成等十个方面,构建了一个古老的人学系统。关键词:易学人学生命道德构建 易学即人学。易学是研究周易流传和演化的学问,是通过周易占筮体列、卦爻象的变化以及卦爻辞的解释而展开的,它有自己的概念

2、、术语、范畴等,形成了一套特定的体系,构建了易学的概念系统。这套概念系统本身就是一种人学体系,或者说包括了丰富的人学思想,本文正是从这些内容中论述它的人学思想。易学发展到今天, 易与各门学科相关,不知为什么反而与人学没有关系。人学,作为一个专门的学术名称,已经流行了几十年,人对自己的研究则是古已有之。人学无论是怎样难于确立,它总是对人的把握、关心,突出人的价值,是解放人的学问。 易经又被称之为中国古代群经之首,在逻辑上应包括了人学内容。但值到今天,无论是思想史、哲学史还是专门的易学著作、论文,都不去研究易学中的人学思想,也不从这里起始,即是人学自身也不去研究易学中的人学内容。易学是古老的人学。

3、何说易学是人学:其一周易本义是揲蓍求卦,利用爻象和卦爻辞去占断人的吉凶,即关心人自己。按朱熹所说, 周易本义?quot;画卦以示“,“示“就是人的问题;其二,易学所显示的神妙莫测的形式,高度凝结的智慧,其基础与内涵就是人这一2最为复杂的内容的构建,脱离人易学不仅不可解,而且易学就没有存在的必要;其三,在易的经文与易传十篇不同的文字中?quot;人“字大约出现了 182 次,只有“人“字出现的频率最高,虽说“人“字出现的频率之高,并不能就此断定易学是人学,但“人“字出现的频率之高多少透视这一神秘体系的人学信息;其四,如果说构成八卦的元件符号是“-“:“-“,这两个符号也就是人自身的存在。易学虽是

4、“究天人之际“的,最终只能是关心人,研究人。 周易作为占卜之书,本来没有如此深奥复杂,深奥复杂一般人无法操作,也接受不了,我们的祖先在那个时代不可能有这样的智慧,乃至今天一般人还无法理解。周易的深奥复杂只在于它是人的问题,研究的内容就是人自己并且自己能够感受到,但后来的解说脱离了人学的基本内容,使它哲学化、道德化、神秘化,如果我们再将它回复到人学上来,以人为基础,易学不仅就是人学,它的内容也就实在朴实了。 1天地设位。 易经本无天人关系命题,但在卦辞、爻辞中已拿自然现象求问人事问题,就已蕴含了自然与人融为一体的观念,即自然现象拟人化。在解易的作者群中,“天“与“人“的生命现象相联, 系辞上说:

5、“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有了“易“在其中“才有“天地,这“易“是什么?易有所谓三义(变易、简易、不易)之说,易传的作者们认为,“易“最根本的本义生命意义。人所处的这个世界,没有“生命“的出现就是“死“的,有了生命意义才有乾坤,即天地。在卦象的“三材“之中,没有“易“就没有乾坤之分,这里的“易“显然就是指“人“。 系辞上说“乾坤毁,则无以见易;易不可见,则乾坤或几乎息矣。“易不见“即没有“易“,也就没有乾坤(“息矣“)。每卦象由于“易立乎其中“才有天地之分,也就是说有了人才有天地之分。“易“也就是指生命意义。 易传称之为“生生之谓易“。“天地之大德日生“(系辞上

6、)。生出什么?生出生命,简称之“生生之谓?quot;。“德“3者得也,亦或“得“到了生命。生命来自于“天“,生成于“地“。这就是乾卦彖传所说:“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坤卦彖传说:“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的内在含义。这“生“来自哪里,“男女构精,万物化生。“易学对“构精“作了生动的描述。 系辞说:“夫乾,其静也专,其动也直,是非曲直以大生焉。夫坤,其静也翕,其动也辟,是以广生焉。“这是构精的行状,也是“人“是天道所生的基础与前提。2大化流行。有了生命意义才有天地之分,天地又是生命赖以存在的基础,易学的作者们认为,人所处的一切都具有生命意义,正是有生命意义才有发展、演化、发展、演化

7、是由生命意义所引起,只有生命才是真正活的东西。人的生命也是生命中的一种,在易学的系统中,首先将乾坤二卦视为父母卦。“乾,天也,故称乎父;坤,地也,故称乎母“。这里的父与母,真正的本义当然不是指自然是大父母,而是在生殖的意义上才是父母,即生命意义的泛化。人间的父母生出子子孙孙,人来自于自然,现实中的人是这样,自然也亦如此。“云行雨施,品物流行“。自然是由于有了生命才以发展、演化,人是其中的一个种类,人类是这样,天、地也是这样。正是因为天、地、人都是这样,拿自然现象求问人事问题才有意义。我们的祖先才会相信揲蓍求卦、利用爻象、卦爻辞占断吉凶才是真实的。丰卦彖传说:“日中则昃,月盈则食,天地盈虚,与时

8、消息,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况于人“,“况于鬼神“说明人与鬼神都是一样的。易学的作者们为什么都认为,天、地、人是生命化了,或者都视为了活的存在。这并不是他们别出心裁,无中生有,这是由远古思想遗承与易经本义决定了,解易者们必然如此。首先是有灵论。人类祖先认为万物都有灵、都有神的存在,即所谓的泛灵论、泛神主义。泛灵论、泛神主义实际上是把一切都视为有生命的存在,活的东西,“原始人在其观念中,把灵魂和精灵最初明确地理解为一切产生的原因?quot;1灵魂和精灵本是人的存在,原始人则认为万4物都是这样,而且是“生生“之源,于是万物也就是活的。其次是生殖崇拜。在远古时代生殖崇拜确实是种普遍现象。 周易的

9、阳爻-阴爻是构成八卦的两种“元件“符号,八卦同阳爻“-“和阴爻“-“构成。近代有学者认为,“-、-“是男根女阴,“-“表示男性的性器官,“-“表示女性的性器官。这的确不是无稽之谈,是“近取诸身“而来,正是这两种深层次原始观念的支配,既构成了周易的整体框架与深层次的内容,解易者们自己也存在这种观念并深深地悟出易的秘密与信息,在大化流行之中,最后得出的结论是人与万物同源。 3三才之道,人为天之始,地之生,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的生命来源于自然。在生命意义上,易学认为人与自然不仅有着内在地联系,而且天、地也是人化的存在。自然有了生命的意义才有了发展、演化,而人又不同于自然的存在,与天地不同。易学中的易

10、传先把天、地、人并立起来,视为三材。然而在三材之中,人是非常重要的,“三材“之中的任何一个方面都离不开人。 系辞下说:“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材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材之道也“。这里虽是指卦象卦位,即每一卦都有六爻,每两爻组成一“材“,共有三材。但这每一材都离不开人,人居中央。不是天、地之“材“能脱离人的存在,而是离不开人这“材“,人之道与天、地之材是统一的。那么“三材之道“的内容是阴与阳、柔与刚、仁与义。 说卦传说:“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日阴与阳,立地之道日柔与刚,立人之道日仁与义,兼三材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在这“三材“

11、的内容中,人之道与“阴与阳“、“柔与刚“相联在六爻之中,中间两爻代表人之“道“,上联天,下联地。天、地、人在六爻中统一,而人则居中心地位,这里又开始把人与物区别开来,暗示了人有突出的价值。 4性命之理。易学的作者们在说卦传中说:“穷理尽性,以至于命。昔者对人之5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这里的“穷理尽性“,主要是说周易揲蓍的步骤与人的天命人性相契合,是如何顺应了天命人性。那么“性命之理“的内容是什么?“人之道日仁与义“,只有人才有仁与义,这就是“性命之理“的内容。人的仁义是与“阴与阳“、“柔与刚“联系在一起,仁与义也就是人的生命意义的内容。 易传的作者们认为,生命是一个生化系统,是发展、演化的

12、,仁义也就是从生化系统中发展而来,这是“顺性命之理“的基础。这“顺性命之?quot;意味着有道德目的性,向着一定的方向发展,即从物到人到仁义,最终便展示出一个“进化“的图式。 序卦传说:“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有礼义有所错。“易学把易解释为宇宙生化系统,人类在这个生化系统的变化过程中得以形成,这是“顺性命之理“而形成“性命之理“的内容,所以“性命之理“是易学中人学思想的一个起点,它包括了三层意义:一是生命化,二是道德化,三是进化。易学中把天地自然看成是生命的存在,这是拟人化的,人的生命又来源于天地自

13、然;人成为人还在于人有了仁义,只有人才有仁义,没有仁义就没有“性命之理“;有了生命便有了合道德目的性的进化,构成了人类进化的一幅自然历史画图。这三个层次既是人性的内容,也是人的存在。 5裁成辅相。易学在解释易中,认为天地人既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在顺性命之理的过程中,使自己从天地自然中进化出来,进化也是顺性命之理的实现过程。在进化之中,人必然有同于自然物的存在,在进化中人形成了特有的内在的潜能,人能提高自己的品德和智力,即易传所说的“天地设位,圣人成能“。能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在“顺天“、“应天“中安排人事生活。革卦,彖传日:“天地革而四时万,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之时,大矣哉!“这是

14、说人的行为,既要顺天道,又要尽人事,掌握好时期就能取得成功,就能安排自己的人事生活。泰卦象6日:“天地交,泰。后以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人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可以对自然物加以改造、调整(裁成),从而使其符合人的需要。在乾文言中有:“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这晨不仅是人与“天地合其德“,而且还有控制利用自然规律,即裁成辅相之意。王夫之对此作了总结,他说?quot;自然者天地,主持者人,人者天地之心“1人是自然界的主人,能行裁成辅相之道,能利用自然创造物质文明,即时能安排自己的生活。在易学中,人的这种潜

15、能是内在于人的存在,是人自己所具有的,乾卦彖说:“乾道变化,各正性命。“文言说:“利贞者,性情也。“这是指人先在地具有这种改造世界的内在潜能,即“资质也“。 6弥纶天地。易学中认为易能“弥纶天地“,而其内在的本义则在于说人能认识天地。人有一种认识能力,有一种理性精神。 系辞上说:“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quot;“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人能够认识“天地之道“。而且在古人的心目中,鬼神是最为神秘的,人也能认识它。 系辞上说:“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几也。“人在天地自然中,能够“开物成务,冒天之道。“易学认为,这是因为人能从生命活动

16、中体会到人与自然的内存关系。“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人按客观存在去认识对象,也按自身的存在来构造天地自然。“近取诸身“即人按自身的存在结构来构建自己的对象,所以天地自然之所以如此存在着,能够在易经的结构图式中找到它存在的道理。世界其所以是这样的存在,是因为我们在这里,也就是上面的“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 易传认为,包牺氏在认识天地自然中,是“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即把天地自然的实际存在构建成一个宇宙结构模式,这个7符号化的结构模式是,“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而且这个无所不包的符号结构模式又是“天地准则“,是人自己的存在(“诸身“)。所以人也就必然能认识天地自然,人有“弥纶天地“的认识世界的内在潜能。 7情见乎辞。人非草木,熟能无情。人成为人必然有“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哲学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