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自由实现途径的哲学阐释

上传人:l****6 文档编号:39325323 上传时间:2018-05-1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自由实现途径的哲学阐释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对自由实现途径的哲学阐释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对自由实现途径的哲学阐释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对自由实现途径的哲学阐释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对自由实现途径的哲学阐释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对自由实现途径的哲学阐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自由实现途径的哲学阐释(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对自由实现途径的哲学阐释摘要 马克思主义高扬人的主体性原则,认为自由是人的类特征。而自由主要是在创造性实践中实 现。在创造性实践中,人才能更好地成为自然界的主人、社会的主人、自己的主人,从而实 现自由全面的发展。 关键词 自由,劳动实践,创造性实践 人认识必然是为了利用和驾驭必然,化“自在之物”为“为我之物”,实现自身的需要和发 展。人作为主体所要求的主客观的统一,并非主观消极迎合客观的那种统一,而是能够达到 满足主体的欲望和要求的那种主观客观的积极的统一。这种统一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实现。所 以,注重实践是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一个鲜明特点,实践是人类获得自由的基础、源泉、动 力和检验自由真实性的

2、试金石。实践活动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起点,是人类改造世 界的过程,也是人类争取自由的过程。任何自由都是通过社会实践取得,又在社会实践 中发展的。离开了实践谈自由,只能是一种主观臆想。而我们所理解的实践不仅仅是重复性 实践,而更注重的是创造性实践,即创新。创新是实践的精华所在,创新给实践赋予崭新的 意义。创新使实践的本质从大量日常的、重复的、简单的实践中提升出来,体现了实践的自 觉能动性特征。只有通过创造性实践活动,人类才能更好地认识和驾驭外部自然界,不断扩 大生存范围,扩展人类生存的自由度,实现人类的自由本性,即实现人类社会从必然王国向 自由王国的飞跃。 一、自由是人的类特征 马克思主义

3、高扬人的主体性原则,指出主体有自由,客体没有自由;人有自由,2物没有自由 。马克思指出:“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改造无机界,人证明自己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 动物的产品直接属于它的肉体,而人则自由地面对自己的产品。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 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处处都把 内在的尺度运用于对象;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 ”马克思主义认为,探讨自 由问题,首先必须以社会主体人为视角,从主体和客体的相互关系,即人与自然、人与 社会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加以辩证考察。也就是要探索作为自由主体的人在 大自然面前和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有多大的作为,在客观的历

4、史必然性面前有多大活动余地 的问题。再明确点说,就是要研究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创造力和自主性这一核 心问题。马克思主义一贯主张,自由问题是伴随人类的出现而产生的,自由是属人的东西, 只有具有主体意识并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才是自由的真正主体。马克思主义断言自由的主体 是现实的人,处于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具有社会历史性的人,从事改造世界活动的创造性 实践的人,也就在自由主体问题上同一切唯心主义自由观、旧唯物主义自由观划清了是非界 限。所以,自由是人的本质的体现,人通过实践活动所创造的自由是人所特有的,是人同自 然界中其他存在物的区别所在。 马克思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人的类

5、的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 。 ”为什么说自由的活动是人类的特征呢?因为人与动物不同,动物与它的生命 活动直接同一,它没有理性意识,不能把自己与自己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人则把自己的生 命活动本质变成自己的意志和意志的对象。人的理性意识不单单把客观世界当作认识对象, 而且把人与客观世界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和整个世界都作为自己的认识对象, 并进而能够进行改造客观对象的3实践活动。这样一来,人就不像动物那样被动地受客观环 境的奴役和摆布,人就能够作为能动的认识主体和实践主体,使自然界表现为人按着美的规 律可塑造的创造物。人作为实践活动的主体,只有积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不断地利用已

6、有条件同各种必然性的束缚抗争,不断地超越或摆脱其历史形成的各种限制性,立足现实, 认识必然,恰当地解决人类生活的各种现实矛盾,方可显示和实现人的自由。正是由于这个 缘故,人的活动才是自由的活动,自由才成为人的类的特征。 二、自由必须在劳动实践中实现 马克思主义确认自由的主体是现实的、实践着的人和人类,指明了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的 类特性”,从而正确地回答了自由与人的关系。但是,这仅仅是马克思主义自由观问题的一 个方面,更为重要的问题则是人怎样才能实现自由? 毛泽东指出:“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因此,马克思主义 认为自由的本质所在,就是在改造客观现实世界,客观的、能动的实践活动

7、基础上的人的自 由。自由是主体通过劳动自我实现的过程。实践活动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起点,是 人类改造世界的过程,也是人类争取自由的过程。任何自由都是通过社会实践取得的,又是 在社会实践中发展的。离开了实践谈自由,只能是一种主观臆想。只有通过生产斗争、科学 实验、人际关系的协调、不合理社会制度与社会关系的变革、阶级社会的阶级斗争以及思想 文化领域的各种斗争,人类才能获得真正属于自己的各种自由。 马克思指出,劳动就是自由实现自身的活动。人在与现实的客观自然界发生交往时,把自己 的欲望注入自然界,并通过实践活动实现自己的自由欲望,把客观世界的事物加工、改造为 可以享用和消化的对象。只有在人和自

8、然界,即主体和4客体达到高度的统一与和谐时,人能 够有计划地使自然界为一定的目的服务时,自由才能更好地实现。马克思说:“劳动的尺度 本身在这里是由外面提供的,是由必须达到的目的和为达到这个目的而必须由劳动来克服的 那 些障碍提供的。但是克服这种障碍本身,就是自由的实现,而且进一步说,外在目的失掉了 单纯外在必然性的外观,被看作个人自己自我提出的目的,因而被看作自我实现,主体的物 化,也就是实现的自由而这种自由见之于活动恰恰就是劳动”。可见,自由必须在 劳动实践中实现。恩格斯的观点同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阐释的向自由王国飞跃的思想,具 有同工异曲之妙。恩格斯强调指出:“生产劳动给每一人提供全面发展和表

9、现自己 全部的即体力和脑力的能力机会,这样生产劳动,不再是奴役人的手段,而成了解放人的手 段,因此,生产劳动就从一种负担变成一种快乐。 ”恩格斯在字里行间重申了马克思自 由概念的人本内涵的基本方面,即作为人类潜能的最终实现的自由观点,这里提出的恰恰是 哲学人本主义的问题。 与动物的“生产”不同,人在生产中能把主体尺度与客体尺度结合起来,实现合规律性与合 目的性统一。马克思说:“动物的产品直接属于它的肉体,而人则自由地面对自己的产品。 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 生产,并且懂得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于对象;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 ”

10、这说明人的劳动实践所具有的普遍性、超越性、自由性和两种尺度的统一,是人的实践创造 性的重要体现。恩格斯也指出:“动物仅仅利用外部自然界,简单地通过自身的存在在自然 界中 引起改变;而人则通过他所做出的改变来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来支配自然界。这便 是人和其它动物的最终的本质的差别,而造成这一差别又是劳动。 ”这说明人不是消极 地动物式地适应自然界的既有条件,不是仅仅获取自然界提供的现成的物品,5而是主体能动 地改造世界,创造新的对象世界,创造性地从事活动,使我们周围世界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 变化,到处是劳动的双手加工制作的东西。所以说,人不但按照客体尺度进行生产,而且会 按照主体的尺度进行生

11、产和创造,这正是人的实践活动与动物的本能活动的根本区别,创造 性实践活动是人类的本质,是人类的存在方式。 三、创造性实践是实现自由的必然途径 自由在劳动实践中实现,特别是在创造性实践中实现。马克思在讲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时,他 虽然以“承认自然界的优先地位”作为前提,但哲学研究的重点却是由人的感性活动所创造 的感性世界。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人已经从对自然界的直接依赖关系中分化和独立出来。 由于人类实践活动的作用,外部自然界在越来越大的范围内转化为属人世界,人类实际上已 经生活在他自己所创造的世界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变为间接的,而人与属人世界的关系成 为了直接的。所以说,人的生活虽然必须以自然界的存

12、在为前提,必须依赖自然界,但人是 通过对自然界的现实改造来实现对自然界的依赖的。只有通过人对自然界的物质生产活动, 自然界才表现为它的作品和它的现实。这也就是说,人是自然界的最高产物,在人身上集中 了自然界的精华,而且人还能通过创造性活动把自然界变成自己的“无机身体”,不断扩大 自己的生存空间,在此意义上,人是一种“世界性的存在”。只有通过创造性实践活动,人 同现实的世界发生现实的交往和实际的交互作用,才能不断地开拓创造属于人的感性对象世 界。正是通过创造性实践活动,人类才能不断认识和驾驭外部自然界,不断扩大生存范围, 扩展人类生存的自由度,实现人类的自由本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目标就在于使

13、人获得 自由,成为自由人。6即成为社会的主人,从而也成为自然界的主人、自己本身的主人。人要 想真正成为自由的人,以改造客观世界为基础的创造性实践活动是其必要途径。 首先,创造性实践活动使人成为自然界的主人。实践是人的本质力量的直观和确证 。人通过 生产劳动改变了物质存在形式,实现了自己的预期目的,从而把自然生存条件置于自己的控 制之下,成为自然界的主人。马克思说:“在我个人的活动中,我直接证实和实现了我的真 正的本质,即我的人的本质,我的社会本质。 ”其一,实践的动机中包含着人要突破和 超越自然界的限制,实现自由。人从自己的需要出发,支配和利用外物,使物按照人的意愿 存在和发展变化。其二,创造

14、性实践的过程及其产物使人的本质力量以直观的方式 呈现出来了。马克思说:“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中,人才真正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劳 动的对象是人的类生活的对象化:人不仅像在意识中那样在精神上使自己二重化,而且能动 地、现实地使自己二重化,从而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 ”所以说,人在进行改 造客观世界的创造活动的同时,实现着自己的生存,创造着自己的自由。 其次,创造性实践活动使人成为社会的主人。社会关系“不是什么外部的东西它们是 个人自主活动的条件,而且是由这种自主活动创造出来的。 ”人是一切社会关系 的总和,受社会关系的制约,但人是能动的主体,人可以通过劳动实践活动创造新的社会关 系,使人成为社会

15、的主人。创造性实践是社会发展的现实动力。社会关系和社会设施等并不 是在人之外的彼岸的东西,它们是人所创造的,而且是为人的生存和发展服务的,人是社会 的主人。 马克思把人类社会概括为三个基本形态:“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 的社会形态”, “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态, “建立在个人全面发 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7的个性自由,是第三阶段。 ” B11 在“最初的社会形态”中,生产力的落后和人的生产、生活范围的狭小,使 得人们被束缚于宗法血缘关系和封建等级关系,并为自身的肉体需要所强制,形成了严重的 人身依附关系。在这一阶段,

16、“无论是个人还是社会,都不能想象会有自由而充分的发展” 。 B12 社会发展到“第二形态”,即资本主义阶段,商品经济发展了人的独立性 ,消解了“人的依赖 性”,人已经从自然界的直接依赖关系中分化和独立出来,实际上生活在自己所创造的属人 世界中。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所讲的,资产阶级“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 己创造出一个世界”,并且“第一次证明了,人的活动能够取得什么样的成就”。但是,在 资本主义社会, “人的内在本质的充分发挥”,却“表现为全面的异化”。马克思所讲的“ 第三阶段”,就是共产主义社会。 “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 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个性自由, ”B13 是在对资本主义的全面异化进行扬 弃的基础上实现的。只有在共产主义这种“真正的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 能的手段,劳动才能向自主活动转化。未来的共产主义“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 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 ”B14 由此可见,自由有实然和应然 之分(也就是现实存在的状态和未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哲学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