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合学”辨正——与张立文先生商榷

上传人:l****6 文档编号:39325007 上传时间:2018-05-14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和合学”辨正——与张立文先生商榷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和合学”辨正——与张立文先生商榷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和合学”辨正——与张立文先生商榷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和合学”辨正——与张立文先生商榷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和合学”辨正——与张立文先生商榷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和合学”辨正——与张立文先生商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和合学”辨正——与张立文先生商榷(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和合学”辨正与张立文先生商榷内容提要:为当代国内著名学者张立文先生所明确提出的所谓“和合学”理论,时至今日已差不多有近 20 年的时间了。其影响所及,非限九家、更在政界,甚至还流播到了异域。在此期间,对此提法,有人赞颂、有人称许、有人摇头,但更多的人却选择了沉默。而在本文看来,这一理论非但没有什么新意可言,而且更有主观臆断、误解经典之嫌。究其实,则恐怕它也要同当下其他不少的学说理论一样,从根本上说,是既无根又无解的;甚至可以说,根本就是一个伪问题或假问题。关键词:和合 合和 和 合 道 德为当代国内著名学者张立文先生所明确提出的所谓“和合学”理论,时至今日,已差不多快有近 20 年的时间了

2、。其影响所及,非限九家、更在政界,甚至还流播到了异域。在此期间,对这一提法,有人赞颂、有人称许、有人摇头,然而更多的人却莫名其妙地选择了沉默这一点大概是不难理解的因为有关于中国传统文化,毕竟国内学术界已有很长时间提不出什么比这更“新”也更具“首创性”的问题来了。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张先生的这套理论可以说是独树一帜、领异标新,其价值与意义当不容抹煞。但问题却是,这一理论又似乎并没有那么“新”,例如,有人即曾指出,其实,钱穆先生等早就将“和合”作为中华人文精神的重要特征而相应地作过论述1。而且,非仅如此,甚至还可以说,这一思想本来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题中应有之义;而张先生本人,则不过只是在将自己完全排

3、除于为其所批判过的所谓“创造转化论”和“综合创新论”外,同时又在继续重复着自己的“创造转化”和“综合创新”而已。因此仅就其中所谓“新意”而论,似乎是根本谈不上的。而且其所谓“创造转化”和“综合创新”,更有主观臆断、误解经典之嫌。究其实,则恐怕它2也同当下其他不少“新而短命”的学说理论一样,从根本上说,是既无根而又无解的;甚至还可以说,它根本就是一个伪问题或假问题。然而它毕竟存在已有时日,毕竟时至今日依然存在着。为此,笔者曾思考过五年,也曾痛苦和徘徊过五年:到底是说还是不说说则无疑于冒犯权威,甚至还可能要触犯众怒,因而不免于诚惶诚恐;而不说,终究又意难平焉。但思来想去,最终还是决意要以此文向自己

4、仰慕已久的张先生作些请教;当然,也希望自己还能以此而同时就教于国内、外的其他诸位专家学者。一、大矣哉,所谓“和合学”不管前人曾说过些什么,也不管今人又是怎么说,在本文看来,所谓“和合学”,总是要明确划归到张先生个人的名义之下的;同时,一部长达近 80 万字的研究专著和合学概论21 世纪文化战略的构想,无疑更为张先生奠定了此方面无可动摇的学术地位,并标著着其所谓“和合学”理论体系的最终确立这应当说是近年来国内学术界的一个重要现象和一个人所共知的不争之事实。在张先生看来,21 世纪的人类必将面临着这样“五大冲突”,即人与自然的冲突、人与社会的冲突、人与人的冲突、人的心灵冲突以及文明之间的冲突这一想

5、法,倒极易让人联想到当代美国未来学家、哈佛大学教授塞缪尔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其实,不然而其最大的区别胥在于,在后者看来,这种不同文明间的冲突最终是无法调和的。于是乎,前途一片黯淡,让人失望悲观甚至于丧失信心;而在前者看来,尽管如此,尽管人类世界可能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矛盾和冲突,但这一切又似乎并不构成什么问题,而且完全可以通过为自己所开列出的一种叫做“和合学原理”的药方,从中加以彻底的解决。并且认为,这一所谓的“和合3人文精神”,可以说是当今世界最根本的一条有效化解其所谓“五大冲突”之道;而其所谓“和合学原理”,同时还内涵和包蕴着如下五个重要组成部分:一是所谓“和生原理”:这是“天地之大德曰

6、生”之精神的体现;二是所谓“和处原理”:这是“和而不同”之精神的体现;三是所谓“和立原理”:这是“己欲立而立人”之立己立人精神的体现;四是所谓“和达原理”:这是“己欲达而达人”之己达达人精神的体现;五是所谓“和爱原理”:这是“泛爱众”之精神的体现。那么这个“原理”,在当今现实世界,又该如何能够具体加以操作和付诸实施呢?为此,张先生又明确罗列了如下八个几乎无所不包的层面:一是“形上和合”,二是“道德和合”,三是“人文和合”,四是“工具和合”,五是“经济和合”,六是“艺术和合”,七是“社会和合”,八是“目标和合”。并且指出, “和合学”乃是现代文化方式的选择,在有效化解当前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

7、人以及身与心的矛盾冲突中,具有无限 魅力和生命力2。这一理论构想,一时间曾在学、政两界均引起了诸多有识之士的强烈反响和共鸣。譬如程思远、邢贲思、张岱年等当今国内知名人士便为此而纷纷发表文章、出版专著,明确倡导要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科学理解和大力弘扬“中华和合文化”,全面实施“中华和合文化弘扬工程”并藉以推动祖国和平统一与国际和平的伟大事业3;甚至今天,众多有志之士为此还成立了“中华和合学学会”、 “中华和合文化弘扬工程组委会”这样两个专门性的组织、研究机构。既如此,则大矣哉!所谓“和合4学”,其将有功于今世乎?其将有功于后世乎?或者,其将有功于 21 世纪的整个人类乎?对此,细心的人们不禁

8、要问:究竟什么叫“和合学”?而且又什么叫做“和合”?真的有这样一种理论吗?如果说有,那么它的根基,到底又何在呢?二、究竟什么叫“和合”应当指出,这一想法总的来说是好的,但也并不意味着便没有什么商榷之处在本文看来,从根本上说,它至少应当说是一个既无根又无解的理想化的哲学命题,而且其中更存在着思想理据上传统文化的严重缺席;当然,遑论其所谓“和合学”了这是因为,据本文考察,在浩如烟海的历史典籍中、在古代汉语的传统视阈里, “和”、 “合”二字连用,或“合”、 “和”二者并举,似乎并不多见;而且即使其中存在着这样的语词,但亦似乎并没有张先生之所表达之意。粗略统计,所谓“和合”者,在经、子、史、集中,凡

9、 228 篇、322 见;而且其中可见之于经部者,仅 1 篇 1 处,即韩诗外传卷三之所谓“阴阳和合”:太平之时,民行役者不踰时,男女不失时以偶,孝子不失时以养。外无旷夫,内无怨女;上无不慈之父,下无不孝之子。父子相成,夫妇相保;天下和平,国家安宁。人事备乎下,天道应乎上。故天不变经,地不易形;日月昭明,列宿有常;天施地化,阴阳和合;动以雷电、润以风雨、节以山川,均其寒暑,万民育生,各得其所,而制国用。故国有所安、地有所主,圣人刳木为舟、剡木为橶,以通四方之物,使泽人足乎水、山人足乎鱼,余衍之财有所流。故丰膏不独乐、硗确不独苦,虽遭凶年饥岁、禹汤之水旱而民无冻饿之色。故生不乏用、死不转尸,夫是

10、之谓乐。诗曰:“於铄王师,遵养时晦。 ”5而其中“阴阳和合”之所谓“阴阳”,乃是接着上文之所谓“天施地化”一句讲的,不过是泛指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它可以说是阴与阳,也可以说是柔与刚;当然,还可以是说仁与义,正如说卦之所谓“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此外,揆之于史,它似乎更可以说是天地、乾坤、君臣、父母、夫妇、男女、神明、阴阳、刚柔、冷热、燥湿、盈缺、内外、上下、远近、高低、强弱等等等等,诸如此类的两两既相对而又相反的煌煌宇宙间所有一切,万事万物。此外,在史籍中,我们还注意到,除有“阴阳和合”外,还有所谓“天地和合”、 “上下和

11、合”、 “夫妇和合”、 “远近和合”等等等等,诸如此类,屡见不鲜,不胜枚举。而“阴阳”无疑又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理念,它完全可以指代其他所有两两对举、正相反对的东西。于是乎,这里便出现了两个问题:一是能够谈到“和合”者必须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最基本方面,而且此二者同时又必须是既相对而又相反的;二是所谓“和合”者,到底是什么意思?其关结点究竟在于“和”还是“合”?仅就前一个问题而言,它似乎本来就是为原始儒学所固有的一个最一般性常识。众所周知,为孔子所开创的儒学总是以“两”、 “二”为其基本标识的,诸如亲与尊、仁与义、文与质、忠与恕、礼与乐、忠与孝、多与少、诚与欺、善与恶、内与外以及显与微等等,而且

12、这一对对思想理念,究其实,又无不涉及上下、左右、前后或内外;换言之,单一的德目在孔、孟等原始儒家那里是根本不存在的,而且亦将无从取义。因此孔子总是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4;而孟子则亦总是说“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5。也许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唐代学者李观才作如是说:“二为儒之臂”6,无“二”便无“儒”。并且在他看来,道家与儒家又6是一致的老、孔二子间的思想是既相区别又相联系的,而且其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于本末然”, “老氏标本”,以道、德为出发点;而“孔氏回末”,以仁、义、礼为落脚点。而其最大的联系则在于:“空清泊中”、 “自中而息”, “(内)存于中而外施于训”;

13、但从总体上说,若用司马迁的话讲,它们同时却又“皆原于道德之意”7,在根本上又是统一在一起的。否则, “若忘源而决派,薙茎而掩其本树,难矣。 ”8 此外,众所周知,中国的哲学“开端于春秋末年的孔子和老子”9。而以孔子和老子为开端的中国哲学虽无形式上的系统而表现为道、德、仁、义、礼这样一些个具体的思想理念,但在实质上,它们同时却又有着十分系统的内容,正如张岱年先生所指出的, “冯芝生先生谓中国哲学虽无形式上的系统而有实质上的系统,实为不刊之至论。 ”10而这一所谓“实质上的系统”,大概就在于上述诸多一个事物中的两两对立、相反相成的一对对理念之中、之上或之外。换言之,不同事物之间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

14、,若其并非既相对立又相反对或者未构成这一事物的“两端”或“二端”的话,则是无法“和合”的。此方面,美国著名学者斯坦利罗森(Stanley Rosen)曾说过, “二元论是所有人的王”11也许这句话最能界定“和合”的基本底线;换言之,只有首先建立在所谓“二元”之上,才可能达致古已有之之所谓“和合”。也许正是在这一根本视点上,亨氏才得出了上述令人沮丧的结论。试问:在当今不同文明之间以及在当下其他无不充斥着多元、多义的不同事物之间,难道真的可以指望实现所谓“和合”吗?这无疑首先便是一个莫大的疑问。再就后一个问题而论,所谓“和合”者,到底是什么意思?其关结点究竟在于“和”还是“合”?或者说,在此二者之

15、间,又哪一个更本质、更核心而且也更重要些呢?这也应当说是当下所有持“和合论”者首先必须予以深入省察的一个关键性问题。7在本文看来,史籍中之所谓“和合”,无疑乃是一个十分典型的偏正词组;其中,前者为正而后者为偏。也就是说,这个词的本质与核心端在于“和”而不是“合”。 “合”固然重要,但它不过只是由“和”而带来的一个必然结果;换言之,只有首先做到“和”、首先做到和睦与和谐,才有可能会相应地带来“合”,亦即合作与协作。因此在这个意义上,此二者的位置似乎还可以互换而成“合和”,并藉此体现也只有通过合作、协作,才能最终达致和睦、和谐之意。在此,我们注意到,在经、史、子、集之中,所谓“合和”者,更是俯拾即

16、是,史不绝书。据粗略统计,就有达 122 篇、185处之多。诸如所谓“阴阳合和”、 “天人合和”、 “海内合和”以及所谓“合和朝廷”、 “合和万国”、 “合和万物”“合和四海”、 “合和父子君臣”等等而且其中无论是所谓“和合”还是所谓“合和”,似乎并没有张先生之所表述之意。此外, 庄子集解中则更有云:“贾子道术篇刚柔得适谓之和,所诂是矣。然犹有深义焉。所谓和者,天地阴阳二气相合而无偏胜之谓也。 ”12由此亦可见,其中之所谓“和合”或“和”者,具体在中国古人看来,从总体上说,它更似一种为其所共同企盼达致的一种目的、结果和归宿,而非张先生之所谓手段、途径或方法。 三、 “和合”到底是前因还是后果探讨所谓“和合”或“和”、 “合”之最早出处固然重要,但更重要、也更必要的,却依然是全面澄清:究竟什么是“和合”?以及它到底是前因还是后果?据本文考察,所谓“和合”者,今天看来,最早当完整见诸管子之幼官和兵法二篇,而且此二者在文字表述上又是完全一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哲学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