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科学知识社会学的理论旨趣

上传人:l****6 文档编号:39324935 上传时间:2018-05-14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试论科学知识社会学的理论旨趣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试论科学知识社会学的理论旨趣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试论科学知识社会学的理论旨趣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试论科学知识社会学的理论旨趣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试论科学知识社会学的理论旨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试论科学知识社会学的理论旨趣(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试论科学知识社会学的理论旨趣论文关键词科学知识社会学 解构 建构 论文摘要科学知识社会学解构了知识的客观性与合理性,用信念取代知识,试图建构科学的“社会实在论”。本文分析科学知识社会学在解构与建构两个层次的理论结构,指出 SSK 的论述定位于知识的部分因果分析这一理论旨趣,而不预设自然世界与理性的概念,其无法获得对知识自洽的说明。 科学知识社会学又称为 SSK,是科学哲学在后现代的一种理论视角,其理论观点与科学哲学传统思维方式及理论旨趣谨然相异。科学知识社会学批判传统科学哲学倡导的理性、真理与客观性观念,提出非理性、社会影响、政治协商是知识产生与科学进步的核心原因。夏皮尔指出“我们们生活在一

2、个缺乏确定性的年代,我们不再相信科学知识的传统特征,这种特征是把科学进步描述为它的充分实在性。布鲁尔认为“所有科学知识无论是经验科学方面的知识,还是数学方面的知识都当作需要调查研究的材料来对待。柯林斯断言知识的生产是科学行动者之间偶然“谈判”的结果,并声称“自然世界在科学知识的建构中起着很小的作用或者根本不起作用。 ”拉图尔和伍尔加在试验室的生活中,运用人类学研究方法,在生物实验室中跟随科学家的研究实践,其主题在于指明科学事实是社会建构的,是各种利益集团间协商的产物。谢延娜在知识的制造中展示了科学家的研究材料不是自然的,而是建构的。SSK 源起于英国,后来扩展到美国及欧洲大陆,内部各流派其研究

3、方法,理论倾向和认识论倾向都不尽相同,研究的问题也有所不同,但综合其所有主张可以概括为三个主要观点:第一,反对把科学仅仅看成是理性活动这一传统的科学观;第二,强调科学问题的解决方案是弱势决定,削弱甚至完全否定经验世界在限定科学知识发展方面的重要性;第三,自然科学的实际认识内容只能2被看成是社会发展过程的结果,主要受社会因素影响。SSK 采用的论证策略及理论旨趣可归结为在解构和建构二个层面的证明:解构层面,SSK 解构了传统科学哲学认识论的理性说明模型,批判科学史及其科学发现的理性描述模式,否认自然世界在科学认识实践中的决定性作用;建构层面,SSK 建构起科学实践认识的社会因果说明模型,取消科学

4、与信仰之间径渭分明的界限,用社会因素取代自然世界决定科学认识的核心地位,认为科学知识必须作为一种社会产品来理解,科学探索过程直至其知识内核都是社会发展过程的结果。 传统的理性主义认识方法是 SSK 首当其冲必须征服的障碍。理性主义认为科学的历史由理性主宰,只有在理性解释不起作用的地方,非理性的心理学因素和社会因素才有存在的必要。拉卡托斯把科学史分为“内史”和“外史”,理性认识构成科学的内史,非理性认识构成科学的外史。拉卡托斯认为科学“内史是第一位的,外史是第二位的”。即或在知识社会学的创始人曼海姆看来, “社会因素”即是“理论之外的因素”,数学与自然科学的客观知识内容是社会学分析无法界人的领域

5、。在知识社会学的纲领性著作知识与社会意象中,布鲁尔批判了这种赋予理性优先地位的观念是受到源自弗拉格一帕拉图主义对客观性理解的影响,是一种目的论解释模型,以这种客观性概念为基础,弗拉格区分了理性的逻辑维度与心理维度。布鲁尔批判了拉图尔的客观性概念是理解科学与理性的一种非自然主义的神秘方法,在这种非对称理性思想中,社会被理解为非理性的根源,用来解释认识论的缺撼,这是极为不公正的,是一种误导的方法。一与目的论模型相对应的是因果关系模型, “它们是两种相对立的立场。“SSK 批判传统的理性主义认识方法,就是为了给知识社会学开辟出一块新天地。 客观性、真理与合理性是理性主义认识论中的核心概念.与理性主义

6、认识方法一脉3相承。客观性、合理性标准是语言可翻译可理解的标准,这是理性主义反驳 SSK主张的一个强有理的证据。在巴恩斯与布鲁尔合著的相对主义、理性主义和知识社会学中,SSK 解构了“使翻译成为可能的合理性的桥头堡”。解构的策略其一是否认存在标准的意义, “在词语的使用方面并不存在什么优先的理由(不存在什么简单的与知觉相关的情境),可以为研究者提供末被文化变量使之复杂化地标准的意义”, “所有概念和所有惯用语是等价的”其二是借用库恩的不可通约思想,承认“绝对理想的翻译是不存在的,存在的可能只是根据偶然的和局部的标准判断,对产用目的来说可接受的翻译。 ”但是,我们可以看到,SSK 的解构策略并不

7、能贯彻到底。虽然 SSK 否认“绝对理想的翻译”,但也不得不承认可理解的异族文化,也不得不承认“适当的和普遍认可的惯例”。SSK 用来否认翻译的合理性基础的一个例子就是卡拉姆人使用“yakt”的事例。卡拉姆人把我们称为鸟的许多实例称之为“yakt“,但在卡拉姆人看来,蝙蝠也属于“yakt,之类,而食火鸡则不包括在其中。SSK 证明,因为卡拉姆人的yakt不能完全被翻译为我们所说的鸟,如果存在客观标准,存在“合理性的桥头堡”,那么就应该存在跨文化意义上的鸟这样的词,正因为存在不同文化对正如鸟之类最显而易见的概念的不同理解,因此,理性主义者的客观性是要受到质疑的。但是不是我们就完全不能理解卡拉姆文

8、化了,当然不是这样。 “要了解yakt并不难,只要注意卡拉姆人所指的yakt是什么,最终就能像卡拉姆人一样辨别yakto”此处证明假设了前提 P(如果概念存在可理解的客观性基础,则在不同的文化中存在有相同外延的概念 A)。因为在不同的文化中不存在具有相同外延的概念 A,所以概念不存在可理解的客观性基础。但是值得指出的是,客观性与合理性并不能先验得确定概念的所指,而只是为理解概念的所指提供根据,是为理解卡拉姆人所指的“yakt是什么”中“什么”存在的根据,也是我们4得以判断我们确实知道了卡拉姆人所指的“yakt“是什么的根据。如果从这一点来理解,也许确实不存在“绝对理想的翻译”,但绝对存在“可理

9、解的翻译”,而不仅仅是“可接受的翻译”。 “对于学习者来说,没有必要假设存在一些共享的概念。 ”那么,我们如果理解异域文化呢?SSK 认为根据“概念的特性”,我们可以作出“相同性判断”,由此理解成为可能。但问题并没有解决,只是换了一种方式, “概念的特性”如何导致明确的含义?相同性判断怎么可能?相同性判断之所以相同的根据在哪里?彻底解构真理、合理性与客观性,漠视知识的客观经验基础,把自然世界逐出知识的认识论领域,这显然违背对科学知识的常规理解。 科学知识的经验基础仍是 SSK 无法逾越的问题。 “理论确实对经验作出反应,但是不是与它所说明的经验一起被人们给定的,也不仅仅受到这种经验的支持,要想

10、引导和支持这种知识成分,人们还需要除自然界之外的另一种能动力量。知识的力量成分是一种社会性成分,它是真理所不可或缺的一种组成部分,而不仅仅是一种关于错误的指导。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到,布鲁尔并不准备否定理论受到经验的支持这一事实,只是提出我们不应该忽视理论知识中除自然界之外的另一影响因素社会因素。但承认理论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并不能由此推导出这种社会性成分就是科学理论和真理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或说是真理主要的影响因素。拉卡托斯也承认完整的科学史应是内史与外史的结合,在理性说明的基础上,应由心理学和社会因素给予补充说明。波普尔也承认科学发现的逻辑中不能排除心理因素的影响。但如果布鲁尔要证明社会因

11、素是科学知识和真理的决定性因素,他必须进一步说明知识与真理的社会本性以及何种具体的社会原因影响与决定了哪一部分科学知识的核心内容。SSK 在解构层面模棱两可的论证,对建构层面的5合理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建构层面,SSK 从本体论上用信念取代了传统的知识概念。 “对于社会学家来说,人们认为什么是知识,什么就是知识,它是由人们满怀信心地坚持,并且以之作为生活支柱的那些信念组成的。当然,必须把知识与纯粹信念区别开来。我们通过用知识这个证词专门表示得到集体认可的信念,同时把个体与具有个体特征的的当作纯粹的信念来考虑,就可以做到这一点”。从一开始,SSK 就给出了“社会学家”对知识的理解,知识就是信念

12、,由人们满怀信心地坚持并且以之作为生活支柱的那些信念组成。如果知识只是纯粹的信念,是个体的一种心理活动,只具有心理学基础而不具有任何可理解的共识,这显然有驳于我们的常识。怎样在纯粹的信念与知识之间作出区分?SSK 又指出,知识是得到集体认可的信念,而任何具有个体特征的都只能当作纯粹信念,不成其为科学。由此一来,我们根本无法区分“知识”与“信仰”、 “理性”与“非理性”、 “理解”与“相信”、 “证据”与“认为”之间的分别。但是在这段话中我们还要注意到一点(也是关键的一点),在所有的定义与结论作出之前,有一个限定状语“对于社会学家来说”,这也就指出了知识社会学看问题的角度,讨论问题的层次只是“对

13、于社会学家来说”,也就是说从一开始,知识社会学就只准备讨论以信念为特征的社会因素对知识形成的影响。那么,我们并不把对“科学家”、 “传统的科学哲学家”、 “理性主义者”探求科学的客观性基础,认为科学是一种由证据给出证明的真理。显然,SSK 不但陷入本体论上的相对主义,而且从方法论上承诺了一种彻底的相对主义。SSK 的理论命题“我承认我对你的知识只是一种信念,但同样的你对我的知识也只是一种信念”,虽然这不具有任何建设性的含义,但符合于 SSK 倡导的对称性假设,同时也没有给他的理性主义对手留下逻辑的漏洞。 当然,科学作为一种社会实践行为,知识最终作为一种社会产品,完全排除社会因素的影响,这是一种

14、理想化,也是不现实的、但是不是因此就可以由6信念一统不论是自相驳斥的亦或是各说其是的理论呢?如果说 SSK 的最终目的只是反驳理性主义的一统天下,而不准备在推倒理性主义之后再建立由社会因果说明一统天下的权威,那么,此一目的显然已经达到。SSK 的最终目的,是用社会因素取代自然世界对科学知识的决定性影响,而把知识的经验基础退变成无需讨论的动物本能。 “个人与无语言的动物共同具有一些技巧。他们是我们的智能真实而重要的组成部分。那么这种技巧就是对客观事物的天然的直觉能力。SSK 并不准备讨论这种能力已经形成的经验印象与客观事物的关系,他们认为这些都是理所当然的。 “动物的航行能力的特性应当看作是对知

15、识社会学的一种批判这观点所表现出的不过是对知识这个词的解释方式的一种个人主义的偏见”, “混淆了个人技能与社会技能”。SSK 完全将客观性排斥于讨论的范围之外,而认为这是一种完全无需讨论的动物本能,达到对客观世界的自然知觉。我们的自然知识与知识或说信念之间到底有着怎样的关系,知识社会学没有给出任何说明,如果说把所有知识等同于信念而所有诸如,“#L 伊尔河上的独木渡舟”之类归弄种动物的本能认识,则我们在宇航飞船上看到地坏围绕太阳转无疑也应归于这样一种本能认识,那么在电子经过盖革计数器时发出的咔哒声是否也应归于一种本能认识,如果说听到咔哒声是一种动物式的本能,而判断是电子通过则是一种知识,是社会建

16、构的,那么我们可以逻辑的推导这是我们所称之为电子的东西通过的信号这又可不可以看作是一种作为人这种动物的本能呢?如此一来,什么是知识,什么是本能,我们根本无从界定。 .布鲁尔的强纲领从方法论上给科学的社会学研究定下应当遵守的四个信条。第一,因果性假设认为应当从因果关系角度涉及那些导致信念和知识状态的条件;第二,无偏见性假设认为应当客观公正地地真理和谬误、合理性和不合理性、成功和失7败;第三,对称性假设认为应当用同一些原因类型既说明真实的信念、也说明虚假的信念;第四,反身性假设认为应当可以把一种学说的各种说明模式运用于它自身。其中第三条对称性假设或说等值性假设受到了普遍的质疑,用同样的因果原因说明真理与谬误,这显然是与传统的二值逻辑背谬的。因果理论模型 TT,既可作为命题 P 成立的证据,也可作为 P 的反命题成立的证据,这在二值逻辑的语境中是不成立的,也是违背我们的常识逻辑的。对此,SSK 在其此后一系列论述中进一步指明:“我们的等值假设是:所有信念,就它们可信性的原因而言,都是彼此平等的我们将为之辩护的观点是,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哲学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