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的是“食草动物”还是“食肉动物”

上传人:l****6 文档编号:39324239 上传时间:2018-05-14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需要的是“食草动物”还是“食肉动物”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需要的是“食草动物”还是“食肉动物”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需要的是“食草动物”还是“食肉动物”》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需要的是“食草动物”还是“食肉动物”(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需要的是“食草动物”还是“食肉动物”摘要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现代课堂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意识。这就要求我们的课堂教学既要关注学生的知识学习过程,更要关注学生的生命历程。但反观我们的教学,可以发现,我们的语文教师喜欢给学生现成的思维,学生只要按照教师的思维就行了,不知不觉我们在培养着一批所谓的“食草动物”。所以本文从教学实际出发,阐述如何改变这一现状,让学生真正自主起来。 关键词“食草动物”“食肉动物”放手小组合作交流 在动物世界里我们经常看到这样一幕:食草动物成群结队的聚在一起,突然出现一只狮子,这群食草动物立刻四散开来,溃不成军,眼睁睁看着同伴被吃掉;

2、然而食肉动物却不同,狮子的团队精神令人惊讶,知道抓到猎物为止。其实食草动物之所以无组织、无纪律,是因为他们的生存太容易,只要低头啃草或抬头啃树叶就行了;而食肉动物就不同,他们需要喂饱自己的肚子,需要绞尽脑汁去面对疯狂的逃窜,所以必须团结奋战。由此我想到了我们的学生,他们成了老师喂出来的“食草动物”:有教师现成的问题引领,有现成的教师示范,有着现成的探究思路,总之,一切按照老师的既定方向去发展,学生不需要犯什么错误,只要跟着老师做就行了。 所以,反思我们的教学,我们希望自己的学生是食草动物还是食肉动物呢?相信大家一定能有准确的答案。说的直接一些,就是需要教师敢于放手,给学生更多的思维空间。下面笔

3、者结合实际阐述具体的做法: 一、放手,给学生自由的思维空间 2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但反观我们的教学,发现很多教师不是以讲,就是以“问”来挤占学生学习思维的空间。其实,这样是不利于学生学习发展的。因此需要我们语文教师敢于放手,让学生独立地思考、分析、解决问题,让学生拥有自由的思维空间。 比如在学习音乐巨人贝多芬时,教师在让学生讨论:文中描写的贝多芬有什么特点?教师传统的做法是一板一眼的给学生安排好了这样

4、的讨论:1.写了哪几件事;2.找出贝多芬的肖像描写;3.体会人物语言;4.分析贝多芬的特点。这样的步骤给学生指明了讨论的方向,学生只要沿着这条路走就可以了。而恰恰相反,这样做明显缩小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所以我们应该相信孩子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自主能力。简单的问题,老师应放手,让孩子们在读中感悟。 当然我们所说的放手并不是放羊式的,而是需要教师做好“主持人”这个角色的,适时的加入学生的讨论,适时的点拨,甚至是发表自己的看法,或者参与争论。因为教师既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同时也应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和朋友。 二、小组合作,给学生自主的探究空间 在传统的语文课堂中,很多教师青睐“满堂灌”“一言堂”,教

5、师如醉如痴的讲,学生昏昏欲睡的听。学生只要认真听就行。时间一长,他们就会变成无主见、无个性、无主动思维的“食草动物”,严重的抑制了学生的创造性。这种教学限制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更谈不上什么兴趣。新课程的实施,改变了这一状况,要求引入小组合作,让学生拥有自主的探究空间。因此,教师要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空间,提出自学要求,要找到新知识的生成点,提供与新知识有关的旧知识的停靠点,让学生3带着问题有目的的自学,为学生自主尝试创造条件。 例如在教学中国石拱桥时,教师可以根据课文的特点,给学生提供小组合作的机会,让学生用书本共同搭出不同形状的桥,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理解“拱形”的含义,而且在小组合作中也能进

6、一步理解“拱形桥”承受的压力较大的特点。由此,学生自由探究的空间广泛了,学生在合作探究体验中就能够轻松的体会石拱桥的优点。 三、开放交流空间,促进课堂动态生成 现在的语文课堂不应该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应让教学过程走向开放。正如布鲁姆所说: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及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所以我们期待着动态生成的课堂,但是受传统教学的影响,我们设计教学过程往往环环相扣追求精致完美,滴水不漏。学生没有什么讨论交流的空间,学生的思维变得僵化,因此这不利于课堂的动态生成。 比如在学完望江南时,我就给学生一个任务,让学生发挥想像,把这首词改写成一个感人的小故事,并且语

7、言要优美。我说道:“温庭筠这首词深谙妇人心理,寥寥数语,写尽思妇不尽情思,堪称千古绝唱。说白了就是一首情诗。请大家讨论:故事发生的地点在哪儿?主人公是谁,身份是什么?故事是在怎样的情景下发生的,最后的结局是什么?”学生一听到情诗,一下子兴奋起来,讨论也变得热烈了,等到讲故事的时候却出乎我的预料,没想到学生们对这首诗的诗意理解的那么透彻。看来给学生自由交流的空间是对的,学生不再“低头啃草”了,我想,这是教育的一大特色。 总之,只要我们教师关注这些“食草动物”的生命历程,关注课堂的动态生成,给他们提供思维的空间、讨论的空间、小组合作的空间,他们就一定能自主探索、独立思考,自主学习,使课堂真正成为生机盎然的“大草原”。 参考文献 4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2002 年 7 月 2李会忠.浅谈语文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新校园理论版,2008(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哲学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