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循教学规律 提高政治课实效

上传人:l****6 文档编号:39319246 上传时间:2018-05-14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遵循教学规律 提高政治课实效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遵循教学规律 提高政治课实效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遵循教学规律 提高政治课实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遵循教学规律 提高政治课实效(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遵循教学规律 提高政治课实效摘要:政治课虽不是一门技术课程,但它是一门科学,教学内容具有科学性,在政治课科学教学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同时,也要承认政治课是一门理论性强,相对单调的学科。 关键词:切入点 规律 归纳 一、引入新课时设置合适的切入点,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 一堂课的好坏与课堂的开头有密切的关系,教师应下足工夫选好一堂课的开头。1.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作为课堂引入新课的亮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个道理很多老师都知道,但要真正做到使学生对政治课有兴趣,教师要下一定的工夫。每节课的开场白,要么是学生感兴趣的时尚话题,要么是一些与课程有关的实物或照片,力求新奇有趣,易于

2、理解,引起学生共鸣。 2.利用好课本的小栏目,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政治教材中,设置了一部分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作为小栏目,如“想一想、议一议、忆一忆和超级链接”等。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有选择地使用,或者根据本地实际另外采用比较新的问题,不必拘泥于课本的问题。 二、确立学生在学习中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 1.教师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干扰学生的主体空间。教师的指导和传授,只是一个外因,学生正确的思想品德形成,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高,必须通过学生的内因2才起作用。如在讲授“当代中国青年的崇高使命”时,可先分析当今国际国内的形势与发展趋势,使学生知道国际的经济、科技、人才竞争,了

3、解我国相关项目的现状,就向学生提出作为当代青年该怎么办。此时并不直接告诉学生该怎么办,由于不预先设定答案,由学生说出自已的观点,学生从教育、科技、人才、提高创新能力等方面谈自己看法,教师最后的发言。这样既鼓励学生回答问题,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教师教学不应越位。教师指导学生不应缺位。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否定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应当在学生的学习中当好领路人,提示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解答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教师也可以同学生一起探究问题,使学生有一种平等和亲切的感觉,更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三、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从观察生活中发现知识和规律 1.适当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

4、规律。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理论的基本方法。也是用实际检验理论,丰富理论的过程。理论联系实际的运用,在政治课教学中,可以是用课本理论解释生活现象。如有的学生看到报纸上说上海有条件地开放生育第二胎,就认为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变了。教师就和学生从计划生育政策的目的、措施开始,再到上海市的人口增长实际情况等几方面去帮助学生分析,了解到上海出现人口缓慢增长。上海市有条件放开生育第二胎,也是为了保证上海有充足的劳动力,并非全国放开,这样学生就知道计划生育的政策不变。 2.联系生活实际,可以培养学生观察生活,从生活中发现知识和道理。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在教学中,可以有多种运用。如在发生重大时事时,由教师做时事报

5、告,然后要求学生从理论层面上分析事件的性质和影响。如美英要武力攻打伊拉克,但3法俄等国反对,中国也表明反对用武力解决。通过讲述这一时事的同时,学生经过思考,明白事件背后复杂的国际环境。许多学生经过思考认为此事件反映了美国霸权主义行径、体现世界发展出现多极化趋势、也体现中国的外交政策上独立自主的原则。使学生很惊奇地发现原来生活中事件包含有那么多的知识和道理,以后学生就会细心观察生活。 四、遵循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过程的规律,提高学生归纳知识的能力 心理认知规律告诉我们,个体认识客体的规律是从感性材料入手,学习了感性材料后,才能有理性的认识。越是年龄小的学生,对感性材料的作用就越敏感。政治课有些概念理论性强,学生很少接触,一下子很难理解,教师可以提供一定感性材料,帮助学生理解。如在讲授“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时,就提供了一些我国当前的农业、工业、科技、文化等方面的照片、数据和发达国家的相关数据,让学生了解我国与外国发达国家发展过程的差距,使学生形象地理解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是不发达,各方面都很落后。 政治课教学有其特殊的一面,需要学生对时事和理论较敏感,反应迅速。作为政治教师,要遵循教育规律,循循善诱,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享受科学的快乐,接受科学的熏陶,培养科学的素养,反对迷信和盲目。这样既教给学生知识,同时在知识的教学中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哲学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